小朋友發燒38度2024介紹!內含小朋友發燒38度絕密資料

在預防方面,文章中提到的一些預防措施與方法,希望也能同時教導到新手爸媽正確預防方式。 小朋友發燒38度 但小朋友若在服完藥三天後,仍然不斷地發燒,身體依然感到疲倦、意識不清處等,或是未滿三個月的嬰兒、有先天性疾病等,急需立即就醫,避免發燒更加嚴重。 依照衛福部的判定方式,發燒是指身體內部的中心體溫 ≥ 38 ℃,若超過38度,則可以採用幾個退燒方法,讓孩子身體舒適一些。

小朋友發燒38度

小朋友體弱多病,容易受病菌感染而生病,亦可能會因小病影響發展及成長。 藝人梁靖琪(Toby)日前在社交網頁發文,指1歲半兒子施睿文(Roman)發高燒,更燒至41°C,需要入院治療,把媽媽嚇壞。 小朋友發燒38度 發燒是大部分寶寶必經之事,然而疫情關係,即使小朋友低燒,家長都不能掉以輕心,應盡快求醫,尤其是幼童高燒39°C或以上,更不能遲疑。 相反,如發燒的孩子較為年長,精神狀況良好,也沒有出現其他病徵,家長可持續觀察,無須過於緊張,勉強在深夜前往急症室。 目前為止,「發燒」並沒有一個公認的定義,部分醫院和診所定義體溫高於37.8度或38度為發燒。

小朋友發燒38度: 寶寶發燒會把腦袋燒壞?醫生:「發燒只是疾病症狀,不會燒壞腦袋」

其實多數所謂「燒壞腦袋」的案例,通常是小孩本身有腦炎(Encephalitis)或腦膜炎(Meningitis)等疾病,而發燒只是這些疾病的症狀之一,並不會「燒壞腦袋」。 他指出腺病毒可以發燒7日,慢慢有機會退燒,但多數都會有其他病徵。 「所以我們根據不同的病徵而去決定處方不同的藥物,但如果沒有病徵之下,我們做檢測就真的很不同,可能要想想是否更複雜的免疫系統問題,甚至乎癌症,都是我們要考慮的因素。」陳欣永醫生建議家長要跟醫生多溝通,有助盡快找出病因。 傳統上,我們會用水銀溫度計在肛門探熱,但這個方法對許多家長來說不太方便。

可以將毛巾沾冷水敷在額頭處,毛巾變熱後再重複動作。 只要將這款退燒袋冰敷在孩子前額,就可以有效退燒。 此外,物理降溫法也應避免用於代謝疾病、慢性心肺疾病、慢性貧血的病患,以免導致代謝機制崩潰或心肺衰竭。

小朋友發燒38度: 健康「膚」識

若發燒的孩子十分年幼,甚至不到三個月大,就代表他在免疫力強盛時仍出現問題,值得多加留意。 而發燒其實也代表免疫機能「正常發揮」,正戰力充滿準備好好表現;由於發燒所產生的核心體溫升高,意味著免疫細胞正進行強化反應,好幫助人體對抗、殺死入侵的病毒與細菌,如非先天有免疫抑制或正接受化療的寶寶,就無須過度擔心。 小朋友發燒38度 至於有家長想要自行儲備居家照顧藥物,李敏生提醒,自己用藥可能無法對症下藥,也有可能會增加不必要的副作用、甚至耽誤治療的時間。

小朋友發燒38度

假如在家中發現孩子體溫偏高,先試著去除衣物,保持室內通風,大約等待30分鐘或1小時,再行量測,如果體溫仍然偏高,應儘速就醫。 有些家長會擔心如果沒有積極退燒,小孩體溫可能一直往上飆高,其實人體的體溫調控機制不會讓體溫無限上升。 適度發燒可以提升免疫系統的效能,有研究顯示退燒藥會壓抑免疫反應,反而可能延緩疾病的康復。 人體對發炎反應引起的發燒有調控機制,所以一般不會超過41度C。 出汗,請適時幫孩子減少衣物、保持通風,幫助散熱,或是以用29~32度的溫水幫寶寶擦澡。

小朋友發燒38度: 持續5天高燒 即到急症室求診

健康電子報各內容及圖片均受中華民國著作權法及相關法令保護,非經臺大醫院及作者同意前不得轉載、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等行為,以免觸法。 2、如果是人工餵養的嬰兒,可喂稀釋的脫脂奶,即2份或3份奶加1份水,攝入量可與平時相等。 此時,雖然嬰兒實際吃下去的奶量有所減少,但補充了水分,更利於消化、吸收。 可以在Facebook、Instagram、Youtube 等各大社群媒體上關注我們,獲取最新最熱的文章、專欄及影片。

