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謙法師八識規矩頌15大分析2024!內含寬謙法師八識規矩頌絕密資料

: 此地菩薩,修迥向方便及濟拔方便,以已所作一切善法,回向廣大菩提,此即大智; 寬謙法師八識規矩頌 以種種方便九濟拔眾生,此即大悲。 有此士悲智二種方便,故能遠行,曰遠行地。 : 此地菩薩,其根本智與後得智,互相違返——即根本智無分別,而後得智辨析世俗諸法則有分別,在此地使之融攝,此事甚難,故曰極難勝地。 : 修唯識行,歷經資糧、加行二位,執障伏斷,智慧發出,已能體會出真如實相的境界,這時進入通達位,已算是「見道」。

寬謙法師八識規矩頌

然、觀想一法,大非易事,若理路不清,及心識紛亂,或致起諸魔事。 但以至誠恭敬為主,能觀則觀,否則竭誠致敬,驀直拜去,亦自功德無量。 閣下欲了生死大事,況復年臨知命,來日無多。 又無知識益友之可親近,而不專修淨業,一心念佛;而欲泛泛然研究諸經奧義典句,似未深知淨土法門之所以然者。

寬謙法師八識規矩頌: 八識規矩頌 寬 謙 法師

一直到證得佛果的究竟位,煩惱、所知二障,種子、現行俱盡,這時平等性智轉為上品,才算圓滿。 寬謙法師八識規矩頌 八識規矩頌這五個字頌題,重點在「八識」二字,尤其是這個「識」字,要特別加以詮釋。 在唯識學上稱識而不稱心,只是一種方便,因為心與識是一體兩面的東西。 上說:「云何識蘊,謂於所緣,了別為性,亦名心,能採集故。亦名意,意所攝故。」這樣看來,心、意、識三者,也全是一樣東西了。

寬謙法師八識規矩頌

眾察師意,懇請遺訓,師舉所著帽者三,眾無語,師撫膝,奄然而逝。 寬謙法師八識規矩頌 ‘如來不拾穿針之福’:阿耶律於聽佛說法時睡眠,被佛呵責,乃發憤不睡,致目失明。 於縫衣時,而作是念:‘誰欲求福,與我穿針! ’佛以天耳遙聞,即至阿那律前,而告之曰:‘你持針來,吾與貫之。

寬謙法師八識規矩頌: 寬謙金剛經: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 第1集 – YouTube

少年玄奘智商超羣、過目不忘,立志出家「遠紹如來,近光遺法」。 法師對佛教藝術興趣濃厚,以法源寺法脈、佛教藝術及修行都是密不可分,擔負推展「佛教藝術」的使命,而於1988年創立財團法人覺風佛教藝術文化基金會。 《大乘起信論》卷1:「復次,生滅因緣者,所謂眾生依心、意、意識轉故。此義云何?以依阿[*]梨耶識說有無明不覺而起,能見、能現、能取境界,起念相續,故說為意。 期待大家藉著本書,按圖索驥,能理解並超越凡夫的特性,朝向聖道而修行,發願累劫宿世實踐普利眾生的菩薩道,直到成佛的究竟圓滿境界。 乘著如此殊勝因緣來到人間,豈不是償願了日後的出家機緣! 3、內變根身: 由四大和合而成的「根身」——即眼、耳、鼻、舌、身的五根身,是第八識中的色法種子所變現。

  • 當知五識依五根而起,緣現量、性境,但它只能觀察諸法的事相,不能體悟諸法的理性。
  • 宿生何幸,今得人身,又聞佛法,若不一心念佛求生西方,一氣不來,定向地獄:鑊湯、爐炭、劍樹、刀山裡受苦,不知經幾多劫。
  • 憨公嘗撰‘雪浪法師傳’,見‘夢遊集’三十。

一日,微疾,書訣眾偈曰:‘小兒曹! 生死路上好逍遙,皎月冰霜曉,吃杯茶,坐脫去了。 時清順治四年(西紀一六四七)八月二十六日。 O),結茅荊溪磬山,值雪封五十餘日,炊煙幾絕,師於飢禽野獸中,安之晏如。 獨念法門衰落,力恢濟上綱宗,大闡別傳旨趣;四方向道之士,承風踵接,競喧宇內!

寬謙法師八識規矩頌: 寬謙法師八識規矩頌懶人包

換句話說,第七識的見分是能緣之心,第八識的見分為所緣之境。 寬謙法師八識規矩頌 七八識見分均為實種所生,稱為「真帶質」,所謂:「以心緣心真帶質,中間相分兩頭生。」由七、八兩識的見分生出一個相分,此即所謂「通情本」。 此帶質境通於第七識的能緣之心,此能緣心恒起執著,即是妄情;又通於第八識見分,是所緣之境,此境是實種所生,自有其本質。 此境以常似一之相配合,生出中間的相分,所以叫做「真帶質」。

寬謙法師八識規矩頌

嘗致書道謙禪師曰:‘向蒙妙喜開示:從前記持文字,心識計較,不得置絲毫許在胸中,但以狗子話時時提撕。 ’謙答曰:‘某二十年不能到無疑之地,後忽知非,勇猛直前,便是一刀兩段;把這一念提撕狗子話頭,不要商量,不要穿鑿,不要去知見,不要強承當。 有齋居誦經詩曰:‘端居獨無事,聊披釋氏書’云云。

