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合石支線遺跡12大分析2024!(震驚真相)

車站的北端大約是今天和興體育館的位置,南端則是墳場辦事處對出的三叉路口。 不過這只是一張圖片,沒有空間定位,無法對照今天的地圖。 一般把高空圖定位的方法,是告訴電腦圖中某些位置在現實世界中的座標,讓電腦把圖片投射成適當的形態和位置。 問題是1982年的粉嶺和今天的有很大差別,要找到一直存在的事物來對照座標並不容易。 極少數可用的地點,有祥華邨旁的藏霞精舍,自1950年代存在至今,圖片中清晰可見。 此外,祥華邨本身在圖片中已是建築工地,祥豐樓的位置也可用作定位。

  • 自此,70K 的角色變成為穿梭粉嶺南至上水、聯和墟的通勤路線,同時肩負接駁東鐵線往來內地的責任。
  • 因此Moostrip建議一鳴路公園改為24小時開放,讓北區居民更能享受這個遲來的公園。
  • 《真 . 硬座!復修九廣鐵路三等硬座》提及一位前九鐵路軌維修人員,他負責每年春秋二祭前檢查和合石支線路軌,他說,雖然節日時和合石站乘客眾多,但節日之外車站沒有班次,只有寥寥村民經過。
  • 該線建造的目的,是戰後政府收回西貢坳(茶寮坳)七號墳場的土地,而需把該墳場的骸骨遷往和合石墳場安葬。

粉嶺與上水同在1970年代被髮展為新市鎮,就是現今的粉嶺/上水新市鎮。 和合石支線途經的地方因將會被髮展為住宅區,支線最終在1983年被拆掉。 其後因全港人口急劇上升,使存放遺體的需求亦相對增加,令和合石墳場成為香港最大型的墳場之一。 2022年重陽節的服務起,本路線增設往返和合石(橋頭路)的特別班次,與主班次相隔開出,以配合和合石靈灰安置所第六期於2020年11月啟用後增加的掃墓需求。 維基百科的內容和香港民風大典一樣以GNU 自由文檔許可證發佈。

和合石支線遺跡: 香港健美及運動體適能錦標賽

廣九鐵路現代狀況 1984年,廣九鐵路大沙頭至天河段被拆除。 2013 年我響大笪地已經寫過和合石支線,當時用「官方地圖」對比鐵路走線及車站位置,總結出,除咗「橙色鐵閘」外,乜都冇得剩。 沙頭角支線停運接近一個世紀,走線上仲有遺蹟嗎?

在戰後,當局便發現只有兩台蒸汽機車和少數個客卡及貨卡仍能使用。 有見及此,當時,英國戰爭部將12架 Austerity 和合石支線遺跡 蒸汽機車贈與九廣鐵路,使服務得以盡快恢復。 由於需要配合粉嶺新市鎮的發展,支線行經的區域聯同和合石村原址,在支線取消後已交給政府重新規劃,昔日的和合石支線已不復見,而路線所在的粉嶺南部區域,已發展為華心邨、景盛苑、花都廣場及牽晴間等住宅項目。

和合石支線遺跡: 沙頭角支線遺跡

本文介紹的是1983年至1997年的第二代70R線:關於1978年至1983年的第一代70R線,詳見「九巴70R線 (第一代)」。 由香港鐵路網 HKRail.NET製作,以創用CC 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4.0 國際 授權條款釋出。

沙頭角支線最先是在1911年由北約理民府和九鐵工程師建議政府修建的。 因為政府希望鐵路交通將來可以連貫到惠州,實行「小明上惠州」,把粉嶺站「打造」成新界東北的交通樞紐,將來更可連接屯門、青山一帶。 可是政府的惠州計劃一出爐,便被清政府淋了一盤冷水,表示沒有興趣,不久清政府更倒台了。

