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都戲院內部7大優勢2024!(小編貼心推薦)

他指,今次創作最大的考慮是需要做「舊化」,畢竟有歲月的痕跡,所以「要做番舊的感覺」;又提到創作前利用膠紙「劃位」以做好比例,創作時間近10小時。 他亦希望,是次創作子除了藝術層面,亦能夠成為另一個「打卡」熱點。 傳媒常稱皇都戲院的屋頂結構為「飛拱」(flying buttress),但正確說法應是拋物線型桁架, 簡單也可形容為「拱橋式」支架設計, 重點是它把戲院的屋頂由上支撐起來。 然而,「飛拱」一般是指把牆壁托起來的支架結構,此設計多見於古老教堂,如巴黎聖母院和香港堅道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

  • 由於普通市民實在難以負擔璇宮戲院的票價,場內很少有全院滿座的盛況,戲院開業數年後出現經營困難的情況,所以後來易手改為皇都戲院,並主力改為放映電影去吸引普羅大眾。
  • 位於皇都戲院天台、俗稱「飛拱」的拋物線混凝土桁架設計,是戰後現代主義建築中極具代表性的重要結構,是全球戲院建築中的唯一案例。
  • 區內家庭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為HK$ 30,000,年齡中位數為 43.1歲。
  • 皇都戲院早在1959年已經把停車場轉成商場,過去五十年如一日,專家居然誤以為是最近才「改動為商場」,再一次證明他們的評審馬虎草率。
  • 專研流行文化多年的吳俊雄指出,流行文化其實正是香港發展的精髓,「研究香港第一樣入手的,很多時未必是殖民政制,反而是做過什麼戲,哪些大師曾遊遍東南亞最終來到了香港」。

東區的北角@中原樓市片區,區內共36,019個私人住宅單位,涉及人口共106,822人。 主要街道包括英皇道(北角段)、電氣道(北角段)、渣華道(北角段)、七姊妹道(北角段)、百福道(北角段)、炮台山道(北角段)。 另外,區內主要屋苑包括 皇都戲院內部 城市花園,百福花園,健威花園,和富中心,丹拿花園。

皇都戲院內部: 香港一級古蹟北角皇都戲院因太猛鬼不能拆?因意外暫逃清拆命運

資深音樂人黃志淙則會分享他眼中當年的潮人集中地 ── 皇都商場內「偉倫唱片」的回憶,他更受皇都保育計畫所啟發,親訂見證香港音樂潮流更替的歌曲清單,首首膾炙人口,於音樂串流應用程式KKBOX與大家一同回味昔日情調。 同時,為了協助受疫情影響生計的音樂人,Culture for Tomorrow將贊助數名音樂人如吳鳳鳴、呂喬恩、張可永等在場內獻唱,讓他們在皇都商場這個特別的場地演出。 皇都戲院內部 表演會以50至80年代的中外金曲為主題,並邀請與皇都有關的舊街坊及文化界人士出席,包括著名導演章國明、皇都戲院商場內的「天寶茶樓」及「利昌士多」後人等。 公民黨成員陳淑莊原來是北角老街坊,小時候過時過節都與外婆看戲,形容「戲院內部分前、中、後座,座位寬敞、舒適」,但對環境略有微言,笑道:「當年沒有爆谷,人人咬瓜子,所以滿地瓜子殼,其實都幾難頂。」昔日皇都數元一張飛,門票不算便宜,但假日仍然人頭湧湧,一票難求。

有街坊坦言,商場面積不大,燈光昏暗,看起來有點陰深,而且沒有冷氣,夏天很侷促,自然無人願行。 1997年,皇都戲院結業,其後改裝成桌球室,聞說為節省成本,當時業主沒有將室內結構大改,只將戲院座位用圍板封起,另升高地台,加上假天花。 2017年4月13日,新世界發展及有關人士以3.035億元向投資者蘇子鈞及有關人士購入皇都戲院大廈閣樓及1樓1至5號室,面積合共約2.1萬方呎,面向渣華道,佔大廈整體業權約一成半。 吳韻怡的媽媽曾在1984至1997年皇都戲院商場經營以她名字為舖名的童裝店,她由幼稚園到中學有不少日子在皇都戲院大廈度過。 她放學會到媽媽店裏,小時候在椅子上睡午覺,會和附近商戶子女在商場和戲院「超等位」大堂玩耍。

