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經咒語8大伏位2024!(小編貼心推薦)

Sūtra 意為「經」,故此經之全名為《妙法蓮華經》。 佛出廣長舌相,放毛孔光,以此神力,為囑付滅後傳揚此經,簡要地宣說此經功德;此經所在之處就是道場,諸佛在此處成道、轉法輪,並在此處涅槃。 一位良醫,聰明智慧,善於配製藥方,治療眾生之病,他有很多子女。 某一次,他因為有事到其他國家,孩子們卻因為不慎飲用了父親配製的毒藥而中毒。 醫生回來後,便按照藥方,以好醫藥讓孩子服用。

有四乾闥婆王、樂乾闥婆王、樂音乾闥婆王、美乾闥婆王、美音乾闥婆王,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 有四阿修羅王、婆稚阿修羅王、佉羅騫馱阿修羅王、毗摩質多羅阿修羅王、羅侯阿修羅王,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 法華經咒語 有四迦樓羅王、大威德迦樓羅王、大身迦樓羅王、大滿迦樓羅王、如意迦樓羅王,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

法華經咒語: 法華經的六咒語

總心可得法華三昧,持身可得法華陀羅尼。 釋迦牟尼佛為諸佛當來坐故,復於八方、各更變二百萬億那由他國,皆令清淨,無有地獄、餓鬼、畜生、及阿修羅,又移諸天、人、置於他土。 法華經咒語 所化之國,亦以琉璃為地,寶樹莊嚴,樹高五百由旬,枝、葉、華、果、次第莊嚴,樹下皆有寶師子座,高五由旬,亦以大寶而校飾之。 寶地平正,寶交露幔、遍覆其上,懸諸幡蓋,燒大寶香,諸天寶華、遍佈其地。 爾時世尊告舍利弗:「汝已殷勤三請,豈得不說。汝今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說此語時,會中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五千人等,即從座起,禮佛而退。

【衣珠喻】(又作【繫珠喻】)。 出〈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 謂有人至親友家醉酒而臥,親友以寶珠繫其衣中;而醉客不覺知,自受貧苦。 法華經咒語 後經親友告知,乃得寶珠,衣食受用無極。 以喻二乘往昔曾中下大乘之種,然未能覺了,後由如來方便開示,乃得證大乘之果,利樂無窮。

法華經咒語: 世尊為弟子授記

《法華經》是大乘佛法中一部非常重要與普及的經典,歷來有不少人做過相關的研究。 此次我們將編務設定在版本的介紹與比對上,最後也會針對咒語的單字提出我們的看法。 爾時大通智勝如來、受十方諸梵天王、及十六王子請,即時三轉十二行法輪,若沙門、婆羅門,若天、魔、梵、及餘世間所不能轉,謂是苦,是苦集,是苦滅,是苦滅道。 及廣說十二因緣法,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 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憂悲苦惱滅。

《妙法蓮華經》說的是一乘圓教,表達清淨之了義,究竟圓滿,無上微妙。 全經總共二十八品,前面十四品說唯一佛乘之原因,後十四品說唯一佛乘之結果。 《法華經》是佛陀釋迦牟尼晚年說的教法,佛陀弘法《法華經》和《涅槃經》共八年,屬於開權顯實的大乘佛教菩薩圓融方便教法,在《第三譬喻品》中, 以羊車鹿車牛車作為譬喻, 說明《於一佛乘、分別說三》,顯示所有眾生只要信心清淨堅定皆可成佛。 在天台宗五味教中,屬於最上醍醐。 爾時龍女有一寶珠,價值三千大千世界,持以上佛。 爾時娑婆世界、菩薩、聲聞、天龍八部、人與非人,皆遙見彼龍女成佛,普為時會人天說法,心大歡喜,悉遙敬禮。

法華經咒語: 妙法蓮華經六首咒研究

其中以鳩摩羅什的譯本最為通行,七卷二十八品,六萬九千餘字,收錄於《大正藏》第9册,經號262。 法華經咒語 鳩摩羅什譯本原先沒有〈提婆達多品〉以及〈普門品〉的重頌,是另行譯出之後,後人再附入其中。 在竺法護、達摩笈多的譯本以及諸梵本中,提婆達多品的內容是附在〈見寶塔品〉之末,《薩曇分陀利經》是這部份的別行本。 竺法護的譯本中無梵文本〈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的重頌。

法華經咒語

為諸菩薩說大乘經,名無量義,教菩薩法,佛所護念。 佛說此經已,結跏趺坐,入於無量義處三昧,身心不動。 法華經咒語 是時天雨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曼殊沙華,摩訶曼殊沙華,而散佛上、及諸大眾。 《法華經》最大的特色便是宣說「唯有一佛乘,方便說有三」;亦即修學佛法實畢竟成佛,但依方便而有次第之分,使修學者能漸漸累積功德,而又不覺得疲憊。 雖未成佛,但由於修學福慧,亦能得到法喜,直到得證菩提。 《法華經》肯認眾生必定成佛,並鼓勵未證佛道之眾生勤行菩薩道,這便是「經中之王」度生無量的法喜所在。

