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銀行大樓2024詳細介紹!(小編貼心推薦)

家父早於會議前已知悉這項邀請,所以事前已與家祖父商量,並在得到家祖父同意後接受委託。 而后再上就是几层高的双柱形的装饰、通讯、避雷多重作用的长杆形建筑。 17楼是第一个有斜面屋顶的楼屋,斜面达层楼高,在其北侧的休闲厅,透过玻璃天窗可以仰视到大厦的上部楼层,自中庭可以俯瞰到营业大厅,展现出空间的流畅性。 北正门入口为大堂,大堂以中国式双拱型通道设计,让人联想到中国的象征——长城的拱门。 整个新厦内设置的大大小小升降机,共有45部,分区使用。 如从南正门进入,则有自动电梯送客直上三楼的营业大厅,顶部有大藻井,并过渡到一个15层高的天井,该天井直通到第17层北面三角柱的玻璃斜顶,巧妙地使营业大厅也能享受到自然光线的照射。

中國銀行大樓

中銀大廈(Bank of China Tower)巴士站,位於港島中西區中環金鐘道西行中銀大廈外,介乎紅棉路與花園道交界處之間,乃一路邊中途站。 北正門入口為大堂,大堂以中國式雙拱型通道設計,讓人聯想到中國的象徵——長城的拱門。 整個新廈內設置的大大小小升降機,共有45部,分區使用。 如從南正門進入,則有自動電梯送客直上三樓的營業大廳,頂部有大藻井,並過渡到一個15層高的天井,該天井直通到第17層北面三角柱的玻璃斜頂,巧妙地使營業大廳也能享受到自然光線的照射。

中國銀行大樓: 我們的故宮|紫禁城「中軸線」的玄機

當其時香港機場尚在啟德,為保障機場航道安全,九龍以至港島部分地區建築都設有高度限制。 不過,就在中銀大廈即將建造時,啟德機場也開始籌備搬遷,中銀是落實搬遷後,第一幢在建築高度上鬆綁的大樓,要建得比滙豐銀行總部高,是可行的。 當時貝聿銘已經60多歲,早已是國際知名建築師,並剛完成北京香山飯店的建築項目。 中國銀行大樓 中銀大廈獨特外型設計,令它成為唯一一座在電腦遊戲模擬城市3000及模擬城市4出現的香港著名建築物。 另外,科幻劇集《星際迷航:航海家號》利用數碼技術將中銀大廈的正面作修改,使它成為劇中星際艦隊的「通訊研究中心」。

中國銀行大樓

高度的数值也有讲究,分别是1,2,3,5单元高度,暗合斐波那契数列,给人一种指数级增长的感受。 結構上,整座建築物的拐角由四根加強混凝土柱支撐,由三角形框架將建築的壓力轉移到四根柱子上。 其獨特外型設計因此讓它成為香港最矚目地標之一,不少香港發行郵票、明信片亦常以中銀大廈為觀景之一發行。 另外,其結構設計亦被應用至同樣由理雅工程顧問擔任結構工程師的上海環球金融中心及深圳華僑城大廈。 一九一七年,中國銀行在香港文咸東街四十七號開設分號,兩年後升格為分行。 總管理處委派江蘇人貝祖貽出任分行經理,他就是貝聿銘的父親。

中國銀行大樓: 中銀大廈

但這正是這前衛創新的設計,引起香港建築界一場風水大戰。 中銀大廈落成翌年(1990 年),港督尤德訪北京時心臟病發身亡,亦被指與中銀大廈風水有關。 據稱港督府急急請人化解,在朝向中銀大廈的方向種植柳樹,擋住殺氣。 正在建設中的中銀海口江東國際金融大廈,由貝氏建築事務所同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聯合設計完成,建築位於海口江東新區,建築面積92903平方米。 設計選擇以故宮為中心,分層次由內向外控制建築高度,內外分別不得高於45米和55米。

貝聿銘,美籍華人建築師,1917年4月26日生於廣州,他的祖輩是蘇州望族,他曾在家族擁有的蘇州園林獅子林里度過了童年的一段時光。 10歲隨父親來到上海,18歲到美國,先後在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學習建築,於1955年建立建築事務所,1990年退休。 美籍華人貝聿銘先生,與法國華人畫家趙無極、美籍華人作曲家周文中,被譽為海外華人的「藝術三寶」。 中國銀行大樓 代表作有肯尼迪圖書館,香山飯店,盧浮宮玻璃金字塔,蘇州博物館,伊斯蘭藝術博物館等。 設計師貝聿銘先生也於2003年10月10日獲得美國頒授終身 設計成就大獎。

中國銀行大樓: 中銀大廈附近學校

在2001年底,中銀香港重組香港的中資銀行業務,合併新華銀行後,再更改為原本名字。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北洋政府對德宣戰,總會被沒收。 經局部整修,1923年2月,中國銀行上海分行從漢口路遷入該處辦公營業,從此中國銀行在外國銀行雲集的外灘有了一席之地。 1928年總管理處從北京南遷上海,也在該處辦公,這一年,國民政府決定成立中央銀行,並公佈中國銀行、交通銀行兩個條例。 明令以中國銀行為中國特許之國際匯兑銀行,交通銀行為政府特許之發展全國實業銀行。 1934年,中國銀行的總數已達到157個,員工2528人,存款5.47億元,貸款4.12億元,這個數字就當時來説,足以佔當時的三大銀行——中國、中央、交通銀行存放款總數的一半。