和合石支線遺跡: 歷史

通車時票價為3港仙,通車初期支線並不太受歡迎,因年乘客只有42,940人次。 後來於1914年增設頭等車卡,並於1915年有新的票務安排後,乘客才增至67,608多人次,支線並首次出現盈利。 於全盛時期的1919年,乘客更有82,505人次。 橙圈鐵路橋變成渠口,而藍圈鐵路橋和流過兩條鐵路橋下的小河至今仍在。 河道已整治,橙圈鐵路橋 / 渠口另一端是牽晴間的後園。 和興體育館仍是月台範圍,路軌筆直,正正駛進體育館的後門。

和合石支線遺跡

而村落以北嘅平地,係粉嶺平原嘅一部份,粉嶺新市鎮伸到呢度,有多個公共屋邨、私人屋邨、同居者有其屋。 該車服務了接近9個月,於2015年8月5日改為上掛72A線,宇通巴士在北區「曇花一現」的踪影就此告終。 雖然和合石支線已全面拆卸,但在東鐵線往羅湖站/落馬洲站方向的左面,近馬會道天橋旁,會見到一道維修用紅色鐵閘,上面寫有「九廣鐵路公司」字樣,那裏就是昔日和合石支線的起點。 雖然和合石支線已全面拆卸,但在東鐵線往羅湖站/落馬洲站方向的左面,近馬會道天橋旁,會見到一道維修用紅色鐵閘,上面寫有「九廣鐵路公司」字樣,那裡就是昔日和合石支線的起點。

和合石支線遺跡: 和合石墳場的由來

在此以前,即使人們只是來往九龍及沙田,已經是“大件… 我們看到尚在興建中的粉嶺公路,不過只有馬會路交匯處的工地,前後路段都未存在。 圖片下方是和合石墳場,山上如梯田一場的墓地段落清晰可見。 橫跨圖片右邊的是自1910年建成的九廣鐵路(英段)。

該線同樣由粉嶺出發,沿途經洪嶺、禾坑、石涌凹及沙頭角4個站,當中的洪嶺站遺迹至今仍然幸存,成為3級歷史建築。 和合石支線(1949年—1983年)是九廣鐵路在進行電氣化以前的一條支線,以方便日常運送遺體往和合石的火葬場及墳場,及於每年的清明節和重陽節運送前往當地掃墓的乘客。 成條支線只有一個和合石站,在馬會道與主線分叉,只有約一公里長,所以支線只有幾分鐘的路程。

和合石支線遺跡: 停辦前服務時間

對於會員所登錄或留存之個人資料,會員同意本公司及本公司之合作顆伴,得於法律許可之範圍內蒐集、處理、保存、傳遞及使用該等資料,以提供會員其他資訊或服務、或作成會員統計資料、或進行關於網路行為之調查或研究。 1997年10月10日:和合石墳場掃墓特別路線70R更改路線編號為76S,同時粉嶺火車站總站由百和路遷往粉嶺車站路。 孔嶺火車站是一個樸素的鄉郊車站,外牆是青灰色石磚,人字形屋頂和煙鹵,和一段傳統新界村屋外觀無異,走過也未必輕易察覺的建築,完全没有大埔鐵路博物館充滿浮雕雕刻的外觀和規模。

香港現代的鐵路網四通八達,主線有東鐵線、觀塘線、港島線等等;而且都有不少支線:迪士尼線、機場快線……差不多區區都有鐵路。 但原來在戰後的香港有一條九廣鐵路的支線,主要服務對象不止你和我,還有一眾先人……它就是和合石支線。 初期訂購電氣化火車時該支線尚在營運,故設有和合石的路線牌。 和合石支線遺跡 但實際上從未有駛入過,因為這支線未有鋪設電纜,而且月台太低,無法上落客。

和合石支線遺跡: 九巴70R線 (第二代)

