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些疑似的症狀,只要到耳鼻喉科進行內視鏡檢查就可以診斷出來,如果檢查後,就算沒有什麼問題,也可以讓自己比較放心。 下咽的形態尤如一個上寬下窄的袋,如出現腫瘤,下咽便會感到有異物卡住,但初期通常都不會有吞嚥困難的現象。 口腔黏膜下組織層呈現疤痕慢性增加現象, 纖維組織增加造成張口受限,口腔黏膜活性減低進食時易受食物刺激並產生潰瘍。
第二期及第三期無危險因子的病人可能有過度治療的現象,研究的方向在減少治療的強度,以減少治療所引起的副作用;因此化學治療從六次化學治療減為三次化學治療。 第二期及第三期有危險因子的病人,化學治療原則上維持六次不變; 第四期的病人則須要更長的化學治療以減少遠處轉移的機會;因此,除了六次化學治療不變外,需要再加半年的化學治療。 下咽癌檢查 在本院頭頸癌團隊治療的主要疾病中,鼻咽癌之疾病與治療模式有獨特之處,故有另行統計與分析。 至於另一大類疾病即是由「病從口入」的致癌因子─菸、酒、檳榔所產生,即是本章節討論的重點──口腔與咽部癌(排除鼻咽癌),以下簡稱為口腔與咽部癌。 口腔癌、口咽癌及下咽癌三種癌症,位置相鄰,致病因子相同,治療時亦會影響鄰接部位,故常合併討論為「口腔與咽部癌」(排除鼻咽癌)。
下咽癌檢查: 需要協助處理索償?
口腔內有不明原因的出血,頸部摸到硬塊,舌頭活動性受限,舌頭半側知覺喪失或有麻木感,張口困難…等,也都要注意。 標靶治療屬於化學治療的一種,可以更精確地殺死腫瘤細胞,減少傳統化療藥物的毒性及副作用。 目前的標靶藥物無法證實能夠單獨用於治療下咽癌,通常需要併用其他傳統治療方式,例如放射線治療。 較早期的下咽癌,有機會單獨使用放射線治療就將腫瘤細胞殺死,但大多數下咽癌被發現時,至少已是第3期以上,所以通常必須合併放射線及化學治療同時進行。 放射線治療也用在手術後病理報告發現有危險因子時的追加治療。 在病患接受診斷或治療時,86.4% ( 51/59 ) 已有頸部淋巴轉移,此類患者若無遠處轉移或特別因素,則治療仍以根除性手術為主。
在頭頸癌個案中,口腔癌病人佔最多,每1000宗約有三分之一屬口腔癌,其次是喉癌。 :下咽癌的病患原則上都要做食道鏡的檢查,看其向下侵犯的範圍及有無第二處食道原發癌存在的可能性。 此外,懷疑有氣管侵犯的時候,也可做氣管鏡來確定腫瘤的範圍。 :這是在全身麻醉及手術顯微鏡下,仔細標的腫瘤位置之範圍,同時也可採集組織標本做病理切片檢查。
下咽癌檢查: 健康生活
康仲然說,很多人對管線裝在身體上有莫名恐懼,其實管線都只是過度時期的用途,醫師設定的最終目標都是把管線拿掉。 放射治療的副作用雖然無可避免,但是現在有新機器、新手術、新藥,副作用的程度已經比以前減少很多了,再加上配合醫院的衛教,每天做復健和保養,可以維持生活品質。 透過物理治療降低、改善病人疼痛問題,提供癌末安寧療護,舒緩病人在癌症末期因疾病所帶來的疼痛,讓其有尊嚴的度過餘生。
若經由醫師評估為可開刀之患者,將會由外科醫師再進一步評估是否進行頸部淋巴結廓清、術後輔助性治療。 外科醫師會視病患原發腫瘤所生長的位置、是否易造成淋巴轉移、臨床分期,來決定是否進行單側或是雙側頸部淋巴結廓清術。 目前常用的頸部淋巴結廓清術之術式可分為廣泛性和選擇性兩種,若臨床上無頸部淋巴結轉移,多半進行選擇性淋巴廓清術;若臨床上有頸部淋巴結轉移,則多選擇廣泛性頸部淋巴結廓清術。 由於吸煙及喝酒是造成下咽癌最主要的原因,所以應該盡量避免這些致癌物的使用。 對於咽部疼痛、咽部異物感、聲音沙啞及頸部腫塊這些症狀,若是經過治療兩週後仍無明顯的改善,則應迅速至耳鼻喉科就診,並針對上消化呼吸道做徹底的檢查,以期能夠早期診斷與早期治療。 下咽癌在台灣地區,是次於口腔癌、鼻咽癌、喉癌,而位居第四位的頭頸部癌症。
