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此地產業成為香港的經濟支柱之一,佔GDP的比重在20%以上,成為香港經濟的“晴雨表”。 去年樓市疲弱,價量齊跌,業界趁當前《財政預算案》諮詢期,紛紛要求財爺對樓市調控措施進行減辣,甚或撤辣,以免樓市跌勢失控,衝擊金融市場。 樓市 樓市氛圍差是不爭事實,今年首次賣地便出師不利,令當局承受的減辣壓力持續加大,但隨着股市反彈和通關落實,當局擔心樓市出現小陽春,若此時減辣,可能刺激炒賣,更使當局短期不敢貿然有所行動。
高盛表示,假設收入沒有上升,樓價跌兩成,剛性需求的買家才能重要負擔能力,而若用歷史平均淨租金收益率為基準,只有樓價跌35%及40%,投資者才會重返市場,所以樓價跌30%的可能性較高。 此外,雖然供求關係對樓價影響不大,但當前碰上利率上升及家庭收入停滯,封關及移民潮令本港家庭數目出現25年來最大跌幅,放大了樓價下行的不利因素。 去年環球多數樓市皆升,香港則斯人獨憔悴,反映各項利淡因素已開始在市場計價! 就連屢屢打壓樓市的中國內地,排名也在第34位,樓價升了3.8%。 內地開關在即,為香港零售收租物業帶來正面的影響,可是美國加息使買樓成本增加,加上內地經濟疲弱,令市場未敢全面看好本地住宅市場表現。 花旗預測首季住宅樓價或再跌5%,但在4大利好因素推動之下,樓市氣氛可望逐步回暖,樓價有望出現「U形」反彈,年底前升5%收復失地。
樓市: 美元
特別是投資非住宅物業,依目前香港經濟來看要出租並不容易,所以決定前要有較長時間不能出租的心理準備,自己或合作伙伴大家有財務實力支撑才好買。 有「神準分析師」之稱的對沖基金GROW思睿首席經濟學家洪灝在早前亦指,在加息、本港經濟下行、資本外流和中產移民等多項因素夾擊下,本港樓市已進入新一輪下行長周期,CCL在未來3年有機會從去年8月中所創的191.34歷史高位下調50%。 發展局於本月24日書面回覆立法會議員提問時提及,濕地緩衝區內超過四成(即約513公頃)土地,被劃作可作住宅發展土地用途,政府會在平衡保育與增加房屋土地供應的前提下,檢討有關濕地緩衝區的規劃指引,目標是今年內提出建議。 上述一連串動作,均反映只要港府有心增加供應,香港不存在土地不足的問題。
作為滙豐控股(00005)盈利「火車頭」的香港區,去年第四季列帳基準(下同)稅前利潤20.62億美元,按年增長3.03倍。 全年計,稅前利潤按年增長4.88%至62.05億美元(約484億港元),對亞洲地區乃至整個集團的盈利貢獻,分別達45.21%及35.4%。 滙控行政總裁祈耀年重申看好香港前景,料市場繼續受惠中國重新開放,盈利有望進一步增長。 不過,對於投資物業,既然非必需,就無需在跌市中出手買,除非是出現大折讓或將來有可能自用才考慮。
樓市: 內地客源減 寧揀澳洲
簡單來說,為結婚而買樓的年輕夫婦向來是樓市最大的剛性需求,而因為家庭成員增加要住大一點,則是啟動換樓鏈的關鍵。 樓市 雖然香港向來被稱為地小人多的彈丸之地,但現狀有變,早前數據顯示,去年首次出現自然人口減少,即死亡人口達4.98萬,但出生人口僅4.31萬,較死亡數字低6,700人。 除人口老化外,年輕人愈益不願生仔亦是癥結所在。 他認為,內地為救內房,已推行多項救市及減辣措施,港府亦應該因時制宜,是時候檢視過往樓市辣招於現時的效用。 就現時香港面對的樓市危機,適時減辣,免為時已晚。
從2006年至2015年,香港每年平均僅有2萬多個住宅單位建成。 2017年有人估計香港每年需要有5萬多個住宅單位供應,始能滿足包括新增人口在內的住屋需求。 長期的房屋供應短缺以及樓價和租金大升造成各種社會問題,逐漸撕裂香港社會。 面對樓價嚴重脫離一般人的負擔能力,越來越多香港年輕人對置業感到絕望。 在住宅以面積計價格大升而買家購買力有限的環境下,發展商興建實用面積少於200平方英尺的特小住宅單位(「納米樓」)開始成為趨勢。