皇都戲院內部: 香港觀察:從皇都的沒落說起

純粹「鬥舊」來衡量一座建築歷史價值的高低,是超錯的歷史觀,這是歷史系一年級生都知道的ABC常識。 以蕭國健博士那把尺,蘇聯解體、柏林圍牆倒下、越戰韓戰,甚至是二次大戰,這些事「叻極」都只是「幾十年貨仔」, 皇都戲院內部 難道相關遺跡的歷史價值比不上他口中那漢朝的墓及清朝的廟? 古諮會委任了一個4人「專家小組」負責評審歷史建築,現時成員是專業人士和學者。

皇都戲院內部

當時商場內僅餘下文字師歐陽昌的手寫招牌店仍在落力發光,每日為看了傳媒報道而來訪的攝影發燒友寫真體字。 皇都戲院自2020年10月被新世界發展投得後,相隔半年,再次透過《尋找你我他的皇都》歷史導賞活動短暫重現於公眾眼前,讓大家有機會趕在皇都「閉關」活化前,再看一次皇都的原貌。 活動重塑皇都戲院內的舊物,配上新元素,向公眾展現了一個新的皇都戲院。 現時,皇都戲院商場內部仍有著不少歲月的痕跡,大多保留著昔日的格局。

皇都戲院內部: 北角皇都戲院勁猛鬼 60多年事故不斷! 網民:邪咗幾十年!次次拆都出事!

陳家浚提及當中的創作意念,是來自皇都內曾經發生的元素,並將它們羅列出來;再對應它們的屬性,透過自身的感覺配上對應的字體,加上圍繞5、60年代電影海報上的書法字體,有美感的同時方便參觀人士閱讀。 他提到,參觀人士可以從這些文字構建的文字雲細閱皇都的歷史,例如當中提到皇都戲院創辦人歐德禮、落成時間、皇都戲院最後一套上映的電影《一個好人》等。 由於地盤面積龐大,位置佳,大廈多年前已被發展商的財團已蜂擁而至,惟該廈「釘子戶」眾多,不願出售手持物業,財團亦難於收購足夠的業權份數,以符合強拍要求。

皇都戲院前身為璇宮戲院,舞台前掛起一幅華麗的棗紅色絲絨布幕,畫面熟悉又陌生。 這趟體驗之旅由踏入皇都戲院商場,在售票處接過一張舊式戲票開始,時光立即倒流回到舊時代。 勞工處發言人表示,男工在外牆工作期間,懷疑被鄰近另一個樓宇拆卸地盤墮下的磚塊擊中,對於在意外中有工友身故,處方十分難過,並對其家屬致以深切慰問。 在得知意外發生後,處方已即時派員到意外現場展開調查,已向兩個涉事地盤的有關承建商發出「暫時停工通知書」,停止在肇事地盤有關工作區域的所有工作,以及在鄰近地盤進行樓宇拆卸及廢料清理工作,直至處方信納承建商已採取措施消除有關危害,才可復工。

皇都戲院內部: 重新經營 保留社會價值

後來活現香港邀請保育專家翻查戲院過往改動申請記錄,並親赴現場考察,證實戲院內部結構完整,「裏面改動比較大」根本是一派胡言,並指古蹟辦不如直接改名為「估即辦」- 「估一估即辦事處」(Assumptions Making Office, AMO)。 此外,活現香港多番去信古蹟辦執行秘書蕭麗娟女士,要求檢視專家評審小組評分,或與專家小組見面溝通,或讓更多專家參與是次評級,但只是得到最典型「好官我自為之」的官僚回應,全部被拒。 皇都戲院的前身為1952年12月建成的璇宮戲院(Empire Theatre),該建築物由建築師劉新科及1950年的香港測量師學會主席 George. 璇宮戲院於1957年底結業後與毗鄰的地段重新發展成住宅及商用建築物,而地下停車場則改建成三層商場。 1959年2月8日,易了手的璇宮戲院重開,改名皇都戲院,到1997年2月28日結業,後於2000年改裝為桌球會,而該娛樂場所一直營業至今。