下咽癌檢查: 癌症的衝擊
(3)喉咽、食管X線造影用碘油或鋇劑作X線對比造影來觀察梨狀窩、食管有無充盈缺損,鋇劑是否通過緩慢、變細等,能發現梨狀窩、環後及食管的病變,了解腫瘤的範圍。 (1)常規X線檢查喉及頸側位X線拍片可以觀察喉內及椎前軟組織情況。 腫瘤位於咽後壁、環後時則可以看到椎前軟組織明混增厚,將氣管推向前。 部分早期之病人可藉由合併化學治療及放射線治療,以達到器官保存的目標。
值得一提的是,治療前的診斷工作必須包含腫瘤定位圖,即以喉內視鏡與食道鏡於全身麻醉下探查與詳細記錄腫瘤大小、位置與期別於特殊圖表上,並同時進行病理切片檢查。 此種腫瘤定位圖常決定日後的治療方式,包括手術切除或放射線治療的範圍。 回顧以往我們所使用的定位圖,其細部解剖仍嫌不足,進一步設計詳盡易懂的定位圖,以利正確判定腫瘤侵犯部位與日後治療範圍,是我們目前改進的方向之一。 如果在喉嚨卡卡、喉嚨痛時,就及時檢查出下咽癌,大多還是早期,但因為喉嚨卡卡的症狀太普遍,絕大多數也非下咽癌,所以能夠早期發現的人不多。
下咽癌檢查: 咽喉癌的成因
體外放療方面,患者須平躺在一部會發射X光的大型機器下,讓X光穿透身體,抵達癌腫的位置,需時約數分鐘。 至於體內放療,醫生會為患者進行全身麻醉,將含有放射性物質的刺針植入癌細胞,需要數天方能完成。 同樣的情況發生在另1位日式料理店的中年男性料理長,料理長為了增加與客人的情誼,自年輕時便有飲酒的習慣,本不以為意的他,直到近日出現喉嚨有異物感症狀,就醫檢查後才發現是早期咽喉癌所引起的「卡卡症」。 台灣耳鼻喉科醫生近日分享一宗病例,一名伯伯每次喝水也被嗆到,而且吞嚥困難,求醫後確診患有下咽食道癌第三期。
除了探討下咽癌患者的臨床特性外,並以手術與放射治療兩類分析其治療結果與預後。 第一、三年存活率則分別以術後或放射治療後至今已滿一、三年的患者部份進行直接統計。 1992年至1996年5年間,在本科診斷及治療並接受定期追蹤的下咽癌患者共59例。
下咽癌檢查: 頭頸部癌症診斷
口腔黏膜檢查:30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或吸菸者、18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原住民,每2年1次。 耳鼻喉科的軟式纖維內視鏡檢查,可檢查有無鼻咽癌、喉癌、下咽癌,此外,就診時可順做口腔黏膜篩檢,排除口腔癌。 所有頭頸癌種類當中,以口腔癌最常見,第二常聽到的是鼻咽癌,第三是喉癌,第四則是下咽癌,以下為大家一一介紹。
本院鼻咽癌第一期及第二期病人之存活率高達90%以上,第三期病人以合併放射治療及化學治療,使得存活率也超過80%。 但第四期(T4或N3M0)的病人以合併放射及化學治療存活率可達60%,遠端轉移的機率高達30~40%,加上半年的每週小化療使得遠端轉移機率下降至20%左右。 本院口咽癌第一、二期病人之存活率達75-80%以上。 第三期存活率為60-65%,第四期沒有遠處轉移的病人存活率約35-50%間。
下咽癌檢查: 治療及可能併發症 – 下咽癌
早期的癌症可單獨使用手術治療或放射線治療,兩者通常都有很好的治療效果,晚期的癌症就必須以廣泛的手術切除,合併術後放射線治療加化療為主,這種方法雖然可將腫瘤徹底清除,不過發聲機能也將受到影響。 口腔黏膜檢查的目的,除早期找到口腔癌外,更重要的是要找出癌前病變,並予以適當治療,從而阻斷癌症的發生,同時透過篩檢醫師提供衛教服務,幫助受檢者戒除嚼檳榔與吸菸行為,減少日後再發生癌前病變與癌症的風險。 但所有檢查並非百分之百準確,當身體出現任何異狀時,請儘速就醫檢查。 晚期:晚期頭頸癌的腫瘤,可能已未必適合採用手術切除,以往通常只能進行化療,透過低劑量、短期的治療去控制徵狀。 10多年前起,醫生會按病人情况,可安排標靶治療來提升腫瘤控制率和患者存活期。
