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朗墟5大優勢2024!專家建議咁做…

位於粉嶺流水響的鶴藪農耕菜,種植水仙花40多年,一直都在維園年宵攤位擺檔,所有水仙都係親自𠝹頭、浸水、上盆,大家可以到場選購多款水仙花,包括企頭、盆頭,以及單托、雙托。 在南門口的是李炎記花店,老闆說,父親經營下來,到他,是第二代,已經四十幾年,現在香港類似的做花牌生意的,在新界只剩下兩三間,現在生意還不錯,接的都是新界的生意,但生意不錯也有煩惱。 元朗墟 ”老闆說,有生意,卻擔心沒人幫手;沒生意,卻擔心沒法維持,左右爲難。 老闆說,這裡還有一間老店,就是這間,一間老餅店。 這裡有兩棟建築還可讓你遙想往時的繁盛,一是在長盛街72號的晉元押,這個舊式押店有二百多年歷史,在二十世紀初搬到現址。

元朗區也是三條主要公路(青朗公路、元朗公路及新田公路)的交匯處。 元朗區有三間公立圖書館,包括位於元朗文化康樂大樓內的元朗公共圖書館、天水圍站旁的屏山天水圍公共圖書館及天水圍天澤商場的天水圍北公共圖書館。 其中屏山天水圍公共圖書館為香港公共圖書館系統中主要及全港第二大圖書館。 除此之外,部分地區(如天水圍及各鄉村)設有流動圖書館的服務,由流動圖書車前往該些地區提供限時的借閱及歸還服務。 為配合天水圍新市鎮的發展,首個位於天水圍的公共屋邨天耀邨,於1992年落成;第二個公共屋邨為天瑞邨,於1993年落成。

元朗墟: 收費

流浮山位於元朗西,近海之邊緣,因水流近珠江口,位於鹹淡水交界,因而流浮山一帶之海面,適宜蠔隻生長,所以流浮山居民一向多以養蠔為業,至少有二百年歷史。 元朗墟 元朗昔日是一片平原,加上遍地魚塘,土地特別肥沃,種出來的絲苗,質素冠絕全港。 錦田一帶更是南中國盛產稻米的地區,放眼盡是水稻田。

2018年6月上旬:一輛往大埔墟站方向的富豪B9TL(AVBWU198/PZ8784)錯誤地轉入了安祥路及往大元邨停車場的通道時,因被違泊車輛阻擋而被困安祥路與停車場通道交界的路口。 由於該片段的發佈日期是星期五,並非此路線的服務日,故此暫時未能判斷確實的事發日期。 雖然車程大幅縮短,可是沿九號幹線繞經北區引致行車里數較高,加上屬旅遊路線性質,因此可按車費等級表徵收較高車費,故票價與64K線相比高出近一倍。 元朗墟 戰後元朗商會看見失學兒童頗眾,1946年開辦義學,1953年在大陂頭建成新校舍,即今天青山公路的元朗商會小學,1979年再在毗鄰興建元朗商會中學。 另外趙聿修、鄧伯裘和鄧佩瓊等紳耆亦有參與設立元朗公立中學,讓鄉村子弟有機會在就近地方接受中學教育。 20世紀上半葉的元朗商人,有不少參與地方公益事務。

元朗墟: 行車時間

由於清中葉時期,鄭和餘黨輾轉成為海盜,經常侵擾廣東沿岸,於是元朗墟加建了圍牆,只留東面和南面兩個出口,收市後大門關上,以加強保安。 2019年8月21日:因應市民抗議警方在7月21日未有檢控襲擊人士,因此到此站抗議,其後演變成警民對峙。 晚上10時20分,由於響起火警警報,港鐵西鐵綫列車不停元朗站。 小童八達通特惠車費只適用於3-11歲的小童;而特惠單程票或二維碼車費則只適用於3-11歲的小童及65歲或以上長者。 事發於下午2時許,利益街一棟兩層高的石屋,其位於二樓的露台倒塌,一條長逾米的木條及碎片飛墮至行人路上,幸未擊中途人。 警方到場後封鎖石屋對開位置,並聯絡業主、屋宇署等到場處理事件。

