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前粵劇在香港的演出主要集中在利舞台、高陞戲院、太平戲院及普慶戲院等。 當時粵劇不但流行於廣東、廣西、香港、澳門等地,由於很多中國人移民海外,以致美洲以及新加坡、馬來西亞的廣府華僑聚居地區都有粵劇演出。 東南亞一帶更有些世代相傳的粵劇藝人、固定的劇團、行會和演出場地。 例如新加坡的“慶維新”及吉隆坡的“普長春”。 除此之外,海外華僑對粵劇需求吸引了很多粵劇戲班到海外演出。
粵劇當中的中華文化、練功中可強身健體、劇本中的仁義禮智信,統統都是令梁振文愛上粵劇的原因。 他坦言:「今天演小生,明天演武生,演員需要隨之而改變身段、唱腔、情感。」雖複雜但很有挑戰性! 眾多行當中,梁振文特別喜歡演武生,皆因自己年紀尚輕,較為鍾情實幹的武打角色。 提起粵劇,不少人馬上聯想到「老土」,恍如只有老一輩才會接觸的事。
梁振文粵劇: 傳統劇目
薛覺先的覺先聲劇團是解禁後首個有女伶演出的劇團。 翌日,即10月26日晚上在香港上環的高陞戲園演出《白金龍》,唐雪卿成為解禁後首位與男伶同臺演出的女伶。 同年11月15日,馬師曾領導的太平劇團聘請譚蘭卿、上海妹及麥顰卿三位女伶為花旦,改名為太平男女劇團在太平戲院演出。
佛山更是商幫薈萃,因此娛樂要求而更加興旺,吸引百多個外省戲班來廣東演出。 這些外江班主要來自江西、湖南、安徽、姑蘇等地。 他們於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合作在廣州創建“粵省外江梨園會館”。
梁振文粵劇: 節目 PROGRAMME
到了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中華人民共和國剛剛成立不久,積極挖掘優秀劇碼、繼承粵劇傳統,在藝術上也全面革新,而且培養了一批新藝人。 1960年和1962年先後創立廣東粵劇學校和廣東粵劇學校湛江分校。 在粵劇歷史上,是第一次有了培養接班人的綜合性專業學校。 1957年反右運動爆發,廣東的粵劇受到嚴重的政治干預,戲劇內容要宣傳社會主義革命思想。
清朝初期,外江班將弋陽腔及崑山腔傳入廣東。 到了太平天國時期,本地班逐漸出現,但唱腔仍以梆子為主。 後來隨著崑曲衰落及受徽班影響,轉為以西皮二黃為基礎唱調。 辛亥革命時期,志士班將戲棚官話改為粵白話,又稱為新腔。 例如:小生通常飾演文質彬彬的角色,有時候甩袖,所以長袖稱呼為文袖。
梁振文粵劇: 場地
梨園戲聞 粵劇演員康華疫情下籌備新製作 粵劇演員康華疫情下在家照顧2歲多女兒,享受天倫樂之餘,因個人興趣報讀了花藝師課程。 梁非同於城大就讀時,曾選修一個創意媒體的課程,圖為她為習作進行拍攝的情形。 梁振文粵劇 直至今天,她仍會把握機會,探索電影等不同的藝術形式。 當人人在看明星綜藝時,她搜尋的卻是粵劇片段。 至中五時,她入讀八和學院,開始追尋粵劇夢。 老師們都欣賞她對學藝充滿熱誠,專注認真;而非同亦極其珍惜學戲的機會,渴望享受遊走粵劇世界的每一刻。
梨園名角,競相採用,奇裝異服,侈言摩登,鬥麗爭妍,漸流詭雜”。 到了60年代末,繡花戲服開始受到歡迎,直到今日仍是戲行中的主流。 梁振文粵劇 而在其他華人社會如香港,由於經濟發展,大量新興娛樂事業湧現,粵劇的觀眾群亦因而日趨老化。 大部份新一代香港青年人都視看粵劇是一種老套的行為,對粵劇加以排斥。
梁振文粵劇: 粵劇
