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弘法師出關2024必看攻略!(持續更新)

老人家見到定弘也很歡喜,就詢問了定弘在台灣正覺精舍學戒兩個月,有什麼見聞、感受、心得,定弘就做了比較詳細的彙報。 老人家聽了之後就很歡喜,讓定弘給大家專門講一個專題,他老人家給我提的這個題目是「戒律很重要」,一個問號、一個感嘆號。 因為這句話是他老人家的老師章嘉大師在他求學的三年當中反覆跟他強調的,當時他也可能是帶著問號,聽了之後一直也沒放在心上。 一直到章嘉大師往生之後,他在大師的火化爐邊守了三天三夜,就一直在思惟,大師這一生教他教了些什麼? 這句話就非常明顯的躍入他的腦海,結果他就忽然明白了,戒律確實是很重要,就從問號變成感嘆號,他就悟出來。

我曾經就問過師父老人家,我說師父,您怎麼念佛的? 我很少看他拿著念珠,嘴裡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在那動,我很少看到他 … 為了傳播此殊勝的淨土法門,利益無量眾生,於是在住處(運春旅社)七樓,成立了中壢佈教所。 三大運營哪家好,大家會使用哪家的手機卡?

定弘法師出關: 教育

信用也可以引申為一種信念,當人有信念,有追求,高尚的、偉大的信念,這個人也就能夠每天向聖賢之道邁進了。 從這些事情,我們可以好好地想想,做任何事情,包括道場裏面護法的,做義工的,什麼事情都好,我們耐心去做,誠誠懇懇,老老實實地去做就好了,千萬不要畏難而退縮。 當早上起床了,必定是盥洗、洗臉、刷牙、漱口,上完洗手間必定是洗洗手,這就是衛生習慣,從小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那麼對健康是有大利的。 身體健康也能夠更好地侍奉父母,更好地工作,為社會做貢獻。 求學的人更是要早上起得早,晚上也不能睡得太早,應該盡一切的能力,抓住一切時間來進德修業。 當然這裏主要是講勤奮,所以說“老易至,惜此時”。

  • 然後將來弘揚大乘、弘揚凈土,我們才有這個基礎,也能夠令大眾對我們所說的這些經法有信心。
  • 然後他們很多人也持不捉金錢戒,就不碰金錢,持戒非常精嚴。
  • 也可以解釋為我們生活起居要有規律,規律的生活往往是一個人健康的重要因素。
  • 我們修行就是一個目標-西方極樂世界,一個心願-親近阿彌陀佛。
  • 更嚴重的還有吸毒啊,賭博啊,這些不健康的色情娛樂都是要戒掉的。
  • 後來過了一段時間,他又去找佛印禪師,跟禪師很謙虛地說,“前些日子弟子有點洋洋自得,後來虛心檢討,過了一段日子的修行,現在真的可以做到八風吹不動了。

你說如果你想學法,想念佛往生,那很好,你不用出家,你在家身分甚至弘法都可以。 但是既然走了出家的道路,那就必須要拿出出家人的好樣子來,好樣子就是戒律。 法賴僧傳,佛法要依靠僧來傳,這個僧廣義上講是和合眾,狹義上講就是專門指我們出家眾,他是佛法三寶的一個形象代表。 如果我們出家人沒有真正持戒,沒有拿出好樣子,穿上袈裟,行為上跟俗人沒兩樣,那佛法也就沒有了,至少僧寶的形象也就在這世間消失了。 所以我去到正覺精舍為什麼很震撼? 就看到了僧寶的形象,真正是感覺到師父上人講經里常提到的,若欲復興佛法,必須要恢復叢林制度,叢林就是僧住處。

定弘法師出關: 关羽

流俗就是凡夫俗子,他不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什麼是宇宙人生的真相? 最根本的宇宙人生真相就是這一條,釋迦牟尼佛成佛的時候,第一句話所說的:“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 凡是對往生極樂世界沒有信心,對進德修業,一條一條做起來認為很難,信心不足。 不明白真相,不明白釋迦牟尼佛講的這條。 這一條是講真存仁愛之人,他看別人就如同看自己一樣,眾生跟我是一體的,他有這個觀念。 所以當看到別人有能力、有才華、有道德、有學問,他總是會讚歎,而自己有能力有學問呢,他總是跟大家分享。