樓市: 數據公佈
上述一系列數字除反映許多買樓人士存在「掹掹緊」情況外,亦代表只要樓價跌兩至三成,便會淪為負資產,屆時若銀行「落雨收遮」,銀主盤湧現,樓市將陷入死亡漩渦。 根據中原城市領先指數CCL,今年3月美國首次加息,當時CCL報178.72,比對上周CCL的171.27點,即美國四次加息期內,香港二手樓價下調4.2%,首九個月則錄7.2%跌幅,陳永傑認為,部份已反映市場對加息的憂慮。 House730搵樓大本營致力成為一個全面的搵樓平台,因此除了提供各區最新樓盤資訊外,我們同時整合香港樓市及物業成交紀錄,提供售盤及租盤的成交資訊,為用戶帶來有用的樓盤資訊。 這份調查是香港樓市走勢的月度指引,分析了住宅市場前線行家對樓市的信心指數,除了回顧過去樓市變化,更會根據行家的預測,統整成對樓市未來 1 個月、3 個月、1 年至 5 年的預期,令你能更快掌握行情,了解香港樓價走勢。 1970年代是香港的地產狂潮年代,香港的華資巨頭,現時的香港四大地產商等便是由此起家,如華人首富李嘉誠,他在1958年轉型投資地產,1971年成立長江實業,1972年於香港交易所上市。
- 如果已鎖定幾個心儀的屋苑,但又猶疑不決,想知道香港屋苑歷年的樓價,評估一下升值潛力,可參考該屋苑的成交紀錄。
- 事實上,去年樓價已調整約一成半,相信不少用家正伺機入市。
- 金額創下自1996年有紀錄以來歷史新高,又破97樓市高位紀錄。
- 資金極度充俗的前提下,刺激與樓按相關的H按回落至0.1%的十年新低。
非住宅物業按揭成數上限上調10%,如果本身沒有按揭貸款的申請人,按揭成數由原來四成上調至五成;而有按揭貸款的申請人則由三成上調至四成。 措施顯然就是希望透過放寬非住宅市場的按揭,可吸引潛在買家進入工商舖市場,變相可托穩工商舖價格。 他指,共和黨為了獲得來年議會的控制權,可能會以減息作為其大選的「子彈」,刺激經濟及股市,以爭取民望。 所以,他預期美國今年內將再次加息兩次,並橫行至本年底,美國可能在明年初或中期才開始減息。 中港兩地全面通關,本港樓市氣氛亦開始恢復,資深投資者林一鳴今(15日)出席華發實業投資講座時表示,本港樓市今年料有5%至10%升幅,並預計美國未來將會再加 一至兩次息,料各加0.25厘,但港銀未必會跟隨。 外圍金價下跌,受美元及美國國債孳息率上升影響。
樓市: 業主放盤
美國2月綜合採購經理指數初值升至50.2,重返擴張水平並觸及8個月高位。 數據顯示英國企業活動反彈令市場意外,投資者憧憬英國經濟衰退風險減少。 美元兌日圓報135以上,1英鎊兌1.211美元左右。 香港既面對自然人口減少和移民潮,且內地人來港置業興趣不大,留下來的港人能否獨自撐起樓市? 調查機構Demographia上月調查顯示,香港仍然是全球最難負擔的房地產市場,該「殊榮」已連續蟬聯11年,家庭需不吃不喝20.7年才能置業。 據美聯物業房地產數據及研究中心綜合土地註冊處資料顯示,2022年12月全港二手住宅註冊量共錄2,561宗,按月輕微回升約2%,宗數在連跌三個月後喘穩。
若因錯漏而引致任何不便或損失,本公司及中原網頁概不負責。 『宅谷地產資訊網』只提供資訊媒介平台給予網絡使用者放盤或搜尋樓盤,資訊內容由第三方提供者提供或由『宅谷地產資訊網』從其他參考資料或來源獲取。 本網頁中涉及任何人士、產品或服務的資訊,不得視為『宅谷地產資訊網』推薦或認可。
樓市: 九龍