元朗墟

由於在該廟居於一棵方圓數百尺、濃蔭蔽日的大樹之下,因而得名。 大樹下天后廟曾在清朝咸豐、光緒年間和1962年颱風溫黛襲港後各大修一次。 宋明時期新界五大氏族原籍江西的鄧氏及文氏先後遷入元朗的錦田、屏山、廈村及新田等地。 他們各自在聚居地大興土木,並留下不少祠堂、寺廟及書院等遺跡。 香港天文台在元朗公園、香港濕地公園和流浮山設立自動氣象站,但只有流浮山的數據同時公開月數據、年數據。

元朗墟: 服務時間

20世紀初期,隨着元朗日漸發展,舊墟地方已不敷應用。 元朗墟 八鄉、十八鄉和屏山的鄉民埋怨舊墟的地權和生意被鄧氏壟斷,村民做各項生意均要納租,造成不公平買賣。 由戴鉅臣、鄧英生、伍醒遲、梁惠戴、鄧可光、黎翌才、易贊臣等倡議另建新墟,他們以每股2元的價錢,集資10,000港元,成立「合益公司」,興建新墟。 上車時,同司機講 「大旗嶺村新路口」落,請他提醒下車。 泊車可停:元朗大樹下天后廟(免費泊車)再步行3分種。

元朗墟

政府現正就元朗區多個地段進行的長遠發展研究,預計公私營房屋供應量總數超過13萬伙,其中元朗南新發展區料提供逾2.6萬個單位,最快2025年入伙。 錦田南和八鄉一帶目前建議發展的14幅地皮,可提供近3.4萬伙住宅,最快2026年入伙。 另外研究中的橫洲會有4,000伙,錦田北亦可以新增4,000伙,朗邊的公共房屋項目預計可提供7,500伙,若再加上剛展開檢討的南生圍土地用途,未來的住宅供應量將會更多。 而落馬洲支線亦已於2007年8月15日啟用,其新建的過境車站落馬洲站及落馬洲支線管制站亦是位於元朗區,但與之連接的東鐵綫並不能到達本區市中心。

元朗墟: 元朗商人的貢獻

利益街 31 號地舖 (右),比較特別是下層全部是木圍板,左下方有一個磚台,二樓有騎樓式露台和花瓶柱式護欄。 據說昔日是「濟眾堂」米舖(1915前),於1959 年前屬於「聯慶堂」物業,聯慶堂司理人正是元朗著名鄉紳趙聿修和他的叔父趙澤潮。 1950 年代末起,31 號歸胡氏所有,作儲物用途。 利益街 27 號 (左),二樓有騎樓式露台和花瓶柱式護欄,相傳昔日是一幢兩層高商舖,自 1910 年代中舊墟沒落後始轉為住宅。

  • 細看「同益棧」的大門是比起其他大門為矮,「窗細門矮」未知道是否基於昔日旅館性質的保安原因,同益棧曾經是一所旅館,招待在墟市期間來自各鄉,前來元朗墟趁墟的商人,於英國接管新界之前,區內「太平公局」(抗英組織成員)亦曾經居住於此。
  • 當時墟場以糶穀糴米為最大宗,在場中心建有設上蓋的大穀亭供鄉民買賣,今天的谷亭街即以此命名。
  • 元朗為一沖積平原,也是香港唯一一個平原,大約形成於唐、宋年間。
  • 政府要求檔主提供員工名單和聯絡方法,以便有需要時進行個案追蹤工作,並會安排檔主及其員工在花市啟市前48小時內接受免費病毒檢測。
  • 為配合天水圍新市鎮的發展,首個位於天水圍的公共屋邨天耀邨,於1992年落成;第二個公共屋邨為天瑞邨,於1993年落成。
  • 在旁的欄柵內可看到原本懸掛在晉源押的葫蘆形招牌,刻有蝙蝠和金錢的圖案,寓意「福在眼前」。
  • 九龍巴士(一九三三)有限公司,〈64K 新增上午特別班由上村球場往元朗(西)〉[乘客通告],2023年2月。