小朋友發燒38度

發燒常見於受細菌或病毒感染的疾病、自身免疫系統出現問題、接種疫苗後等情況,但因為成因廣泛,醫生不會單憑發燒去判斷是否患病,診症時還需觀察其他病徵,了解發燒的原因。 王信驊醫師建議,要先看寶寶是否有慢性疾病而定。 如果寶寶有慢性疾病或熱痙攣,發燒38度就建議退燒;如果沒有慢性疾病或熱痙攣、也沒有特殊醫囑,38度多一點時,可讓寶寶少穿一點衣服後半小時再測量,看看體溫是否下降,如果仍然超過38度,則建議就醫。 另外,當發燒超過39度時,大多會比較不舒服,39度以上即可積極退燒,但不要將退燒塞劑與退燒口服藥物同時使用,以免體溫降太低,應二者擇一使用。 給予退燒藥以後,通常半小時~1小時退燒藥就會開始作用了;但如果已給退燒藥後1小時仍沒退燒,則建議盡快就醫。 熱痙攣與體質、家族遺傳有關,加上6個月大至5歲以下的孩子,神經連結沒有像大人來得成熟,腦細胞容易受到體溫的影響,而出現異常放電的現象。

小朋友發燒38度: 發燒須就醫 退燒藥勿併服止痛藥

發燒期間,患者有機會出現發冷、發熱、冒汗、頭痛、肌肉痛、關節痛、胃口變差、脫水、疲倦、乏力等症狀;若果是高燒的話,更有可能出現意識混亂、幻覺、易怒、抽搐及痙攣等症狀。 纖維肌痛是一種慢性痛症,稱為「公主病」,通常會出現於20至55歲的女士。 根據歐洲的文獻顯示,女士出現纖維肌痛的機率為男性的六倍,而一般來說,中年女士出現纖維肌痛的機率較高。 小朋友發燒38度 病人啲同時會出現疲倦,睡眠質素差,記憶力退化及腸胃不適、肚瀉等症狀。 臨床認為小孩體溫38°C或以上屬於低燒,若39°C或以上則應前往醫院,否則拖延至41°C或以上,可能引發休克。

退燒藥成分多為: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與非類固醇性抗發炎藥(NSAID)。 5歲以上的孩子才可以使用,最常使用的為電子溫度計,口溫量測到37.5°C以上,可以懷疑是否發燒,只是外在干擾因素多,大多數的醫院也不會進行口溫量測。 一般孩子的體溫會比成年人再高一些,如果穿太多、天氣太熱、環境溫度高、洗完熱水澡,有時的體溫也會超過38°C,建議調整室內溫度、減少衣物或被蓋,讓孩子稍加休息後,再量一次體溫,若因此降溫,就只是「體溫過高」而已。 如果你的寶貝只有1~3個月大,肛溫是比較準確的測量方式,或者也可採腋溫測量,耳溫槍則較容易失準;若僅1個月大或低體重的新生兒,則建議量測腋溫或背溫。

小朋友發燒38度: ( 發燒期

所以,人體在感染的時候會發燒,是演化的結果,不會發燒的人在演化上都被淘汰了,因為他們很容易一生病就死掉了。 針對以上兩種做法,劉明發醫師表示,首先,父母應了解發燒不會燒壞腦袋,即使寶寶發燒到40℃,發燒症狀並不是造成寶寶腦部受損的元兇,過去在醫療不發達的年代,因為不了解引起寶寶高燒不退的原因,所以才會誤以為發高燒會燒壞腦袋。 如上文所述,發燒的原因很多,而很多疾病一開始的表現可能只有單純的發燒,因此除了發燒之外的其他症狀表現就非常的重要。 孩子發燒時,各位爸爸媽媽們可以參考下方表格觀察寶寶的情形,再判斷是否有就醫的必要。 小朋友發燒38度 可用家庭常備的體溫表,準確測量腋下體溫、並作好記錄。 37攝氏度以下算正常,38度以下算低燒、38--39度叫中度發燒,39度以上叫高燒,還要看看發熱持續的時間,伴隨發熱還有哪些症狀等。

小朋友發燒38度

孩子發燒的嚴重程度,取決於免疫系統,有些孩子3~5天可以退燒、有些需花上一週的時間,蘇一宇醫師說明,希望爸媽在了解發燒時,不用太著重在體溫幾度,發燒導致體溫升高只是一個徵象,重點是找出引起發燒的原因,才能對症治療。 最常使用以水銀溫度計或電子體溫計量測,腋溫量測到37.5°C以上,可以懷疑是否發燒。 然而,腋下離身體內部有一段距離,容易受外在溫度影響,較難測到準確的體溫,大部分的醫院已經不會進行腋溫量測。 每天跟嬰兒相處的你,若發覺寶寶體溫偏高,但沒有穿過多衣物,環境溫度也正常,那通常就是發燒了。 這種時候建議家長不要慌,第一步先幫寶寶量體溫。

