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山坑頭村10大伏位2024!專家建議咁做…

鄧氏宗祠已有逾700年歷史,為香港唯一「正一品官」宗祠。 它的最大建築特色為三進兩院式的設計;屋內天井有紅砂岩甬道連接宗祠的前進及中進;大門並無門欄,只設三級石階。 相比到屯門龍鼓灘枝林及荃灣蓮花山山頭祭祖,屯門藍地是最方便,亦是最短時間可到達之地。 鄧氏所拜祭的是坑頭村燕翼堂祖先,十六世祖鄧鳴崗元配廖氏、鳴崗長子素其及其妻子鄭氏。 50多歲的坑頭村民鄧永權是屏山廿七傳,從小就到藍地祭祖,祭祖日定於每年的農曆九月十八日,今年即是10月13日,這天他因有事情在身,到場拜祭及登記取盆名字便離開,其後找人代領。

這裡是香港郊區,新界元朗的區屏山鄉,另一種味道的香港,不大的範圍裡面有很多傳統建築物,非常有歷史感。 保留的不錯的古村,當然香港的古村歷史都不算太長,愛歷史的可以來看看,還是有些價值的。 這是香港首條文物徑,它蜿蜒於坑尾村、坑頭村和上章圍的低矮村屋之間,全程約1.6公里,沿途古蹟記錄了元朗悠久的文化傳統,具有珍貴歷史價值。 屏山文物徑位於新界元朗屏山,於1993年12月12日開幕,長約1.6公里,蜿蜒於坑尾村、坑頭村和上璋圍之間,主要是典型的中國傳統建築,大家只需要花半天的時間,便可看到過往新界的傳統面貌及宗族生活。

屏山坑頭村: 沙田最大和最古老的圍村

樸素而低調的元朗以輕鐵、大牌檔和悠閒的氛圍為特色,本土商店也比國際連鎖店要多。 總部設在美國紐約的大紀元媒體集團創辦於2000年,在全球30多個國家及地區設有分支機構,發行5大洲,網絡版本有21種語言,是海外最大的中文媒體。 始終如一地報導真相、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是《大紀元》的使命。 藍地「黃蛤莆頭」墓穴距離屏山並不太遠,有車路可直達,族人們如今大多數都是駕車來到藍地墓穴,在現場領取盆菜後便駕車離開,將盆菜帶回家中享用,過往眾人在墓穴前席地而坐享用盆菜的情景已不復見。

有時為左食真係可以去到好盡,可以一早走入元朗屏山就係為左食呢間近期好紅既華嫂,仲要有個人唔介意可能要排隊排好耐,肯願意陪你晨咁早入去食個早餐,幸福其實就係咁簡單。 屏山坑頭村位於坑頭村7-357號,當中屏山坑頭村分為1座,合共提供4個單位。 屏山坑頭村屬於72(小學校網)及元朗區(中學校網)。 清暑軒樓高兩層,呈曲尺形,雖是獨立建築,但第二層設有通道與覲廷書室相連。

屏山坑頭村: 歷史

即使如此,如果以擔挑抬着生豬、生火用的柴枝或者一桶桶食材步行到墓穴,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以今年為例,聯哥還特別聘請了三位過往從事林務工作的人員擔任挑夫,亦有手推車作輔助,將足足有120斤重的生豬和部份煮食物品抬到墓穴。 在路上看到挑夫們的步履蹣跚,就知道這份工作一點也不簡單。 屏山坑頭村 屏山坑尾村維新堂(若虛書室)的鄧氏族人,每年春秋二祭到龍鼓灘拜祭十八世祖鄧若虛、其母親洪氏及其妻子龍氏。

建築物曾供香港警務處多個部門使用,包括分區警署、培訓中心、警犬隊及新界北交通部等。 於2002年把該地撥與古物古蹟辦事處改為屏山鄧族文物館暨文物徑訪客中心,於2007年4月14日正式開放,文物館分為三部份,分別為屏山鄧族文物館、屏山文物徑展覽室和社區文物展覽室,以便展出不同的展覽。 屏山鄧族文物館暨文物徑訪客中心位於坑頭村的小山崗上,能俯覽屏山村落,是文物徑內唯一的殖民地建築。 文物館由舊屏山警署改建而成,是新界現存其中一所戰前警署,於1900年建成,曾供警務處多個部門使用,包括分區警署、培訓中心、警犬隊及新界北交通部等。