零售市道步入寒冬,全年經濟預測收縮6.1%,而失業率就攀升至6.4%的16年新高,工商舖租金跌幅顯著、價格都逐級跌。 根據差餉物業估價署數字,全年寫字樓的租金跌幅最誇張,累計回落了11%;舖租也回落了10%,唯獨工廈僅微跌3%。 部份持重貨的投資者,如資深投資者鄧成波更一度傳出傳困,需要不斷沽貨離場。 在回顧2020樓市的同時,如果想了解一手樓購買流程、二手樓購買流程、或其他按揭事宜,也可按下方的快速鍵直接跳往。 過去一年美國通脹高企,息口「一加再加」,林一鳴預期,美國將會再加息一至兩次,分別0.25厘,但認為香港的最優惠利率,不會跟隨美國加息的步伐再上調。 樓市 他指,美國通脹並不是加息的最主要考慮因素,美國總統大選才是關鍵。
假如政府此時減辣或撤辣,一旦樓價出現反彈,準買家肯定會發聲炮轟政府過早減辣。 本公司擬使用閣下的個人姓名、電話號碼、傳真、地址或電郵地址處理閣下的申請、回覆閣下查詢並作地產代理服務的促銷及向閣下提供中原集團其他公司的資訊。 本公司在未得閣下的同意之前,不能如此使用閣下的個人資料並向閣下作直接促銷。 美聯住宅部行政總裁(港澳)布少明表示,特區政府短期內接連優化防疫措施,等同宣告香港已經「復常」,加速與內地及海外聯通,追上全球發展步伐。 鑑於本港2022年第四季住宅交投冰封,本地購買力累積多時,等待入市;加上香港控關三年,內地購買力同受壓抑,隨着內地與香港本月中將正常通關,相信會吸引大批內地客新春期間訪港,刺激「人財」流通,料樓市購買力今年首季會有「報復式」反彈。
樓市: 樓市大事件
由於『宅谷地產資訊網』不另核實第三方提供者的身份或所提供資訊的正確性及完整性或任何資訊並非最新的,請閣下自行向有關人士及部門核實。 若有任何爭議,或因為使用本網頁的資訊而引致直接或間接損失,『宅谷地產資訊網』概不負責。 『宅谷地產資訊網』不發表任何聲明或作出任何保證,無論是明示或暗示的,就資訊的正確性及完整性作出任何保證。 如閣下繼續使用本網頁,即表明同意接受此等免責條款。 最終在經濟重挫、疫症打擊民心、政府局勢動盪的環境下,本港住宅樓價依然跌不下。
- 如果拍賣時無人提出等同或高於勾地者申請時的提價,政府有權沒收原先勾地者的按金。
- 陳永傑表示,香港四年來首次加息,難免對準備入市的買家造成心理壓力,窒礙買家入市決心,相信樓價將繼續調整,惟只維持於3%至5%的窄幅下調,預測全年樓價累積跌幅為10%。
- 此時持香港工商持續增長,成為二戰後以來空前的繁榮。
- 反觀美銀證券對住宅樓市看得較淡,坦言內地重新開放是利好因素,但並不是「靈丹妙藥」,今年樓價或要下跌4至8%,即去年和今年累跌19至23%。
- 去年樓市疲弱,價量齊跌,業界趁當前《財政預算案》諮詢期,紛紛要求財爺對樓市調控措施進行減辣,甚或撤辣,以免樓市跌勢失控,衝擊金融市場。
由於定息按揭沒有加息風險,故不須申請人進行加息三厘的壓力測試,供款不超過入息一半便可,故在相同月入下,申請定息按揭可借得更多,實際運用如何,請按我跳往。 定息按揭能鎖合約期內的息率,10年、15年及20年期息率分別為2.55厘、2.65厘、2.75厘。 若與P按或H按比較,看似沒有吸引力,但此計劃除可鎖定合約期內的加息風險外,還適合部分人士選用,包括已選用呼吸Plan或月入不足的業主。 根據香港銀行公會資料,目前H按基準利率一個月期本港銀行同業拆息,大約徘徊在1厘左右,以目前普遍銀行最低大約H+1.3厘計算,H按息率大約只是2.3至2.4厘。 樓市 銀行估價基礎未必考慮到單位內部裝修,如果單位本身靚裝,可以搬入即住,或連租約放售,已有穩定租戶,因為買家能節省可觀的裝修費,亦避免了白白供樓而單位空置的情況,賣家有機會企硬高開叫價而不退讓。 如果已鎖定幾個心儀的屋苑,但又猶疑不決,想知道香港屋苑歷年的樓價,評估一下升值潛力,可參考該屋苑的成交紀錄。
樓市: 地產博客