下咽癌的預後之所以較差,主要是因為早期的症狀較不明顯,發現時往往都已較為晚期,同時容易有頸部淋巴結及遠處的轉移。 下咽癌檢查 不過若是仔細的詢問病患的病史,則仍然可以發現再早期的時候有咽部疼痛、咽部異物感及耳痛等症狀,但這些都是非特異性的,在一些常見的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慢性咽喉炎及急性外耳炎等,都可以能有次症狀。 然而由於病患本身的疏忽,或是第一線的醫生未能未能提高警覺,以致於失去早期診斷的先機。 隨著腫瘤的逐漸長大,病患會產生頸部腫塊、吞嚥困難、聲音沙啞,甚至呼吸困難等症狀,這些都是因為腫瘤的局部侵犯和頸部轉移而出現的症狀,此時將造成治療上的困難,且對機能有相當大的影響。
下咽癌檢查: 晚期症狀
現代人對現今醫療的期許不僅是救活生命,而是要活得更有品質與尊嚴,有一句話說:「醫學為生命增添歲月, 復健為歲月增添生命」,如何讓病人不僅是延長壽命,復健科更期望能提升病人的生活品質,讓生命存在的更有意義及價值。 答:嗎啡類藥品可以依照病人或家人的要求,調整劑量維持病人的清醒程度。 病人所要交待給家人的話,應該提早在適當的時間提出,讓病人確實地知道自己的病 情,他(她)可以有很多機會與家人溝通,不致於到臨終時意識已經模糊,無法交談。
- 確定治療計畫完全吻合,就開始進行為期7-8週的放射治療。
- 由於人類乳頭瘤病毒(HPV)也可能導致咽喉癌,因此注射人類乳頭瘤病毒疫苗也是預防方法之一,HPV疫苗亦即子宮頸癌疫苗。
- 對於無法手術切除者,則建議以放射治療為主,並輔以化學治療(本科以Cisplatin+5-FU為主)。
- 因此,以頸部腫塊就診時,應仔細檢查鼻咽、口咽、下咽及食管等處,並常規行胸部X線拍片,並行結核菌素試驗及病理活檢以鑑別。
下咽癌3年的平均存活率為30至60%,5年的平均存活率為30%;而第一期與第二期的癌症的存活率,可以達到90%以上。 下咽癌檢查 由於人類乳頭瘤病毒(HPV)也可能導致咽喉癌,因此注射人類乳頭瘤病毒疫苗也是預防方法之一,HPV疫苗亦即子宮頸癌疫苗。 CT掃描是一系列的X光,掃描機拍下多張頭部和頸部的橫切面照片,再輸入電腦,就能顯示體內的各細節。 一般只需靜靜地躺著讓儀器掃描,整個檢查過程大約半個鐘,不會有任何疼痛感覺,掃描完成後可即時回家。 就像這次檢查在父親節前一天,他只打來問我食道會痛、能不能吃普拿疼、普拿疼是這個藥嗎。
下咽癌檢查: 治療相關副作用:
一般來說,目前頭頸部癌症的原發部分腫瘤所需的根除性治療,照射劑量為66-74 Gy,隨著時代的進步,照射的範圍及定位的技術均日益成熟,也能給予病患適當的治療。 95%以上的下咽癌都是扁平上皮癌,且好發於50到70歲之間的男性。 ,在下咽的三個部位中,生長於梨狀窩的下咽癌佔最多,約佔70%左右。 且70%左右的病患在發現下咽癌時,都已經有頸部淋巴結的轉移;此外有20%左右的病患,會有遠處的轉移,常發生的位置依序為肺、骨骼、肝臟等部位。 由流行病學的研究發現,約有90%以上的下咽癌病患有吸煙或喝酒的習慣,尤其是兩者都有的時候,更將增加癌症發生的機率。
下咽癌檢查: 鼻咽癌治療成果
下咽癌除了會向頸淋巴轉移,在特殊情況下,可能會轉移至骨骼,所以醫生會要求做骨骼掃描,了解癌細胞是否已經擴散到附近的骨骼。 為了減少在檢查時的不適感,醫生可能會在檢查前,在喉嚨噴麻醉劑。 如果喉嚨噴了麻醉劑,檢查後一個小時內不要進食或飲水,一定要等到麻醉藥力消失,喉嚨回復正常感覺才可。 以上的狀況都會因為原發部位的不同,而使的呈現的症狀不盡相同,若有上述症狀,宜給專業醫師安排檢查,以免錯失治療良機。 頭頸部的癌化是一種多重因素所造成的過程,極為複雜。
下咽癌檢查: 咽喉癌與口腔癌有何分別?
