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2024詳細攻略!內含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絕密資料

粉嶺早期不見經傳,直到清嘉慶編制的《新安縣誌》卷二收錄“粉壁嶺”。 粉嶺於1898年簽訂的《展拓香港界址專條》隨新界一併割讓給英國。 1979年北區升格為18個地方行政區一員,而粉嶺是北區的四大分區之一。

鄧氏族人是皇族後人的傳說,可追溯到12世紀南宋年代。 當時,一名鄧姓男子拯救了為躲避蒙古人入侵而南逃的小女孩,並把她帶回家中撫養。 戰亂平息後,她才告知丈夫自己是宋室公主,幸好皇上默許他們的婚事,並向女婿賜地封爵。 二人後來育有五名兒子,子孫繁衍,世代安居於龍躍頭及鄰近地區,即今天粉嶺一帶的五圍六村。 回去的時候走路看看沿路的景色,標緻的景點之外,斑駁的廢屋、詭祕的玩偶、抗議的橫幅。

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永寧村

粉嶺雖然已發展為現代化住民社區,不過仍有可觀之處。 除了粉嶺圍外,其實穿過安樂村便是龍躍頭文物徑了。 所以可以這樣計劃行程,先到粉嶺圍遊一會,之後到聯和墟就餐,吃飽後再穿過安樂村遊龍躍頭;當然行程可以倒過來進行亦可。

長實早於1982年開展圍村的收購行動,1993年土地發展公司(市區重建局前身)宣布將該村納入重建項目,2006年1月與村民達成保留古蹟的協議。 如今,公主及駙馬的神位能在宏偉的松嶺鄧公祠中找到,這座鄧族宗祠是文物徑上最亮眼的歷史遺址。 平緩的龍躍頭文物徑全長約2.6公里,一路上有河道、農田和樹林,並將該地區的「五圍六村」都串連了起來。 如何前往:在港鐵粉嶺站 C 出口乘搭 54K 號小巴,穿過河流後的第一個站(即崇謙堂)下車,文物徑終點為小坑村,可在此乘搭 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56K 號小巴返回港鐵粉嶺站。 公祠的設計是清朝傳統的兩進三開間一天井,其捲棚頂禮亭卻是傳統中式建築中罕見的,而正脊及青磚牆身飾帶的灰塑,以瑞獸、花卉、幾何圖案及中國民間故事等的木構件和祖龕作裝飾,造工精巧細緻。 2019年根據《古物及古蹟條例》,將公祠列為法定古蹟,孝悌為仁之本,藉有形之公祠世世代代承傳下去。

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建築

現時龍躍頭保存不少典型中式傳統建築,印證香港早期居民的歷史和生活。 沿著文物徑,大家可以遊走於自然與古蹟之間,訪尋昔日皇族的蹤跡。 粉嶺圍是少數於香港在今天仍保留古色古鄉的村落。 粉嶺圍由新界五大家族之一的彭氏家族於明朝萬曆年間興建,至今已有 700 多年歷史,是香港少數的古老圍村,風水古炮、魚塘和特別的建築佈局是其一大特色。 置於圍前的三門古砲,相傳為清初時對付山賊和海盜,及至日軍侵華,鄉民恐古砲會惹起日軍的懷疑,於是將它們埋在地下。 古砲出土後,擺放於圍村之內,且刻石以記其事,見證著這一段段的歷史往事。

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戰前由於粉嶺居民主要從事農業活動,再加上交通不便, 人們的交易買賣,主要都集中在附近的村落,或步行到較遠的石湖墟做買賣。 上水石湖墟建墟於清初,在1819 年,清嘉慶二十四年出版的新安縣誌已有記載。 到了三十年代,石湖墟已發展成粉嶺和上水的商業中心。

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祠堂村

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佔領香港,於1942年起繼續開採礦山,以應付太平洋戰爭的軍備需求。 1943年夏天,三個蓮麻坑村的少年(葉維里、葉盤嬌、葉煌青)企圖炸毀礦山,以摧毀日本在香港的軍備原料產地。 然而,他們的爆破行動失敗,被新界沙頭角的日本憲兵逮捕,並遭毆打及折磨,其後獲釋。 葉維里後來參加了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並與沙頭角地區的民兵常備隊再次攻打蓮麻坑礦山,惟日軍的猛烈抵抗,未行成功攻下礦山。

  • 香港淪陷期間,一度復用舊名,名博寮島,戰後又恢復南丫島名。
  • 龍躍頭鄧族與宋朝皇室淵源最深,南宋 (1127至1279年) 初年,宋室皇姬南逃,後嫁予錦田鄧氏族人鄧惟汲,其長子後人於元朝 (1279至1368年)末年遷居龍躍頭。
  • 龍躍頭鄧族原籍江西吉水,與宋朝(960 – 1279年)皇室淵源頗深。
  • 至於山頂線部分,有前身為人力車停放處的山頂餐廳,及英殖時代港督避暑小屋遺址。
  • 印度官員Amitabh Kant認為,中國應公開站出來,說明有哪些債務,以及如何解決,不可能由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承擔損失,來解決中國的債權問題。
  • 村民常於村內環境欠佳處,豎立「泰山石敢當」石碑,用以鎮妖邪、擋煞氣。

