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另一選擇,相關人士在了解大便隱血測試與大腸鏡檢查相關的利弊後,可考慮每一或兩年進行大便隱血測試作為大腸癌篩查。 如果及早發現並接受治療,很多大腸癌個案都可以根治。 整體患者的五年相對存活率為58.2%,當中第一期及第二期患者的五年相對存活率甚高,分別為95.7%及87.3%。 第三期的五年相對存活率下降至68.7%,而第四期的五年相對存活率進一步下降至9.3%。 即使不幸患上大腸癌,認識其治療方法及學習治療期間與之後的護理調養,可以加速康復和預防大腸癌復發。 港府昨日宣布,室內、戶外以及公共交通工具的口罩令今日全面取消,意味本港所有社交距離措施正式結束,香港全面回復正常。
- 由於腫瘤慢性出血的量少又長久,糞便顏色改變不多,不易以肉眼從糞便發現出血,建議養成定期做糞便潛血檢查的習慣,有助早期發現癌蹤和治療。
- 然而若早期發現大腸癌,存活率其實可達90%以上,那麼有什麼方法可以在早期察覺不對勁嗎?
- 治療方式主要以藥物改善腸道發炎情形,發炎性息肉雖不會演變成癌症,但因外觀不易與腺瘤作區分,需進一步診斷才能確認。
- 張:我認識一個肝腫瘤擴散的大陸病人,他在大陸接受治療時,所有可用的藥物都用過也沒有效果,我向他改用口服化療藥及標靶藥,奇蹟地半年就康復了。
- 「一旦出現血便、排便異常,應立即進行大腸鏡檢查!」宋孟達強調,身體出現異狀千萬不可輕忽,可能是身體發出的警訊,而大腸鏡檢查可以釐清病因,更能早期發現大腸癌,有效提高治癒機率、降低死亡風險。
- 為提高早期腸癌的篩檢,聯安的無痛腸胃鏡檢查引用日本NBI( Narrow Band Imaging)窄頻內視鏡技術,利用光線變頻改變,可突顯腸道表層微血管及粘膜的細微變化,藉此可提高發現早期大腸癌病變的可能。
- 醫生隨著將一支柔軟,直徑約為1.5厘米之內視鏡由病人肛門放進體內進行檢查。
- 醫師表示,許多研究發現,飲食上多以白肉為主的人會比長期吃紅肉的人罹患大腸癌機率減少10~12%左右,而平時飲食習慣就多以蔬果為主的人又會再減少15%左右。
其他危險因素包括年齡增大、男性、「脂肪」高攝入量(high intake of fat)、酒精或紅肉、 加工肉品、肥胖、吸菸和缺乏體能鍛煉。 ,然而這些遺傳性疾病占大腸直腸癌所有病例中的比例不到5%。 大腸直腸癌通常源自良性腫瘤,然而隨時間進展變成惡性腫瘤。 不少民眾聽到大腸鏡檢查,都會感到非常害怕,該怎麼辦呢? 宋孟達表示,大腸鏡檢查過程中,容易有明顯的不舒服,建議可選擇自費無痛大腸鏡檢查。 臨牀觀察發現,80%的直腸癌患者可通過做直腸指診檢查發現病變。
大腸癌怎麼發現: 大腸癌篩檢方法5:癌症基因篩檢【超早期癌症篩查】
經過一段時間的療程後,病人對化療藥物反應十分良好,我便幫她做腫瘤切除手術。 10多年過去了,病人仍然健康生存,沒有復發跡象。 朱:由2015年起,香港每年大腸癌新症數目大約為5000宗,是本港最常見的癌症1。
- 初期,病友勢必也會不太敢運動或不想長時間外出、旅遊,其實,在術後 2 個月待會陰部傷口癒合時,就可恢復運動,游泳、登山、慢跑等一般活動了。
- 因此,檢查發現腺瘤性息肉,通常建議切除,每年追蹤一次大腸鏡;若連續2次追蹤都沒有再看到息肉,可延長為2~3年追蹤。
- 印象中,治療過最年輕的大腸癌患者,是就學中的13歲女生,她沒有大腸癌或大腸瘜肉症的家族史,不過人很瘦,就診時,已是大腸癌第四期。
- M分期決定是否有遠端器官轉移,M0表示無遠端器官轉移,M1表示有遠端器官轉移。
- 或許對有痔瘡或腸躁症候群(Irritable Bowel Syndrome)的人來說,腹部疼痛很常發生,但若是最近才開始,且每次都持續很久,就可能是大腸癌的警訊了。
進行大腸鏡檢查時,病人會感到腹部氣脹及輕度不適。 較嚴重的併發症包括腸道穿孔、出血、腹膜炎、心肺併發症、感染及急性腸閉塞等則很少會發生。 一般來說,引起嚴重併發症的機會是少於百份之一。
大腸癌怎麼發現: 大腸癌有辦法在初期就發現?醫:有跡可循,出現這些症狀多加留意