屏山坑頭村: 屏山

本人已查閱貴公司的 私隱政策 和 屏山坑頭村 收集個人資料聲明 ,並同意貴公司使用本人於此所填寫的個人資料作直接促銷。

屏山坑頭村

其實香港本土向來也有很多美麗而有趣的地方,絕不比外國遜色! 今次為大家介紹元朗一日遊,如果居於附近不需舟車勞頓絕對值得推介,始終疫症當前,要出遠門還是不建議了。 早期屏山無乜記載,直至到12世紀後期,住響岑田(家下錦田)嘅鄧氏有五大房人,分別係元英、元禧、元禎、元亮、元和。 不過去到20世紀中期,唔少人圍塘造田,加上沙泥沖積,屏山就離愈遠。 在傳統圍村中,拆御重建一幢村屋容易,重修一幢村屋卻要困難很多倍,希望屏山坑頭村 99 號大屋跟門牌號碼一樣,長長久久,一直屹立在屏山鄉。

屏山坑頭村: 新界區

據傳聚星樓原為七層,但被兩次台風吹塌上部四層,只餘下現存的三層建築。 位於新界粉嶺聯和墟東北面的龍躍頭,因該處有山名龍躍嶺,自古相傳,有龍跳躍其間,因而得名,俗稱龍骨頭,亦稱龍嶺。 龍躍頭是新界五大族之一的鄧氏聚居之地,鄧族原籍江西吉水。 龍躍頭鄧族與宋朝皇室淵源最深,南宋 (1127… 鄧氏宗祠位於坑頭和坑尾兩村之間,是屏山鄧族的祖祠,由屏山三圍六村所環抱。 據鄧氏族譜所載,宗祠由五世祖鄧馮遜興建,至今已有七百多年歷史。

在積富街的正門仍見學校牌匾,但油漆已經脫落,樹根亦侵蝕校舍,不知何時才有機會活化重生。 鄧氏宗祠是三進兩院式的宏偉建築,為香港同類古建築的典範。 宗祠現仍是屏山鄧族進行祭祖、舉行傳統節慶儀式及宗族聚會的重要場所。 『宅谷地產資訊網』只提供資訊媒介平台給予網絡使用者放盤或搜尋樓盤,資訊內容由第三方提供者提供或由『宅谷地產資訊網』從其他參考資料或來源獲取。 本網頁中涉及任何人士、產品或服務的資訊,不得視為『宅谷地產資訊網』推薦或認可。

屏山坑頭村: 銀主盤低位反彈9倍 增至226伙再創海嘯後新高  新界西北成重災區

原來建築之主樓為金字塔形的紅色瓦頂,被屏山鄉民拍為破壞屏山三圍六村的 “蟹地” 風水,後來改為現在的平頂,平頂山上角,設有瞭望台和槍孔。 這些不但象徵鄧族的民俗文化,同時亦反映新界的傳統風貌。 維基百科的內容和香港民風大典一樣以GNU 自由文檔許可證發佈。

打盆需時頗長,花費大半個小時,除了因為盆數較多外,要將六款食材逐樣分配至各盆亦是消耗時間的原因之一。 屏山坑頭村 屏山坑頭村 藍地秋祭的祭主,亦是採用價低者得的投標方式每年選出,至於煮山頭的主理人,據燕翼堂的族人表示,他們在十多年前開始邀請聯哥主理,原因是他們燕翼堂已無人接手煮山頭,聯哥除了經驗豐富外,煮出來的盆菜也符合族人的口味,因此請他主理至今。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食山頭的食材種類和份量是訂立下來多年不變的,與價低者得的投標方式無關,並不會因為投標價格不同,而出現食材種類或份量的增減。

屏山坑頭村: 屏山文物徑10大精選景點

生豬在供奉過祖先後,便即場切件,以柴火燜煮豬肉,連同煮熟的其它配菜,用一個個木盆(如今已改用不鏽鋼盆)盛載(稱之為「打盆」),分發給族人享用,就是「食山頭」。 屏山坑頭村燕翼堂(仁敦崗書室)的鄧氏族人,每年黃曆九月十八日到屯門藍地「黃蛤莆頭」墓穴,拜祭十六世祖鄧鳴崗之元配廖氏、鄧鳴崗長子鄧素其及其元配鄭氏,祭祖後亦有食山頭。 「黃蛤莆頭」的取名,源於該片草地有地下水流經,水流經過之時,草地有隆起現象,並且會滲水,尤如黃蛤漲起的背脊。 跑遊元朗 屏山鄧氏宗祠,先站在祠堂外,點算前進屋頂上的瓦坑,由左至右數了兩遍,宗祠坑數比起愈喬二公祠多兩坑,高度亦稍高一點,切合中國傳統倫理思想,尊卑有序。 屏山文物徑沿線歷史建築並非全部對外開放,部分歷史建築的開放時間或會變更,請留意古物古蹟辦事處網站的最新公布。