  • 反而會覺得有過失不肯改,那是最可恥的,那叫自暴自棄。
  • 所以弘一大師講了一句很令人心酸的話,他說南宋以後中國可以說是僧種滅絕了。
  • 祖師大德說,真正這一生要了脫生死證菩提,要四個條件:“持戒為本,觀心為要,淨土為歸,善友為依”。
  • 自己沒有得到那個功夫,那種境界,說自己得到了,那是一種大妄語。
  • 是啊,好象這個問題從來沒有人問過,大小便放下的是污穢,得到的是輕鬆自在!
  • “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這就對了。

在古代有一個很著名的例子,就是東晉時代,有一位道安法師,這是一位佛門大德。 他在年輕的時候,因為長得很矮小,很醜陋,所以被人看不起,可是這個人真有德行,真有才華。 他出家以後,還是個小沙彌,他的師父就讓他掃地去,有一天他就跟他師父說:“師父啊,我在這兒掃了很久了,你能不能給我一部經啊,我想學習一下”。 師父就隨手拿了一部《辨意經》給他,你拿去看吧。 第二天,道安法師回來見師父說:“師父,這本經我已經會背了,你能不能再給我一部?

定弘法師出關: 如何戒邪淫、防止婚外情 | 佛教文章分享 | 學習傳統文化

廣為他人演説孝道,以身作則,勸令一切眾生孝養父母,受持此願,無有疲厭。 他知道人是真有命運,「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他就心灰意冷了,幹什麼都沒用,反正命都註定了。 所以他乾脆跑到棲霞山去拜見雲谷禪師,跟雲谷禪師對坐,打坐,放下妄念,什麼都不想,一坐就坐了三天三夜。 今晨,再閱夏蓮居大士淨語,感慨萬分,慚愧不已,願效先賢,死盡偷心念佛去! 敬呈:夏大士數偈,以表達弟子懺悔發願之誠。

定弘法師出關

1973年生於中國廣州,出家前曾任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商學院副教授,兼任中國廣州中山大學客座教授。 澳洲淨宗學院副院長、方東美研究所副所長。 1995年在廣州中山大學畢業,獲經濟學學士;1997年獲美國路易斯安娜州理工大學工商管理碩士;1999年獲該校金融博士。 先後在美國德州大學及肯薩斯州州立大學任教四年,2003年遷居澳洲,在昆士蘭大學商學院任教。 勸以至誠心念佛,若環境允許,可兼塑、畫佛像供養。

定弘法師出關: 西方極樂世界的趙良玉居士給兒子定弘法師的一封信

這裏講,跟人交往,要知道互相的饋贈要分明,要曉得別人給我多少,將來一定要回報他。 如果是別人給我的,我都不分曉,不明白,沒有往心裏去,別人的恩德忘在了腦後,這樣的話,德業就不能夠長進。 定弘法師出關 定弘法師出關 所以別人施與我們的恩不能忘,我們給別人的,就不要要求別人回報,而且我們給別人的一定要比別人給我們的多,要有這種存心。

三、我這次回香港看望老人家,跟師父說我學戒五年之後,我就閉關十年,每天讀十五個小時經,希望能開悟。 結果師父說不行,將來我們在斯里蘭卡要辦佛教大學,你要去。 有緣不去做,求自己開悟不護持正法、眾生,那也是自私自利,實際上你可能也開不了悟。 蔡老師的講解,是以上淨下空教授的著名演講《中國人的遠祖是怎樣教導他的後裔》為綱領,而詳加推演《弟子規》的教學,因而顯得在廣博中有深度。 上淨下空教授指出:中國傳統的聖賢教育,可以追溯到四千五百年前,代代相傳。