寬謙法師八識規矩頌: 大乘妙法蓮華經 83(共83講)(印廣法師)

華嚴經王,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之末,普賢菩薩為說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見四十華嚴第四十卷,即別行流通的普賢行願品。 若不能做到隨緣不變、在塵不染,就應當列專修淨土的道場去專修,並親近久修淨業又徹知淨宗理趣的大善知識,才不辜負此生啊。 汝於淨土雖有微信,然不明淨土理致,又僻處於佛法流通不及之地,誠恐日與俗人酬酢,久而久之,與之俱化;近墨者黑,近火者焦,勢所難免。 竹窗隨筆分類略篇、警策篇中,第一即‘人身難得’,後有滿智法師批語,今照錄。 惟文中‘獨眼龜’,據涅槃經,是‘盲目龜’耳。 ‘禪道’,指中國佛教的‘祖師禪’。

: 菩薩以智慧斷除執障,有其次第,初地只能斷除分別起的煩惱障與所知障,到七地才能斷除俱生我執,而微細的俱生法執猶在,唯有到十地滿心,才永斷二障種子,轉識成智。 中也立有「能薰四義」,於此附帶一述。 所謂能薰者,指的是變動不居的前七識。

寬謙法師八識規矩頌: 《法華經》印廣法師講解 大乘妙法蓮華經全集共106講

眾生沈九界,如來證一乘,於心性毫無增減;其所以升沉迥異,苦樂懸殊者,由因地之修德不一,致果地之受用各別耳。 西天二十一祖婆修槃頭尊者,自言往劫將證二果,因誤以杖倚壁畫佛面,遂全失之。 吾謂:二果尚失果位,若是凡夫,則永失人身,常處惡道無疑矣!

: 此地菩薩,其根本無分別智,任運相續,不用加行力,亦能現前,不為一切煩惱、及一切境界所動,稱不動地。 即一者因力,就是具備有大乘種性。 二者善友力,就是受善知識朋友的影響。 三者作意力,即有修唯識行的決心。 四者資糧力,是發心行菩薩道積聚下的智慧福德。 : 這在五位修行中,只算是方便道,是修唯識行的初位。

寬謙法師八識規矩頌: 黃心川:玄奘及唯識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意根發出唸佛心,一心一意的憶佛唸佛,即是收攝意根。 寬謙法師八識規矩頌 (以上據道源長老‘佛堂講話’)如是念佛,則能都攝六根。 六根既攝,六識則不分別外塵,唯緣佛境,故云:‘唸佛雖屬意識,而諸識鹹具’。

時人往往以為念佛容易;實則、一句佛號,人人會念,容易也:若要把一句佛號念好,唸到一心不亂,則不容易。 所謂:‘三歲孩兒也會念,八十老翁未必念得好(謂得一心)’。 釋‘應當發願’雲:‘若信願堅固,臨終十念、一念,亦決得生;若無信願,縱將名號持至風吹不入,雨打不溼,如銅牆鐵壁相似,亦無得生之理。 眾生雖盡有心身,而是為五蘊之假合者,無‘常’‘一’之我體,故謂之我空。

寬謙法師八識規矩頌: 寬謙法師八識規矩頌: 菩薩行證 第1集

但當五俱意識生起,有了分別,就墮入比量或非量了。 第六識通於三量,在五俱意識初起剎那,也是現量,第二念就有了分別,即是比量或非量。 第七識唯緣第八識的見分執為自我,唯是非量。 第八識緣根身、器界、種子,唯是現量。 : 意識取境,要具五緣,即根緣 (第六識以第七識為根,亦以第七識為染淨依) 、境緣、作意緣、根本依緣,和種子依緣。

  • 當然,你也可以說木頭也是概念,這中間其實有數個層次,但總不成說見到原子吧?
  • 第以眾生之根性不一,故如來之教法萬殊;是以一代時教,隨機演暢。
  • 如果不瞭解其內涵及意義,不但八識規矩頌讀不懂,其他的唯識書也讀不懂。
  • 3、自性尋思觀: 世間萬有,皆是仗因托緣生起的假法,其本身沒有實在的體性。
  • 論富饒,《法華經》說佛為大富長者,具有無邊的法財,受用不盡;菩薩有無量的本願功德,累積功德法財,才能轉為福報因緣。

此有三種,一者信實,信實事和實理; 二者信德,信功德及道德; 三者信能,信善惡之業的能力。 : 勝者殊勝,解者見解,對外境起決定性的理解。 它是「於決定境,印持為性,不可引轉為業。」即於邪正善惡境,既經決定,必如此作,不可引轉。 所以在猶豫不決的情況下,沒有勝解。 : 欲是「於所樂境,希望為性,勤依為業。」 欲就是希望,對外境的希望追求,對所愛境,希望必合,對所惡境,希望必離。 因此希求就有了善惡染淨之分,希望成佛作祖,當然是淨欲,追求財、色、名、食、睡,就是染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