屏山坑頭村

食山頭的煮食(即「煮山頭」),多年來不同祭主都是交由「屏山傳統盆菜」負責,由負責人鄧聯興(聯哥)主理。 聯哥年過六旬,他的祖父和父親均在村中煮盆菜,加起來已有百年之久,他因為不想圍村盆菜失傳,毅然決定繼承衣鉢,擔起屏山傳統盆菜主廚的重任。 如今他的兒子鄧健鵬亦願意傳承這門傳統手藝,在食山頭中不時看到父子倆一起工作。 對於聯哥來說,協助族人煮山頭也是為鄧族做事,試過煮山頭日子遇上幾十圍的到會訂單,他寧可放棄賺錢機會,也守諾為族人服務。 習武人會設有祖師神位,例如道派或周家會設周龍先師神位,白眉派會供奉張禮泉先師,洪佛派門人會懸起白毛照祖師照片紀念等。 屏山坑頭村 在元朗橫洲書房裡,保存了一幅珍貴的白毛照人像照片,照片上由香港酒樓工會寫了一段白毛照老技師的生平,文章以我師作稱呼,可能白毛照曾經是香港酒樓工會的教頭,如是者可能是三十年代的事。

屏山坑頭村: 屏山村文化英才

歡迎把這文章修改成和在維基百科原內容完全不同的內容。 聚星樓是香港現存唯一的青磚古塔,呈六角形, 約 13 米高。 據屏山鄧氏族譜所載,聚星樓由鄧 族第七世祖鄧彥通興建,超過 600 年歷史。 相 傳它原矗立於村外水口,有擋北煞、鎮洪水的 功能。 另外也是一座文塔,塔內供奉掌管功名 和考試的魁星,以庇佑村中子弟高中科舉。 這條文物徑繞經上璋圍、坑頭村和坑尾村,有 祠堂、書室和廟宇,亦有圍門和古塔等,合共 11 座傳統建築。

  • 另外也是一座文塔,塔內供奉掌管功名 和考試的魁星,以庇佑村中子弟高中科舉。
  • 他年紀小,由阿公帶着坐車,因墓地在藍地福亨村附近,他們在泥圍下車,經泥圍球場往石礦場方向走,左右兩邊都有屋,墓地那時周邊都是農田,有人耕種。
  • 要到屏山鄧族文物館參觀,可先在元朗大馬路 (或元朗西鐵站), 搭乘輕鐵610、614、615、761P等前往天水圍或屯門方向的列車即可到達。
  • 這裡多處建築都是備受保護的古蹟文物,大家參觀同時請好好愛惜它們。

對比昔日族人攀山涉水拜山,在山中食盆的情形,今日到蓮花山「猛虎跳牆」墓穴拜山,在遠離市區的寧靜郊野環境中以柴枝生火煮食,眾人興高采烈席地而坐食盆,最能保持食山頭的那種原有風貌與情懷。 蓮花山「猛虎跳牆」墓穴位於逾300米高的山中,今日位處大欖郊野公園境內,從元荃古道步行至石龍拱附近可抵達。 昔日新界在未有公路興建之時,族人從元朗出發,取道元荃古道步行數小時而至,後來有了青山公路,族人可乘車到荃灣,但仍要從大欖涌引水道起步登山,加上攜帶大量食材和煮食工具的負重,過程毫不輕鬆。 如今族人取得當局許可,可駕車到大欖林道蓮花山段的盡頭處起步,沿山徑徒步半小時抵達墓穴,比以往輕鬆不少。

屏山坑頭村: 屏山鄧族文物館暨文物徑訪客中心

警務處於2001年遷離該址,建築物於2007年改建為屏山鄧族文物館暨文物徑訪客中心及開放,介紹屏山鄧族的歷史文化和屏山文物徑的歷史建築。 文物徑最終會帶你到一個小山頭,一棟中西合璧的壯觀白色建築佇立在你面前,這就是由舊屏山警署改建而成的屏山鄧族文物館暨文物徑訪客中心。 除了有涼爽的冷氣幫你消消暑,文物館還辦有一個關於鄧族(香港五大原居氏族之一)和屏山發展歷史的展覽,規模雖小但內容頗為詳盡。 走出文物館,站在山頭,你可以一覽周圍的群山,天晴時還能遠眺中環的高樓大廈。

