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雷攻击可以用较小代价击沉大型舰艇,但因为攻击距离近,发射平台有被敌方远程火力击毁的风险。 鱼雷按破坏力可分为轻型和重型,按制导方式可分为无制导、自主制导和线控制导。 在發射之前需要先設定魚雷航行的方向與深度,發射之後魚雷會持續前進直到撞击引爆,或動力用盡而沉沒。 現代的魚雷都有自我導引與追蹤目標的能力,準確度和殺傷力都高得多。. ※這樣的話大家就可以知道「大和」從哪裡來的燃油可以馬上出擊「菊水特攻」?
日本海的東岸水深較淺,大陸棚較寬;海的西岸,特別是朝鮮半島附近的水域,大陸架的延伸只有約30公里左右。 海域的北部和東南部都是渔业资源豐富的渔場,各國曾為了海域的漁獲而引發不少領土糾紛。 位於本海域東南部的獨島就是韓國與朝鮮兩方和日本各自聲稱擁有主權的地方。 此外,海底帶有磁性的海沙、海底下豐厚的天然氣及石油資源,都是各国希望得到的重要礦物。 吳港空襲 ※所以各位知道的遠征任務ID19的北号作戰,為什麼任務需求一定要放兩只航空戰艦?!
吳港空襲: 吳港空襲 文章標籤
航空母艦葛城號及龍鳳號亦在7月24日及28日遭到美軍飛機攻擊,兩艦均遭到嚴重破壞。 這些轟炸是美國海軍在戰爭中最大規模的及對艦隻做成最大的破壞。 吳港空襲 美軍在7月25日及28日繼續對吳市的空襲,擊沉了戰艦伊勢號及榛名號、重巡洋艦青葉號、輕巡洋艦大淀號(聯合艦隊的旗艦)、舊式裝甲巡洋艦磐手號及出雲號及數艘小型戰艦。
一直在艦隊上空擔任務編號為「936空」的零式水上偵察機迅速趕上來,對著「坦塔羅斯」號投下炸彈。 逼得「坦塔羅斯」號不得緊急下潛,從水面上消失之後放棄追擊。 然而這並不是偶然的遭遇,「完部隊」出發前,軍令部、聯合艦隊司令部以及各地駐紮部隊之間往來的電報都已被盟軍所截獲並且成功破譯,因此「完部隊」此次作戰的目的、裝載貨物的具體內容以及預定航線等詳細盡為盟軍所知。 盟軍西南太平洋方面潛艇艦隊司令部立刻發出戰鬥警戒,並佈下四道潛艇封鎖線。 雖然能夠在資源豐富的海外各占領地得到不少戰略物資,但是缺乏運輸手段將海外的資源運回日本本土,從而無力挽救日本本土能源枯竭一殘酷且不爭的事實。
吳港空襲: 對日禁運
7月29日10點,「天城」號以向左舷翻轉70度的姿態浸在淺水中(雖然大部分艦體仍露出水面),該艦也是太平洋戰爭中最後一艘被飛機擊沉的日本航母。 從7月25日早上起,美第38特混艦隊開始在瀨戶內海周圍發動空襲,攻擊範圍擴大到了名古屋-大阪地區。 儘管氣象條件不佳且有更加惡化的跡象,但美軍航母還是出動了655架次,直到下午1點才結束行動。 空襲期間,美軍艦載機投下了185噸炸彈,發射了1162枚火箭彈,擊沉了總重約8000噸的九艘商船,並炸傷了一艘驅逐艦和大約35艘其他艦船。 此外,它們還聲稱擊落了18架日機,另將61架摧毀在地面上,還有68架日機據稱被擊傷。 打擊的地面目標包括火車頭、汽車、20座機庫、隧道和其他鐵路基礎設施。
報導指出,直到12月稍早,以色列對拉塔基亞港的空襲行動仍相當不規律。 拉塔基亞港位於地中海,是敘利亞的主要商港,大部份的進口產品都透過拉塔基亞港輸入敘利亞,據信伊朗也是透過這座港口向民兵組織運送武器及其他設備。 據《耶路撒冷郵報》(The Jerusalem Post)報導,這是以色列這個月二度空襲拉塔基亞港,也是第3次空襲敘利亞。 Al-Ikhbariyah TV指出,這次攻擊規模似乎比第1次還大,80公里外的托土斯港(Tartus)也能聽到爆炸聲響。 路透社報導,俄烏戰爭已屆滿一年,戰事即將步入下一階段之際,官員今天表示,美國目前在德國為烏克蘭軍官主持戰爭計畫演習,協助他們思考接下來在戰場上的種種決策。
吳港空襲: 【326】筱君 台灣 PLUS:俄防空大漏洞 烏克蘭無人機靠”神秘第三方”協助 直闖莫斯科!