和合石支線主要方便日常運送遺體到和合石墳場及和合石火葬場,亦會於每年的清明節和重陽節接載前往和合石墳場掃墓的乘客。 但由於和合石墳場在七十年代爆滿,政府停止運輸靈柩,並考慮停辦和合石支線。 之後在八十年代,九廣鐵路電氣化,祝灶捆而且開始發展粉嶺南及興建粉嶺公路,所以在1983年清明節後停辦及拆除和合石支線。 當時九廣鐵路為該線配置了專門運送靈柩的密斗車廂(即「棺鬥」),每卡可載八至十副棺木,每天早上八時開出,把棺木由九龍公眾殮房運抵和合石墳場安葬。 隨着運載棺木逐漸由靈車取代,九鐵於1968年底停止靈柩運送服務,該線便改為每年清明節和重陽節期間接載掃墓人士,至1983年4月清明節後停止運作及拆卸。 和合石支線遺跡 隨著運載棺木逐漸由靈車取代,九鐵於1968年底停止靈柩運送服務,該線便改為每年清明節和重陽節期間接載掃墓人士,至1983年4月清明節後停止運作及拆卸。

和合石支線遺跡

我們會由南到北,由和合石走到上水,又由上水走到聯和墟,看看北區成為新市鎮後,區內公共交通的演變。 廣九鐵路現代狀況 1984年,廣九鐵路大沙頭至天河段… 猶如棺斗是不停站列車,從九龍上屍後就會直奔至和合石才停下來,途中經過沿線車站時,就需要站務員調動鐵軌,讓它可以從月台外的直行路軌通過。 於1910年通車的九廣鐵路,讓市民經羅湖接通內地的鐵路,歷年來一到回鄉探親的日子,火車上、車站內勢必迫滿提滿行李市民,市民更要在車站通宵輪候回鄉車票,猶如內地近年的春運一樣。

和合石支線遺跡: 和合石支線歷史背景

位置 歷史 隨著中國香港人口持續增長,死亡人數亦相繼增加,位於市區的政府墳場已不敷套用,當局遂於1940年計畫在粉嶺和合石一帶興建墳場及鐵路支線,及於1941年1月1日起停止於各政府墳場接收… 這個改動,令聯和墟往返上水的行車時間縮短,亦令一向未有全日巴士往來的美景新邨,提供首項全日巴士服務。 至於本章開始時提及的和合石掃墓特別線76S,則早於2000年重陽節起改為全空調服務,在春秋二祭期間,不時會有十二米的空調巴士支援。 不過由於往來掃墓的市民多會集合一起才上車,故此會出現一時滿座、一時吉車遊街的現象。

和合石支線遺跡

「危險!提防火車!勿在軌道上行走!」主角沒有在軌道上行走,只是在隧道裏行走。 (這裏應該是大學站的三號隧道。)在大學站跳上火車,左邊是當年熱門扒艇仔地點。 右邊小山崗是箕勒仔,今天是粉嶺著名行山徑「蝴蝶山徑」。 今天山脊線依舊,但箕勒仔已完全被高樓遮擋,田野也變成停車場。 後面的馬路是大埔公路,火車走多幾秒就到達大埔公路的平交道,遠處是今天的和合石新村。 我自小住粉嶺,記憶裏,七、八十年代從粉嶺站外的小山崗望,雖看不清和合石站站房,但清楚看見列車。

和合石支線遺跡: 戰後建和合石支線 列車曾負責運棺木往墳場

不過沿沙頭角公路不時會見到一些鐵軌,最長的一段可於塘肚村的農田和民居間找到,是一條長約數十米的小型坑道。 發生「坦克撞火車」的位置是平交道,連接上九龍坑山的路,今天平交道已經變成行人天橋,以前有塊碑記錄此意外,但經過雙軌化、鋪馬路、起天橋等工程,現在不知存在與否,我過幾天去看看。 不久,和合石站和大部分路軌被清拆,主線波口位後約幾十米路軌卻保留下來,同時,高速公路的護土牆火速築起,形成有趣又詭異的情景:從主線分岔一條路軌,經過橙色鐵閘,轉入護土牆裏! 當年很多人不諳原委,就炒起乜乜地獄之路、陰間鐵路等等之說。 本公司會不時更新網站上的網上政策和相關文件,增加或刪除文件中的部分條款,或者刪除甚至停用整份文件。

