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發燒度數9大優點2024!(震驚真相)

如果問人,幾度以上的體溫算發燒,很多人一定會回答「38℃」。 但這個答案可以說「對又不對」,因為 38℃ 指的是身體內部的中心溫度,像是直腸內、耳道內等溫度,而不是體表溫度,所以測量的工具、身體的部位不同,得到的結果就會不一樣。 蠻常見的,但是很多爸爸媽媽一看到小孩體溫高就往急診衝,甚至一天衝個2-3次,其實是沒有必要的,這裡跟爸爸媽媽分享一些小孩在家裡發燒時該注意的事項。 一般情況下,寶寶的體溫在36.2℃~38℃為正常。 超過了這個數值,爸爸媽媽們就該多注意觀察寶寶的情況,併科學照顧好寶寶。 寶寶體溫容易受外在環境影響:溫度過高 、衣服穿太多、水份攝取不夠、水份流失、某些特殊藥物作用等,都可能引起發燒。

爸媽緊記保持冷靜,即時讓寶寶側臥,以助他保持呼吸暢通,然後,電召救護車送院治理。 切勿強行制止寶寶的抽搐動作,又或用力拉開寶寶的口,放進匙羮之類的硬物,這些行動很容易令寶寶的頭部、骨胳和口腔受傷,甚至導至窒息。 寶寶接種疫苗後,可能會輕微發燒,這不關乎疫苗的效用。 寶寶只要注意休息和補水,通常隔一、兩天便自然退燒。 想瞭解更多,可閱讀《小兒疫苗不可怕》一文。 發燒通常是由細菌或病毒感染所引起,良好的衛生習慣有助於減少感染的風險。

小朋友發燒度數: 發燒篇1:體溫幾度先算發燒?退熱貼可退燒?家庭醫生提醒 探熱Dos & Don’ts

由於過量服用退燒藥會對身體有害, 所以無論是服用次數、分量和服用的方法都必需依從醫生的處方。 若果寶寶體溫高於上面列表所述範圍,並且有下列任何一種情況的話,寶寶應是受到細菌或病毒感染,引起發燒,建議爸媽立即帶寶寶求診。 每個家長一定都經歷過孩子發燒的狀況,發燒好幾天沒退或者退了又燒,都會非常擔心,甚至不知所措。 對此,小兒科醫師陳木榮提出6點提醒,告訴大家燒了又退其實算合理,「這是身體的免疫系統打仗的過程」,醫生比較怕孩子「高燒不退」,發燒超過5天以上要小心川崎氏症。

小朋友發燒度數

一般探熱的方式有5種分別為口探、肛探、腋探、耳探及額探。 除了持續發燒,如果小朋友出現抽搐、精神不振、不願進食、脫水等情況,家長應盡快帶小孩求醫,並將他曾服用的藥物資料及病歷告訴醫生。 如果小朋友持續發燒,不能退燒,更有可能是患上川崎病、 風濕熱、肺結核、腦炎、腦膜炎等嚴重疾病,家長應盡快帶小朋友求醫。 養和醫院的刊物提到,大部份的發燒情況都是由感冒引起,也可能是由於細菌或病毒感染了呼吸系統、消化系統及泌尿系統等。 此外,發燒亦有機會是源於類風濕性關節炎及紅斑狼瘡等免疫系統疾病。

小朋友發燒度數: 分享

劉明發醫師表示,病毒感染引起的發燒症狀,通常在2~5天內會退燒,但如果發燒症狀斷斷續續超過3~5天,可能合併有細菌感染,或是中耳炎、肺炎等其他病症,有這些情況應返診確認原因。 孩子出生之後,無不受到家長細心的呵護照顧,但是置身在充滿病毒、細菌的環境,孩子不免受到外在病毒的入侵而引發生病,這時,身體會透過發燒來發出警報。 發燒即身體溫度比正常高,是一種生病徵狀,亦可能是接受免疫注射後的一種反應。

母乳易於消化,能保證營養需求,而且其中含水量達87%,可以補充水分。 方法是用32℃~34℃左右的溫水擦拭患兒的全身皮膚。 胸部、腹部等部位對冷刺激敏感,最好不要擦拭。 ●多半的發燒是「燒燒退退」「高高低低」,所以應多量幾次,如果:耳溫超過38℃,或口溫超過37.5℃,或額溫超過37℃,就是發燒了。 抑鬱症/憂鬱症測試 | 抑鬱症前兆有甚麼? 小朋友發燒度數 1分鐘自我評估25個症狀:失眠、有自殺念頭、自殘、對生活失去興趣…