定弘法師出關: 佛教小常識

比如東漢時期,有一個小孩叫陸績,他很孝順,而且很聰明伶俐。 他六歲的時候,有一次遇見江西九江的太守袁術,袁術請這個小孩吃飯,吃飯的時候,就給這個小孩拿了一些橘子,小孩吃了覺得很好吃,就偷偷地把幾個橘子藏到了他的袖子裏。 告辭的時候,橘子滾了出來,袁太守看到,就批評這個小孩,說:“你怎麼可以私藏物品呢? ”然後陸績就說了:“太守您給我的橘子非常的好吃,我想拿幾個橘子回去也讓我媽媽能夠品嘗到,所以才把它藏到袖子裏頭”。 太守想到小孩能夠念念想到父母,非常的難能可貴,反而表揚他,稱讚他的孝心,所以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陸績懷橘”的故事。

定弘法師出關

世尊當年看到了之後跟他講,你年紀大了,不必再修頭陀行了,可以放棄掉,跟比丘眾一起就行了。 迦葉尊者說不行,我這次就不能聽世尊的話了,我還是要堅持頭陀行。 結果世尊讚歎他,說有迦葉尊者的頭陀行,我這佛法能夠久住世間,希望比丘們都要學習這樣的頭陀行,少欲知足。 頭陀行裡面有一食法,就是只吃一頓飯,我現在也在學習。 本來是吃兩頓,現在改成吃一頓,剛開始的時候受不了,覺得挺餓的,什麼時候才到午餐,一直都盼著。

定弘法師出關: 定弘法師出關-推薦/討論/評價在PTT、Dcard、IG整理一次看|2022年06月|追蹤網紅動態,熱門網紅排名,社群最新更新第一手情報收集

桌面上不能擺太多的書,反正多書你也讀不來,多書反而影響你的清淨心,你讀了這本,看著那本,心就亂了,沒有真正在哪一本上功夫下得扎實。 “心中不可少書”,讀完書就裝到心裏,這是值得我們效仿的。 要對師父有百分之百的信心,不能有絲毫疑惑。

在理上講得通,在事上也很有可能,一切眾生可能就是我的父母,我們生生世世在輪回六道裏面打轉,輪回真有啊。 我們看到西方國家科學家們都證實有因果輪回,多少案例啊。 美國維吉尼亞大學的史蒂芬森教授一個人就收集了3000多個案例,證實真有輪回的。 既然有輪回,我們就知道每一生當中都有父母,這些父母也在輪回,可能這一生我變成人,他可能變成一隻雞,一條狗,都未可知啊。

定弘法師出關: 教育要闻

你看像我們香港有很多人,這個作息都非常晚,晚上一兩點睡覺的人很多,甚至兩三點,三四點才睡覺,那不是《弟子規》所講的夜眠遲。 古時7、8點鐘天就黑了,那就是入夜了,晚上9、10點鐘睡覺,這也就可以稱得上是夜眠遲了,所以不能夠睡得太晚。 定弘法師出關 睡得太晚的話,對身體不好,特別是孩子,如果睡得太晚,熬夜,對身體虧損很大。

定弘法師出關

所以他造罪業,做惡事,都是他的習性使然,無始劫來養成的自私自利,追求名利、五欲六塵的享受,養成的貪嗔癡慢這些習氣,讓他這麼做了。 定弘法師出關 其實他本來不想這麼做的,他是被習氣逼的,自己都控制不了自己,他甚至忘記了自己本來有的純善的本性。 所以我們要看他的本性,他本性是善的,我們就要愛他。 不能看他習性,看他習性當然就有善惡的區別了。

定弘法師出關: 定弘法師出關相關關鍵字

其實《華嚴經》的十門開啟講的是譯會校釋,譯就是翻譯,會就是會集,校是校正,釋是解釋注釋。 因為經典是古印度傳過來的,它有翻譯,要講這些因緣。 《弟子規》是中國本有的,所以我就改了一個字,就是傳,不是譯,不是翻譯來的,是我們老祖宗傳下來的寶訓。 從《論語》當中我們看到是孔子的訓示,所以是孔子的心傳,是聖人的訓導啊。 所以,有些總經理招募員工,他首先是看你這個人人品如何,值不值得信賴,對工作負不負責任,都是通過用這些方面來考核的。 所以我們就曉得,《弟子規》能做到,你的事業就有成功的根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