看過一群元朗舊墟歷史建築物,當中一家「李炎記」花店於元朗舊墟紮根了 57 年制作傳統花牌,是行內數一數二的老字號,現時掌舵人李翠蘭(蘭姐)的是李炎記第二代。 花牌這門工藝並不簡單,包括寫大字書法、紮作、上棚等,元朗墟中還可以看到李炎記營運著的工場和老舊的鋪面。 元朗墟中之樓房多屬於清代的建築物,以青磚為建築材料,以木材來支撐屋頂,屋頂用灰瓦鋪砌,建築裝飾亦開始混入西洋元素。 建築物口多數使用三道門的設計,包括腳門,趟櫳,和木門。 塘壆對出的地方便是元朗涌(河)水門頭,在下圖便可以清楚看到,是元朗新舊墟之重要水利貨運通道,舊墟在昔日輝煌之時,擁有超過百多間山寨廠和手袋廠等。 昔日進入南門口未遠處有一塊在1934年豎立的修橋紀念碑,碑上記載了修橋的歷史,但由於紀念碑被棄於廢墟中,現在已經看不到。

元朗墟: 屯門天后廟廣場(顯示地圖)

這裡是元朗舊墟的歷史建築物之一,建築年代雖無從稽考,是元朗舊墟現存的商住唐樓之一。 九廣西鐵最初通車時,車站相當冷清,到各項優惠措施推出後乘客量才上升,本站的人流同樣是先冷清,然後轉趨熱鬧。 及後開辦了兩條來往邊境管制站的巴士路線後,車站成為轉乘該些路線的轉車站。 使用迪士尼綫月票的乘客乘搭港鐵免費車程或只支付東鐵綫頭等額外費在指定車站並不能享有免費轉乘優惠。 屯馬綫元朗站與設於新元朗中心/形點II商場地下的輕鐵元朗站相鄰,大部份屯馬綫乘客皆可免費接駁輕鐵,前往元朗大馬路一帶。

1981年成立元朗區議會,正式確立元朗區的範圍。 另一個新市鎮,天水圍新市鎮,則在1980年代末開始發展,使元朗區成為唯一一個有超過一個新市鎮的地方行政區(馬鞍山是沙田新市鎮的擴展部份)。 元朗墟 九龍巴士64P線,只於星期一至五下午繁忙時間,由大埔墟站單向前往嘉道理農場。

元朗墟: 利益街 27-31號

)、八鄉(錦上路)、上村、嘉道理農場、林村許願樹及太和,是目前唯一全日往返新界西北和大埔區,以及全日途經整段林錦公路的巴士路線。 元朗墟 這裏僅指由香港政府定義的「新市鎮」,廣義來說,如沙田區(沙田和馬鞍山)、葵青區(葵涌和青衣)都有不止一個地方被發展成新市鎮,然而按照政府的定義上述的組合各屬同一個「新市鎮」,而元朗和天水圍是被明確列爲兩個獨立的「新市鎮」。 位於天水圍新市鎮發展區東北面的預留區已建成公共屋邨。 其他配套設施,包括香港濕地公園已於2006年開幕,預留區已經有數間學校落成。

元朗墟

道光十七年(1837年),墟市已有百餘間樓高兩層的店舖或民居;另外,還有當舖、酒家及客棧等。 每月的三、六、九日墟期,來自錦田、屏山一帶的鄉民於早上「趁墟」進行買賣,期間外國及內陸商人亦在此交易,故元朗墟成為清代早期對外的通商基地之一。 直至1915年元朗新墟建成,舊墟才慢慢衰落,但舊墟中清代建築物則成為元朗市鎮歷史起源的見證,同時,亦是新界傳統文化的縮影。

元朗墟: 元朗舊墟 滿清一條街

新墟地方廣闊,比舊墟更受歡迎,舊墟因此漸漸衰落。 1930年代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新墟一度成為新界西北部最大及有名的墟市。 元朗新墟隨着政府在1970年代大力發展,漸漸成為元朗市中心,和元朗新市鎮相容,於1984年4月全部拆平。 九龍巴士(一九三三)有限公司,九巴及龍運再為79條路線增設巴士到站時間預報服務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新聞稿],2015年9月5日。 元朗墟 (S5)54安祥路54大棠路(S8)55廣福道55元朗(西)巴士總站56運頭角里廣福道57大埔墟站巴士總站大埔墟站公共運輸交匯處64P線只停靠有#號之車站。

