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第四期轉移肝2024詳盡懶人包!(震驚真相)

T 代表腫瘤侵犯深度、N 代表周邊淋巴轉移、M 代表遠處器官轉移。 許希賢醫師解釋,第四期是指腫瘤細胞可能已轉移到其他器官組織,常見轉移器官有肝臟、肺臟、骨頭。 由於腫瘤細胞已轉移,治療會比第二、三期複雜,但在醫療技術進步、標靶藥物推陳出新下,只要不放棄,配合多專科醫療團隊積極治療,仍有約兩成治癒率。 其次,肝癌和肝轉移癌在肝內的區分,如以影像學檢查,例如超音波、電腦斷層、甚至核磁共振掃描檢查,對於這兩者的鑑別幫助不大,但核醫的鎵-67掃描則有助於診斷,因為肝癌細胞能攝取鎵-67而呈現影像,而肝轉移癌則否,所以做這種掃描,出現攝取影像的,九成以上是肝癌。 此外,試圖找出原發病灶來自何器官,對於疾病診斷也會有助益。

大腸癌第四期轉移肝

所以這類病人千萬不可自暴自棄,放棄治療,應該積極到醫院接受大腸癌醫療團隊的詳細評估及建議,才能得到最完善的醫療照顧。 大腸直腸癌是目前發生率最高的癌症,最新2018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已連續13年位居十大癌症之首,2018年新確診1萬6408人,相較2017年增加1034人。 以下專訪大腸直腸外科醫師分享大腸直腸癌治療模式及醫療最新進展,以便積極地正確治療,提高存活率及生活品質。 曾患乳癌的周小姐前年初回診檢查確診罹患大腸直腸癌,進一步診斷為第四期,隨後接受標靶及化學治療,控制良好,但去年運動時發現右側鼠蹊部腫脹,就醫發現主動脈淋巴轉移,後續手術切除合併化學治療,迄今無復發跡象。

大腸癌第四期轉移肝: 大腸癌第四期肝轉移 化療加標靶合併手術三年多未復發

由於熱化療希望可以接著大腸癌手術後一起進行,患者要能承受長時間的手術、開刀跟化療並進的治療方式。 大腸癌第三、四期在確診起5年內的存活率為0~50%,雖然說末期癌細胞侵蝕的狀況與範圍相對較大,但在現代醫學的進步下,只要努力配合治療與術後的照護,相信仍是有很大復原機會。 但如果在較後期的大腸癌情況,往往癌細胞會擴散到肝臟、肺部等遠端器官上,那麼就得要輔以高溫(射頻燒灼&微波消融)或是低溫的方式去將遠端器官上的癌細胞感染點消滅。 多數移轉延伸症狀在於【血便、尿痛、神經疼痛、失禁】等現象。 除此之外,體重會有明顯的下降&常有便意或排不乾淨的感覺。 許希賢醫師提醒防沾黏產品可能減輕沾黏,卻不保證有百分之百的效果,基於每款貼片特色不同,建議可與醫師討論,選擇最適合手術中的產品使用,有助降低沾黏機率。

第一次手術先將預計保留側肝葉內的小型腫瘤廓清,並將預計切除肝葉側的門靜脈結紮以阻斷主要的血流供應。 待預定切除側的肝葉萎縮以及保留側的肝葉代償性增大之後,再進行第二階段肝臟手術,將主要腫瘤側肝葉及內含的腫瘤一併切除。 大腸癌的標靶治療只用在轉移性第4期的病人,且大多需和化學治療併用才具有療效。 標靶治療是以專一性藥物,鎖定癌細胞特有的表面標記或訊息傳遞途徑來攻擊,藉此阻斷腫瘤細胞的增殖、促進癌細胞死亡並抑制血管生成。

大腸癌第四期轉移肝: 大腸癌肝臟轉移,如何治療?醫師:可考慮腹腔鏡肝臟切除手術

如果藉由手術切除轉移至肝臟的腫瘤,平均存活期可大幅提升至45.53個月;就算僅用局部消融去除癌細胞,平均存活期也能有38.13個月。 新冠肺炎席捲全球3年,不少民眾減少出入醫院頻率,即便身體發生異常,也不願意檢查原因,不自覺讓疾病逐漸惡化。 事實上,以長居全台十大癌症的「大腸直腸癌」而言,即使確診晚期癌症,以手術治療皆能有很高的治癒率;使用化療與多線標靶藥物「接力治療」,整體存活期也可達約3年以上。 自1996年起大腸癌已連續多年蟬聯癌症發生率榜首,隨著國人飲食西化、攝取過多紅肉及缺少運動下,大腸癌甚至有年輕化的趨勢。 根據2013年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統計,每年約有一萬多人被診斷為大腸癌,並有超過五千人因大腸癌死亡,對國人健康造成莫大的威脅。 衛福部台南醫院表示,腸癌與其他癌症不同,就算到了第四期,仍有治癒的機會,病人不要太早放棄希望。

