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量不多(3-10cc),可以採保守性治療(藥物、復健),同時減少活動量,水會慢慢被人體吸收代謝。 做完手術加放射治療後,在六個月內可能會再長一些腫瘤,但六個月之後腫瘤生長會變慢。 當膝蓋積水急性疼痛時,可以局部冰敷,冰敷能讓患部表層的血管收縮,減少疼痛、腫脹的程度,並將腳墊高休息;急性疼痛時期過後,可以開始局部熱敷。 在教大家怎麼貼之前,我們先初步認識一下膕窩的構造以及發炎原因。 除一般物理治療外,MPS亦會提供度身訂造的檢查、運動訓練、體重管理、預防傷患建議等,幫助您在日常生活中預防傷患、避免舊患復發。 關節勞損︰經常性進行跑跳、或一些高撞擊性的活動可能導致髕股關節綜合症,另外體重過高的人亦有較高風險,尤其常常久坐不動,缺乏體能訓練的人士,本身的肌力已經較弱。
另外,久坐導致臀肌失能、擴筋膜張肌過度緊繃,也是近年越來越多研究發現的跑者膝病因之一。 因為容易復發,不可以再過度練習和硬撐,必須妥當治療。 鵝掌肌腱炎:由縫匠肌、股薄肌、半腱肌這三條肌腱形成,在內側關節偏下方一點點,約佔膝蓋內側痛的 20-30%,常與退化性關節炎一起發生。 運動前暖身拉筋不足、過度跑步、下山、久坐久蹲後、盤坐、跪坐或翹腳後,大腿肌肉沒有放鬆都可能造成,患者站起來瞬間會產生疼痛,通常上樓梯比下樓梯更痛,跑步踢球或騎腳踏車時更明顯。
膝蓋後面腫: · 運動會不會造成膝蓋退化?醫師完整解析
猶其在彎曲膝蓋時,會因為壓力將積水向後推,而使得膝後的壓力腫脹的感覺變得更明顯。 長期積水的壓力會在膝蓋後方形成一個慢性的囊腫,稱為Baker氏囊腫,基本上是無害的,如果要消除它可以用引流的(容易復發),或是直接手術切除。 這些重要的穩定組織包括弓狀韌帶arcuate ligament 、膕肌-腓骨韌帶 popliteofibular ligament 、豆骨-腓骨韌帶 fabellofibular ligament等。 股骨和脛骨之間則是膝蓋關節的一部分,中間有半月板作為緩衝墊、斜向的膕肌負責穩定和解開的動態功能、股二頭肌和腓腸肌則負責膝蓋彎曲伸直的大動作。 雖然有膝蓋痛的時候,大家通常都會想到退化性關節炎。 但從上述的原因你可以發現,鵝掌滑囊炎與大量、過度使用肌肉群有關,因此也常常發生於活動過度的年輕人身上,例如在長時間的騎腳踏車、跑步、走路後感到內側膝蓋的疼痛,就很可能是由鵝掌滑囊炎引起的。
- 膝蓋後側腫 當膕窩囊腫破裂引起小腿腫脹疼痛,要休息,抬高患肢,區域性冷敷。
- 「最擔心膝蓋後面長腫瘤,需要有經驗的醫生才能從關節後面把它拿掉。」吳博貴說。
- 採用上一條相同的模式剪取Y型貼布,於小腿內側的鵝掌肌腱處下錨點,沿著內側的腿後肌腱以自然張力一路貼上坐骨粗隆,以同樣的原則來幫助肌肉放鬆。