在萊特灣大海戰中,小澤艦隊成功的引誘了哈爾西艦隊北上,但也遭受了毀滅性的打擊,恩加諾海角戰役中,瑞鶴遭重創後,大澱號成為小澤中將的旗艦。 旗艦在四艘航艦相繼沉沒後,小澤治三郎司令官輾轉移到驅逐艦若月號,最後在大澱號上升上了將旗,率領殘餘艦隻北撤。 吳港空襲 魚雷(torpedo)是一種有推进能力、在水下移動攻擊敵艦吃水線下船身的魚型水雷。
不久,山本對艦隊訓令道:「皇國興廢,繫於此戰,各官兵必要盡其職,鞠躬盡瘁!」據戰務參謀渡邊安次透露,這是參謀長宇垣纏在如廁時想出來的。 大澱級在後部佈置了一個機庫,這使得他的水上偵察機搭載能力較重巡利根級更上一層樓,因為在海上鹽霧和水汽都是水上飛機的難纏對手。 不只如此,大澱號還配備了大型的彈射器,能把6架水上偵察機一架接一架的彈射出去。 大澱級預定搭載的水上偵察機是新型水上偵察機紫雲,是一種採用許多新技術的水上偵察機,但是由於開發不順利,所以沒有實際的裝備。 吳港空襲 位於日本海的北部和西北部有日本海盆,是最主要的海盆,另外東南部是大和海盆,還有西南部的对马海盆。
吳港空襲: 結束
運氣一直不錯的「榛名」號在中途島、聖克魯斯、菲律賓海和雷伊泰灣的戰鬥中倖存了下來,之前還曾在瓜島戰役期間炮擊過島上的美軍機場。 在3月19日的空襲中,「榛名」號僅艦橋後方被一枚炸彈命中並輕度受損。 隨後,該艦停泊在吳海軍工廠碼頭旁,主炮塔刷上了濃綠、灰與淺灰相間的迷彩條紋,艦上的152毫米副炮和127毫米高炮全部拆除並運往岸上炮台,艦上的發電機也被移置於吳海軍工廠,艦內必需的照明等用電線從岸上引來;艦員也紛紛下艦,只留下少數基幹人員。 由於「龍鳳」號的艦體相對完好,動力系統也損傷輕微,能夠憑自身的動力航行,因此該艦被系留在江田島東面的秋月海岸並進行了偽裝。
- B-29的嶄新設計包括有:加壓機艙,中央火控、遙控機槍等等。
- 傳說日本於公元前660年2月11日,由天照大神之孫下凡所生之後代磐余彥尊所建,在公元4世紀出現首個統一政權,並於大化改新中確立了天皇的中央集权體制。
- 30多年來,日本海軍也一直根據此假想進行訓練,軍艦設計也一直以近海戰鬥為主軸。
- 除了吳港內停泊的艦艇外,美軍艦載機還擊傷了正在川崎神戶造船廠建造的「阿蘇」號航空母艦(完工度60%)。
- 最終,這艘皮糙肉厚的戰列艦沉入海底,主甲板也沒入了水面以下。
- 隨著港口開放,客船、商船、海上自衛隊的船艦等都進出於此,吳市也逐漸轉型發展軍事觀光,港邊設有海上自衛隊吳史料館、吳市海事歷史科學館等等,如果遊客想更近距離的感受軍艦的魅力,吳港推出的「吳港船艦巡遊之旅」更是不能錯過。
2月13日凌晨1點「完部隊」又遭遇美軍潛艇群,但由於「日向」的雷達上有偵測到目標在加上周邊的驅逐艦有提早發現,所以並沒有和美軍潛艇群發生戰鬥。 此時「完部隊」的所在位置在法屬印度支那(今越南)的金蘭灣以東80海浬處不斷沿著岸邊一路北上趕路。 吳港空襲 但「完部隊」在凌晨所遇到的潛艇群又剛好是美軍所佈下的第二阻擊潛艇群,但為什麼這支潛艇群沒有馬上襲擊「完部隊」呢? 根據美國海軍遺留下來的資料,「鱈魚」(SS-256)、「鰹魚」(SS-383)、「虎魚」(SS-362)這三艘潛艇雖然奉命待機,但是離目標好像有一點距離加上燃料有限所以都沒抵達發射魚雷攻擊的預定地點。
吳港空襲: 戰艦
這時「日向」雷達再次捕捉到敵人轟炸機群,而位子於東南方並朝著「完部隊」前進。 但從位置來看,「完部隊」已經成功北上,遠離雷伊泰灣的航空基地的作戰半徑。 而朝著「完部隊」前進的美軍轟炸機群由於積雨層的阻擋,使的這隊轟炸機群一直在積雨層上方盤旋數分鐘後還是因用盡燃料而再次被迫調頭回雷伊泰灣。 雖然「完部隊」已經脫離美軍的轟炸機作戰範圍外,但更讓人緊張事情來了! 吳港空襲 雖然「完部隊」試圖把那架中型轟炸機擊落,但因為積雨雲層的阻擋使的那架大膽囂張的中型轟炸機能夠躲在雲層中繼續監視著「完部隊」。