大概來說,咽喉癌可分為I、II、III及IV期,其中I期是指腫瘤體積細小、尚未入侵喉嚨以外的組織;越後的期數表示體積越大、擴散程度越嚴重。 活體組織切片 – 若醫生透過內窺鏡或喉鏡發現任何異樣,可能會安排進一步檢驗,從病人喉嚨內部切除一小塊組織樣本,送到實驗室研究是否存在癌細胞。 內窺鏡檢查 – 醫生會把一枝發光並裝有微型鏡頭的軟管探進病人的口腔,近距離檢查其喉嚨內部有沒有異常狀況。 此外,醫生亦可能使用另一種裝有放大鏡的軟管,又稱喉鏡,以檢視患者的聲帶狀況。 TOPick就此向耳鼻喉專科醫生、香港中文大學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系名譽臨床助理教授林偉雄了解。
下咽癌檢查: 晚期發現比例高!肺癌症狀觀察6大前兆 3種人先做斷層掃瞄
現在因為醫學發達,口腔癌已經不是以前認為的絕症,現在若是早期發現,大部分經過正統的治療,治癒率已經可以達到80%以上,反之,若是末期才檢測出罹癌的病患,治癒率則會大幅地降低至25%以下。 這是一種常見的症狀,一般上呼吸道感染時,經常會有咽喉疼痛的情形發生,不過通常都會在一週內痊癒,當症狀持續超過2週,甚至加劇,有些疼痛也會傳至耳朵,產生所謂的「輻射性耳痛」,所以當發現耳部有不明原因的疼痛,就要提高自己的警覺心。 一般上呼吸道感染亦會引致喉嚨疼痛,不過通常都會在一星期內痊癒,當症狀持續超過兩週,甚至愈來愈痛,也許連耳朵也痛,竟有可能是因為下咽癌細胞攻擊喉嚨附近的肌肉。 近年醫學界發現,免疫治療對頭頸癌有不錯的治療反應,用途亦相當廣泛,現時已可將免疫治療安排為晚期頭頸癌的一線治療方法,毋須待化療無效時才進行,而是可合併進行。 羅醫生表示,罹患頭頸癌的病人主要是65歲以上人士;男性患者比女性多,比例約為2.3:1;每年新確診病人約有1000人,死亡率約30%,相比肺癌及肝癌等癌症為低。
下咽癌檢查: 台灣口腔癌發生率全世界最高! 6 大症狀出現建議做 2 種篩檢
下咽癌與喉癌的發生率在所有頭頸癌當中僅次於口腔癌與鼻咽癌名列第三, 但是下咽癌的致死率卻高於前面兩者高居第一。 一般而言,積極治療之下,三年存活率大約是50%左右。 喉癌的治癒率很高 ,如果是聲門上的腫瘤很早就會出現聲音沙啞的現象,一般說來,早期的喉癌病患有80 %的治癒機會,比較晚期的治癒率就會降到50%左右。
下咽癌檢查: 小孩開學嘍!爸媽不焦慮 健康愛心便當三訣竅
林醫生表示,相信上述個案男子罹患的是較晚期的下咽癌,因腫瘤太大而走到食道入口。 他解釋,下咽的末端接近食道入口,由於下咽部位空間不大,若長於下咽位置的原發腫瘤體積較大,腫瘤有機會延伸至食道入口。 吳醫生表示,台灣有研究發現,每10位65歲以上的長者,就是一位有吞嚥困難的問題。 他表示,可用一杯水作自我測試,看看一小口一小口地喝,在30秒內可做到多少次完整的吞嚥動作。 他指出,若30秒內可完成6次或以上完整的動作,證明吞嚥功能正常。