小朋友發燒度數: 嬰兒醫護

因人是恒溫動物,體溫通常會在36-37.5°C之間,亦會受環境,活動和探熱方法而影響,但正常情況之下也不會高於38°C。 發燒是人體自我防衛的一種自然現象,但體溫高到幾度以上才算發燒? 林口長庚醫院兒科急診主治醫師吳昌騰指出,不同部位、年齡測得的發燒溫度有不同定義。 他也提醒,使用耳溫槍時要把槍頭伸進耳朵裡,越深入越好,同時把耳朵上半部往上或往後拉,讓耳道能伸展變直,槍頭比較容易深入到耳膜。 腦膜炎引起的發燒,才會損害腦部,家長無需過於擔心。

  • 一般情況下,寶寶發燒時首先要用物理方法降溫,如果體溫超過38.5℃,才選用藥物降溫。
  • 此外,當小朋友有原因不明顯的發燒時,驗尿檢查也是很重要的。
  • 在這種情況下,醫生會處方退燒藥或舒緩病徵的藥物處理;如發燒背後的感染嚴重,醫生或會處方抗流感病毒藥物或抗生素,嚴重者甚至會被建議入院作進一步檢查及治療。
  • 此外,嬰兒玫瑰疹、川崎氏症,或是細菌感染,例如中耳炎、肺炎、扁桃腺發炎等,也會引起發燒症狀。
  • 但一般不建議過分的物理降溫,例如泡澡,全身擦拭,吹冷氣等等都沒有被證實其有效性。
  • 如果寶寶發熱雖高,但精神尚好,服藥退熱後仍能笑能玩,與平時差不多,說明寶寶病情不重,可以放心在家中調養。
  • 這時,撲熱息痛類型的退燒止痛藥就可以幫大家,在打敗新冠病毒過程中所受到的不適得到緩解。

訪間有個發燒會把小孩的腦子燒壞的傳說,其實是因為孩子罹患了腦炎、腦膜炎等疾病,發燒只是這些疾病的症狀表現,是身體發出的警訊,真正影響腦部的是腦部嚴重感染病症。 以細菌感染最常見(如B型鏈球菌);其他如呼吸道、泌尿道、腸胃道受感染或中耳炎也會引起發燒。 陳欣永醫生表亦有其他病症會出現持續長時間發燒,如免疫力系統失調問題,肺結核都可以是長時間沒病徵發燒,所以醫生需要根據不同情況而作出檢查或者檢測。 如果您的BB超過三個月大,您可以讓他服用乙酰氨基酚(Acetaminophen)以退燒或減低他的不適。 切勿讓BB服用阿士匹靈(Aspirin)。

小朋友發燒度數: 發燒時,何時應求醫?

如有任何疑問或擔心,盡量找有經驗的親友或醫護人員商量。 讓寶寶坐在盛了溫水的浴盆,用毛巾淋浴大約五至十分鐘。 若寶寶開始發顫或水溫轉涼,便應立即把他抱離浴盆。

每次在同一邊的耳朵量度三次溫度,如結果有差異,要以最高的溫度作準。 除了取決於發燒度數,還要考慮他們的年紀、病徵、精神狀況,及發燒時長等因素。 應保持室內空氣流通,打開窗戶或開空調風扇都可讓室內保持涼爽,減低寶寶不適。 父母也應該看情況及時為寶寶增添衣物,一旦發現寶寶流汗弄濕衣服,需馬上更換,避免再次著涼。

