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手自我治療10大分析2024!(持續更新)

手腕痛可以靠做手腕運動拉筋,以達到減輕手腕痛的效果。 我們每天都會使用手腕,手腕運動能幫助舒緩手腕肌肉的疲勞,同時能增加手腕的靈活性,簡單易做。 媽媽手自我治療 另外,我們也可以透過改善生活習慣,來舒緩手腕痛問題,不要過度用力,減少一些需要用手腕力的動作,同時可以戴上護腕,好好保護手腕,以免手腕痛情況繼續惡化。 有一些職業和運動,每天都需要大量重覆性的手腕動作,會令手腕承受過多的壓力,容易出現手腕痛問題。

如果要預防復發,媽媽也可以請醫師使用副木保護手腕,防止肌腱在還沒完全復原的狀態下,繼續受到更大傷害。 此外,有些媽媽比較怕痛,不太願意打針,也可服用口服消炎止痛藥,不過此方法的缺點,就是效果不如打針來得顯著,所需的治療時間可能也會比較久,少數患者也會有腸胃方面的副作用。 此外,由於現代科技日新月異,許多家庭都有設置電腦,如果經常使用滑鼠,或是身為文書工作者的媽媽們,都容易發生手腕痠痛的情形,所以每間隔半小時到一小時就應該休息。 如果长时间重复动作,大拇指周围的肌腱过度使用,刺激腱鞘充血、肿胀,再与周围的组织摩擦,腱鞘炎就这么产生了。

媽媽手自我治療: 運動傷害

另外,只要是常反復使用手部的職業也有可能發生,像是生產線上工人、銀行員(不斷打字手上作業)、或賣肉的師傅…等,因此發生族群可說是相當廣泛。 註冊中醫師陳俞霏指,「媽媽手」最常見於分娩後的新手媽媽、要照顧孫子的婆婆和嫲嫲,因為未熟習舒服的「抱B」姿勢而過度使用拇指附近肌腱,或連扭毛巾、扭水樽蓋等簡單動作都無法完成。 此外,一些需要長時間作手腕及手指重複活動的從業員,例如廚師、髮型師和攝影師等都是高危一族。 如果伸展拇指時,拇指及其下的手腕部份感到疼痛和腫脹,而痛楚在使用拇指和手腕或拿重物時尤其劇烈,便可能是患上了俗稱「媽媽手」的狹窄性拇指肌腱滑膜炎的症狀。

媽媽手自我治療

如同前一段落提及,除了使用副木強迫拇指肌腱休息之外,軟性的媽媽手專用護腕亦可以有效減輕工作、照顧小孩時的疼痛。 可能會使用的復健治療項目,包括了熱療、蠟療、電療、運動治療、遠紅外線、雷射、超音波等,主要目的是利用熱能幫助組織自我修復,達到紓緩疼痛、改善發炎的效果。 除了量身訂製的副木,媽媽手也有專用的軟性護腕,能加強對大拇指底部的保護,減輕患者工作或照顧小孩時大拇指的負擔,同時也不會因為媽媽手而那麼疼痛。 其發生的位置在大拇指底部、靠近手腕的側邊,是執行大拇指伸展動作的「拇指外展長肌腱」與「伸拇指短肌腱」,因為過度使用而產生發炎的現象。 由於抱寶寶的時候,一般會習慣用手腕的地方施力以拖著寶寶的身體,但這種抱法會使手腕的負擔變重,若是剛好肌肉量又比較不足,便容易使手腕受到刺激進而導致發炎。

媽媽手自我治療: 親子好去處 | Sanrio總動員 2個商場9大競技打卡熱點

伸出手掌張開五指(大拇指朝上,類似握手的手勢),以其他四指包覆大拇指呈現握拳的姿勢,再做出拳頭下壓的動作,此時大拇指側邊會和手臂呈一直線。 若下壓時,大拇指根部與手腕連接位置會疼痛,有超過八成的機率已經患上媽媽手。 除此,還有頻繁從事大拇指需要反覆用力投擲、抓握球拍的運動,例如棒球、網球、桌球等,都是媽媽手的好發族群。 一直以錯誤的施力方式照顧孩子,例如抱小孩的時候手腕彎曲角度過大、大拇指向上翹太高,或是使用虎口和掌心承受寶寶重量等。 另外,臨床上也有使用特定輔具來改善媽媽手,建議大家可以在發現疑似媽媽手的症狀時,先到復健科檢查會比較安心。 後期:在這個時候,無論有無活動手腕都會明顯覺得疼痛、無法隨意轉動。