外牆砌粉紅色花崗石,並配以銀色反光玻璃幕牆,外觀十分宏偉。 中國銀行大樓 在二○○八年三月,中國銀行大廈樓頂安裝了本行標誌,大廈外牆也完成了燈飾改造工程。 中銀大廈地下最近舉行「中國銀行在港服務百周年展覽」,當中提到美籍華人建築師貝聿銘如何取得設計中銀大廈的靈感。 有一天他隨手將四根三角木條摞在一起,依次滑動,直到頂端只剩下一根,結果成就了一座享譽國際的摩天大廈。

中國銀行大樓: 國際金融中心

属于中银香港的自用部分,三楼是营业大厅、十七楼为高级职员专用餐厅和宴客厅,其余都是银行办公场所。 在43楼有一个开放予公众参观的小型观景楼层,而顶层70楼的“七重厅”则是主要观景楼层。 這是精心挑選的日子,被香港人認為是20世紀最吉利的日子。 中銀在香港發行的各個版本的港幣上,都採用了中銀大廈的標誌。 不少香港發行的郵票、明信片,也常以中銀大廈為觀景之一。 中國銀行大樓 您可以隨時聯絡我們的資料保障主任,免費取消訂閱並要求停止使用您的個人資料作直接促銷用途(詳情見「私隱政策聲明 」中的「直接促銷」一節)。

設計以裝飾藝術派與中國傳統風格相結合,集西方裝飾藝術派風格與中國傳統元素於一身,屋頂採用暗綠色琉璃瓦鋪面,為具有中國民族風格的平緩的四方形攢尖頂,並在簷下飾以巨形石質斗拱。 中國銀行大廈曾是中國銀行在香港的總部所在,並曾於1952至1979年間成為華潤集團總部。 在1990年位於金鐘道和花園道交界的新中銀大廈啟用後,此大廈曾為新華銀行所使用,並易名為新華銀行大廈。

中國銀行大樓: 中銀香港行史館 傳承國銀歷史

由於海口的宜人氣候,建築中大多采用開放式空間,儘量擴大表面,讓身處建築中的人們能最大程度地享受室外景觀。 中國銀行大樓 設計透過表皮材料、自然採光、自然通風、庭院設定等多種方式實現綠色設計,讓從而讓陽光、空氣和景觀貫穿整個建築。 裙樓內部援以中式庭院的禪意,佈置了一系列大小不一的庭院,使陽光、空氣和景觀貫穿於建築之中,將遊園的概念與內部流線相融合。

中國銀行大樓

每當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大廈就張燈結綵,反映著新中國的建設成就,國慶的裝飾也成了當時香港的一道獨特的風景。 中銀大廈是中銀集團在1984年《中英聯合聲明》簽署後決定興建,體現了對香港前途的信心,提升了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和影響力。 70樓的“七重廳”是舉辦盛大宴會的場所,大廳中有張可坐24人的大桌,兩側有數組沙發,南側是備餐間、儲藏室及男、女衞生間,整層就是一個大房間,上方是高斜的玻璃屋頂。 通常建築物的頂屋是機械房,貝氏卻將香港中銀大廈機械房安排在69層,在其上層創造一個玻璃廳,引進陽光和風光,將人們對空間的感覺引進至高的層次。 中銀大廈分南北兩個主入口,南正門兩側設置紅色的中國銀行行徽,北正門側矗立兩根中國古典宮廷建築的華表——實質是燈柱。 中銀大廈兩側的兩個三角形花園,與建築物的三角形主題協調統一,格調和諧,與大廈相交映襯。

中國銀行大樓: 設計

中國銀行是中國唯一持續經營超過百年的銀行,經孫中山先生批准於1912年成立。 作為中國國際化和多元化程度最高的銀行,中銀機構遍及世界各地,業務範圍涵蓋商業銀行、投資銀行、基金、保險、航空租賃等。 2019年7月,《銀行家》公佈2019年全球銀行1000強,中國銀行排名第4位。 該專案同時也借鑑了貝氏其他中國銀行大廈專案中的設計元素,建築幾何體框架、高大而充滿日光的入口大廳、方格天花、室內石材貼面等,清晰的建築語言既是一種致敬,也是對貝氏建築風格的傳承。

  • 中银大厦的设计,也如竹子一样外刚内柔,大厦的重力集结在外墙,受风程度及防震力也同时得到加强。
  • 1934年,中國銀行董事會決定在洋行林立的上海外灘興建一座足以“象徵中國銀行之近代化,信孚中外”的新式大樓。
  • 這是一幢三層樓的巴洛克式建築,由德國在滬僑民集資建於1908年,磚木結構,由倍高洋行設計,樓頂由南北兩個不同形狀的巴洛克式塔樓,中間屋面上有山牆。
  • 贝聿铭的父亲贝祖贻是中国银行香港分行的创立者之一,加上当时香港回归的背景,中银大厦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
  • 建築底層由寬闊的散步道包圍,兩側是涼爽的水景花園,遮蔽了周圍的交通活動和由此而產生的噪聲。
  • 其設計靈感源自竹子的「節節高升」,象徵著力量、 生機、茁壯和銳意進取的精神,也寓意中國銀行(香港)未來繼續蓬勃發展。
  • 設計師貝聿銘先生也於2003年10月10日獲得美國頒授終身 設計成就大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