小朋友發燒38度: 健康解「迷」卡斯爾曼氏症 │ 死亡率較癌症高!罕見淋巴細胞增生病,6大症狀易與其他病混淆

呼吸次數部分,李敏生說,要在沒有發燒、不是跑跑跳跳,安靜休息一段時間的情況下測量,如果有呼吸比較快、胸悶、喘、呼吸不順,就需要就醫。 無論是肛溫或耳溫,發燒的定義都是38度以上;只有腋溫37度以上算發燒,如果是肛溫或耳溫37點多度仍不算發燒,有可能是衣服穿多了或其他原因,建議半小時後再測量看看,如果體溫仍然偏高,則建議帶寶寶去醫療院所看診。 只要小寶貝活動力還不錯,不妨讓嬰兒發燒的病程自行走完,待在家好好休息並且補充營養跟水分,多加留意寶寶的精神、食慾、活力、有無脫水狀況。 蘇一宇醫師表示,量測新生兒的體溫仍使用肛溫,因為最接近核心溫度。

  • 孩子在出生約4~6個月後媽媽給寶寶的抗體消耗的差不多了,之後面對環境中的各種細菌病毒感染源就要靠自己了!
  • 若是因為細菌性的感染,可能會合併中樞神經的影響,因此會進行脊髓液體的檢查。
  • 曼城中鋒賀蘭(Erling Haaland)的前經理人拉奧拿去年逝世後,經理人工作由皮雯達(Rafaela Pimenta)接手,她日前接受訪問談及職場遇到的性別歧視,並暗示賀蘭總有一日會加盟皇家馬德里。
  • 此外,物理降溫法也應避免用於代謝疾病、慢性心肺疾病、慢性貧血的病患,以免導致代謝機制崩潰或心肺衰竭。
  • 切記不管孩子年紀多大,反覆的發燒5天或以上都一定要看醫生。
  • 醫師蒼藍鴿在《蒼藍鴿的醫學天地》說明發燒常見原因。

以細菌感染最常見(如B型鏈球菌);其它如呼吸道、泌尿道、腸胃道受感染或中耳炎也會引起發燒。 所以新生兒發燒時,一定要帶給醫生檢查,以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寶寶體溫容易受外在環境影響:溫度過高 、衣服穿太多、水份攝取不夠、水份流失、某些特殊藥物作用等,都可能引起發燒。 遇到寶寶發燒的情況時,首先要用物理方法降溫,如果體溫超過38.5℃,才選用藥物降溫。 平時也應注意給寶寶提供全面的營養,提高寶寶的免疫力。 郭和昌醫師強調,「最常見導致兒童後天性心臟病的元兇,就是川崎症」,由於隨不同病程而有不同的心血管變化,統稱為「急性心臟冠狀動脈症候群」。

小朋友發燒38度: 發燒的處置方式

由疾病症狀、治療方案、預防檢查,到健康生活和養生貼士,解答你種種健康疑問。 到診所或醫院後,醫生會根據小朋友的病歷及身體狀況找出發燒背後的原因,大部份原因都是由可自然痊癒的病毒感染引起。 養和醫院的刊物提到,大部份的發燒情況都是由感冒引起,也可能是由於細菌或病毒感染了呼吸系統、消化系統及泌尿系統等。 此外,發燒亦有機會是源於類風濕性關節炎及紅斑狼瘡等免疫系統疾病。 家長慣常會為發燒子女蓋被子焗汗,希望能加快退燒,其實此做法大錯特錯。

  • 至於有家長想要自行儲備居家照顧藥物,李敏生提醒,自己用藥可能無法對症下藥,也有可能會增加不必要的副作用、甚至耽誤治療的時間。
  • 若出現以上併發症,應即刻帶孩子就醫,提防患上流感、腸胃炎、水痘、腦膜炎等疾病;或高燒持續一天以上,就應該盡快就醫,查明病因。
  • 其實,穿過多衣服或置於酷熱的場所,都可能引起發燒。
  • 確認寶寶的體溫偏高時,先檢查寶寶的衣物是否穿多了?

此外,發燒時多穿衣服或蓋上厚被,以求「焗一身汗」來退燒,這亦是錯誤的觀念。 一般情況下,寶寶發燒時首先要用物理方法降溫,如果體溫超過38.5℃,才選用藥物降溫。 低燒的情況一般是指體溫介於37度到38度之間,長期低燒,特別是持續兩週以上,一定要及時帶孩子進行檢查和治療,以免造成其他隱性疾病的出現。 小朋友發燒38度 身體正在啟動免疫系統,所以體溫很高,但會覺得特別冷、還會發抖。 這時候雖然量起來是有發燒的,但千萬不可以給退燒藥、或是睡冰枕,身體為了啟動免疫反應,會持續飆高溫,反而容易演變成高燒。 他又提醒,兒童發高燒或會伴隨抽筋症狀,但就不會咬傷自己舌頭,因此家長無需放手指入其口腔,他建議在發燒的不同階段用不同方法退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