- 善長運動傷害治療、功能性增生注射、Redcord懸吊、運動治療、鐵人三項、肌力與體能訓練。
- 貝克式囊腫通常位於膝蓋後方,大多因為過度使用、膝關節損傷或退化性關節炎所造成。
膝關節痛常見於不同年齡層或不同運動習慣人士,好發人羣包括突然增加運動量、年長膝關節退化或女性患者。 一般而言,膝痛處理要先診斷受影響的關節位置(髕股關節,脛股關節及上脛腓關節),分辨風濕內科或骨科外科疾患,急慢性及治療目的,才能初步釐定治療方法。 此外,診所亦處理膝關節術後康復,透過物理治療或中醫,包括電療、超聲波、運動,或針灸中藥等,或食療,舒緩疼痛及水腫,並促進膝關節功能復原。 年輕人膝蓋積水原因多是膝關節外傷沒處理好而造成,而中老年人以慢性勞損導致的「退化性關節炎」為主,類風濕性關節炎也很常見。 不良的膝關節置位︰其中一個膝關節置位不當的原因可以來自足部,例如扁平足、曾經有踝關節扭傷、穿著不適合的鞋履、以及在不平坦的地面上跑步等等。 以上的例子會改變了地面對足部的撞擊力,而力便會由足部傳遞至膝部,造成額外的負荷。
膝蓋後面腫: 治療腱鞘巨細胞瘤 以手術為主
在下肢負重, 足部固定, 膝關節微屈時, 如果突然過度內旋伸膝或外旋伸膝(例如排球運動中, 隊員在防守時突然轉身魚躍救球的動作), 就有可能引起半月板撕裂。 半月板損傷會有明顯的膝部撕裂感, 隨即關節疼痛, 活動受限, 走路跛行。 關節表現出腫脹和滑落感, 並且在關節活動時有彈響。 膝蓋疼痛可簡單分為前側、外側、內側、後方幾個位置。 除了關節炎可以透過年齡簡單判斷外,在了解膝蓋的症狀之前,建議先自行判斷膝蓋疼痛感在哪處,是深層痛還是淺層? 形成貝克氏囊腫的原因,根本還是膝關節內部構造的損傷:軟骨退化、半月板受損、膝蓋外傷、皺壁症候群 等等。
腱鞘巨細胞瘤(TGCT),又稱色素沉著絨毛結節性滑膜炎(PVNS),是一種少見的、長在骨頭軟組織的腫瘤。 膝蓋後面腫 這種腫瘤只有極少數會變成癌症,通常是良性,但卻對骨頭破壞很大。 運動傷害防護員,任職於長庚醫院特色運動訓練中心。 江湖人稱泡泡老師,專長傷害防護、體能訓練、徒手按摩、肌肉伸展、運動貼紮。
膝蓋後面腫: 新聞自律規範
侯鐘堡解釋,正常膝蓋本來就會產生關節液,只是受傷後,組織會產生過多的關節液,人體無法代謝,因此會產生積水,導致外觀看起來「腫腫的」。 膝蓋後面腫 人魚側踢腿可以有效鍛鍊到屁股肉肉與大腿根部,同時讓身體線條更緊實明顯。 運動方式也十分簡單,側身坐在平地後,先將貼地的右腳稍微彎曲,左腳則來回踢腿。
其它種類的腱鞘巨細胞瘤也可能長在手腳、肩部和臀部等位置。 但通常只會發生在一處關節,不會在多個關節同時發生。 膝蓋後面腫 同樣剪取Y型貼布,建議從小腿外側的腓骨頭下錨點,找出靠外側的腿後肌肌腱,並順順的包覆肌肉,一路往屁股那兒的坐骨粗隆貼去。
膝蓋後面腫: 膝蓋疼痛有哪些治療方法?
