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公共屋邨標準型大廈樓宇樣本平面圖只供參考,並不代表所有公屋樓宇類型。 P1和P2層升降機對出位置均設有一個彩色地圖,標有中英文及觸覺點字和凸字資料,離地高度適中,有發聲裝置,有觸覺引路帶引至地圖前。 牛頭角上邨平面圖 開放式出入口,行人路與出入口之間設有五支金屬短柱,柱之間空隙闊1.05米以上。 出入口內是非常寬闊的廣場,與屋邨及屋邨商場相連,廣場與出入口處設有兩級梯級阻礙,旁邊有一條斜道輔助。
香港房屋協會(房協)宣布,策誠軒「暫租住屋」項目將於二月十四日至二月二十七日接受新一輪申請,為合資格的公屋輪候家庭提供過渡性房屋。 牛頭角上邨重建並重新入伙後,站名於2011年5月一度易名為「牛頭角上邨常泰樓」(Sheung Tai House, Upper 牛頭角上邨平面圖 Ngau Tau Kok Estate),最後於同年復用現稱。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牛頭角上邨重建項目2,3期工程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保華建業. 由於當時第6-8座的原興建選址是在現花園大廈喜鵲樓一帶或者是牛下一區,可能後來那些地批了給房協又或者興建了徙置區,政府沒有興建第6-8座。 牛頭角上邨平面圖 另一個說法是當年第6-8座的選址後來改為山坡上兩所小學的校舍。
牛頭角上邨平面圖: 屯門區
管狀金屬扶手,高0.95米,直徑闊40毫米,頂底兩端有平行地面延伸設計,有方向箭咀和觸覺點字資料標誌。 管狀金屬扶手,高0.9米,直徑闊35毫米,兩邊的扶手頂底兩端有平行地面延伸設計,無方向箭咀和觸覺點字資料標誌。 管狀金屬扶手,高0.9米,直徑闊45毫米,兩邊的扶手頂底兩端有平行地面延伸設計,無方向箭咀和觸覺點字資料標誌。 三段梯級,踏板闊度和豎板高度適中,兩邊設有扶手,頂部和平台設有觸覺警告帶,位於行人路上的梯級底部無觸覺警告帶。 與屋邨廣場相連,近商場,一條長走廊盡頭是男女洗手間和暢通易達洗手間。
牛头角上邨第二期和第三期获得2003年香港规划师学会优异奖。 2018年6月20日上午11時左右,盈順樓一名近日涉及一宗刑事罪案的16歲少年爬出35樓的單位窗外,危坐外牆簷篷,家人連忙報警求助。 消防員在地面張開救生氣墊,同時在樓上單位準備飛將軍。 少年曾經傾手提電話3至4次,至下午1時半左右,身處樓上單位的消防飛將軍,爬出窗外準備空降之際,少年仰望瞥見,竟然立即一躍而下,跌在地下梯級的欄杆,再反彈墮地,距離氣墊不足兩米,他的右腳掌折斷甩脫,當場重創昏迷,送院證實不治。 警方正了解他不開心的原因,事發時少年的母親一直在單位內,她事後傷心激動,由親友陪同送院檢查。 商場內合共只有5間商舖,包括百佳超級市場、OK便利店、一間診所及銀龍茶餐廳,另一間商舖則用作商場管理處。
牛頭角上邨平面圖: 牛頭角上邨常滿樓評論
黃大仙區的黃大仙@中原樓市片區,區內共6,879個私人住宅單位,涉及人口共150,248人。 主要街道包括龍翔道(黃大仙段)、沙田坳道(黃大仙段)、雙鳳街(黃大仙段)、沙浦道(黃大仙段)、鳳德道(黃大仙段)。 另外,區內主要屋苑包括 翠竹花園,黃大仙下邨(一區),竹園北邨,天馬苑,東頭(二)邨。 區內家庭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為HK$ 19,250,年齡中位數為 46.1歲。 此邨重建後樓宇命名有別於其他屋邨以邨名的其中一個字來命名,此邨採用了邨名「仙」字的諧音「善」字來命名,因為「善」的廣東話的拼音(香港政府粵語拼音)與「仙」一樣為「Sin」。 西部共有為數14座舊型政府廉租屋大廈(第1-15座,沒有第13座),於1963年7月至翌年10月落成;而東部則有5座設有電梯設施的新型政府廉租屋大廈,名稱分別為東座、南座、西座、北座及中座,於1965年8月至11月落成。
