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水渠街歷史11大伏位2024!(小編貼心推薦)

2009年9月藍屋建築群被發展局列入第二批供活化的政府歷史建築物名單中,香港政府以巨額資助吸引非牟利機構參與活化,而日後建築群的色調亦不設限制,但要保存露台的懸臂式混凝土外廊、幾何圖案熟鐵扶欄及混凝土托架。 二次大戰以後,灣仔玉虛宮(北帝廟)可算是區內的核心建築,為區內居民的生活中心。 北帝廟的賀誕活動曾經非常熱鬧,吸引不少街坊善信參與其中。 昔日位於北帝廟旁的分科醫院不單服務了無數居民,更孕育出許多故事。 上世紀六十年代,黃秀萍女士出生於石水渠街分科醫院。 數十年來,見證石水渠街的變化,同時見證北帝廟的變化。

;再之後的填海則是1994年4月建造會議展覽中心二期(新翼)時進行,以及現時的灣仔填海計劃第二期,將成爲日後「灣仔北」發展區的核心地段。 的官方分區可分爲東、中、西三區,根據維多利亞城界碑所示,維多利亞城東界在現今跑馬地黃泥涌道,故可肯定灣仔一帶屬於當時的「東區」。 1963年港英政府對香港島北岸及九龍半島重新分區,灣仔之地被確立爲「灣仔區」。 到了1982年香港建立區議會制度,原「灣仔區」與「銅鑼灣區」和「跑馬地區」合併成大「灣仔區」,並沿用至今。 此廟由成立開始至 石水渠街歷史 1928 年,一直由灣仔街坊管理,形成華人社區,可見華人當時銳意解決區內貧弱的問題。

石水渠街歷史: 香港故事館

現在山澗已填平,但她聽聞有街坊曾向廟祝商借廟後的角落以種植芽菜,出產的芽菜特別肥大清甜。 上世紀五十年代,現時北帝廟的龍母殿曾借給聖雅各福群會,當時殿門的牌匾標明為「聖雅各兒童會」(St. James Boys’ and Girls’ Club)。 秀萍指出,那不是一個供小朋友玩樂的中心,而是一個專為兒童而設的技術教授場所。 由於當時教育並未普及,兒童就學沒有保證,兒童會給不能就學的兒童,學習一門手藝,男童會授以木工、汽車維修等、女童則授以家政、編織、烹飪等,亦有當時在兒童會學習的兒童,長大後在聖雅各福群會謀事。 秀萍表示,以前的北帝廟跟現在有很明顯的分別,首先復修前的北帝廟是沒有廁所的,因為到來參拜的人多是街坊,因此沒有設公廁的需要;二是在龍母殿後方,本為廟祝居住的地方,再後方原本是一口井。

石水渠街歷史

藍屋附近有其他社區場所,包括聖雅各福群會總會和社區中心位於石水渠街85號。 一個名為灣仔視集的非牟利藝術空間曾位於慶雲街9號的唐樓內。 它是由業主協利集團(Goldig Investment Group)和香港理工大學發起。 代表大廈業主的吳家耀(Carl Gouw)曾是灣仔視集的董事,葉長安(Alvin Yip)是其策展人。

石水渠街歷史: 歷史

不過目前仍有很多市民混用兩種拼法,而部分商店、大廈和設施,例如灣仔電腦城、中華基督教會灣仔堂基道小學等的英文名稱也使用“Wanchai”之拼法。 只有香港島的灣仔才使用“Wan Chai”作爲官方英文名稱,雖然其餘三個位於新界的同名爲「灣仔」的地方之中文名稱粵語發音都與香港島灣仔完全一樣,但它們的官方英文名稱都使用“Wan Tsai”之拼法。 為方便比較,以下列表會東由堅拿道天橋、摩理臣山道、皇后大道東至司徒拔道交界,西至沿香港演藝學院演藝道、香港警察總部(包括灣仔峽地區)為範圍。

  • 從前修頓球場早上是等候工作的地點,不少待業者都會等待從事體力勞動的工作。
  • 最後向北橫過告士打道,進入高速發展的1970年代至1990年代,是商業區及酒店區。
  • 灣仔亦曾一度擁有為數眾多的電影院,當中很多現已不復存在。
  • 隨着肺癆病患者人數下降,才進行重建,改建成現今的律敦治醫院。
  • 惟經過多年的填海,海岸線早已北移數百米,現時皇后大道東一帶已被商業大廈及住宅大廈包圍。
  • 自此,華人開始創立自給自足的社區,照顧區內貧弱的居民。
  • 日本佔領香港的時候學校曾經停辦,戰後學校繼續為較富有家庭的小童提供中式教育。