小技巧在於,運動時要緩慢、感受度會更高唷~建議左右邊各做15次後休息,共做3組。 我們可以透過按摩板或刮痧板來輔助按摩,也可以握拳用彎曲關節來推壓肉肉。 我們呈坐姿,先由大腿根部往膝蓋做按摩,膝蓋處則反放向動作(如下圖示),以此消除大腿與膝蓋浮腫。 後十字韌帶在膝部負責脛股關節屈動作時的穩定性。
甚至有些人單邊膝蓋退化,會發現該側明顯腫脹,源自在變形過程中周圍韌帶、肌腱發炎較嚴重。 膝蓋後方的構造比較多神經及動脈血管,所以在診斷治療的時候建議還是需要搭配超音波導引來做注射,以免穿過神經血管造成其他的損傷或是瘀血。 通常在急性受傷的當下,腫起來的時候會非常痛,但如果只處理腫脹的地方,沒有處理裡面受傷的地方,讓發炎的軟組織變成慢性發炎,關節就會反覆積水。 膝蓋後面腫 這時不一定會感到疼痛,不過還是會因為一直腫脹導致行動困難,總覺得「卡卡」。
膝蓋後面腫: 膝蓋後窩積液怎麼治
多數患者合併有退化性關節炎、關節囊破孔或是半月板損傷等根源問題。 大部分的原因就是過度使用,舉凡走路、跑步、衝刺、游泳等,都會頻繁地顛腳尖和腿後勾,若是運動完沒有加以伸展收操,使肌肉長期處於緊繃的狀態,當大腿或是小腿都缺乏柔軟度的話,膕窩首當其衝。 再來,肌肉在疏於訓練的情況下,會使壓力集中在後窩肌腱處,一個不小心就會拉傷,或者慢性發炎,拉筋或擠壓到也會覺得不舒服,陷入永無止盡的因果輪迴。 這就是膕窩肌腱炎,嚴重的話還可能搭配關節受損變成麻煩的膕窩囊腫,對膝關節造成更大的傷害。 ● 通常不會單獨發生,而是和其它位置的膝蓋疼痛同時發生。
痛風是由於身體尿酸過多而引起的關節發炎腫痛,通常為腳跟雙手的關節,而最常見是大拇趾,患者的關節會變得紅、腫、發熱及劇痛,膝蓋也是痛風常見的發作部位,形成膝痛問題。 痛風嚴重時還會影響行路,造成很多健康上的危害。 臨床上,初期可採非手術治療,冰敷加上物理治療,輕柔活動及肌肉鍛練,幫助減輕症狀,維持膝關節功能。 膝蓋後側腫 使用核磁共振檢查,可看囊腫大小、內容物及位置。 若是當囊腫太大,壓迫周圍組織,影響膝蓋彎曲,造成痠痛,仍需考慮手術切除。 侯鐘堡提醒,貝克氏囊腫的患者約有8、9成合併有退化性關節炎、關節囊破孔或是半月板損傷,如果光把囊腫內的組織液抽出,但是受損的根源處沒有處理,抽完後不久很快又腫起來。
膝蓋後面腫: 閃到腰自己救 疼痛緩解2招搞定
MPS提倡預防勝於治療,透過盡早辨識可能導致受傷或病痛的風險因素如肌力不足、姿勢不良、體重過重等,並加以處理,預防傷患的出現。 初期的時候,跑步、跳繩等高撞擊性運動會對受傷的膝軟骨造成刺激,這時候可以先選擇一些低撞擊性運動,例如游泳 (伸直膝關節踢水)、踏單車、走路、瑜伽等等。 有趣的一點,有時候髕股關節綜合症會被誤以為是髕骨肌腱炎 ,那是膝蓋前方的肌腱發炎,同樣也是前膝痛。 膝蓋後面腫 總之,縫匠肌是平常走路跑步都會用到的肌肉,因此也很容易被過度使用或受傷。
貝克氏囊腫若不治療,有些會自行消失,但仍要留意關節炎或膝關節內病變引起關節過度積水,破到膕窩黏液囊,形成貝克氏囊腫。 此時務必要治療原發膝關節內疾病,才能避免復發。 側韌帶的受傷後痛點在膝蓋內側或外側,但十字韌帶受傷會讓人覺得膝蓋較深處在痛,比較難定位。