政府也推出「大腸癌篩查計劃」,資助50至75歲的香港居民在私營醫療機構接受篩查服務,及早發現並減低瘜肉變癌的機會。 若腫瘤出現在左側或直腸,常會以阻塞的情況作表現,患者常會出現排便習慣改變的狀況,例如腹瀉、便秘、排便的頻率增加但份量減少、形狀改變等,而因為距離出口肛門較近,因此血液混進後較常是以鮮紅色呈現。 【華人健康網文/亞東醫院家庭醫學科醫師許秀卿】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大腸直腸癌(簡稱大腸癌)是近幾年來發生率最高的惡性腫瘤,每年大約有一萬多人罹患大腸癌,其中有約五千人因為大腸癌死亡,是國內癌症死亡的第三位。 大腸癌的危險因子包括:年齡(50歲以上)、動物性脂肪攝取過量、肥胖、缺乏運動、抽菸以及大腸直腸癌家族史等,當中罹患大腸癌的患者有家族病史的不超過兩成,主要成因還是年齡與飲食生活習慣。 朱:10多年前,有一位病人來求診時,大腸癌細胞已擴散至腹腔及其他器官,屬情況較壞的第四期。 首先我將病人轉介給腫瘤科醫生接受化療,以藥物抑壓癌細胞生長。
在醫生制定治療方案之前,患者一般需要接受影像掃描檢查,例如正電子電腦掃描(PET-CT)檢查,以確定癌症的期數和癌細胞的擴散範圍,從而制定個人化的治療方案。 醫生為病人選擇治療方法的考慮因素包括:年紀、身體狀況、癌腫瘤期數、類型、位置、擴散程度等,所以即使是相同期數的病人也有可能採取不同的治療方法。 如果患者對自己的治療方案有疑問,建議向醫生查詢清楚。
大腸癌怎麼發現: 大腸癌是什麼?
至於一些較晚期的個案,例如第2期至3期結腸癌患者,因為手術後癌細胞留在體內的機會較高,故此建議在手術後再進行化療,防止復發 。 結腸內視鏡檢查,俗稱大腸鏡檢查,是用一支柔軟內視鏡檢查下腔消化道,包括迴腸末端、盲腸、結腸各部位、直腸及肛門疾病的最佳方法。 病人懷疑患有大腸疾病如癌症、出血或大便帶隱血、大便習慣改變、長期肚瀉或便秘、排便困難等情況均應接受大腸鏡檢查。 大腸鏡檢查除能發現致病原因,並能同時通過各種輔助儀器,對病源作活鉗樣本化驗及進行治療,例如切除大腸息肉。 陳一毅醫師表示,大腸癌的高風險族群常見如家族史,也就是只若父母或兄弟姊妹中有大腸癌、多發性息肉症等腸道疾病,自己便要多加留心。 而有大腸息肉、發炎性大腸炎、潰瘍性大腸炎、克隆氏症等相關病史者也需多加留意,這些也都在高風險名單之中。
若以新增個案計算,大腸癌是本港男性第二位最常見的癌症。 死亡率方面,男女性的數字皆從40歲起上升,男性的增幅同樣拋離女性,直到85歲,以每10萬人計算,男性死亡率接近400,女性則不足300。 鋇劑灌腸檢查(Double-contrast barium enema):一種特殊的大腸X光檢查,利用顯影劑能檢查整條結直腸內壁。
大腸癌怎麼發現: 醫療背景
例如mRNA癌症基因測試可偵測到0.2cm或以上的腫瘤,只需抽取少量血液,便可驗到血液中的循環腫瘤細胞,準確度、靈敏度和特異性高達97%。 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資料指出,2020年大腸癌(英文Colorectal cancer)新症為5,087宗、死亡數字達2,287人,大腸癌死亡率佔整體癌症死亡率15.2%。 大腸癌怎麼發現 大腸癌成因是大腸內壁細胞不正常生長,出現息肉、腫塊或潰瘍,當發展成惡性腫瘤時,便會變成大腸癌。 不只是痔瘡會有血便,大腸癌可能也會排出深紅或黑色糞便,這就是直腸出血的徵兆,民眾千萬別輕忽,請儘速就醫診治。 病人的自身身體狀況:如果病人的年紀輕、體能佳,比較可能接受藥效強的化學藥物,或是接受第二線、第三線的化療藥物,來達到比較好的治療效果。 手術切除癌變組織才能根治大腸癌,治療時也會一併將可能局部擴散的地方如淋巴結、血管等都清除乾淨,以降低復發。
即使無法手術治療的第 4 期大腸癌,會根據腫瘤基因分子標記的特性及癌症特性來選擇適當的治療方式,當然最好的情況是將腫瘤縮小後以手術切除轉移病灶,即使是晚期的病人也能增加存活率。 如果看到檢查報告寫著「糞便潛血反應呈現陽性」,建議先看大腸直腸外科。 除了腫瘤,醫師通常也會考慮是否為消化道潰瘍、腸胃炎、腸道瘜肉或痔瘡,並進一步釐清可能的原因。 最後,別忘了的定期篩檢的重要性,一般50歲以上民眾應每年接受糞便潛血檢查及五年一次鋇劑灌腸攝影或大腸鏡檢查。 若自身曾得過息肉、大腸腺瘤,或一等親曾罹患結腸癌或息肉的危險群,檢查年齡應提前到40歲,除每年糞便潛血檢查外,約3-5年做一次鋇劑灌腸攝影或大腸鏡檢查,才能保障自身的腸道健康。