位於粉嶺沙頭角道的黃帝祠前身為「軒轅祖祠」,始建於清末民初,1925年落成,後於千禧年重建。 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黃帝祠佔地一萬平方呎,樓高七層,是一座揉合中國儒釋道三教的宗教性建築物,祠外裝飾宏偉華麗,祠內莊嚴。 祠內設有供奉黃帝的「軒轅殿」、尊崇炎帝的「神農殿」、設有孔子尊位的「大成殿」、此外尚有佛教的「三寶殿」及「菩薩殿」、道教的「三清殿」及「三師殿」等。 黃帝祠在每年三月初三舉行祭祖大典,此外會定期舉行祭祖法會與法師超薦等,及提供龕位及神位供市民認購以供奉先人。 鄰近粉嶺聯和墟原有一條安樂村,安樂村是由香港商人馮鏡湖等於1915年集資建立的住民區,是一條雜姓村落,包括有李、鄧、馮等姓氏。 安樂村原是文人道侶聚集及富人修建別墅的地區,建有鏡湖別墅、西河別墅、瑞勝書室、李園、本立園、成法園、三教總學會、安樂祠等,其中有於1925年建成的軒轅祖祠最為著名,現已重建為黃帝祠。

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天后誕

蓮麻坑村有一條橋連接位於華界的長嶺村,方便村民來往耕種(耕作口)。 走完了半條龍躍頭文物徑,已經來到了龍山之口,另外半條是沒時間走了,下次再來的話去走也不遲。 站在村頭等車的工夫,俺又仔細打量周遭的環境,山坡上蓬勃向上的黃花頂著冬日的艷陽,鬱鬱蔥蔥的綠樹一派生機欣欣向榮。 空氣中又瀰漫著那種植物發出的淡淡清香,象在綠野仙蹤嗅到的那種醉人的味道。

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正當俺獨自痴痴發獃時,圍牆上又來了四個金髮碧眼的老外,剛走到圍牆邊也被眼前的美景迷住了在老圍轉了一圈,圍子裡有許多老屋,還保存著原始的狀況,走在裡面能感受到濃郁的歷史氛圍。 從老圍出來俺又去找下一個目標:麻笏圍,又走上了串聯著老屋的鄉村小公路,這條路只能通過一輛車,如果兩車相會必須有一輛車主動倒回後面的錯車點。 路雖然是窄了點,可是占用了最少的土地,周邊的綠色就更多了。 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今天,粉嶺新市鎮人口約有二十六萬,佔領面積為七百八十公頃左右,而政府正規劃發展新區作為新市鎮的延伸,規劃及工程研究已於2009年展開。 據說在南宋時期已有人在粉嶺居住,但最早有關粉嶺的記載出現於清嘉慶二十四年編制的《新安縣志》卷二,當中有「粉壁嶺」的記錄。

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香港最佳街頭藝術藝廊

南丫島居民約六千七百人,大多住在北面地勢較平坦、可用作耕地的榕樹灣一帶(通稱「北段」);不過亦有人住在南面的索罟灣(通稱「南段」),現時兩處皆有渡輪服務往返中環。 此外也有部份居民聚居在北部的北角和東南部的模達灣。 位於南丫東部模達灣以東的厓頭,則由富商林良成單一擁有,該臨海地段建有別墅、網球場、泳池及巨型鳥籠等,佔地估計達十萬平方呎。

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西方盟國開會,考慮向烏克蘭提供更多武器以實現反擊部署。 俄羅斯克里姆林宮發言人佩斯科夫說,北約組織每日都向俄羅斯表現出敵意,參與俄烏衝突的事實亦愈來愈清晰。 香港人一向鍾意去日本旅行,自日本喺上年10月放寬入境限制後,唔少港人都急急腳「返鄉下」。 講到去東京旅行,淺草一定係大家必去嘅景點之一,早前歐錦棠前往日本拍攝ViuTV劇集《打天下2》,而佢趁住空檔外出閒逛。 近日歐錦棠不時喺社交網站出PO寫上今次嘅行程感受,其中包括力數淺草三宗罪,引起網民熱烈討論。

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古蹟文物

與不少沿海區域一樣,粉嶺也因清朝康熙元年(1662 年)實行的遷海令而使到區內居民流離失所,土地荒廢。 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返回港鐵粉嶺站C出口,跟隨聯和墟的路標前行再左轉,走下樓梯至綠色小巴站,搭乘前往龍躍頭的54K號綠色小巴,至崇謙堂下車。 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原名「鬱蔥圍」,在圍門的紅粉石門額上刻有「鬱蔥」二字,寓意春蔥生長茂盛之地。 而建於1740年的麻笏圍圍門,是一道精鑄堅厚的連環鐵門,既可通風,又能防禦盜賊,目前已被列為法定古蹟。 如何前往:返回港鐵粉嶺站C出口,跟隨聯和墟的路標前行再左轉,走下樓梯至綠色小巴站,搭乘前往龍躍頭的54K號綠色小巴,至崇謙堂下車。

廿世紀中期粉嶺曾出現過一個新墟市名「聯和墟」,聯和墟曾經是新界北區的一個重要墟市,今天聯和墟雖已結業,不過仍是標誌著粉嶺發展的里程碑,所以今期來個粉嶺綜合介紹。 香港特區政府已於2016年1月4日正式將蓮麻坑剔出邊境禁區範圍,並計劃將圍繞蓮麻坑的紅花嶺劃為郊野公園。 蓮麻坑村現時只有一條來往上水的新界區專線小巴59K線,約每半小時一班。 不過蓮麻坑路連接橫瀝至蓮麻坑村一段700米長路段,仍屬邊境禁區,因此進出蓮麻坑村的民眾必須持有有效的禁區紙。

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好去處

在香港眾多法定古蹟中,有41個水務設施,而當中大部分位於大潭,組成大潭水務文物徑。 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文物徑於2009年成立,全長五公里,沿經上水塘、副水塘、中水塘、抽水站、水壩、上水道等古蹟。 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這些文物可追塑於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至今依然服務香港大眾,為中西區提供食水。 蓮麻坑的礦山出產鉛、鋅、黃鐵礦、黃銅礦等礦物,於1930年代末,香港政府於蓮麻坑礦山開採鉛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