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改革前,俄國政府發佈了關於捐税的許多命令,直接税和間接税雙管齊下,苛捐雜税多如牛毛。 當時徵税是以農户為徵税單位,地主們便把幾個有親族關係的家庭聯為一户,藉以逃避税收。 彼得一世決定改用按男丁徵收“人頭税”,為此從1718年開始進行人口總登記。 根據第一次普查(1722年)可以確定俄國人口接近1400萬人(男女兩性)。 1724年,第一次徵收人頭税,城市居民的人頭税按男子每人1盧布20戈比計徵,地主農民每人徵收74戈比,對國家農民則多課40戈比。 1701年俄國國家收入只有250萬盧布,1725年則超過了900萬盧布。
- 經過彼得大帝改革,到1721年於大北方戰爭後與瑞典和談時,俄羅斯已經成為面貌一新的歐洲強國。
- 整个涅瓦河流域全部落入俄军手中,俄国在波罗的海开辟出海口的梦想成为现实。
- 彼得一世在莫斯科和彼得堡共創立了六所印刷世俗書籍的印刷所。
- 1721年,俄瑞两国签订的《尼什塔特和约》,俄国获得了在北欧的支配地位,并从此开始跻身欧洲大国的行列。
- 到1725年,俄国已拥有一支训练有素的20余万人的近代化常备军。
- 旧时的贵族军队,因平时经营地产、临打仗时行动迟缓,纪律松弛,已渐渐失去它的军事意义。
彼得一世不仅限制教会经济实力的膨胀,而且还限制教会的权力;把教会完全置于国家的管辖之下,使教会成为国家机器的一部分。 为了加强对出国留学生的管理,彼得一世出台了各种办法:首先,派大臣到国外视察留学生的情况,杜绝各种违反规定和不努力学习的行为。 留学生毕业回国,都要进行严格的考核,彼得一世经常亲自出题面试留学生。 考核的题目是很广泛的,包括留学专业内容和留学的目的。 皇太子阿列克谢出国留学三年回国后,彼得也对他亲自面试。
彼得一世: 彼得一世政變奪權
在遗嘱前言和遗嘱的正文中有一粗鲁的、有损于俄罗斯人尊严的提法,是不符合彼得大帝口吻的。 就遗嘱本身的内容来说,虽然在有些方面是符合彼得一世的对外方针和达到这种方针的策略手段,但是也有不符合的地方。 举办大舞会也是彼得一世大改变社会风气的一个革新举动。
- 对来俄国贸易的外国人发给“特权证书”,保证他们有各种特权。
- 彼得一世模仿欧洲,撤销了特权贵族的旧称号,对自己亲信封赠了几十名伯爵男爵。
- 彼得一世在临终前留下这份未写完的遗嘱“把一切交给……”,一直成为未解之谜。
- 在1712—1714年期間,俄軍先後佔領赫爾辛福斯(今赫爾辛基)、亞波、瓦扎和涅伊什洛特堡,還佔領了芬蘭南部和波的尼亞灣重要據點,奪得進攻瑞典的重要基地,瑞典軍隊被迫撤出芬蘭。
- 警衞司令主管軍事,財務委員和糧秣主任分管徵收錢糧,還有一人主管司法。
- 彼得虽保留了第二沙皇的称号,但却被逐出莫斯科,和他的母亲迁往郊外的普列奥布拉伦斯基村居住。
1689年9月7日,中俄两国签署了《尼布楚条约》。 彼得一世 条约签订后,两国开展了京师互市、库伦互市、齐齐哈尔互市等商贸活动。 1704年,他下了一道圣旨,准许俄国人取道蒙古进入中国。 彼得一世 1715年4月30日,第一届俄国东正教驻北京传教团到达北京,这就是中俄关系史上特殊的历史现象——俄国东正教驻北京传教团。
彼得一世: 彼得一世政治遺囑
以前俄国没有海军,到彼得一世执政末年,俄国波罗的海舰队已拥有各种舰只895艘,水兵28000人。 为了改变俄国文化教育的落后面貌,彼得一世指定各级政府直接管理教育,建立各种类型的学校,全俄各县普遍建立小学,对贵族子弟实行强化教育,派遣留学生到西欧各国学习。 同时,彼得政府还通过各种途径,把西欧近代科学著作翻译介绍到俄国来。 1719年,執行管理委員會(Collegia)成立,彼得大帝再次重新劃分行政區劃。 新的俄羅斯轄省制度仿效瑞典,其中較大或著是政治地位較為重要的地區得到較多的自治權,其他廣闊的農村地區由國家直轄。
1714年,彼得一世責成緬希科夫起草了“行軍條例”,對騎兵的戰術、行軍組織和守衞作了規定。 1716年制定的“軍事法規”是一個較為全面的法規,對軍隊的組織、管理、野戰、服役、訓練等方面都作了規定,1722年又對其進行了補充修改。 1708—1710年,俄國進行了地方行政改革。 它的實質在於,在從前直接隸屬於中央的縣和政廳之間,設立了中間的行政單位——省和府。
彼得一世: 彼得一世政治
1714年前后,他曾试图对中国进行一次军事远征,只是由于中国的强大,他的企图未能如愿以偿而已。 在派往中国的使团人员中,他有意安插通晓军事、能估计中国军事实力的官员。 彼得一世 此外,彼得一世还注意拉拢在中国的外国教士,以及中国各少数民族的宗教人士,以为其政治利益服务。