和合石支線遺跡: 停辦前營辦商

其中,和合石村立於本世紀初,由彭氏客族建成,村名寓意為和諧好合。 村中古屋多為兩進式金字型瓦頂磚屋,加上新建築物,共有四排,其中兩排平衡的村屋是後來遷到此的鄭、羅二圍,之後,外來者日益增多,不過他們多以石業和建築為主,亦有賣香燭、鮮花及果品等祭祀用品維生者。 九廣鐵路亦曾有支線連接墳場,用作運載棺木,亦有於清明重陽時節載客。

和合石支線遺跡: 2003 連接新界西北及九龍 – 九廣西鐵

在那見到紅色大閘的維修入口就是當時這條支線的起點。 與該等網站並無任何關係,因使用或誤用該等網站導致的損失,我們概不負責。 和合石支線遺跡 現在的孔嶺站屬於三級歷史建築物,外圍設有銀白色鐵絲網,火車站內房間打理乾淨,没有門,車站窗框近塗上一層純白色的油漆,看來近期被翻新整理。

當時港人在紅磡與離世親人告別後,火車車卡就會把棺木運往墳場,而負責運送棺木的車卡被稱為「棺斗」。 根據昔日傳媒報道,逢春秋二祭亦會有特別班,運載孝子賢孫到和合石墳場拜祭。 由於和合石鐵路停用,而粉嶺火車站距離和合石甚遠,因此在鐵路全面電氣化後的首個重陽節,九巴便開辦特別線 70R(1997年10月改稱76S),由粉嶺火車站直達和合石,取代原有和合石鐵路的服務。 九廣鐵路公司 1978年,九廣鐵路──英段開始了全線現代化及電氣化計畫,耗資35億港元,同年和合石支線因配合工程而停止運作。

和合石支線遺跡: 九龍城寨「三不管地帶」 清拆前一遊!

停運後幾年,路軌未拆走,當時和合石站用作清拆柴油年代車卡,所以我先有張三等木櫈響我屋企,亦曾作訓練車長之用。 電氣化後,東鐵線全線以圍欄封閉(所以冇得好似以前咁橫過路軌),和合石線由於冇電氣化,所以響分岔位做咗橙色鐵閘,方便拉啲車卡入去和合石站劏。 和合石墳場前建有和合石村、和興村及和合石新村等村落。

劉彩虹指,現為都會海逸酒店的位置,曾經是紅磡貨場,載有豬、牛以及準備送上貨船貨物的車卡,運抵紅磡後,就立即上船載走,每逢載有動物的車卡駛過,沿線車站月台必定臭味四溢。 任職落馬洲站車務員的鐵路車務員工協會代表蕭潔恒,亦見證水貨客橫行日子。 他說,2014年時在落馬洲站工作相對清閒,當時內地旅客集中在羅湖過關,福田未有其他線路接駁,但至2016年開始,「恐怖嘅事就發生」。 他形容當時水貨客的載貨工具層出不窮,既有「鐵甲BB車」,又有「雙層輪椅」,車頂及車底各加建一層,用於放置奶粉、日用品、化妝品及廁紙等貨物。

麻雀嶺村還有大華公校和另一個 香港近代鐵路的亮點 和合石支線遺跡 (請看影片,稍後有文介紹),大家不要錯過。 地段再按年份區分,另有按籍貫、宗教區分的段落。 和合石支線遺跡 和合石支線遺跡 劉彩紅說,初期九廣鐵路主要接載香港人回鄉,人人大包細包揹着帶到內地,即使有遊客,都是日本人或台灣人為主,主要在新界區遊覽拍照。 直至鐵路在80年代全面電氣化後,內地亦逐步開放,才有更多外國人到內地遊玩。 劉彩紅19歲初出茅蘆,就加入當時的九廣鐵路局任職車務員,直至3年前退休,一直在東鐵工作。

和合石支線遺跡: 發表迴響 取消回覆

該線建造的目的,是戰後政府收回西貢坳(茶寮坳)七號墳場的土地,而需把該墳場的骸骨遷往和合石墳場安葬。 和合石站 和合石車站於1949年10月15日隨著和合石支線通車而啟用。 八十年代,為配合九廣鐵路(英段)電氣化、粉嶺新市鎮發展及和合石村南移,和合石支線於1983年清明節後停辦,本站亦於其後拆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