媽媽手自我治療

將橡皮筋套在5隻手指上,用力將大拇指與其他4指向外將開,直至有繃緊的感覺,維持10至20秒後放鬆休息,重複10至20次,每日3回。 當媽媽手的刺痛腫脹明顯時,表示手腕及拇指處在發炎期,建議以休息為主。 當疼痛已經緩和或沒有發生,才建議開始以下復健運動。 媽媽手自我治療 透過針灸及結構治療,可以加快傷處的血液循環,緩解疼痛以及增加修復。

媽媽手自我治療: 【熱話】元元做家姐! 媽媽: 終於再懷孕了

不過,拇指、手腕疼痛也未必就是媽媽手,也可能是其他手部問題,例如拇指根部關節炎、舟狀骨骨折等。 若在手部疼痛時想確認自己是否為媽媽手,侯鐘堡醫師表示可以用個簡單的方式進行測試。 方法很簡單,就是以4指包住大拇指,然後讓手腕向下轉動,擺出類似像招財貓的姿勢即可,若這個動作會引起大拇指疼痛,那麼是媽媽手的機率就非常的高。 長期使用電腦的族群也容易得媽媽手,特別是因作業需求需不斷敲打空白鍵的族群,因為人體敲打空白鍵,最習慣的手指就是大拇指,此動作就會讓大拇指使用過度。 媽媽手自我治療 其他像是做伏地挺身、推舉等重訓時,姿勢不良造成大拇指、手腕一帶長期不當失力,也容易形成媽媽手。 媽媽手自我治療 而長期下廚者、搬運重物者、不斷數鈔票者,這些需長期使用大拇指、手腕的族群也都是常見風險族群。

  • 例如新任爸媽會在餵奶、幫孩子洗澡時需要長期用手或手腕來承托著嬰兒的頭部、 上班一族長期使用鍵盤和滑鼠、髮型師不停地使用剪刀、甚至餐廳服務員,需捧著餐盤不停來回廚房和客人的餐桌,也有較大機會患上此痛症。
  • 因此,不僅是產後婦女,就連部分運動員也是此疾病的好發族群。
  • 本文將解析媽媽手的症狀與成因,以及除了媽媽們,還有哪些人也是高風險族群。
  • 先雙手向下合十,然後左右兩邊手掌和手指互相用力,有節奏地向內推,每十秒停一停,做大約十次。
  • 結果手術病理切片發現,原來塞住她鼻子的不是一般增生組織,而是俗稱「血癌」的白血病細胞、在鼻腔形成罕見骨髓性肉瘤(Myeloid sarcoma)。

家庭主婦每天需要處理大量家務,洗碗、掃地、煮飯等,都會增加手腕痛出現的機會。 而媽媽手就是出現在媽媽身上的肌腱炎,新手媽媽抱小孩的時候,容易因為小孩亂動,而令手腕受傷,引發手腕痛。 媽媽手自我治療 除此之外,常出現在中老年人身上的退化性關節炎,女性常見的腱鞘囊腫,和腕隧道症候群都會引起手腕痛。 治療上,可藥物治療、改變姿勢、護具休息與持續復健物理治療等方式,幫助紓緩症狀。 楊岱樺醫師解釋,治療會根據病患嚴重程度不而有所差異,部分病患可配合少量類固醇注射以舒緩發炎症狀,此外,若經保守治療都未見改善,甚至反覆發作的病患,則建議可採以腱鞘切開手術治療。