到了清朝光緒十五年(1889年)在廣州建立一個有規模的著名粵劇組織--八和會館(八和是德和、永和、兆和、新和、福和、慎和、普和、合和等共八個堂組成)。 梁振文粵劇 隨著粵劇在東南亞各地普及,粵劇組織相繼出現,有新加坡的慶維新和吉隆坡的普長春。 粵曲唱腔音樂的基本特色是板腔類,即梆子和二黃,俗稱「梆黃」,也即是和京劇的「皮黃」同類,所以粵劇也屬於南北路的戲曲,即有南路「二黃」唱腔和北路「梆子」唱腔。 梁振文粵劇 粵曲的板腔原是由外省傳入,是由詩讚類的齊言滾唱方式發展出來,後來節以鼓板,由不同板式引發唱腔的變化,故稱「板式變化體」。
板腔體、詩讚體戲曲唱腔和曲牌體戲曲唱腔最根本的不同在於,板腔體和詩讚體戲曲唱腔沒有固定的樂調旋律,旋律由曲詞的語音決定,所以即使同是「慢板」或「中板」,可以因為曲詞不同,有不同的音樂旋律。 梁振文粵劇 演員可按照不同的戲曲場合而選擇拆開或合拼使用,同一組頭飾可以應付四、五個造型,既省錢又方便儲存。 到了二十年代,薛覺先把京劇、話劇及電影化妝法和傳統化妝法結合。 最常見的化妝就是“紅白臉”,先把整個臉塗上白色粉底,然後圍繞著眼睛及顴骨塗抹紅色胭脂。 有時候畫了長長的眉毛,並使用鮮紅色的口紅。 這都是顧及台下的觀眾能夠清楚欣賞演員的表情。
梁振文粵劇: 香港梨園舞台成立於2011年,旨在弘揚香港粵劇,令此傳統本土文化得以傳揚,同時提供更多的表演機會予新一輩粵劇演員。
新加坡在五十年代初,因韓戰的關係而樹膠價格猛漲,導致收入增加,娛樂事業也一片蓬勃,當地的粵劇亦因此受惠不少。 這段期間,相繼到新加坡登臺的粵劇伶人有陳笑風、梁瑞冰、羅劍郎、新海泉、馮峰、陳惠瑜、許英秀等。 梁振文粵劇 1952年,薛覺先再組覺先旅行劇團二度來新加坡。
- “跑龍套”:“龍套”是指戲曲中扮演士兵、伕役、宮女等隨從人員,因穿特殊形式的龍套衣而得名。
- 為區別兩者,前者被稱為“外江班”,後者被稱為“本地班”。
- 粵劇中蘊含不少中國傳統品德的元素,如孝順、友愛等,也值得在外國觀眾間傳揚。
- 老師們都欣賞她對學藝充滿熱誠,專注認真;而非同亦極其珍惜學戲的機會,渴望享受遊走粵劇世界的每一刻。
- 同年,在鬼才導演徐克執導的懸疑動作電影《狄仁杰之神都龙王》中無任何武打基礎的他挑戰高難度的武打及水下演出,其武打佔全片百分之八十。
因為梆子用於擊出節拍,所以產生了“梆子腔”。 梆子腔又稱秦腔或西秦腔,發源於陝西、山西及甘肅一帶,音調粗獷激越。 梆子腔有分首板、慢板、中板、滾花和煞板等板式。 可是,當不同地區的人忘佚了原來的唱法,這些曲子的旋律便被某一個旋律固定下來,成了小曲,這也是粵曲音樂中一個重的組成部分。 其實,這類民歌現今中國尚有很多,如陝甘的《信天遊》,北方的《艷陽天》等。
梁振文粵劇: 文化
早期粵劇所使用的樂器只有二弦、提琴、月琴、三弦和鼓竹鑼鈸(合稱「五架頭」-根據粵樂名宿李銳祖憶述,五架頭並不包括簫笛喉管。),聲調比較簡單。 進入成熟期以後,粵劇所使用的樂器多達四十幾種,大致可分為四大類:吹管樂器、彈撥樂器、拉弦樂器及敲擊樂器。 其中彈撥樂器包括古箏、琵琶和蝴蝶琴;鑼鼓則包括:卜魚/板、沙的、雙皮鼓/梆鼓、鈸、京鑼、勾鑼、戰鼓、大木魚、小木魚、大鑼及鈸、大堂鼓。 粵劇改革後,更接納了薩克斯管、小提琴等多種西洋樂器,使音樂效果更臻完善。 梁振文粵劇 戲劇內的角色,在粵劇及中國戲曲中被稱為行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