膝蓋後面腫: 健康網》愛憋尿10下場曝! 醫示警:不改到老年會很慘
膕窩囊腫是膝關節周圍最常見的囊性病變,囊內為比較粘稠的液體。 1840年Adams首先對膕窩囊腫進行了描述,但最早由Baker報道,故又稱Baker’s囊腫。 60歲王阿姨在老伴的陪同下來到晉江市醫院骨科門診,“醫生,我膝蓋後面走路的時候會酸脹不舒服,後面長了個包,有時候摸起來軟軟的,有時候摸起來硬硬的。 ”“這腫塊最近酸脹比較厲害,摸起來也比較大比較硬,要不要緊啊? ”王阿姨向接診的林亮主治醫師一連丟擲了三個問題。 第三個原因是比較典型的,很多膝關節做完手術的人,由於缺少運動,股四頭肌很快就出現一個萎縮,表現就是股四頭肌這塊有一個凹陷,膝關節就顯得稍微高一點,顯的關節是腫的,這是視覺上的誤區。
若肌肉長期處於緊繃狀態,膕窩一不小心就可能拉傷、發炎,所以醫師建議運動後確實拉筋伸展可預防膕肌炎發生。 肌肉受力不均常發生在跑到一半時感到膝外側或大腿外側疼痛,或運動後膝蓋有灼熱刺痛痠痛感,有時髕骨周圍一圈都可能有痛感。 除了跑者(尤其初階者尚未適應訓練強度很容易發生),女性因天生骨盆較寬也是高危險群,但重訓、騎飛輪也可能造成。 上樓梯時覺得沒力、下樓梯時膝蓋更痛,蹲下去又站不太起來⋯⋯膝蓋痛並不是年紀大才容易發生,臨床上的膝蓋痛出現在各年齡層,原因也非常多樣複雜。
膝蓋後面腫: 膝蓋痛要看哪一科?依膝蓋疼痛位置檢視可能病因
膝蓋可能在受傷後突然腫脹,也可能是慢慢累積形成的。 最常見的是半月板損傷(尤其是內側半月板后角損傷),其次是前交叉韌帶損傷或斷裂,以及軟骨病變(例如骨性關節炎)等。 膕窩囊腫通常由膕窩內側的腓腸肌-半膜肌滑囊膨脹形成。
膝蓋後面腫: 窩囊腫不治療會怎樣?
現任生昇復健專科診所院長,台灣增生療法學會理事及講師,美國MSKUS肌肉神經超音波檢查及注射講師,美國骨內科醫學會 會員, 香港肌骼醫學會 會員,。 專長為肌骨神經類疾病診斷、增生療法、PRP療法、超音波導引注射、超音波導引神經解套注射等。 膝蓋後面腫 在手術當中,醫生會從膝蓋前方把關節內的腫瘤完整拿乾淨。 「最擔心膝蓋後面長腫瘤,需要有經驗的醫生才能從關節後面把它拿掉。」吳博貴說。 因為腫瘤長在關節後方,會把整個神經血管都粘連住、包住,必須小心剝離。
膝蓋後面腫: 運動後膝蓋腫是什麼原因呢
關節在彎曲超過90度時會開始摩擦關節面,但因發炎非常嚴重,彎曲低於90度以下就會痛到彎不下去,甚至感到害怕。 但此方法不能藉由站立再蹲下測試,這會關係到周圍韌帶與肌肉,並非只有關節問題。 壓迫膕動、靜脈可引起下肢缺血及形成血栓,導致患側下肢腫脹;壓迫脛骨神經或腓總神經可導致周圍神經病變,出現慢行持續麻木疼痛等。 超聲引導下穿刺加皮質醇注射是一種危險小、成功率高的治療方法,它針對膝關節骨性關節炎並窩囊腫。 一般穿刺注射治療後數週內,膝關節疼痛、腫脹等症狀可得到明顯改善,囊腫體積明顯減小。 膕窩囊腫破裂導致的下肢腫脹和下肢深靜脈血栓及血栓性淺靜脈炎症狀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