  • 部份轉移性(即第四期)癌症,若受影響的範圍不大、腫瘤的數目較少,醫學上稱之為「寡轉移」(Oligometastases),目前除全身性治療外,也可配合有效的局部治療方案(例如手術或放射治療),長期控制甚或根治疾病。
  • 針對特殊局部晚期或第4期已轉移的病例,由於手術在當下可能風險較高或不易一次開乾淨,故在手術前先做幾次化學治療,或合併標靶藥物,再重新評估療效,等待腫瘤縮小後,決定病人是否可以開刀切除腫瘤。
  • 另外,還有一些危險因子,例如酒精性肝硬化等等,在此不另贅述。
  • 隨著在腫瘤治療經驗上的累積,肝外轉移如肺部轉移病灶、腹膜轉移以及其他腹內器官的轉移,只要能和肝腫瘤同時被切除,病患仍能獲得相當好的長期存活率。
  • 大腸癌 4B:癌症已經擴散到超過一個的遠處器官(例如肝或肺)或遠處的淋巴結,但沒有擴散到腹膜(M1b)。

可以手術切除的、轉移部位單純局限於肝或肺臟的第四期病人:可以經由多專科團隊評估手術切除局部、遠端轉移部位,合併化學標靶治療的可行性及副作用,如果經評估後病人可以接受手術合併化學及標靶等藥物治療,能有效控制腫瘤、可以大幅提升病人的五年存活率。 大腸直腸癌的症狀常常和腫瘤的生長情形及位置有關,大腸直腸癌大部分是由息肉演變而來,初期通常沒有什麼症狀,約有百分之四十的比例大腸直腸癌發生在近端結腸的位置,約百分之六十的比例發生在遠端結腸、直腸的位置。 大腸癌第四期轉移肝 發生在遠端左側位置的大腸癌,其症狀包括直腸出血、排便習慣改變、新發生的便秘或腹瀉、大便變細小和腹痛等症狀,以上的症狀可能是因為慢性或急性大腸阻塞所導致。

大腸癌第四期轉移肝: 四期非末期 「化療+標靶藥物」可有效治療大腸直腸癌

然而,雖然病患接受肝腫瘤切除手術後,可以得到較好的存活率及預後,但大約60%到70%的病患仍會有肝腫瘤復發。 即使是腫瘤復發,只要再次接受肝腫瘤切除手術,病患的預後仍會和只接受一次肝手術的病患一樣,長期存活率並不會降低。 大腸癌發生肝臟轉移的機會相當高,治療方式除了常見的化療、標靶治療、傳統手術之外,符合條件的患者,也可考慮接受腹腔鏡肝臟切除手術,多一個抗癌治療的選擇。 第四期的大腸直腸癌,採用多元合併治療模式,使用工具包含切除手術、化療、放射線治療、標靶藥物,需視個人身心症狀及臨床研判而定,王照元教授說明,「先治療,再手術」是治療通則,關鍵在於先縮小腫瘤,之後再手術切除腫瘤,延長病人存活期。 「以擴散性大腸癌為例,若癌細胞只轉移至肝臟,且腫瘤數量不多,主診醫生可考慮先透過輔助治療(如標靶治療及化療等)將腫瘤縮小,再以手術將腫瘤切除,期望達成擴散性癌症也可『治癒』的目標。」蔡醫生說。 結直腸癌肝轉移,可以與結腸直腸癌同期發生(指最初發現癌灶的時間),也可以比結腸直腸癌晚發生。

大腸癌第四期轉移肝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顧問醫師王輝明表示,許伯伯初次診斷乙狀結腸癌長有5公分的腫瘤且合併肝轉移,已是第四期,狀況相當危急,評估餘命有限,經手術切除乙狀結腸和肝臟病灶後,再進行化療與標靶治療,狀況一度好轉,但4年後肝臟癌細胞又復發,再開刀切除,如此反覆5次,但許伯伯始終樂觀面對,從不放棄治療。 【健康醫療網/記者王冠廷報導】8旬黃姓男子因為出現貧血、大便帶血、排便型態改變等症狀而就醫,經檢查發現乙狀結腸及肝臟皆有腫瘤,黃伯伯與家屬聽到檢查報告後,覺得是大腸癌第四期合併肝轉移,想說這樣就是末期了,而年歲已高打算放棄治療。 但在醫師分析說明及與病患、家屬討論後,接受了微創腹腔鏡肝臟及大腸腫瘤同步切除術,恢復良好,現已返家休養,之後將再接續安排標靶治療。 李艷林醫師進一步指出,早期大腸癌沒有任何症狀,等到貧血、腹脹、大便習慣改變等症狀出現時通常已第三、四期。 大腸癌的患者以 手術切除為主,而後根據期別和危險因子來追加化學治療和放射線治療。