屏山坑頭村: 元朗

元朗區內有數幢祠堂,幾十年前曾經改營作為工場作為商業用動,係另一種活化項目。 昔日,屏山鄧氏宗祠對開昔是一片廣濶農地,從鄧族文物館裡展示的高空圖看,可以看到祠堂前有農地,然後是一片大漁塘,再看屏山地形風水圖,屏山鄉前有一條水彎彎曲曲流出去后海灣。 另外依《書寫屏山》一書所記錄的一份1956年村落概況表,可以看到一些屏山更練團的資料:「更練團有十六名團員,每年進行開投」。 一般來說,除了嚴重案件要上呈寶安縣衙門,一般村與村之間紛爭歸鄉管,屏山鄉與其他鄉事情由屏山約(達德約)負責,屏山更練團則管理地方治安。 那麼,放置在愈喬二公祠的祝壽賀帳巨型海報,其實可以考慮改放在鄧氏宗祠中,一來可以重現約 120 年前港督卜力與駱克二人到訪鄧氏宗祠的佈置,二來可以讓愈喬二公祠騰出空間,可以陳示昔日屏山先賢創辦達德學校的珍貴歷史。

屏山坑頭村: 屏山坑頭村 近期成交

),位於水邊圍的西面,天水圍的南面,洪水橋的東北,是新界五大氏族鄧氏家族的其中一個聚居處。 屏山與厦村、十八鄉、八鄉、錦田和新田合稱「元朗六鄉」。 屏山文物徑沿線歷史建築並非全部對外開放,部分歷史建築的開放時間或會變更,請留意古物古蹟辦事處網站( )上的最新公布。 元朗屏山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地區之一,鄧族則為新界其中一個重要的宗族。 鄧族的歷史源遠流長,至八十六世祖鄧漢黻於北宋初由江西省遷居廣東省, 為鄧族粵派一世祖。 至北宋中期, 鄧漢黻曾孫鄧符協擴建岑田(即今錦田)祖居,並設置書院。

仁敦岡書室又名「燕翼堂」,書室的確實建造年份已難確定。 相傳,書室是屏山鄧族為紀念十四世祖鄧懷德、十五世祖鄧枝芳及十六世祖鄧鳳而建。 時至今日,書室仍用作鄧族後人聚會和舉行春秋二祭等節慶活動的場所。 整個屏山文物徑有很多不同的歷史景點,包括:聚星樓、社壇、上璋圍、古井、楊候古廟、仁敦岡書室、鄧氏宗祠、愈喬二公祠、覲廷書室、青暑軒、洪聖宮、述卿書室前廳和屏山鄧族文物館。 在上璋圍騎車遊覽過後,定要聯遊不遠處的屏山天水圍公共圖書館,其以清水混凝土建築的外觀,不但曾贏得年度的建築大獎,更曾被視為不少人心目中的香港最美圖書館,由於大樓外連接單車徑及附有停泊單車的設施,文青騎車到此不妨順道打卡。

右側廳置有29位開基宿老和3位對圍村有貢獻者的神位,猶如雜姓祠堂。 據村中父老說,昔日大圍村村民抬農產品翻山到九龍(相信是九龍大街)出售,因與衙前圍村村民爭生意而引發衝突,結果有3名大圍村村民被打死,其後將他們的名字與29位開基宿老一併寫在神牌上給村民供奉。 大圍村呈長方形,走進圍門(二級歷史建築),可見一條中央巷道直達盡頭的侯王宮,兩旁各排列5條橫巷。 這是圍村的基本格局,據說此設計來自宋朝的勘輿大師賴布衣。 沙田大圍村最近舉行十年一屆的太平清醮,期間我幫本土文化機構「文化葫蘆」主持了一個公眾導賞團,講解打醮特色,同時亦介紹隱藏於樓群中的古老圍村。 今天大圍村雖然圍牆和圍斗已拆去,但門樓尚存,裏面巷道井然。

屏山坑頭村: 屏山第五世祖鄧馮遜

區內家庭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為HK$ 16,000,年齡中位數為 38.8歲。 在屏山,亦不乏巾帼英才,她是舒斯笏之孙女,早在三十年代初即参加我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配音工作,后参加田汉组织的春秋剧社,演出许多进步话剧。 舒绣文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盟员,并在上海同当时名演员胡蝶、白杨等合作拍摄多部故事片,由于高超表演艺术,蜚声影 坛。 抗日战争爆发后去武汉,在我国第一部抗日影片《保卫我们的土地》中任主演。 1940年赴陕北榆林拍摄《塞上风云》外景,两次经过革命圣地延安,毛泽东主席亲自接见了她。 抗日战争胜利后,与白杨等拍摄了《一江春水向东流》等进步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