- 與屋邨廣場相連,近商場,一條長走廊盡頭是男女洗手間和暢通易達洗手間。
- 有一條觸覺引路帶由出入口處引向旁邊的青少年綜合服務中心門前。
- 1960年代中,填海工業地被政府收回以興建牛頭角徙置區。
- 1970年代,牛頭角下邨配備以一區第1至7座黃色、二區第8至14座橙色作為區分用途,直至1980年代後,更改為一區粉紅色及二區藍綠色的配搭。
- 房屋署总建筑师伍灼宜表示,大厦布局是透过微气候分析地盘日照和风向来决定,6座大厦分成两组排列兴建,分别享受山景和海景,并留下通风廊加强通风。
- 关于以重建前的牛頭角下邨為設計概念的商場牛下新城,请见「得寶花園」。
- 屋邨內則設有健身運動場、籃球場、排球場、羽毛球場及兒童遊樂場;社區設施包括一間幼稚園、老人中心、托兒所、青年中心及中途宿舍,供附近居民及此邨住客使用。
通道寬闊平坦,出入口前與汽車路之間設有下斜路緣,出入口處設有兩段紅色的消防欄桿,是緊急車輛通道。 通道兩邊各設有一條行人路,一端與屋邨內相連,另一端與屋邨外行人路相連,兩端均設有下斜路緣。 通道寬闊,出入口內是一條有蓋走廊,路面有一段是斜道,兩邊設有扶手。 有一條觸覺引路帶由屋邨內引至走廊出入口前,斜道的底部,不引至暢通易達洗手間前。 屋邨P1層與行人天橋橋面相連,通道寬闊平坦,屋邨出入口處的墻上貼有一張屋邨平面圖,有一條觸覺引路帶由橋面引向屋邨內部。
牛頭角上邨平面圖: 沙田區
此外,他們亦顧及其他主要的設計問題,例如保留伸延至鄰近發展項目的觀景廊和風道。 置身在這個發展項目中,天地和樹木等自然景物色彩分明,令三個屋邨與周遭環境融合之餘,又各具特色。 彩雲道的公共房屋發展項目在香港工程師學會和英國結構工程師學會聯合結構分部舉辦的「卓越結構大獎」中,奪得嘉許獎。 彩盈邨於2008年中落成入伙,共有五幢樓宇,提供約4,000個公屋單位,並設有一個小型商場「彩盈坊」,以及一個停車場。 鄰近的屋邨有彩德邨、彩雲邨、彩霞邨、啟業邨、彩福邨等。
在2013年3月,長遠房屋策略督導委員會會員暨房委會委員蔡涯棉建議,香港房屋需求殷切,加上西九文化區即將落成,有關部門應該重新審視第二期土地的發展,包括用以興建私人樓宇或者公營房屋,善用土地資源。 其後,民政事務局發言人表示,牛頭角下邨跨區社區文化中心的工程計劃的技術可行性研究已經完成,有關部門將會繼續按照既定程序推展有關的工程項目,暫時未有時間表。 2014年12月12日,民政事務局聯同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和建築署向立法會民政事務委員會提交興建東九文化中心建議,預計於2015年年初向立法會工務小組委員會和立法會財務委員會提交建議及撥款申請,預算為39億9千8百萬港元。
牛頭角上邨平面圖: 大廈資料:樂華(南)邨奐華樓
牛頭角徙置區是牛頭角下邨的前名,前身為1953年起中築建的填海地,廠商自行於淘化大同工廠和船廠填土地之間的海灣填海,1955年已完成逾一百萬平方呎。 1960年代中,填海工業地被政府收回以興建牛頭角徙置區。 徙置大廈於1967年至1969年興建,當中第8至12座繼福來邨永隆樓後採用預製組件形式建造的公共房屋;但由於成效不彰,此技術未有再應用至其他公共屋邨大廈,直至1980年代中末興建大埔太和邨2至3期(包括寶雅苑)為止。
回收再造公司名錄, 成記五金, 九龍土瓜灣炮仗街144B號立基大廈地下, 牛頭角上邨平面圖 九龍城區. 回收再造公司名錄, 我的書房, 九龍太子荔枝角道79號地下, 深水埗區. 回收再造公司名錄, 扇谷(香港)有限公司, 九龍尖沙咀柯士甸路22-26A號好兆年行第1座1104室 …