大腸癌第四期轉移肝: 新聞自律規範

如果腹瀉嚴重時,可以使用一些止瀉藥物來改善症狀,同時應注意體重的維持及水分電解質的補充。 大腸癌第四期轉移肝 除此之外,放射治療部位會有皮膚乾燥、發癢、紅腫、疼痛等不適症狀。 除了急性的副作用外,於放射治療結束後,有些病人會產生慢性的副作用,如慢性直腸黏膜炎、慢性膀胱炎等,會有血便、血尿、頻尿、疼痛等症狀,根據症狀的嚴重程度,給予減緩症狀的藥物或支持性療法。 常見副作用為:手足症候群、高血壓、腹瀉、肝臟毒性、虛弱、疲勞、黏膜炎、聲音嘶啞等。 若手足症候群嚴重時,可以使用一些皮膚保養的藥物軟膏,以減緩症狀或作止痛及其他症狀治療;若有高血壓時可以根據血壓情形給予抗高血壓藥物治療。

大腸癌第四期轉移肝

有2位一等親家族史,或1位年輕一等親小於60歲病史,則提前至40歲、或從該家人發病年齡往前回推10年開始,約每3至5年檢查一次。 使用Fluoropyrimidine(氟嘧啶氨基硝酸鹽)類的藥物,如靜脈注射的5-FU(氟尿嘧啶)、口服Capecitabine(截瘤達)等化學藥物治療為主。 核磁共振掃描:與電腦斷層掃描同為影像學之檢查,主要用於檢查直腸癌侵犯程度,以作為不同期別治療、追蹤之參考。 先是腸壁內擴散,侵犯肌層後易發生血行轉移,還可以侵襲腸周圍的器官,如膀胱、子宮、前列腺、小腸、胃、肝、胰臟等。 此外,這個藥物還會影響造血系統包括白血球、紅血球數量,也有藥可用,例如白血球生成劑把數值拉上來。

大腸癌第四期轉移肝: 台灣癌症基金會-FCF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藥物是利用「活化人體的免疫系統」來攻擊腫瘤細胞。 研究顯示,針對多線治療無效的大腸直腸病人具有良好的效果。 目前發展出的免疫藥物是以壓制CTLA-4及PD-1這2種癌細胞分泌的干擾物質為基礎,即CTLA-4抑制劑及PD-1抑制劑。

高雄市立大同醫院肝膽移外科醫師蘇文隆表示,大腸癌很容易轉移至肝臟,因為肝臟的靜脈系統會收集來自腸道的血流,佔肝臟血液循環的75%,因此,一旦腸道出現癌細胞,就可能透過靜脈轉移至肝臟。 第三期大腸癌與部分第二期患者、合併有癌細胞分化不良、阻塞、破裂等狀況,建議加做化學治療,避免轉移。 大腸癌患者常問:「我會不會轉移?」其實轉移機率有多少,無法事先預知。 通常大腸癌治療後,建議3到6個月回診,做抽血、胸部X光和肝臟超音波檢查,第二年以後,每半年追蹤一次。 如果病人是第 2 期、第 3 期低位直腸癌(腫瘤距離肛門口 7 ~ 8 公分),醫師會建議手術前做放射治療併用化學治療,縮小腫瘤,再開刀切除。

大腸癌第四期轉移肝: 台灣之光

近年來,由於新的化療藥物及標靶藥物的發明、外科技術及觀念的進步、以及多專科團隊治療癌症的概念興起,整合外科手術切除肝腫瘤以及合併使用化學藥物及標靶藥物進行輔助治療已可使這類病患的預後顯著提升。 對於初診斷不能接受腫瘤切除的肝轉移病患,採取化學藥物或標靶藥物以縮小腫瘤,或者搭配肝門靜脈栓塞、分階段肝手術或射頻治療以提升腫瘤的可切除率,都可以增加病患的長期存活率。 收治周小姐的台北榮民總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張世慶指出,周小姐的治療策略為「接力治療」,第一線使用化學治療合併健保抗血管標靶藥物治療,目前於第二線正透過化學藥物持續治療中,因為若患者能夠接受完整治療、打到越多標靶藥物,其整體存活期與疾病穩定期也會較長。 大腸癌第四期轉移肝 目前第二線化療已打到第9次,迄今逾半年影像檢查無復發跡象。