法華經咒語: 法華經的六咒語

令眾生皆能離苦得樂,使沉溺在生死苦海的人們脫離苦海,那就是成佛必須實踐的菩薩道。 「世尊!我們願意擁護讀誦、解說、書寫、受持妙法蓮華經的法師,消除他所有的困苦患難。假使天魔外道、惡鬼邪神來尋求法師的短處,給法師添麻煩,我們擁護法師,令一切魔鬼不得其便來擾亂法師的身心。」即在佛前,說出下邊的神咒。 釋迦牟尼佛說完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之後,正在這個時候,藥王菩薩,即時從座位站起來,衣搭左肩,而露右肩,這是表示身恭敬。

维基文库中相关的原始文献:妙法蓮華經《法华经》成立年代约公元前後,最晚不迟于公元200年,因为龙树菩萨(公元150年-250年)的著作《中论》已引用本经文义。 另外《大泥洹经》、《大般涅槃经》、《优婆塞戒经》、《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等诸经皆列举本经经名,并援引经中文义。 梵文 Sad-dharma,中文意思為「妙法」。 Puṇḍárīka 意译為「白蓮花」,以蓮花(蓮華)從淤泥出而不沾染淤泥,比喻佛法的洁白、清净。

法華經咒語: 妙法蓮華經六首咒研究

據佛經載:“普賢之學得於行,行之謹、審、靜、重莫若象,故好象。 ”也就是說,普賢菩薩喜歡白象,白象是普賢願行廣大、功德圓滿的象徵,所以普賢的坐騎是六牙白象。 而普賢菩薩自己的身相大多數時間表現的是頭戴寶冠,身穿菩薩裝,坐於一六牙白象上,或合掌、或手持其他法器。 諸華之中,蓮華最勝,華尚未敷,名屈摩羅;敷而將落,名迦摩羅;處中盛時,名芬陀利。

【草】有【小】、【中】、【大】三種,依次喻【天人】、【聲聞】、【菩薩】。 藥草雖根性有別,若蒙雲雨霑潤,皆能敷榮鬱茂,治療眾病。 以喻三乘之人,根器雖有高下,若蒙如來法雨潤澤,皆成大醫法王,普度群生。 【窮子喻】:出〈信解品〉第四。 二乘無大乘功德法財(即六度萬行)得以莊嚴;猶如貧窮的兒子,缺乏衣食之資以養活身命。

法華經咒語: 世尊為弟子授記

韋提希子阿闍世王,與若干百千眷屬俱。 妙法蓮華經者,統諸佛降靈之本致也。 西晉惠帝永康年中,長安青門、燉煌菩薩竺法護者,初翻此經,名正法華。 東晉安帝、隆安年中,後秦弘始,龜茲沙門鳩摩羅什、次翻此經,名妙法蓮華。

  • 一心讀誦妙法蓮華經,那麼,一切惡鬼邪神聞聲而逃,不敢來找麻煩。
  • 此品中的窮子喻二乘之人,長者喻佛陀;佛陀巧設方便,讓窮子從小乘修起,漸入大乘法門,最後將佛子帶入大乘境界。
  • 由于行文流畅,词藻优美,在佛教文学史上,具有不朽的价值。
  • 漢譯本現存三種全本:包括西晉竺法護所譯的十卷的《正法華經》,姚秦鳩摩羅什所譯的七卷《妙法蓮華經》,隋闍那崛和達摩笈多所譯的七卷《添品妙法蓮華經》。
  • 未敷喻二道,將落譬泥洹,榮曜獨足以喻斯典,至如般若諸經,深無不極,故道者以之而歸;大無不該,故乘者以之而濟;然其大略,皆以適化為大;應務之門,不得不以善權為用。
  • 「妙法蓮華經」的每一個字都表達了這個法理的特徵。

佛說是經時,普賢等、諸菩薩,舍利弗等、諸聲聞,及諸天、龍、人非人、等,一切大會,皆大歡喜,受持佛語,作禮而去。 法華經咒語 爾時釋迦牟尼佛、見所分身佛悉已來集,各各坐於師子之座,皆聞諸佛與欲同開寶塔。 一切四眾,起立、合掌,一心觀佛。 於是釋迦牟尼佛、以右指開七寶塔戶,出大音聲,如卻關鑰、開大城門。

法華經咒語: 法華經的六咒語

爾時釋提桓因,與其眷屬二萬天子俱。 復有名月天子、普香天子、寶光天子、四大天王,與其眷屬萬天子俱。 自在天子、大自在天子,與其眷屬三萬天子俱。 娑婆世界主、梵天王、尸棄大梵、光明大梵等,與其眷屬萬二千天子俱。 有八龍王、難陀龍王、跋難陀龍王、娑伽羅龍王、和修吉龍王、德叉迦龍王、阿那婆達多龍王、摩那斯龍王、優缽羅龍王等,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 有四緊那羅王、法緊那羅王、妙法緊那羅王、大法緊那羅王、持法緊那羅王,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

法華經咒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