牛頭角上邨平面圖: 設計
因应近年屏风楼问题,牛头角上邨重建计划是首个采用微气候研究的工程。 此外,为增加居民的归属感,房署于2003年起便透过各大小工作坊及简介会,让居民参与上邨的规划。 房署建筑师王国兴指,透过工作坊与居民共同商讨后,提出以茶餐厅为蓝本设计文物展示区,并从下邨收集到的三个货柜旧物中,选出部分摆放于展示区,当中包括雕花铁闸、招牌及家俬等。 由于当时第六至八座的原兴建选址是在现花园大厦喜鹊楼一带或者是牛下一区,可能后来那些地批了给房协又或者兴建了徙置区,政府没有兴建第6-8座。 另一个说法是当年第六至八座的选址后来改为山坡上两所小学的校舍。 另外,第9-12座是和1965年落成的黄大仙政府廉租屋邨(1973年改称为黄大仙上邨)东、南、西、北及中座的设计一样,是本港首批高达20层的新型廉租屋大厦,但单位仍不设独立厕所。
房署建築師王國興指,透過工作坊與居民共同商討後,提出以茶餐廳為藍本設計文物展示區,並從下邨收集到的三個貨櫃舊物中,選出部分擺放於展示區,當中包括雕花鐵閘、招牌及傢俬等(其後得寶花園商場牛下新城亦採用同類概念)。 )是香港的公共屋邨之一,位於牛頭角中部,由前房屋署總建築師伍灼宜及房屋署總建築師(3)聯手設計,而第一期及第二、三期分別由中國建築和保華建築有限公司承建,並由香港房屋委員會負責屋邨管理。 牛頭角上邨第二期和第三期獲得2007年香港環保建築協會 香港環保建築大獎及2010年優質建築大獎。 2011年3月28日是彩雲道的公共房屋發展項目最後一期建築工程在當日完成,包括彩盈邨、彩福邨及彩德邨三個屋邨。 香港房屋委員會成功把荒廢的石礦場改變為13,000個居所,成為能容納超過35,000人居住的社區。 經過規劃設計後,屋邨居民可以在綠意盎然的自然環境中,經過四通八達的行人通道,享用各式各樣的設施和綠化空間。
牛頭角上邨平面圖: 長者鄰舍中心
而「甲區」的所有住戶在2002年10月31日遷出後,舊第1至5座則於2003年年底完成清拆,地基工程於2006年展開,共有6幢大樓,高40層,接收牛頭角下邨(二區)的拆建戶。 新居已於2009年6月起陸續入伙,興建上邨的預算成本約13億元(以當時造價計算)。 牛頭角下邨(一期)官方平面圖- 牛頭角下邨- 市區公屋- 公共出租房屋- 香港公營房屋 討論區CYClub. 求平面圖-貴月樓17室- 牛頭角下邨- 市區公屋- 公共出租房屋- 香港公營房屋討論區 CYClub. 呢個表包括由喺上面所提及嘅三間組織轄下嘅公共屋邨,包括已經落成、起緊、重起緊、等緊起或者建議緊,同埋拆咗同改做其他用途嘅公共屋邨。 香港房屋委員會在設計階段進行廣泛的環境研究,確保該項目的整體發展與四周環境協調。
通道寬闊,開放式出入口,出入口處設有一段紅色的消防欄桿,欄桿與兩邊圍墻或花圃之間空隙闊1.05米以上,輪椅可通過。 車輛通道兩邊設有行人通道,行人路與汽車路之間設有下斜路緣,無觸覺引路帶。 開放式出入口,出入口處設有三條金屬短柱,柱之間空隙闊1.05米以上,出入口前行人路與汽車路之間設有下斜路緣,連行人過路處。 有一條觸覺引路帶,由出入口處引向屋邨內及點字地圖前。
牛頭角上邨平面圖: 牛頭角下邨平面圖 – 香港公營房屋討論區CYClub – 歡樂香江
有一條觸覺引路帶由屋邨正門出入口一路引至暢通易達洗手間前。 位於天橋下面,通道是梯級與斜道并列而設,共有兩條梯級,兩邊設有扶手;斜道位於梯級旁邊,只有一段,兩邊設有扶手。 在斜道及梯級的頂部,均設有觸覺引路帶,引至屋邨內及通往天橋橋面的上落樓梯前。 白板上貼滿觀塘,牛頭角一帶的舊照片,由50年代到2009年都有,一班年輕人上周六在牛頭角上邨擺檔收集舊照片,還設計遊戲給大朋友,小朋友一起玩,用舊照片估地方。 他們鼓勵街坊拍下這些老地方的新面貌,實行今昔拼拼圖。 提供樓盤平面圖、API連結銀行即時估價,各區住宅、工商舖、車位叫價及物業成交搜尋,業主免費刊登放盤廣告。