媽媽手自我治療: 不打針、不吃藥、不復健也OK!「媽媽手」還有這些治療方式

有些患者會因為手腕腱鞘腫大,導致患部產生明顯的硬塊,這時就不宜延遲病情,應立即至醫院就診,才不會使病況急轉直下。 平均來看,多數女性的肌肉力量都不如男性來得強大,所以在搬重物的時候,便容易造成肌肉傷害。 如果媽媽身為寶寶的主要照顧者,就必須在工作與家庭之間,為手部的活動量取得平衡點,平時應儘量避免長時間執行大量的勞力工作,適時伸伸懶腰、放鬆筋骨,才不會為手腕、手臂及腰部帶來太大負擔。 初步的治療包括休息或以副木、護具固定,則可以使症狀減緩或消失。 兩星期的藥物治療(非類固醇類的抗發炎藥物)也是有幫忙的。 如果症狀仍未好轉,則須採取局部注射類固醇的治療。

最有效的方法是透過服藥、敷藥和針灸遠部取穴,三管齊下令炎症減輕,另外再用特製的護腕固定拇指,這樣才可以治癒媽媽手。 母親節又到,除了買花表心意,市民也可以為媽媽、太太親手按摩紓緩疲勞。 中醫師教市民幾種方法親手幫媽媽按摩和熱敷助減輕痛症。 有中醫診所更正在進行新式針炙臨床研究,如親人有「媽媽手」,更可帶他們免費接受療程改善症狀。 日本理想診所的整形外科醫師磐田振一郎提到,媽媽手在初期時會因腫脹而發熱,因此可透過冰敷的方式緩和發炎症狀,冰敷20分鐘後,休息20分鐘再反覆進行即可。

媽媽手自我治療: 解決久坐 改善背痛運動|產前產後腰酸背痛 齊做運動抗疲勞

如果不斷重複手腕和拇指活動,肌腱就會跟腱鞘不斷磨擦,引致發炎疼痛。 要免受「媽媽手」困擾,預防當然勝於治療,平日除了避免過度及重覆使用拇指外,亦可不時進行舒緩動作,伸展相關肌腱。 媽媽手又稱之為「狹窄性肌腱滑膜炎(stenosing tenosynovitis)」或「狄奎凡氏症(De Quervain’s disease)」。 指的是手背橈側肌腱周圍的支持帶增厚,壓迫到伸拇短肌和外展拇長肌的基建與滑膜,導致腱鞘通道變得狹窄,引起肌腱及滑膜發炎腫脹,使手腕、拇指側出現疼痛。 有不少準媽媽在生產完之後便馬上重回職場,以致於工作的時候過度使用電腦,回到家後也要餵乳和抱抱孩子,蠟燭兩頭燒的結果,就會造成手腕無法充分放鬆,導致媽媽手很快就找上門來。 身為新新世代的男性,爸爸們不妨挑戰「新好奶爸」的角色!

  • Michelle對臻臻呵護有加,每逢女兒扭計,她總會抱在懷裏,久而久之患上媽媽手。
  • 學名腕管綜合症(CarpalTunnel Syndrome),又稱 電腦手 ,可能從媽媽手等肌腱炎發展而來。
  • 個月大的寶寶活潑可愛,身為全職媽媽的她每天都陪在孩子身旁,看著他一點一滴的成長與進步,感覺真是全天下最幸福的事。
  • 急性疼痛期在48小時內建議冰敷,並充分按摩、抬高患肢,在48小時後待紅腫熱痛較緩解才建議熱敷。
  • 結構上分析是因外展拇長肌和伸拇短肌腱腱鞘發生無菌性炎症,纖維管充血、水腫,長期發炎致腱鞘管增厚、變窄及黏連而起,屬中醫學上的傷筋範疇,病起多因氣血虛弱、血不榮筋,加上手腕及大拇指過勞所致。
  • 中西醫師認為,長時間重複的手部動作,容易過度使用 或施力不當,導致上肢的筋骨結構出了問題,表現為伸 拇短肌和外展拇長肌在手部的肌腱和腱鞘發炎,大拇指 因此疼痛和腫脹。

