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S是一項在同時間作一個大流量的基因排序技術,在短時間內將有關聯的基因排序排出,如果和傳統的Sanger排序比較,次世代排序的速度就要快超過6萬倍以上。 在90年代開始有一項叫人類基因體計劃,前後用了15年時間,花費了30億美元。 如果現在用這個次世代排序的方法去做,由於6萬倍速度的差別,我們可以將這個計劃由以往的15年縮短到一至兩日內就完成,成本亦只是幾萬分之一。 由於速度差別實在相當大,這類新一代的基因排序既方法都叫做次世代排序。 精準醫療 第三是2020年起新冠疫情肆虐,訊息核糖核酸(mRNA)疫苗這類「核酸藥物」,由於可針對基因片段進行調控,影響特定蛋白質表現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在後疫情時代,核酸藥物的量產製程與藥物包覆技術,已成各國積極投入的戰略項目。
KPMG臺灣所很榮幸於2021首次推出《臺灣精準健康產業-數位科技篇》以在地角度盤點台灣過去精準健康產業所累積的硬實力,並從既有優勢找出未來3-5年的利基市場及國際機會切入點;KPMG專家提供企業在發展跨領域所面對營運模式和思維上轉變時可能遇到的財稅法問題剖析。 更進一步,醫師還可以利用IoMT及雲端管理平台,將「精準醫療」的影響進一步擴展,從院內治療跨入院外的健康管理。 以心血管疾病的健康管理為例,醫師可以利用穿戴式的心律監控裝置、健康管理手環,持續監控病患的心律、體溫、動作模式等資訊,建立病患的個人醫療數據模型。 一旦病患的心律或其他數據出現異常,雲端健康管理平台就能主動通報醫生與病患,及早進行預防與治療,避免更嚴重的後果發生。 陳博聖分享臨床上個案,一名 65 歲女性 罹患肝癌,在 5 年內已復發 3 次,除了身體不堪負荷、各項檢查指數也異常,第一時間中醫以「扶正祛邪」為主要治療策略,定期每個月 看診 1 ∼ 2 兩次,如今經過 1 年治療,不僅肝臟功能恢復正常,影像學、抽血指數檢查很正常且穩定。 現在許多醫學中心積極推動中西醫整合治療癌症,不論是想要及早調理避免副作用、提升生活品質,還是改善嚴重癌疲憊,甚至想要有效控制腫瘤,別忘中醫也是治療選項中一個好選擇。
精準醫療: 台灣精準健康產業 – 數位科技
長年致力於胸腔疾病及肺癌診治,二十多年來,在雲嘉培養出極優異的肺癌診治團隊,提供了各式最先進的診斷與治療。 醫術與醫德兼備的他,總是苦口婆心勸慰病人不要放棄希望、下了班的夜晚還在為病人找藥、找轉機,這份用心常讓他找到病情的轉折點,讓治療機會孕育而生、成功挽救了無數病人。 此外,他長年籌辦、積極參與雲嘉地區胸腔疾病聯合討論會,培育後輩醫師,不遺餘力。 加上各國對應用病患資訊作為研究使用的法規限制不盡相同,可能造成研究單位或生醫企業投入發展精準醫療時,潛在成本超乎預期。 人體基因的管理上,目前國內以衛生福利部訂定的「人體生物資料庫管理條例」為主,如欲申請使用生物資料庫,將依法進行專案審查。
AI 精準醫療運用物聯網、遠端監控等先進技術,讓線上諮詢、遠距醫生成為未來新模式,解決許多小病、急病的迫切需求,提高就醫效率,減少時間浪費。 重要的是,「不同病患的癌細胞,有不同的主要突變致癌基因,必須給予不一樣的標靶藥物」。 如果病患花錢驗出複雜的基因定序結果,是為了預測未來病程的好壞優劣則另當別論,但是當前太多昂貴不必要的檢測結果常常是苦無對應治療藥物可用,則基因測再多也無意義。 精準醫療 同樣是肺癌,在1990之前,藥物治療幾乎只有化療可選擇,其後又可知分類為小細胞肺癌及非小細胞肺癌,之後非小細胞肺癌又可再分類為腺癌、鱗狀細胞癌、大細胞癌。
精準醫療: 精準檢驗確無誤載