  • 小童八達通特惠車費只適用於3-11歲的小童;而特惠單程票或二維碼車費則只適用於3-11歲的小童及65歲或以上長者。
  • 由戴鉅臣、鄧英生、伍醒遲、梁惠戴、鄧可光、黎翌才、易贊臣等倡議另建新墟,他們以每股2元的價錢,集資10,000港元,成立「合益公司」,興建新墟。
  • 如屬第一或第二次定罪,可處罰款500港元及監禁一個月;如屬第三次或其後定罪,可處罰款500港元及監禁12個月。
  • 交通:元朗福康街公共小巴總站(或朗屏站B1出口)乘 73 號綠色小巴,往崇山新村方向 至福康街下車,車程約 15 分鐘。
  • 2005年10月3日:早上九時許,一輛往大埔火車站方向的丹尼士三叉戟(ATS78/KD1490)在林錦公路近凌雲寺上斜時,前方貨車與對面線的貨櫃車相撞。

元朗區過去主要依靠青山公路、屯門公路、大欖隧道及環迴公路(即現在的9號幹線,元朗區內有元朗公路及新田公路)連接香港其他地區。 因此,一般其他地區發生交通事故,元朗區的對外交通亦同時受到影響。 不過,自從香港3號幹線於1998年上半年啟用後,元朗區對外交通已大為改善。

元朗墟: 公共設施

抬頭看晉源押,可留意到一個葫蘆形鐵鑄標誌,在舊墟中另一處 (利益街32 號) 中亦有出現類似標誌,可能是晉源押搬至長盛街前的舊址,也就是晉源押始創於清代末年的位置。 正門保留著木製趟櫳,門額上書有「晉源押」,昔日有對聯「晉饒萬寶、源匯百川」。 在旁的欄柵內可看到原本懸掛在晉源押的葫蘆形招牌,刻有蝙蝠和金錢的圖案,寓意「福在眼前」。 欣賞完晉源押外貌,有空可以到香港文化博物館,其中一個展廳中,還原了晉源押的內部格局和陳設。 南門口 34 號地下曾經營多類行業,1920 年代是傢俬店,1945 年後改為賣鐵店,其後再改為食肆。

元朗墟: 九龍巴士64K線

政府亦因應社區以至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需求,該處的康樂設施已逐步落成。 區內的服務主要由香港鐵路有限公司的接駁巴士提供,連接區外的巴士線則由九龍巴士、城巴和新大嶼山巴士營運。 接駁巴士雖然名義上以接駁用途為主,但實際亦是不少居民的主要交通工具。

元朗墟: 元朗墟

古時的「墟」或「集」乃鄉民進行買賣的中心,村民一般都會在此把農作物拿到墟集買賣。 據嘉慶廿四年重修的《新安縣志》載元朗有名「大橋墩墟」,亦稱「圓朗墟」,惟於遷界後荒廢沒落。 20世纪初期,随着元朗日渐发展,旧墟地方已不敷应用,所以1915年元朗新墟建成。

乘客請緊記於出閘及再入閘期間不得使用該八達通乘搭其他交通工具(包括輕鐵、港鐵巴士(新界西北)及港鐵接駁巴士),或繳付多於9次非乘搭交通工具的交易,否則將被視作兩程獨立車程計算並分別收費。 另外,若使用迪士尼綫月票,不論轉綫時限,都被視作獨立車程而不作為轉綫車程的一部份。 惟此路線車站較多,行車時間長,甚少乘客坐足全程,主要客源為大埔或元朗往來林錦公路及錦上路一段的流水客;而在公眾假期,不少市民會利用此路線來往林村;加上受林錦公路地勢影響而不能使用大型巴士行走,故繁忙時間及假日經常頂閘。 九龍巴士64S線,只於星期一至五上午繁忙時間由上村單向開出兩班往錦上路站。 乘客只須以同一張備有可用票值之八達通,並於1小時內於香港站、九龍站或青衣站轉乘至機場快綫或任何港鐵之車程,即可享免費港鐵接駁服務(如途經尖沙咀站或尖東站轉綫,必須於30分鐘內完成)。

元朗墟: 沙田源禾遊樂場(顯示地圖)