有一些職業,像是需要不斷打字的文員、幫客人剪髮的髮型師、收拾餐具的侍應生、每天駕駛的司機,都需要大量的手腕動作,很常出現手腕痛問題。 透過超音波導引注射,幫腫脹的肌腱疏通出一條道路,讓肌腱能夠順利的經過背側通道 ,注射後會出現注射部位的腫脹,且可能會產生 2-3 天相對強的疼痛反應,注射後可搭配使用大拇指護具 ,保護注射部位。 可愛的娜姐,因為長達10年的媽媽手(右大拇指劇痛),尋遍各地求醫,幾乎所有想得到的中西醫學治療都試過,卻無法改善,甚至有醫師建議她開刀,嚇得她當場狂奔出診間。 為什麼會稱為媽媽手,是因為它好發於新手媽媽錯誤的抱小孩姿勢,這樣以虎口撐住小孩的身體的動作,會對拇指及手腕造成過度負擔。 媽媽手自我治療 學名肱骨外上髁炎(Lateral Epicondylitis),又稱高爾夫球肘,是指肘部外側骨膜及肌腱因勞損或受傷引致發炎。

媽媽手自我治療: 「媽媽手」不止媽媽有 中年女性要小心

俗稱「媽媽手」的橈骨莖突腱鞘炎,是引致準媽媽和產後媽媽手腕痛的常見情況。 不過,原來經常提重物搬運、使用手機、長期使用電腦滑鼠等,也屬於高危一群。 想知自己有沒有患「媽媽手」,一起看看註冊中醫師周家敏分享「媽媽手」常見症狀,以及紓緩疼痛貼士。 媽媽手其實是一種狹窄性肌腱滑膜炎,也稱為狄魁文氏症。 我們的手腕近拇指處有兩條肌腱,當我們活動拇指和手腕時,肌腱會在腱鞘底下來回滑下。

媽媽手自我治療

想要改善媽媽手,首先自然要先改變用手習慣,降低拇指、手腕的使用率,包括減少使用手機的次數、搬重物等。 日常生活中除了戴護具讓手完全休息或適當活動外,平常也可以多做熱敷(急性期為冰敷,慢性期為熱敷。)、泡熱水、伸展等方式保養手部、放鬆手部肌肉,像是健康操常見轉轉手的這個動作就相當實用。 侯鐘堡醫師也推薦,患者在休養期間可以做個簡單的伸展,幫助放鬆肌肉,有助改善媽媽手的問題。 醫生也有可能安排患者照X光或超聲波,排除一些嚴重情况例如骨折、神經炎或感染等。 西醫處方消炎和止痛藥,並轉介物理治療師跟進。 首先建議患者減少大拇指和手腕的負荷,例如避免提舉重物,減少重複的大拇指和手腕活動,使用工具協助等。

媽媽手自我治療: 健康網》防癌護腦又顧心! 醫揭吃洋蔥4大好處

不過,肌肉要練更強壯,肌腱長的更好並非一次就能達成,這個過程是階段性的,想要讓手腕不容易發炎,改變習慣是最根本的基礎,之後可以戴上護具輔佐改變使用習慣,以徹底根除媽媽手的來源。 利用大姆指與食指之間作支持點,托起嬰兒「胳勒底」作舉起動作時,大拇指肌腱不斷受壓,令肌腱旁腔室腫脹。 當拇指基部腫脹甚至腫起,便會影響附近神經,令直豎拇指困難及痛楚。

媽媽手自我治療

導致媽媽手的主要原因,通常都是重複多次同樣的手腕動作,且使用姿勢不正確,導致患部無法負荷壓力而出現症狀。 醫師會將少量的類固醇打入患者腫脹的腱鞘內,注射1~2次之後,便可達到8、9成的效果,但注射之後必須保護肌腱1~2週,儘量減少手腕及大拇指的活動量,才不會使治療成果付諸流水。 呂爸爸的症狀,正式醫學名稱叫做「狹窄性肌腱滑膜囊炎」,俗稱「媽媽手」,比較常見於30-50歲的女性, 但隨著男性花更多時間照顧家中的寶貝,出現「爸爸手」的比例也逐年上升。 另外,智慧型手機和平板電腦 的普及,也讓很多年輕人開始加入「3C手」的行列。

媽媽手自我治療: 預防媽媽手有幾招

冰敷能降低疼痛感;熱敷則可以促進循環、有利組織修復。 若患者形成媽媽手的原因單純,治療時會優先考慮局部的藥物注射,讓藥物直接作用於患部,不僅療效好,恢復速度也快。 且局部注射對仍在哺乳的媽媽來說,可以免於藥物經全身性吸收後進入乳汁,是更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

媽媽手自我治療: 手腕痛有甚麼原因?