小朋友發燒度數: 健康解「迷」罕見癌症「間皮瘤」死亡率高!中大研究:高收入國發病率較高!出現這4個症狀要留神

●記得就醫時,應告訴醫師除了發燒之外,還有那些症狀,例如:頭痛、喉嚨痛、肌肉痠痛、咳嗽、流鼻水、腹瀉等症狀,以便醫師正確診斷是否為H1N1新型流感。 ●量腋下或額頭,是「體表溫度」,和真正的「中心體溫」約差1℃,平均標準是36.5℃,一樣上下加減0.5℃仍屬正常,可見37℃以上才算發燒。 文章也指出,有另一種情形是身體並沒有發炎、體溫定位點也沒有上升,但因為身體熱量太多來不及散熱而使體溫上升,這種情形稱為體溫過高 ,例如在炎熱的環境下穿太多衣服、把嬰兒包得太緊、運動、洗三溫暖、中暑等。 小朋友發燒度數 她解釋:「通常服用必理痛,英文藥名『paracetamol』」,最好做法是跟前一次兒科醫生開的份量,或體重(公斤)x 10mg,「例如BB重10公斤,必理痛食的份量是100mg左右,最温和藥份」。 以下,家長可以用退燒貼或冷毛巾為小孩降溫。 但一般不建議過分的物理降溫,例如泡澡,全身擦拭,吹冷氣等等都沒有被證實其有效性。

4、查看皮膚有無出疹,若有則提示傳染病或藥物過敏,查看皮膚是否發紫、變涼,若存在則提示循環衰竭。 如果寶寶發熱雖高,但精神尚好,服藥退熱後仍能笑能玩,與平時差不多,說明寶寶病情不重,可以放心在家中調養。 若寶寶精神萎靡、倦怠、表情淡漠,則提示病重,應趕快去醫院。

小朋友發燒度數: 身體熱熱的,我發燒了嗎?

正常的體溫度數會隨着每日不同的時段、當時的活動狀況和所量度的身體部位而稍有差異;年齡及健康狀況亦會影響身體的溫度。 體溫計可以用來檢查體溫,判斷一個人是否發燒。 此外,最令父母頭疼的是,寶寶發燒通常都在半夜,這時候,父母應記下寶寶發燒的時間、測量體溫,並可以先給予退燒藥,不需急著半夜跑醫院掛急診。 輕微發燒可以考慮採用物理性退熱方式,例如退熱貼或水枕。 不過,6個月以下寶寶不建議使用冰枕,容易引起頭部溫度過低。 大部分父母會立刻給寶寶吃藥退燒、接著第一時間掛急診。

要數育兒路上令家長擔心的事,必定是小朋友發燒生病,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也提醒要市民注意寒冷天氣容易引起或加劇疾病,如呼吸系統疾病等。 一名港媽日前在facebook 育兒群組發文,指兒子連續發燒第七日,度數介乎38-40度,但除發燒並無其他症狀,已入醫院檢查,但醫生仍沒有找到發燒原因。 帖文引來網民討論及熱烈回應,不少媽媽分享孩子亦曾試過無症狀持續發燒;兒科醫生陳欣永指出,如果小朋友連續7日發燒並沒有任何病徵,父母的確需要留意。 人體正常溫度是一個範圍,受時間、運動、體質等因素影響,每人都會有些微偏差,但大約都是圍繞37°C(98.6℉);而當體溫超出正常標準,一般達37.5°C(99.5℉)或以上,便屬發燒。 發燒常見於受細菌或病毒感染的疾病、自身免疫系統出現問題、接種疫苗後等情況,但因為成因廣泛,醫生不會單憑發燒去判斷是否患病,診症時還需觀察其他病徵,了解發燒的原因。

小朋友發燒度數: 父母應該觀察寶寶除了發燒外,是否還出現其他徵狀,例如:

一般當體溫超過基礎體溫1度以上時,可認為發熱。 其中,低熱是指體溫波動於38度左右,高熱時體溫在39度以上。 蘇一宇醫師說明,若孩子發燒,突然抽筋、眼睛上吊、喪失意識,這時要讓孩子平躺在安全的地面,頭側一邊,避免被分泌物嗆到,趕快叫救護車;或是等孩子停止抽筋,再去醫院做詳細檢查。 使用藥物退燒的做法涵蓋口服、肛門塞劑、注射針劑等,目的在於把身體中樞的溫度降低。

小朋友發燒度數

3、寶寶發燒時以飲白開水為好,也可以適當兌些鮮水果汁,以補充人體需要的維生素c。 飲水量以保持正常尿量及口唇滋潤為度,不必過多。 ●體溫指的是「中心體溫」,所以肛溫或耳溫比較準,平均37.5℃,上下加減0.5℃尚可接受,若是38℃以上,才可確定是發燒。 多打開窗戶,因為室內空氣流通能有效稀釋病毒或讓病毒隨氣流帶走。 如果家裡裝有 HEPA 過濾器就應該使用。 黃彥鈜(Grace Yen 小朋友發燒度數 Hoong Ooi, MD),哈佛大學醫學院碩士,加拿大麥吉爾大學醫學博士,愛因斯坦醫學院兒科住院醫師。