  • 吳韻怡說,當時的劇院是跟隨英國規格而建,劇院舞台上方的位置像煙囪,其實也有防火作用,頂部的窗口是排煙窗,當舞台發生火警時,連接了熔斷線的窗戶會自動開啟排煙,這些煙窗在英國劇院是規定要安裝的,皇都戲院一九五九年的圖則中可以看到,現在從建築物外也能找到這些窗。
  • 「古奇建築」是未來主義建築的一種,早於 40 年代起受汽車文化、太空時代和核子時代的影響,特徵包括向上傾斜的屋頂,曲線的幾何形狀。
  • 另外,他亦為外牆設計「全院滿座」海報,以各種港產片經典角色造型打扮的觀眾,包括《喜劇之王》尹天仇、《家有囍事》程大嫂、《林亞珍》等,向歷年的香港電影致敬。

自言由細已接觸港產片的林嘉恆,他在中學的時候已看到手繪電影海報而深受啟發,成立工作室後在人像畫中加入這種原素,及後成功跑出。 成功創造出這種風格的原因,正正就是受到香港經典手繪海報師阮大勇啟蒙。 他更稱阮大勇今次亦有到場觀賞展覽,「大家都有合照」,而自己的作品亦放在阮大師典藏作品之旁因此心感榮幸。 另外,在商場舊舖的牆身,都展出不同電影的戲橋,90後也許不知這些如電影場刊的紙本,裏面有電影簡介和演員訪問,今天看來都恍如隔世。 皇都於1971年加入嘉禾院綫,此後以播放港產片為主,包括膾炙人口的《半斤八両》、李小龍的名作、周潤發的《英雄本色》等。 總部設在美國紐約的大紀元媒體集團創辦於2000年,在全球30多個國家及地區設有分支機構,發行5大洲,網絡版本有21種語言,是海外最大的中文媒體。

皇都戲院內部: 建築師

他笑指,本來不知道他會到場,知道他到場後便感到非常開心,「開心的位是他是經典的手繪海報師,而他只是一名後輩,因此有種薪火相傳的感覺」。 戲院原有的水泥樓梯沒有拆卸,只要向上行,再經過走廊,即到「超等位」區,惟當年的拱形入口已被石屎「封埋」。 大廈毗鄰英皇道、渣華道、電廠街、電氣道等,乘搭公共交通者可乘香港電車、巴士、小巴或隧道巴士102、112、106或116號線前往。 2003年12月25日,北角皇都大廈二樓板間房發生兇殺案,一名31歲姓盧男子猜枚爭執遭斬頸,送院後不治。

另外Architecture Commons則建議引入集合美食市場、都市農場及可作共廚會堂或其他用途的多功能空間。 活現香港將於明起至本月26日,於北角Connecting Spcae舉行展覽,展出皇都戲院的歷史及以上新概念外,亦有3個由樂高積木砌出,已活化的油麻地戲院,已成歷史的利舞臺戲院及前景打問號的皇都戲院。 落成於1952年的皇都戲院,是香港碩果僅存、歷史最悠久的大戲院,而天台的拋物線型拱橋式桁架,更是舉世無雙的獨特設計。 新世界在11月中完成法律程序成為業權持有人後,須待建築保育團隊進入皇都戲院,進行全面及仔細的勘探工作,才能擬定出詳細保育及發展兼備的方案。 新世界發展宣布,將為擁有68年歷史的前皇都戲院部分(下稱「皇都戲院」)啟動保育計劃。