此項目更於建造業議會舉辦的「組裝合成」建築法成就嘉許禮上榮獲兩個獎項。 牛頭角上邨重建第一期,包括兩座各40層高的和諧一型第六款公屋及一座20層高的單方向設計大廈。 以上樓宇曾於2001年12月進行初步命名,但由於有意見認為命名不恰當,在翌年2月更改為現時名稱。 所有大廈為改良型和諧式,常滿樓及常逸樓於每層大堂位置設一條平衡陣,家庭式單位廚廁改為類似新和諧式的設計但單位面積不變。 根據政府的「整體重建計劃」,早於1993年已把牛頭角上邨列入重建計劃,計劃分為「甲區」(舊第1-5座,原擬興建居屋)和「乙區」(舊第9-12座)。
牛頭角上邨平面圖: 商場
最終「乙區」的第9-12座於1998年5月31日永久封閉(原訂為1997年11月30日),同年底完成清拆,原址於2000年展開地基工程,但因為工程展開後發現地底岩石存有問題,需要額外加固地基。 其後重建成為常逸樓、常滿樓及常悅樓,名為「牛頭角上邨第一期」。 並於2002年夏季開始入伙,讓「甲區」餘下未獲搬遷的住戶優先選擇。
牛頭角上邨平面圖: 重建前
另一個停車場則接近常康樓和常榮樓,出入口位於安德道,內有少位露天車位,允許免費15分鐘上落客。 常榮樓設有一個升降機通道,有兩部升降機,編號分別是3號和4號,可搭乘升降機前往天橋,近常逸樓的升降機大堂內設有一個屋邨點字地圖。 此將軍澳工業邨平面圖 [失效連結] 可見電視廣播城擴建部分位置。
牛頭角上邨平面圖: 九龍灣牛池灣彩盈邨平面圖 | 盈順樓09室 (室內設計)使用
1980年,政府把位於龍翔道以北,原屬黃大仙下邨的第8座撥歸上邨管理。 牛頭角上邨平面圖 這座大廈屬於第一型徙廈,原用作安置受竹園村清拆影響又擁有地契的村民,因此該大廈所有單位均設獨立廚廁,是3座非改建第一型徙置大廈的其中一座(另兩座為佐敦谷邨第4座及第5座)。 為免與原有的上邨第8座混淆,房委會把以座數辨別的大廈分別冠上名稱,分別用對出龍翔道名字中「翔」字的諧音「長」來命名,「翔」與「長」的廣東話拼音(香港政府粵語拼音)均為「Cheung」;原為下邨第8座的徙廈命名為「長欣樓」。
平台上有一個名為「金輪酒樓」的模擬場景供市民休息,為求像真,牆上更釘上餐牌。 牛頭角上邨平面圖 部分大廈的外牆被貼上印有舊藍田邨具標誌性的店舖和建築照片,甚至能找到當年如地標一樣、畫於第15座外牆飛龍的蹤影。 城市轉變得太快,舊社區和建築逐一被清拆,見證香港歷史的事物愈來愈少。 眼看舊公共屋邨被清拆,然後原地再次出現大廈,不少人認為這些屋邨已經失去從前的懷舊味道。
牛頭角上邨平面圖: 黃大仙下邨(一區)
牛頭角上邨重建第二及三期是房屋署首批由新和諧式過渡至非標準設計大廈的公屋。 前房屋署總建築師伍灼宜表示,大廈佈局是透過微氣候分析地盤日照和風向來決定,6座大廈分成兩組排列興建,分別享受山景和海景,並留下通風廊加強通風。 值得一提的,上述特別新和諧大廈設計亦曾擬於何文田邨重建項目中應用,但因孫九招而作罷。 有團體認為,當局應率先重建地積比率較低、人口較少嘅公屋。 房委會資助房屋小組委員會主席黃遠輝指出,華富邨重建計劃率先確定,係由於附近5幅地可提供遷置,而其餘20條屋邨重建機會均等,但唔代表喺可見將來就可以落實重建,主要取決於喺邊度揾到遷置居民嘅資源。 「入伙年份」以房委會同房協官方網站所提供嘅年份為準,但係部份屋邨入面嘅個別樓宇嘅入伙年份可能會同官方資料有出入,例如房委會提供華富(二)邨嘅入伙年份係1970年,但係條邨入面嘅華翠樓同華景樓竟然係喺1978年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