直至1922年才興建起現時所見的四層高建築,木製的樓梯、橫樑、窗框,極具嶺南建築特色,外牆懸臂式露台,由鋼筋混凝土托架支撐,由於30年代開始有關當局禁止再興建懸臂式露台,因此令它成為本港少數還有露台的唐樓。 計劃將保留部分有歷史價值及設計特色的建築物,如「藍屋」,並以茶及醫療作為發展主題,配合該區主要以經營茶葉貿易及醫館的歷史背景。 房屋協會與市區重建局較早時宣布,合作斥資約1億元,在灣仔石水渠街、慶雲街及景星街共929.5平方米的地區,展開市區活化和保育項目。

石水渠街歷史: 灣仔玉虛宮(北帝廟)北帝誕

傍晚時份修頓球場搖身一變成為「大笪地」式的「平民夜總會」,售賣食物以及有很多表演,成為當時居民的主要娛樂。 今時今日修頓球場依然熱鬧,老人會下象棋和乘涼,青少年則踢足球和打籃球。 街頭籃球賽亦不時於修頓球場舉行,吸引了很多愛好這種比賽的人士參賽或觀賽。 2005年有組織擬將修頓球場重建,構思頗為大膽,例如改為雙層球場,若然落實,修頓球場則可能再次成為灣仔的主要地標之一。

  • 城市規劃委員會公布《市區重建局石水渠街╱慶雲街╱景星街發展計劃草圖》;並劃作「休憩用地及保留歷史建築物作文化、社區及商業用途」地帶,旨在保育及活化文物建築作文化、社區及商業用途。
  • 活化工程完成後,藍屋、橙屋及黃屋組成了藍屋建築群。
  • 基座設商場部分,命名為利東街(商場)(Lee Tung Avenue)。
  • 秀萍表示,以前的北帝廟跟現在有很明顯的分別,首先復修前的北帝廟是沒有廁所的,因為到來參拜的人多是街坊,因此沒有設公廁的需要;二是在龍母殿後方,本為廟祝居住的地方,再後方原本是一口井。
  • 根據規劃署數據顯示於地鐵沿線,如港島、荃灣,官塘各區有9,300座私有大廈,樓齡達到30年以上,而於未來十年內,樓齡達到30年以上將增加將50%。

許多在優先項目區域在老化的市區的地方化的部分被共同安排及承擔了一種目標區域方法對都市更新。 灣仔是最初描述的九個目標區域之一,聚焦再開發和修復行動以對應的方式。 其他區域是馬頭角、旺角、大角咀、深水埗、油麻地、油塘、觀塘、西營盤及荃灣。 皇后大道東至莊士敦道電車路之間,是二次大戰前發展的住宅區,有多條很具香港本地特色的街道,部份更仍保留有戰前住宅的特色。 例如大王東街與莊士敦道交界即和昌大押所在;克街等都仍然有典型的戰前舊樓。 利東街的印刷街;軒尼詩道的循道衛理教堂;星街的聖母聖衣堂;被稱為夏巴油站的德士古大廈等等都是很有特色的建築和社區。

石水渠街歷史: 居民參與規劃

同德押,位於灣仔軒尼詩道,建於1935年的三級歷史建築,2013年已獲屋宇署批准重建為23層高商廈,2015年8月展開拆卸工程。 自1843年以來,灣仔一直是華人聚居的地方,英國人及其他外國人則多居於中環。 1874年桂文燦編纂的《廣東圖說》同治刊本,當中以群帶路標誌為「上環」、「中環」和「下環」,而1866年的《新安縣全圖》,當時的群帶路所標示的位置亦在灣仔現址相近。 石水渠街望向壹環(2019年)1910年的石水渠街繪圖石水渠街的舊式街市(2009年)街上其中一幢最有名的歷史建築是建於1920年代的藍屋。

石水渠街歷史

自2006年3月開始至2008年2月,作為倡議階段,每星期舉辦會議,並舉辦超過二十次工作坊。 石水渠街歷史 到2008年3月至2010年9月,居民參與規劃設計階段。 香港房屋協會於2008年9月成功收購慶雲街4號全幢,並於同年10月,將有關業權交予政府。 政府於2008年宣佈藍屋保育可以「留屋也留人」,原租戶可以留在原單位繼續居住。 石水渠街72號二樓及三樓則是戰前灣仔唯一英文學校「一中書院」的校址,兩間學校均在二次大戰之後停辦,並被轉為住宅之用。 石水渠街72號一樓曾開辦專為街坊子弟提供免費教育的「鏡涵義學」,老師兼校長為吳大剛先生(是當時72號二樓何先生的外公)。

石水渠街歷史: 主要交通幹道

為了應付問題,政府開始一系列的都市更新帶領新的生活進入區域。 根據規劃署數據顯示於地鐵沿線,如港島、荃灣,官塘各區有9,300座私有大廈,樓齡達到30年以上,而於未來十年內,樓齡達到30年以上將增加將50%。 為加快重建及舊區更新香港政府於2000年7月根據市區重建局法例(第563章)於2001年5月1日成立市區重建局負責市區重建及更新。 該學校於1919年以書塾的形式成立,然後於1934年改稱為敦梅學校。