在1945年7月的三次轟炸之下,寫下了「吳港空襲」,讓這座城市有了深刻的歷史傷痕。 另外,伊勢號戰列艦在被擊沉前擊落了3架美軍B-29重型轟炸機,其中一架上的12名機組人員被轉押至廣島的日本陸軍第五師團司令部戰俘營內關押。 在1945年8月6日的廣島核子彈爆炸中,3名機員當場死亡,其餘七人在戰後返回美國後均因原爆併發症而死亡,僅有2人生還。
吳港空襲: 台灣天空好熱鬧?澳洲軍機進我領空”低飛100英呎” 遭我空軍驅離
美聯社提到,近年來,美國司法部正就一系列向媒體泄密的案件展開行動,本案就是其中之一。 美國新任司法部長加蘭本月宣布,禁止檢察官向參與泄密案的記者發傳票征求證據。 但美國司法部顯然不打算放過那些被認為泄露了國家安全信息的政府雇員。 辯護律師也呼籲輕判,理由是委托人出於良心而泄密,駁斥了時任總統奧巴馬關於無人機空襲不會誤傷平民的說辭,目的是引發“對美國政府被機密所掩蓋的不道德行為的關註”。
山本將整支艦隊交由南雲忠一中將指揮,並另外派遣5艘袖珍潛艦,作為空襲失敗後對美國艦隊突擊的功用。 原本對於軍港及軍事等文化沒有什麼太多感覺的我因為最近選舉將近,加上香港議題升溫,開始有了一種意識,如果有一天台灣面臨戰爭,我們該何去何從? 呉市是電影「謝謝你,在世界的角落找到我」的主要場景之一,是廣島縣中僅次於廣島市和福山市的第三大城市,城市緊鄰瀨戶內海、擁有天然良港,自古以來就是水軍駐紮的基地。 直到明治時代後期,成為日本海軍的主要據點,成為造船、鋼鐵、機械的發展重鎮,許多軍艦包含「大和號戰艦」都是在於此誕生,曾被稱為「東洋第一軍港」。 之前在24日的空襲中已經嚴重受損的空母「天城」在28日上午再度遭到50架艦載機的攻擊,下午又遭到30架艦載機的攻擊,挨了一枚直接命中彈,還有多枚近失彈(陸軍的B-24轟炸機在中午12點左右也轟炸了「天城」艦,但沒有命中),艦體內浸水面積逐漸擴大。 由於艦上人手不足(大多轉到陸地上從事特攻作戰訓練去了),無法實施損管作業,只能聽任該艦傾覆。
吳港空襲: 吳港空襲
现代的“战列舰”這個名詞來源於历史上的風帆戰列艦(全称ship of the line of battle,简称ship of the line或line-of-battle ship),從17世紀中葉到19世紀中葉主要排成戰列線進行戰鬥的大型軍艦。 吳港空襲 隨著蒸汽機、爆破彈和鋼鐵裝甲的發展,19世紀後期出現了稱為鐵甲艦(Ironclads)的蒸汽裝甲艦,即是後來戰艦和裝甲巡洋艦的前身。 1906年服役的無畏號(HMS Dreadnought)標誌著戰艦“全裝重型火炮”的革命,後來所有按這個概念設計的戰艦都被稱為無畏艦,與之相對,之前的戰艦稱為前無畏艦。 戰後,各海軍大國通過限制海軍軍備條約對締約國戰艦的數量和性能作出限制。
吳港空襲,是美國海軍及英國皇家海軍的艦載機在1945年3月19日、7月24日、7月28日三次轟炸吳市及其附近地區的作戰行動。 日本帝國海軍在最後的7月28日吳港空襲後,海軍聯合艦隊就此瓦解。 雖然還有部分的艦艇是在別的軍港停泊,但是還是逃不過後續的空襲(不論是驅逐艦還是海防艦),而吳港空襲是太平洋戰爭中最後一次的規模性轟炸軍事行動。 而從吳港往東,在那支懸掛太陽旗的艦隊曾一度肆虐的浩瀚太平洋上,可以說此時已經沒有一艘日本軍艦了。 該行動擊沉了日本帝國海軍(IJN)的大部份剩餘的大型戰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