大腸癌第四期轉移肝

另一方面,就顯微鏡觀察所見,二者的細胞架構就有所不同,除了膽管癌之外,肝癌細胞以楔狀排列,而肝轉移癌多半是消化道的腺癌轉移過來的,所以仍會保留一些腺癌的特性,例如呈腺體狀生長,並且會分泌黏液,這和肝癌是不同的。 此外,如果肝細胞有滋生不良的形態,就比較像肝癌了,而在病灶上如果發現到膽色素的,就能確定是肝癌。 再者,以組織免疫化學染色,對二者的區別也相當有幫助,例如以抗甲型胎兒蛋白(AFT)染色,肝癌常呈陽性反應,而肝轉移癌則否;又如以單株抗體抗癌胚胎抗原(CEA)染色,則腸胃道轉移過來的常呈陽性反應,但肝癌很少如此;如果轉移癌來自其他器官,則可用適當的癌瘤標誌做組織染色,以判斷腫瘤源自何方。 由以上的說明,可知必須綜合各項適當資料研判,才能確定診斷。 黃俊傑醫師說明,近年來隨著各項手術器械及技術的進步,手術切除已被視為大腸癌肝臟轉移較有效的治療方式。

大腸癌第四期轉移肝: 健康雲

上述的這些方法可以搭配使用,以達到病患可以接受肝腫瘤完全清除手術的目標為止。 而為了完成這個目的,需要治療團隊中的成員,包括外科醫師、腫瘤治療科醫師以及放射科醫師熟知這些治療策略並密切的合作,以給予病患最好的治療效果。 對於無法切除的肝轉移病灶或經多次化療藥物治療失敗之後,可考慮利用『選擇性體內放射療法(Selective Internal Radiation Therapy;簡稱SIRT)』的方式進行救援性治療。 所謂的SIRT,目前是利用釔90(Yttrium-90)的放射性元素微粒球體來進行,故又稱釔90治療。 治療方式類似肝動脈導管攝影,將含有放射性元素釔90的微粒球體經導管在顯像照影下進入肝臟,透過血液直接送至肝內腫瘤部位。 釔90的微粒球體會停留在腫瘤部位,在最近的距離持續地釋放輻射治療劑量到癌細胞,以達到治療效果。

  • 第2期以後的病人會先做放射線治療與化療,結束後,醫師會重新評估癌症期別再進行手術,這樣做有助於有效切除腫瘤,提升肛門保留機會。
  • 大腸癌已經連續11年蟬聯「台灣發生率最高的癌症」榜首,雖然早期發現的存活率可以達到90%,但進入第4期、已經轉移出去,5年存活率只剩5%,而名人賀一航、豬哥亮都是因為大腸癌病逝。
  • 後續這位小姐也接受了短期化療、6個月標靶治療,直到術後1年都無復發,才確定這項手術是成功了。
  • 若要避免罹患大腸癌,治本之道仍在由改善飲食習慣著手:應該少吃高脂肪、高蛋白、高熱量的食物,喝酒要適量,應該多食用高纖維的水果蔬菜,多攝取富含維生素A、C、E的食物。
  • 馬偕紀念醫院大腸直腸外科資深主治醫師許希賢表示,無論哪一期別的大腸直腸癌,手術都是治療首選,完全切除腫瘤細胞,才有根治機會,延續生命及生活品質,不過,不同期別的患者,除了手術外,還需視腫瘤位置、期別、病人身心現況,予以化療、放射線治療、標靶藥物治療,同時要做基因檢測,提高藥物效用。
  • 其他常見的副作用包括骨髓抑制、腹瀉、高膽色素血症、下肢水腫、心絞痛、肌肉痛、疲倦等。

有時,印戒細胞癌等高度惡性大腸癌浸潤腸管整週的腸壁肌層,肌層破壞失去蠕動能力,此時雖腸腔尚未被腫瘤堵塞,但由於腫瘤段腸管失去蠕動功能而“麻痹”,臨牀也可出現梗阻症狀。 第一期5年內存活率 80~90%癌細胞侵蝕大腸壁上第二期5年內存活率 大腸癌第四期轉移肝 70%擴散到大腸壁外組織&附近器官第三期5年內存活率 50%擴散到鄰近的淋巴系統第四期5年內存活率 0~40%擴散轉移到較遠器官(肝臟、肺部等) 大腸癌主要是依據『癌細胞侵蝕範圍』來判斷分期 & 存活率。 對於身體狀態一般甚至比較差的病人,特別是肝內多發病灶,不適合做肝葉切除的病人,可以首選以射頻消融、微波消融為主的微創治療和無水酒精注射等治療。 目前已對原發和轉移性肝癌、肝血管瘤等佔位性病變進行了系列經皮或經腹腔鏡頻消融治療,取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 「第四期不等於是末期!」臺榮大腸直腸外科林宏鑫主治醫師一句話破解許多民眾的迷思,隨著醫療進步的發展,不只越來越多的標靶藥物可以選擇,外科手術的技術也越來越好,看起來科技進步似乎只有一點點,但是整體對病人預後差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