「Homeprice物業估價」是計算樓宇單位市值的電腦軟件。 樓市 此系統應用現時最尖端的「多層貝氏」統計學方法,推算出市面上某物業的市值和發展趨勢。 對於本網上估價系統所應用的統計方法的詳情,請參閲本網站的「技術資料」部分。 負資產是悲劇,無人會開心,全球經濟衰退的這段時間,投資最重要還是持盈保泰,好好思慮一下資產配置問題,到底如何在現金(不同貨幣)、股票、債券、物業之中取得平衡。 金管局早前公布,截至2022年第四季末,負資產住宅按揭貸款宗數按季飆22倍至12164宗,為2005年第一季度以來近18年新高,以邏輯推算,相信當中不少來自新樓盤。
至1978年,又推行「居者有其屋計劃」,解決二百多萬基層市民的自置居所需要。 1977至1979年兩年間,香港人口由450萬人急增至500萬人,樓宇出現供不應求,屯門、沙田、葵涌等香港新市鎮逐步成型,分散市區香港島及九龍區擠迫的人口密度。 這個時期的香港持續快速發展,香港房地產市場達到高潮。 因此港英政府出於人道與社會安定,於1950年成立香港模範屋宇會,由政府撥地,為低收入居民提供廉租房屋,興建之屋苑有模範邨,而於1954年開始大量興建徙置區,後來的徙置屋邨是香港公共房屋的前身。 當時,香港除了貿易外,輕工業漸漸崛起,而大量從內地來港的貧窮移民便成為了工廠工人,徙置區可以視作等同於工人宿舍,降低工廠的成本,更有助於香港的出口,其實就是一種補貼出品。 另外建立公共房屋可以有助於私人房屋的價格,即有助於政府的高地價政策。
樓市: 樓市新聞
綜合美聯分行資料,全港35個大型屋苑於2022年12月26日至2023年1月1日合共109宗成交,比前一週的83宗,按週上升約31.3%,連升兩星期,並創逾八個月新高。 事實上,稅務局統計,11月買家印花稅(BSD)個案錄得約58宗,較10月約20宗升近兩倍,預期內地客或新港人入市意欲會大幅上升。 在此,我先解釋一下這位朋友背景,他和太太都是專業人士,遲婚有兩名年幼子女,當年在全球金融海嘯前,成功及時賣樓套現,然後轉買為租,一直都計劃等最低位再入市。
樓市: 中原城市租金指數 CRI
銀行體系結餘在十月底,增至逾4,500億元的創出歷史新高的,突破了2015年11月逾4,200億元的紀錄。 資金極度充俗的前提下,刺激與樓按相關的H按回落至0.1%的十年新低。 不是排隊搶樓、不是搶iphone、而是搶口罩、搶廁紙。 一盒五十個價值五十元的外科手術口罩,竟然炒到三百幾元,特首叫大家不用戴,官員戴了也要脫下,但港人經過沙士一役懂得自求多福,自從口罩跟我們日常生活,也結下不解之緣。 疫症迅速打擊各行各業,首十個月訪港旅客只得356萬,較2019年大跌90%。 事實上,整體市況已見好轉,多個新盤及貨尾盤陸續推出應市,可讓市場買家有更多的選擇,預期可掀起新一輪推盤動力。
樓市: 香港公營房屋發展計劃
6月30日《港區國安法》實施,言論、集會、新聞自由被蠶食的陰霾下,信心危機一觸即發。 「移民」兩個字迅即成為成市場熱話,以為樓市一定一沉百踩,怎料樓價卻是抗地心吸力沒有大跌,反映樓價的「中原城市領先指數」全年原地踏步,如果跟歷史高位來比較,更只是回落不足一成。 聯儲局對上兩次緊急減息,分別在2008年「雷曼事件」及2001年「911事件」。 有人認為,各國政府需透過如此手法來救經濟,代表市場前景悲觀;但部份人卻持相反意見,認為認為美國短期不會再加息下,香港也不會跟加息,對資產市場起推動作用。 疫情持續緩和,整體市場氣氛亦見好轉,在兩地通關效應下,加上本港未有跟隨美國加息步伐,令市場買家入市信心大增,發展商亦把握近日旺勢,紛紛推盤開價應市。 繼日前市區藍田新盤率先以低市價搶攻後,位於新界屯門大型新盤亦於昨日緊接開價,該盤以每呎1.32萬推出,與去年7月開價時每呎1.31萬相若,今次首批推出146伙,最低入場價約425萬,由於開價明顯較市價為低,預期將可引領大批上車客源入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