覺得手腕痛就要讓手腕好好休息,一些需要用力的動作,可請別人代勞。 減少一些需要用手腕力的行為,例如:扭毛巾、打字、搬重物,都應暫時停止,免得手腕痛情況繼續惡化。 患者不能扭毛巾、斟茶、開門,手腕進行旋轉動作時會產生疼痛無力感。 現今不少年輕媽媽都未做過家務,又少做運動,未生BB前好開心,生完後湊BB才知道辛苦,周身骨痛,關節又發炎,盤骨又歪,搞不好易得產後抑鬱。 很多人患上「媽媽手」後,大多數會不自覺地捽患處,或者用藥膏去捽,愈捽愈痛,愈捽愈刺激造成發炎,令骨膜發炎,成為結節狀隆起一團,又痛又硬。 吃很多消炎藥做過電療也無效,於是再到中醫治療。

媽媽手自我治療: 媽媽手?大拇指手腕痛楚兼乏力 物理治療師教4招手部復康運動助回復手部功能

根據《全民健康基金會》的報導,最容易罹患「媽媽手」症狀的人包括女性(先天骨骼限制)、糖尿病患者、重複做太多手腕屈伸動作的職業、電腦族(長期握滑屬導致壓迫到腕隧道)。 要避免腕隧道症狀復發,建議民眾要從習慣做起,並每天練習簡單的「握手運動」,來放鬆肌肉和肌腱。 原力復健診所院長侯鐘堡醫師表示,媽媽手在醫學上稱為「狄奎凡氏症」,是一種常見發作於拇指根部、手腕附近的慢性肌腱炎。 會通稱為媽媽手,主要是因為常見於媽媽身上,除了荷爾蒙影響,也需常常擠奶、餵奶、抱小孩,各種過度使用手部的動作就容易形成媽媽手。 患者的大拇指及橈側手腕會疼痛而乏力;有急性炎症的患者會出現紅、腫、熱等發炎情况。

胡逸惟治療師教大家肌肉加強的運動方法,首先拿著一瓶水或小啞鈴,同時手勢比個讚,往上往下晃動後再左右旋轉,此時可以看到手部的肌腱此明顯立起來。 媽媽手自我治療 由於周邊的肌肉力量能幫助穩定手肘、手指還有手腕的關節,強化這些肌肉和肌腱,就能夠越有耐力,重覆使用這些關節時,也就不容易受傷了。 因為有發炎、疼痛等病理性症狀,被診斷出患有媽媽手時,胡逸惟治療師不建議患者去坊間的國術館或以按摩方式來舒緩,因為沒有醫學知識背景的「改善方式」,很有可能會加重讓媽媽手的症狀。 「新丁」媽媽長時間手抱嬰兒或餵奶等動作,容易引發媽媽手,令相關部位如手指公、手腕及肩膊受傷。

媽媽手自我治療: 治療媽媽手第三步 – 使用輔具

肩頸酸痛是許多上班族的常見問題,其原因從姿勢不良、氣溫驟降到憂鬱症都有可能。 「媽媽手」也叫做「狄奎凡氏症」(De Quervain’s disease),在醫學上正式的名稱為「狹窄性肌腱滑膜炎」。 另外,短期內請劉太太固定回診,進行震動槍治療,並教導居家熱敷、按摩、伸展的技巧,長期來說,就要安排上肢及手部的肌力訓練。 豎腕護腕:有分「含/不含鐵片」兩種,媽媽手慢性期、腕隧道症候群適合使用不含鐵片款,而手腕骨折時,需要選用含鐵片款,才能牢牢固定住手腕,限制其活動度。 徐麟傑指出,研究顯示,媽媽手就算沒有接受治療,平均約1年後症狀也會自行緩解;因此,治療目標主要在減輕症狀和減少功能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