皇都戲院內部: 戲院結業變桌球室

皇都戲院今年落成70周年,新世界參照昔日文物為設計藍本,發布皇都戲院的全新復刻標誌;保育進度方面,新世界指目前復修進度理想,團隊正準備復修外牆及內部,目標續以2026年內完工。 皇都戲院內部 落成於 1952 年的皇都戲院 (前身為璇宮戲院),是香港碩果僅存、歷史最悠久的大戲院,而天台的拋物線型拱橋式桁架,更是舉世無雙的獨特設計,亦是昔日北角「小上海」的歷史見證。 皇都戲院屬一級歷史建築的前戲院部分,包括天台俗稱「飛拱」的桁架建築,目標是建構一個藝術文化表演的全新地標。

2020年10月8日,新世界發展以47.76億元投得皇都戲院大廈全部業權,同時宣佈,將為擁有68年歷史的前皇都戲院部分啟動保育計劃,復修、保留和重塑戲院古蹟的歷史面貌,包括天台俗稱「飛拱」的桁架建築。 皇都戲院內部 皇都戲院前身為璇宮戲院,新世界去年10月宣佈取得皇都戲院大廈全部業權,並會復修保育屬一級歷史建築的前皇都戲院部分。 新世界旗下非牟利機構「Culture for Tomorrow」,舉辦名為《尋找你我他的皇都》「代入式」歷史體驗活動,活動更邀請90後的「無紙用工作室」林嘉恆及80後「抒發」陳家浚,參與創作。 是次活動展出逾百件收藏,包括 50 年代用作簡介上演電影的戲橋、多款不同舊戲票,包括超等位、堂座、午夜場、戲院員工制服、英皇道電車站明信片、舊北角鳥瞰圖等。 除此之外,參加者還可回顧皇都戲院大廈樓書,以及由香港電影海報大師阮大勇繪畫的 70 年代電影海報等,更罕有展出 1978 年已故國際巨星李小龍遺作《死亡遊戲》的電影海報及節錄,務求重塑昔日有「小上海」之稱的北角人文風貌。 透過舊式表演舞台等場景佈置,重塑昔日有「小上海」之稱的北角人文風貌。

皇都戲院內部: 評級僅三級 惹全城熱議

50年代的場刊稱為「戲橋」,觀眾入場看表演或電影前,職員會派發予觀眾,內容簡介了當日公演的故事和演員陣容,並附有劇照和明星照片。 璇宮戲院的時代,看一場表演的票價由港幣4.7元至20.6元不等,當時馬姐的月薪為35元,老師的月薪亦只有200元,可見票價不菲,所以大家到璇宮看表演都會隆重其事,盛裝打扮出席。 他感謝主辦單位是次邀請創作,令他一嘗所願,海報作品可在戲院門外展出,「這是第一個開心地方」;第二個開心地方是自己偶像到場支持及讚賞自己的作品,「阮老師在我的作品前,一個簡單的『打卡』動作已令我有著被嘉許、得到成就解鎖的感覺,所以很開心」。 傳媒亦常稱皇都戲院於1997年結業後改建為商場,但事實是皇都戲院商場早於1959年已開業,並一直營業至今。 1960年2月皇都戲院首度公演粵劇 — 麥炳榮、鳳凰女領導的大龍鳳劇團於此上演《雙龍丹鳳霸皇都》。

但論最令人津津樂道的演出,可能是1970年8月隨台灣凱聲綜合藝術團而來的鄧麗君。 易手後的璇宮戲院改名為皇都戲院,於1959年2月8日開業,其後在1960年代主要放映西片和國語片,到1970年代初加入嘉禾院線,直接締造了港產片於1970和1980年代的黃金歲月, 上皇都戲院看電影是很多北角街坊及香港戲迷的集體回憶。 早年的璇宮戲院佔地三萬平方尺,座位逾1300個,而皇都戲院座位也逾千,並劃分為前座、中座、超等和特等。 璇宮戲院開幕時曾賣廣告有標語謂「地底車場」、「遠東僅有」、「藝術浮雕」、「高尚名貴」。 多年來國際級音樂會及海外歌舞團如日本松竹歌舞團、台灣藝霞歌舞團等亦在此處表演,當中包括鄧麗君。