報紙內容涉及政治、軍事及經濟方面的新聞,還有國際生活中重大事件的報道。 《新聞報》在傳播科學文化、發展經濟、鼓舞士氣爭取對瑞典戰爭的勝利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彼得一世 正規軍的建立要求根本改革以前的條例和規章制度,1700年頒佈“連隊儀式”,這是關於軍隊內務管理的條例,要求各級軍官嚴格紀律,下級軍官應無條件服從上級軍官,而不能看其是否是貴族身份。 同年還頒佈了“軍人守則”,要求士兵竭誠服役,還規定了對士兵的許多精神和肉體上的懲罰。
彼得一世: 彼得一世政变夺权
彼得一世还在军队中设军务总监,负责侦察、地形、道路、调动部署等工作,这就是俄国总参谋部的前身。 1699年春,彼得一世开始征召常备正规军,除了统一发给武器、装备和供给伙食外,一年给每个士兵发放11卢布的薪饷,当时大批奴仆应征入伍以求摆脱农奴地位。 北方战争开始以后,兵源发生枯竭,彼得一世在1705年的政府法令中第一次明确规定从纳税阶层(农民和市民)征招兵役人员。 1710年,正式确立这种统一的强制征兵制度,从而最终摈弃了雇佣兵制。 新的征兵制度规定,凡年龄不超过32岁的纳税阶层的人员均要服兵役,平均每25户出丁一人,兵役期为终生。
1708年至1725年印刷了约达三百二十种图文并茂的书籍,包括军事、历史、法律、文艺作品以及关于俄军作战报告等。 同时,彼得对于翻译出版外国的著作也非常重视,并对翻译工作提出了严格的要求,1708年提出:必须“弄懂”原文的意思,然后“才能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清楚易懂的译文”,反对马虎从事,粗制滥造。 他采取措施鼓励对外贸易,让俄国商人组织贸易公司同外国建立商务联系。 1715年,在阿姆斯特丹、伦敦、里斯本等地方分别建立了俄国领事馆,提供商务上的方便。 维堡、纳尔瓦、列维尔、里加等波罗的海口岸都成了俄国通商的港口。
彼得一世: 彼得一世写给元老院的信
直到17世纪,俄国还没有统一的中央军事领导机关,军队隶属关系既分散又混乱,几乎整个国家机器的各个部门都有军队所属,都在不同程度上参与对军队的领导。 随着正规军的建立,彼得一世将军队的领导逐步归于集中统一。 彼得一世 1719年,建陆军院和海军院两个中央军事领导机关,分别统管陆军和海军。
彼得一世即位后确定了俄国的对外方针,与丹麦、萨克森结成反对瑞典的同盟,其后形成了所谓的“北方同盟”。 为了集中精力同瑞典作战,俄国与奥斯曼帝国签订了为期30年的《君士坦丁堡和约》,有了这一系列的准备工作,三国联合在1700年正式向瑞典宣战。 1704年,俄国终于占领了位于波罗的海沿岸的伊万城,从而打开了通往西方的通道。
彼得一世: 彼得一世影视形象
卡尔十二世在获得大胜后又将兵锋直指波兰,使俄国获得了喘息机会。 彼得一世从失败中看到了俄国的软弱涣散和军队的陈旧落后,他利用瑞典人深陷波兰战事的有利时机重振军备。 还派遣贵族子弟出国学习外国的军事技术和理论,在国内开设各类军事学校。
从这些情况来看,所谓彼得大帝的政治遗嘱,很可能是后人伪造的。 1月27日(公历2月7日)下午时,他在处于一段时间的昏迷状态之后苏醒过来,吩咐看守人取来写字板和纸笔,以颤抖的手写上几个非常模糊不清的字“把一切交给……”。 彼得一世 彼得一世本人也发觉写得不清楚,然后呼唤,要别人“请公主安娜到他身边来,想向她口授遗嘱”。 但当安娜来到父亲身旁时,彼得又处于神志不清的昏迷状态,而且一直未清醒过来。 彼得一世在临终前留下这份未写完的遗嘱“把一切交给……”,一直成为未解之谜。
彼得一世: 改革內容
为了发展首都彼得堡的的贸易,强迫手工业者和商人迁移到这里,把阿尔汉格尔斯克的富商大贾也迁到这里。 1716年命令规定,在全国“外销”产品中,必须有1/6由彼得堡港出口。 1720年命令,经由彼得堡港的商品输出完全免税,进口税从5厘降到3厘。 对来俄国贸易的外国人发给“特权证书”,保证他们有各种特权。 用官费派遣商人子弟到荷兰和意大利去,以便探听商品的秘密。 彼得一世 为了防止外国商品的大量输入,对进口商品课以高额关税,到彼得执政晚年,俄国每年输入商品额约为210万卢布,输出的商品额达420万卢布,增加了对外贸易中的顺差,为国家积累了资金。