1915年,以伍醒遲、戴鉅臣、鄧英生、梁惠戴、鄧可光、黎翌才、易贊臣為首的一班鄉紳(來自十八鄉、八鄉和屏山鄉不同村落)成立合益公司,大膽地採用股份制集資,以每股2元,共籌得一萬股在舊墟元朗涌對面成立新墟,以打破錦田鄧氏的壟斷地位和不公平交易。 20世紀初元朗新墟出現後,舊墟便走向衰落,許多店舖關門改作住宅或工場,廟宇香火寥落。 滿布古蹟的長盛街現被命名為「滿清一條街」,周邊一帶仍保留墟市格局,讓人追憶。 清初朝廷頒布《遷海令》,沿海居民要往內陸遷徙,墟市棄置。

元朗墟: 歷史古蹟

現時本線使用24輛亞歷山大丹尼士Enviro 500 MMC 11.3米(E6M)雙層空調巴士,間中使用富豪超級奧林比安 10.6米(ASV)和亞歷山大丹尼士Enviro 400 。 此条目的主題是1953年至1973年的第一代23線;1973年至1978年的第一代74線。 關於1978年至今的第二代23線,請見「九龍巴士23線」。 利益街 32 號,屋前的一個鐵鑄標誌,道出它是昔日「晉源押」的舊址,在鄰是美嘉制衣廠,跟這家 32 號有門口連接的,可能是當舖搬遷後,後來經營制衣生意。 細看「同益棧」的大門是比起其他大門為矮,「窗細門矮」未知道是否基於昔日旅館性質的保安原因,同益棧曾經是一所旅館,招待在墟市期間來自各鄉,前來元朗墟趁墟的商人,於英國接管新界之前,區內「太平公局」(抗英組織成員)亦曾經居住於此。

元朗墟: 行車路線

九龍巴士64X線,由元朗(西)單向開往香港科學園,途經元朗大馬路、太和邨、大埔墟及白石角,取道元朗公路、新田公路、粉嶺公路及吐露港公路,只於星期一至五上午繁忙時間提供服務。 元朗墟 所有合資格學生使用「學生身分」個人八達通,可於港鐵本地服務(包括輕鐵及港鐵巴士(新界西北))全綫享有特惠車費,但不包括機場快綫、港鐵接駁巴士、往返羅湖站或落馬洲站的車程及東鐵綫頭等額外費。 合資格學生如使用單程票或二維碼乘搭港鐵,需支付成人車費。 此優惠可與B1線由落馬洲往元朗的短程分段收費同時使用,但不能與其他路線短程分段收費、屯門公路轉車站、大欖隧道轉車站(只限269M線乘客)共同使用,而轉乘大欖隧道路線、76K、77K以及龍運路線分別可以享有最高兩次以及三次連續轉乘優惠。

元朗墟: 元朗舊墟初遊

今日元朗舊墟的長盛街仍保存不少古建築物,稱為「滿清一條街」。 田香花園位於元朗,每年於東頭年宵售賣水仙、年桔及各樣大花切花。 去過元朗好幾次,最近才知道元朗有個叫元朗舊墟的地方。 元朗舊墟實指現在元朗西鐵站旁邊的長盛街,利益街和酒街三條街,二十世紀初,這一帶是元朗最繁盛地方,是錦田,屏山一帶鄉民進行農產品交易的地方。 這個舊墟可追溯至康熙九年(1669年),當時錦田的進士鄧文蔚獲封地設墟,他把墟設了在此,成了元朗舊墟。 到了道光十年(1837),墟内有大小店鋪超過100間。

康熙八年(1669年),清朝取消遷界令,同年錦田進士鄧文蔚獲封地設墟。 鄧氏遂將大橋墩墟遷到西邊圍與南邊圍之間的地方,今稱元朗舊墟。 存於大樹下天后廟內刻於咸豐六年(1856年)的「重修天后古廟碑」中亦清楚紀錄:「清康熙八年大橋墩市場改遷元朗」。 元朗舊墟之擁有者(稱爲「墟主」)是錦田泰康圍鄧氏家族鄧文蔚一房的「光裕堂」。 古時的「墟」或「集」乃鄉民進行買賣的中心,村民一般都會拿農作物到墟集買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