大腸癌怎麼發現: 健康小工具
如發現有少量大腸瘜肉,經化驗後無特別問題,可於5年後再作檢查;如果大腸瘜肉多達20至30粒,則應在翌年再作檢查。 不過,大便隱升測試只是輔助性質,因為沒有大便出血並不代表沒有癌症,特別是大多數瘜肉都不會流血。 因此如醫生認為病人有風險因素,即使大便隱肉測試的結果為陰性(negative),亦會建議病人接受大腸鏡檢查。 香港大腸癌個案每年攀升,有鑑於此,衛生署已推出恆常的大腸癌篩查計劃,資助50至75歲及沒有症狀的本港居民每兩年進行大便隱血測試,如結果呈陽性,醫生會安排參加者接受大腸鏡檢查,有需要時切除瘜肉或抽取組織樣本化驗。 大腸癌怎麼發現 其他國家,例如美國衛生部建議公民應定期進行大腸癌篩查,及早檢測腸癌的出現。
所以調整飲食、不抽菸、不酗酒、維持健康的生活型態是較好的保健之道。 早期發現會影響治療效果,分期愈早、5年存活率愈高。 病人本身基因的多樣性:簡單來說,不同的病人所具有的「體質」差異,對化學治療所使用的藥物代謝狀況也不同,可能發生程度不一的副作用,醫師藉由病人體內的基因,選擇對病人傷害較小的治療藥物。 惡性腫瘤的特性:大腸癌不同位置有時會產生不同的特性,例如:近年透過基因分析技術發現,不同側的結腸癌在基因突變的型態有不同,可依此選擇合適的標靶藥物來進行治療。
大腸癌怎麼發現: 痔瘡的成因 (按圖看清)
另外,切除癌腫後,有少數患者須接受結腸造口術或迴腸造口術,患者需要學習檢查、清理和更換造口袋,亦可能因而感到擔心和不安,因此家人、朋友和輔導員的幫助和支持也相當重要。 本網站只提供有關腹腔鏡大腸切除術的基本資料,可能發生的風險或併發症不能盡錄。 大腸癌怎麼發現 腹腔鏡大腸切除術是大型手術,以腹腔鏡技術部分或完全移除結腸或直腸,是創傷性最低的手術,所作切口較小,而手術後的痛楚和相關併發症也比較少,能夠較早恢復排便機能。 大腸癌怎麼發現 如發現息肉,醫生會放置金屬圈經結腸鏡,利用電流切除息肉;一般適用於細於兩厘米的息肉。
只需將樣本交回醫院實驗室,4小時內便可知結果。 大腸癌怎麼發現 大腸癌怎麼發現 目前糞便潛血檢查是使用定量免疫法,不受飲食影響,相當簡單方便。 糞便潛血檢查需要注意在糞便的不同表面刮取適量的糞便,放入內含保存液專用的採便管,請採檢完後儘速送回醫院, 由於糞便中的血液在室溫下會被破壞,如無法於當日立即送檢,務必先存放於冰箱冷藏保存。 適用於大腸癌家族病史、癌症患者、癌症術後及癒後人士,作超早期或追蹤病情。
大腸癌怎麼發現: 症狀1:排便習慣發生改變
50歲以上人士,建議每10年做一次大腸鏡檢查,每5年接受一次乙狀結腸鏡檢查,以及每年做大便隱血測試 。 不健康的飲食習慣,例如長期缺乏吸收生果和蔬菜的纖維,這會導致長期便秘及長期用力排便,形成痔瘡。 以上原因導致肛門附近的血液循環受阻或令附近的組織變弱,引起血管腫脹及組織突出。 特別的是,家族性腺瘤 的病人主要是 APC 基因的突變,此基因的突變會導致大腸息肉廣泛增生,進而增加癌變的機率。 此類病患產生息肉的平均年齡約16歲,若沒有適時治療,到40歲前罹患大腸癌的比率將近100%。 當然可以簡單一點,就是直接開刀接受大腸切除,最後在看病理分期治療囉。
輔助治療包括放射治療和化學療法,放射治療是利用高能量射線殺死癌細胞,主要用於直腸癌病人。 部份直腸癌病人則須要手術前進行同步放射治療及化學療法,目的是減少局部復發的機會及提高患者的整體存活率。 除了日常生活及飲食習慣外,陳一毅醫師也建議民眾應定期每兩年做一次糞便潛血檢查,50歲至74歲有健保給付可多加運用,另外也可以做肛門鏡、乙狀結腸鏡及大腸鏡等檢查。 在這些檢查項目中,大腸鏡雖無健保給付,但是準確度最高的,可列入考量之中,但不論是那一種都應做個檢查並視情況確實追蹤,以確保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