皇都戲院內部: 保留昔日文化情懷 2026年再見皇都戲院

新世界發展執行副主席兼行政總裁鄭志剛表示,致力保育及復修皇都戲院,令皇都重現昔日的光輝,並注入新元素,令皇都戲院重生。 吳俊雄也指出了蒐集和呈現歷史的重要,指團隊開過的幾次會議上,極大量時間用於商討如何蒐集和整理史料,包括跟當年戲院客人、表演者、街坊等進行口述歷史紀錄。 還有一個關鍵,就是皇都戲院坐落的地點--北角,並非如灣仔中環般,是一般人會前往上班娛樂蹓躂的地方,除非你住在該區內。 因此,有不少關心文物和古蹟保護的人,而且很多是八九十後,根本連香港有這麼一座有價值的戲院也不知道。 北角的七個區議會議席中,就有六個由建制陣營在毫無競爭下自動當選。 對傳統建制陣營來說,文物古蹟或歷史建築的保育從來不在其議程上,他們也不用以此爭取選票,甚至視之為社會發展的阻礙。

皇都戲院內部: 從璇宮戲院變皇都戲院 國際巨星演出

區內家庭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為HK$ 30,000,年齡中位數為 43.1歲。 從戲橋上的電話號碼也能看出年代的痕跡,香港電話號碼最初由5位數字開始,隨著歲月變遷、人口增長,電話號碼的數字也逐漸增多。 地區字頭制度開始實行後,將全香港分為「香港島及離島區」、「九龍」及「新界」三區,如香港島及離島區前的電話是5字頭,九龍區為3字頭等等。 年輕一輩或不清楚甚麼是「戲橋」,這個已經消失的電影場刊,或許只能在懷舊展覽中重現。 張順光展示多張璇宮戲院和皇都戲院的「戲橋」時描述,舊時入場看電影前,職員會向觀眾派發「戲橋」單張,是過去電影的劇目說明,簡介電影的主要內容(稱為「本事」)、演員陣容、放映時間,並附有劇照或明星相片。 除了「是日公映」的電影介紹外,還有「不日放映」的電影預告,在「戲橋」的邊角位,通常設有商品廣告。

皇都戲院內部: 發展商收購活化 皇都戲院將成文藝表演場地

由於皇都戲院的外牆飽歷風霜,保育團隊已圍封整幢建築物,運用非破壞性的化學物料,讓皇都外牆最早期的面貌重現,將着手復修整個外牆。 皇都戲院在60年代主要放映西片和國語片,而在1970年加入嘉禾院線,開啟港產片的黃金歲月。 「無紙用工作室」創立者林嘉恆以過往皇都68年歷史為藍本,包括曾上演的經典表演、建築特色、膾炙人口的中西電影等,設計出5個角色,包括娛樂家、大導演、華麗歌後、傳奇建築師及快樂觀眾。 另外,他亦為外牆設計「全院滿座」海報,以各種港產片經典角色造型打扮的觀眾,包括《喜劇之王》尹天仇、《家有囍事》程大嫂、《林亞珍》等,向歷年的香港電影致敬。

擁有68年歷史的皇都戲院,前身為璇宮戲院,由香港娛樂業鉅子、萬國影片公司集團創辦人歐德禮MBE(Harry Oscar Odell)於1952年創建。 經過歷時兩年的強制拍賣法律程序後,新世界發展旗下公司於10月8日投得北角英皇道277至291號商住物業皇都戲院大廈的100%業權,並預計於11月中完成法律程序後,正式成為該地段的業權持有人,同時開展香港近年少有、由私人發展商主導的大型古蹟保育項目。 戲院在一九五九年轉手後,改名為皇都戲院,後面興建住宅,戲院下面的停車場則改造成商場。 訪問當天,商場內商舖包括吳俊雄從前經常光顧的偉倫唱片幾乎已全數清空,幽暗非常,只剩一間洋服店和一間五金舖,四處是日久失修的水漬,鋼琴離奇地擋在路中央。 吳韻怡除了是皇都戲院項目顧問委員會成員,在北角出生和成長的她亦以街坊身分參與口述歷史。