有的病人聽到報章雜誌上說不要吃糖,或是要把癌細胞餓死,這是錯誤的觀念,正常的細胞也需要攝取糖分,因為糖分是細胞生長的主要來源,若想要餓死癌細胞,本身的營養也會受到影響,無法好好完成治療。 但的確有研究發現過量的胰島素會增加癌細胞增生的風險,所以少吃含精製糖食物,多吃低升糖指數食物,如全穀澱粉類、蔬果、奶蛋製品、魚肉,才可恆定胰島素分泌,維持體內營養素均衡,搭配適當運動,好對抗癌細胞。 鼻咽癌的預防主要透過早期診斷,若近親甚至一等親內有鼻咽癌的病人建議每年都做耳鼻喉的檢查,檢查鼻咽部,醃漬食品、加工食物少吃,不抽菸也會降低發生機率。 口腔內黏膜表面顏色變白或出現紅色斑塊,有不明原因的腫塊,觸摸時不一定有疼痛感,常發現時都已經半年、一年了。 另外若有超過兩周以上未癒合的黏膜潰瘍,甚至越破越深,都要小心。
早期下咽癌尚未有真聲帶或環狀軟骨侵犯時,尚還可以實施部分咽喉切除手術,僅切除腫瘤部分,但仍可以保留喉部,在手術後發聲、呼吸以及吞嚥的機能上面,都不會有太大的影響。 如果是發生在下咽的部位,患者可能就會出現一些聲音沙啞,或是發不出聲音的情況,只要聲音受到影響,通常就是有腫瘤長在聲門的地方,造成發音的影響。 聲門有2片,如果長了腫瘤,導致聲門無法密合,就會造成聲音沙啞,因此如果有漏音、聲音沙啞就需要留意一下。 國民健康署有效運用菸品健康福利捐,補助30歲以上嚼檳榔(含已戒檳榔)或吸菸民眾,(嚼檳榔包含已戒之原住民可提前至18歲起接受檢查),每2年1次口腔黏膜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進而降低癌症的發生和死亡。 台灣每年大約有500人罹患喉癌,發病率佔全身癌症的1~5%。
當癌細胞藉著淋巴轉移到頸部,頸部便會出現腫塊,而咳嗽和痰中帶血亦是腫瘤組織潰瘍發炎而引致大增的分泌物存留在咽喉和氣管。 頭頸部癌症除直接造成個人健康的衝擊外,也對家庭、社會、經濟及生活品質等問題造成嚴重的影響,值得特別的注意與重視。 四、食道鏡及氣管鏡檢查:下咽癌的病患原則上都是做食道鏡的檢查,看其向下侵犯的範圍及有無第二處原發癌存在的可能性(下咽癌有時會隨著食道癌一併發生)。 此外,懷疑有環狀軟骨後區、食道或氣管侵犯的時候,也都要做食道鏡或氣管鏡來確定腫瘤的範圍,以畫出最精確的腫瘤地圖。 ),同時也可精確的採集組織標本作病理檢查,此外有些在黏膜下深處的腫瘤或放射線治療後深處的復發,也只有用這種方法做切入採取標本才能證實,所以它可說是診斷上最基本且確定的檢查。 酒精通過下咽和食道等吞嚥道器官容易導致下咽癌和食道癌,此外,酒精內的乙醛也是致癌物,飲酒頻率及飲酒量越高者,將會增加罹患頭頸癌的風險。
頭頸癌開刀的影響主要是顏面外觀,再者是咀嚼、吞嚥功能損害,像舌癌病人若舌頭切除自然無法進食和吞嚥,說話也會受影響,對家庭、社會、經濟層面等生活機能都有嚴重的衝擊。 下咽癌檢查 腫瘤越小切除縫合後影響越小,腫瘤越大若要全切自然影響會更大,甚至需要使用鼻胃管,因此千萬不要害怕,一定要及早就醫。 若都沒有食用檳榔、香菸、酒精是否就不會得到頭頸癌呢? 其實還有其他的危險因子,例如人類乳突病毒,除了會導致子宮頸癌、男性陰莖癌等,最近幾十年也被發現會影響口咽癌和口腔癌。 另外像放射線暴露、食用過多醃漬類食品、過熱食品、口腔衛生不良、本身基因問題、還有門診常看到病人假牙摩擦或是蛀牙的地方長期刺激也會造成口腔癌。 我曾在門診接治過一位30幾歲女性,得到舌癌是因為一顆尖銳假牙持續摩擦罹癌的地方,因此不合的假牙以及尖銳的蛀牙都是要特別注意的,請盡快找牙醫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