2010年9月15日由聖雅各福群會提出的申請計劃獲得批准,將藍屋活化成民間生活館,並會首次採用「留屋留人」的方式,包括藍屋、黃屋及橙屋的14戶居民繼續留住,並獲加建獨立洗手間和升降機,更需要改建消防設施。 原有的香港故事館及導賞團將會保留,同時會開設小食店及糖水店,亦會有面積不少於220平方米的公眾休憩用地。 到2012年2月8日,立法會通過撥款7,540萬元活化有關項目,命名為「WE嘩藍屋」,原預計最快2014年底啟用,最終活化工程於2013年9月14日由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啟動,到2016年5月落成開放。 這活化項目被香港建築師學會評為香港史上最成功的建築改造活化工程,並為其他市區翻新項目提供良好案例,藍屋建築群也因此奪得2017–18年度「全年境內建築大獎及主題建築獎-文物建築」。 石水渠街歷史 現今的律敦治醫院,被名為醫院山,因為它是少數至今仍保存一樣的土地用途的灣仔土地。 1873年,海員醫院因經費短缺而停辦,並由英國皇家海軍接管,轉名為海軍醫院,為英國皇家海軍專用。

石水渠街歷史: 香港藝術月 2023 最值得期待的藝術展覽,包括 Art Basel、Art Central,連門票資訊

區內亦有很多港式和美式快餐店,謝斐道和駱克道亦有很多酒吧。 現今的灣仔區並不只有灣仔,還包括了銅鑼灣、天后、跑馬地、大坑、渣甸山及灣仔峽等地。 在灣仔區議會內部的分區中,有三個(軒尼詩區、愛群區和大佛口區)是完全位於灣仔,另外有兩個(鵝頸區和修頓區)則部份位於灣仔。

石水渠街歷史

當時華民政務司署為殖民政府轄下部門,其中一項職責是處理華人之間的糾紛。 因華人總喜事無大小都先拜神,希望神恩庇佑,於是就在附近設置包公壇,希望在處理糾紛時可得到公正裁決。 長久以來,街坊若路過北帝廟門前,總會合十作揖,就像向北帝打招呼一樣,以示對神靈的尊敬。 根據《市區重建局條例》第25(9)條,發展計劃草圖取代《灣仔分區計劃大綱核准圖》中與該圖所劃定及描述的地區有關的部分。

石水渠街歷史: 建築物

葉長安曾任香港理工大學賽馬會社會創新設計院所長,曾授予十大傑出青年並獲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頒獲社會服務獎。 這藝術空間以鄰社關係為宗旨,和良心企業和學院共同研究和創作本土藝術。 因為協利集團曾計劃發展唐樓為精品酒店,在空檔期試作其他用途令歷史建築物重新有目的,可以是一個非政府的文物保育和市區重建的參考例子。 再向海的方向則有戰後1950年代至1960年代香港紅燈區所在地的駱克道、謝斐道,至今仍然有不少酒吧及一些夜總會位於這兩條街道附近,曾經大為有名的杜老誌夜總會亦是位於這裏。 最後向北橫過告士打道,進入高速發展的1970年代至1990年代,是商業區及酒店區。 有各式的高樓大廈及世界級名建築,見證香港經濟的繁盛及財富的累積。

房協及市建局展開石水渠街、慶雲街及景星街市區活化保育計劃的通告今天刊憲,並於日內向城市規劃委員會提交申請。 藍屋盛載了許多歷史故事,價值最高,被評為一級歷史建築。 附近慶雲街一列四幢樓宇同樣建於1920年代,外牆髹成黃色,人稱「黃屋」,為三級歷史建築。

石水渠街歷史: 灣仔「綠屋」活化為動漫基地

在2013年3月,發展商信和表示重建項目命名為囍滙(THE AVENUE),將發展包括4幢住宅,整個項目料於2015年落成。 基座設商場部分,命名為利東街(商場)(Lee Tung Avenue)。 項目將以中西合璧、新舊交融為發展方向,對灣仔的傳統建築特色予以保留,建築上採用灣仔特色的窗花及舊香港戰前階磚等。 預計商場的目標客群中,本地客將佔8成,遊客佔兩成,商場在2015年12月底開幕。 在英國1841年佔領香港島前,灣仔一帶已有人居住,當中主要為漁民。 建立殖民地後,灣仔是華人主要的聚居地,也是香港最早發展的地區之一,亦曾為英國殖民政府的軍事基地,現時是香港其中一個主要商業區,區內亦有很多舊式住宅大廈,因此也面對著市區老化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