小朋友發燒度數: 網站收益用途

發燒是人體免疫系統試圖抵抗感染的一種方法,但若體溫過高則有可能會引發併發癥。 醫生建議,若只是輕微發燒就不需要降低,這有助於中和引起感染的細菌或病毒,如果真的感到非常不舒服可服用退燒藥。 劉明發醫師認為,父母應了解使用退燒藥物的正確方式,並觀察孩子的情況來判斷。 如果寶寶有體溫偏高情形,但活動力良好且食欲不差,父母不必急著讓寶寶吃藥退燒。

小朋友發燒度數: 發燒

發燒期間,患者有機會出現發冷、發熱、冒汗、頭痛、肌肉痛、關節痛、胃口變差、脫水、疲倦、乏力等症狀;若果是高燒的話,更有可能出現意識混亂、幻覺、易怒、抽搐及痙攣等症狀。 發燒令寶寶比平時流更多汗,散失更多水分,所以爸媽可讓寶寶多喝清水、奶和湯水。 若同時出現腹瀉情況的話,則要加倍防止寶寶脫水,詳細可參看文章《腹瀉中寶寶的飲食注意點》。 另一種情形是身體並沒有發炎,但因為身體熱量太多來不及散熱而使體溫上升,我們稱之為「體溫過高 」 小朋友發燒度數 ,例如處在高溫環境下、運動、洗三溫暖、中暑 等。 中耳炎通常是因感冒的細菌或病毒由耳咽管向上感染到中耳,除了嚴重的中耳炎可以看到膿流到耳朵之外,大部份是無法從外表看到異常現象。 纖維肌痛是一種慢性痛症,稱為「公主病」,通常會出現於20至55歲的女士。

小朋友發燒度數: 體溫多少度才算是發燒呢?

此外,當小朋友有原因不明顯的發燒時,驗尿檢查也是很重要的。 大小孩在泌尿道感染時可能出現頻尿、小便痛,甚至於有小便失禁、腰痛的現象。 小嬰兒則可能只有厭食、吐奶、腹瀉、黃疸等現象,看不出泌尿道方面的症狀,所以非常容易誤診。 少部份的泌尿道感染是因為泌尿器官先天發育畸型,例如腎臟的形狀不對、輸尿管進入膀胱的角度不對等等,需要以手術治療。 發燒是其中一種常見病症,由患上輕微疾病(如感冒)至嚴重疾病(如類風濕關節炎)都會出現發燒。 如懷疑自己發燒,請先量度體溫,並留意不同量度儀器會有不同發燒溫度標準。

除非是高燒、又超過3天以上,不然不太需要擔心。 小朋友發燒度數 「發燒」在兒童中極為常見,每年有40-60% 曾試過體溫上升。 而身體的正常溫度約為攝氏37度,但體溫在一天中的不同時間都有變化。 當你的孩子口探溫度超過攝氏37.5度,肛探時溫度超過攝氏38度,就可判定他們為發燒。

現任康奈爾下城醫院及紐約大學信義會醫院臨床教授、兒科主治醫師,紐約幸福兒科診所院長。 小朋友發燒度數 在家觀察體溫時,把小孩發燒的溫度記錄下來,尤其是最高及最後一次發燒的溫度都會對診斷有幫助。 切記不管孩子年紀多大,反覆的發燒5天或以上都一定要看醫生。 會說話的小孩除了發燒還有劇烈頭疼或脖子緊繃,就必須馬上就醫,以排除腦膜炎的可能性。 日本醫學博士石原結實就指出,據研究顯示,體溫降低一度,基礎代謝大概會下降12%,會加速老化、熱量消耗緩慢,還容易發胖。 除了這些影響外,體溫太低也可能會令患癌風險上升。

如寶寶沒有出現打冷顫症狀,便不用穿著太多或蓋厚被睡覺,以免阻礙他的身體散熱降溫。 「焗一身汗來幫助退燒」是謬誤,爸媽要切記這點。 要知寶寶是否被過分保暖,撫摸一下他的頸背,若是熱乎乎的,甚至冒出汗來,即告訴你「過分了」。 如寶寶㷫熻熻,但沒有流汗,而且呼吸急速,不停哭鬧,及後顯得疲累,他便可能中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