雕像的底座上刻有“叶卡捷琳娜二世献给彼得一世”,意味着她将把彼得大帝开创的改革继续推行下去。 前苏联历史学家认为,累居尔的书是德奥回忆录的转述。 累居尔的书是遵照拿破仑一世的旨意而出版的,目的是为拿破仑发动对俄战争(即1812年入侵俄国的战争)制造舆论,“遗嘱”是能接近德奥文献保管室的法国驻波兰大使德布罗利伯爵杜撰的。 此后,西方列强先后有意在一些国家的出版物上抛出了这个伪造的彼得大帝的政治遗嘱。
彼得一世: 彼得一世长辈
1708年初,瑞典国王卡尔十二世率兵大举进攻俄国,彼得一世避开正面决战,而是指挥俄军实施战略退却,同时坚壁清野,以小部队不断袭扰、消耗和疲愈瑞典军。 到了秋天,查理十二又犯了一个错误:为了争取乌克兰倒向自己,他出兵南下,却将离自己只有100公里的后援部队孤单地留给了俄军。 彼得抓住机会,亲率俄军发动进攻,不但歼敌9000余人,而且夺取了瑞典人几乎全部火炮和辎重。 此时,俄国国内射击军又一次发动兵变,要求立索菲娅为沙皇。 彼得闻讯后,急忙赶回国内,残酷镇压了叛乱,先后处死上千名叛军官兵,还把一百多具叛乱者的尸体吊在索菲娅的窗前。 彼得大帝號巡洋艦原名“基洛夫”號,是俄羅斯海軍第四艘“基洛夫”級核動力巡洋艦。
彼得一世: 彼得一世宗教
在其他一些制度上,也有促使贵族子弟上学的规定。 如1714年颁布的《一子继承法令》及其补充条款中规定,长子以外的儿子不得游手好闲,必须上学或服役、经商等。 1722年彼得颁布的《官秩表》又取消了在国家机关中按出身门第升擢的旧规,规定每一级选用的官吏都以其才能、知识和勤勉为依据。 彼得一世不仅从法令上规定贵族及其子弟必须学习科学知识,而且多次考查他们入学的情况,发现没有进学校学习的贵族子弟,便分别送入国内学校或派往国外去学习。
彼得一世: 彼得大帝
“同工场手工业发展初期相比,工业中私人资本的比重增加了”。 雇佣工人人数也有了较大的增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俄国的工场手工业已基本上赶上英国。 尤其是冶金工业发展迅速,1718年,俄国的生铁产量已达到160万普特,跃居世界前列。 俄国工场工业的发展,使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城乡商业贸易开始全面向资本主义转化,俄国已能积极地参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商业竞争。
1986年4月25日,在波羅的海造船廠開工,1989年4月29日下水。 1992年5月27日,俄羅斯海軍對巡洋艦進行了改名,以俄海軍的締造者“彼得大帝”之名命名。 1998年4月19日服役,是俄羅斯海軍紅旗北方艦隊旗艦。 俄國貴族革命家拉季謝夫:①彼得是名副其實地堪稱為大帝的非凡男子漢。 ②彼得確認的不是“個人自由”,而是人民所受的壓迫和農民所處的徹底的農奴地位。
在另一些贵族的支持下,索菲娅又把天生迟钝的伊凡(即伊凡五世)拥立为第一沙皇,由自己摄政。 彼得虽保留了第二沙皇的称号,但却被逐出莫斯科,和他的母亲迁往郊外的普列奥布拉伦斯基村居住。 而早在1876年斯凱勒在其所寫的《土爾克斯坦》一書中説“幾乎不需要説明,這個所謂遺囑中的語言、表達方式和概念,是絕對不可能為彼得大帝或他的同時代人所運用的”。
彼得一世: 彼得一世改革历史背景
彼得一世的改革是在加强农奴制基础上实行的,俄国的经济基础没有改变,这决定了俄国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国家。 1703年1月2日,在莫斯科出版了《新闻报》,这是俄国第一份正式印刷的报纸。 它报道国内外的重大政治事件和军事消息,也刊登国内经济建设的消息,如各地手工业工场的建设、金属矿藏的发现,等等。
它希望波罗的海岸各国保持势力均衡,维护自己在波的海沿岸各国最高仲裁者的地位。 1719年8月和1720年2月,英国和瑞典签订条约,规定英国对瑞典进行经济和军事援助,帮助瑞典夺回被俄国占领的领土。 11月,阿列克谢借机化名逃到奥地利,企图请求奥地利皇帝查理六世的庇护。 1714年8月,彼得一世亲率俄国舰队在汉科角海战中击败瑞典艾伦希尔德舰队,取得海军建立以来首次胜利,彼得自晋海军中将。 同年,派遣布霍列茨中校率领远征军侵略中国西北准噶尔地区。 彼得一世下令把首都从莫斯科迁到圣彼得堡,将宫廷、元老院、政府机关和外国驻俄使节迁到圣彼得堡办公,并勒令385户贵族作为首批移民,定居圣彼得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