皇都戲院前身名為璇宮戲院,由香港影業巨子歐德禮 所興建,於1952年建成。 建築設計由建築師劉新科及 George W Grey 主理,採用現代主義建築的美學設計理念。 40至50年代,不少上海人因為國共內戰而南下來到北角聚居,有商人參照當年夜夜苼歌的上海,在北角開設戲院、舞廳等娛樂場所,令北角有「小上海」之稱。

皇都戲院內部: 歷史

以皇都戲院為例,不掌握戰後建築、戲院建築及香港電影業歷史,評級決定是沒法令人信服,而我們懷疑,評審「專家」對香港影視業的認知有多少,甚至究竟有沒有實地考察過。 為此,我們建議邀請其他專家參與是次評審工作,長遠而言,我們更見擴充專家小組、邀請不同背景的專家加入評審行列的需要。 建築價值上,國際專家(DOCOMOMO International) 讚揚皇都的設計是世上獨一無二。 皇都戲院商場內外將回復當年五光十色的璀璨,從外牆的舊電影海報燈箱、「小上海」展館、創辦人歐德禮的辦公桌、璇宮戲院的經典表演舞台、仿製的大型桁架模型,再配合特別投影裝置、燈光及音樂效果,參加者猶如走進時光隧道,細味皇都上世紀的歷史點滴。 另外,保育團隊去年已運走及妥善保存皇都內部具歷史價值的物件,包括戲院座椅、商舖招牌等,並分析其地基結構,今年亦勘察皇都各處結構狀況,尤其天台部分,並用上「敲鎚勘察」方式。 皇都戲院內部 皇都戲院外形不算宏偉,但天台上的混凝土桁架結構令人印象深刻,在北角街頭份外顯眼,像是一個大型的公共雕塑,訴說城市的故事。

以鋼筋混凝土建造的「馬氏彩虹拱橋」圓拱形屋頂支架,借用了建造橋樑的力學原理「吊起」戲院,使能夠容納約1,500人的戲院內部無需任何柱子承托,讓觀眾觀賞表演及電影時視線無阻。 適逢一級歷史建築皇都戲院落成70周年,新世界發展發佈全新復刻標誌,並表示目前復修及保育進度理想,目標續以2026年內完工。 「拱橋式」的桁架支撐戲院屋頂以達至無柱室內空間,並直接吊着放映室,以減低因受外來聲音所引致對戲院的震盪,提升視聽質素 ,成就璇宮的劇院功能。 香港不少古老建築物都有鬼故傳出,當中戲院靈異事件可說是一籮籮,如位於北角的皇都戲院,前身是璇宮戲院,由創辦人歐德禮MBE 於1952年創建,1959年易手改名為皇都戲院。

皇都戲院內部: 戲院靈異故事

皇都戲院的身份矛盾,也是香港人的身份矛盾,它畫下句號的時間剛剛好,結業那年正好是1997年,一個句號,分隔了兩個時代。 1995年,一場四級大火,徹底逆轉皇都的命運,當時商戶損失慘重,災後生意大都一蹶不振,戲院無奈在兩年後關門大吉,只剩下商場與住宅部分繼續運作。 對比璇宮的舊照片與今天的皇都,外觀變化着實不大,舞台仍然保留至今,香港大會堂在1962年落成之前,古典音樂會主要安排在皇都舉行,大有承先啟後的作用。 皇都戲院內部 1964年開業的東城戲院,前身為萬國殯儀館,因此鬧出「全院滿座」都市傳聞,1974年結業後拆卸重建成為現時的東城大廈。

另外,戲院室內的裝潢以超現代主義 為主,吸音板及燈光板結合了現代雕刻設計,巧妙地融入為室內裝飾的一部份。 璇宮戲院由建築師 George W. Grey 及劉新科 (S.F. Liu) 設計,成安建築公司承建。 建築師巧妙地以弧型設計處理了電廠街至英皇道的轉角立面,成為璇宮戲院的主要立面,再加上沿弧形立面而設的流線形深闊簷篷,成功地突出了下方的主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