黃秀芬以自身為例,表示她雖然堅定想走上病理醫師一途,但也曾猶豫過是否該選擇病理研究這條路。 「臨床醫師最大成就感是來自病人」,她解釋,不論是治療或診斷,只要好好對待病人就能獲得感謝,相對之下,負責檢體檢驗、解剖大體的病理科醫師可以說是位居二線,基本上不會碰到病人,自然也不會得到來自病人的掌聲。 嘉義長庚婦產科陳文欣醫師指出,據統計約有25%的女性罹患子宮肌瘤,是女性骨盆腔常見的疾病之一,大多數都是良性腫瘤,但是如果有大量出血、頻尿便秘等嚴重的壓迫症狀、腹痛、不孕或流產、腫瘤快速變大或是有惡性可能時,會建議採取手術方式進行切除。 傳統子宮肌瘤剖腹切除手術,傷口大且術後表皮及腹內雙重疼痛;腹腔鏡手術可以大幅縮小表皮的傷口,但受限於器械的結構,在較大的肌瘤或極端的角度,仍會有死角。 隨著台灣廠商布局下一代定序技術與檢測平台,臨床醫療機構與學研機構持續投入研發下,台灣精準醫療產業逐漸成形,並展現以下優勢特色。
- 認為未來最具潛力的三大市場為中國大陸(85%)、美國(50%)及東南亞(38%)。
- 翻轉極惡血癌命運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是成人最常見的血癌,然而,AML合併的基因變異不同,治療反應也不一樣。
- 計畫主持人成大醫學院公衛所名譽講座教授王榮德表示,「精準健康科技評估計畫」不單在科技面向整合生物醫學與社會科學,更直接回應政府健保及長照政策與維護企業界生產力之需求;同時全面促進本國醫療照護效率,也將提升國際醫療衛生之競爭力,配合綠色生產與消費建構臺灣的永續文化。
- 特別是近年來次世代基因檢測的快速應用到臨床上,讓我們在短短的十多年瞭解到肺癌本質上並不是一個單純的疾病,而是從肺臟冒出來,呈現不同猙獰面貌並且狡猾善變的一組疾病。
- 據中央健康保險署統計,109年全臺裝設鼻胃管近20萬人,食藥署邀請臺大醫院復健部主治醫師暨台灣咀嚼吞嚥障礙醫學學會秘書長蕭名彥醫師,為大家詳細解說鼻胃管的相關知識。
AI 與精準醫療的強勢崛起,啟動產業生態鏈重組,為發展陷入瓶頸的醫療產業注入新的成長動能。 彙整 TrendForce、前瞻產業研究院等研究機構預估,2018 年~2022 年各醫療次產業複合成長率,以 AI 精準醫療成長速度最為驚人,高達 19%,遠高於生技產業 6.5% 與製藥產業 4.9%,未來成長性高下立判。 傳統醫療體系充斥著低效率及資源浪費,導致患者、醫護人員、政府三方均受其害,人工智慧與醫療產業的跨界整合,不但能夠幫助患者快速找到解決方案、解放醫務人員壓力、減少資源浪費,徹底改變醫療模式,對產業帶來革命性的改變,也是本世紀 AI 跨界應用的重要項目。
精準醫療: 精準醫學=生物醫學的研究+疾病的新分類學
近年隨著精準醫療普及,藉由儀器輔助讓醫師能更精密監測患者狀況,並透過新型專一逆轉劑的輔助,在手術完成後,迅速幫助病患從麻醉狀態中恢復肌力,避免傳統逆轉劑術後殘留或逆轉不全,造成術後併發症風險。 臺北榮民總醫院麻醉科丁乾坤主任說明,麻醉需要三大要件組成,包括睡眠、肌肉鬆弛、止痛。 若給予劑量太淺,可能在術中甦醒,影響手術的進行與安全;劑量太深也會造成術後譫妄、肺炎、低血氧等併發症。 精準醫療 傳統臨床上,評估病患麻醉深度狀況的方法大都較為主觀,需仰賴麻醉專科醫師經驗及病患在術中的生命跡象,來給予適當劑量。 不僅如此,AI 精準醫療也解決你我常面臨的「三長、兩短」窘境,也就是掛號、等待、領藥時間長,但問診及解釋病情時間短。 在亞洲國家是這樣,歐美國家也好不到哪去,看病等候超過一天以上的比例超過 40%。
請您清楚了解計畫目的後,請簽署參與台灣精準醫療計畫的同意書。 醫護人員邀請您時,只是提供您共同參與的機會,無論您是否參加,都不影響您的就醫權益及品質。 因此,請抱持著想重視自己的健康, 同時想幫助台灣發展精準醫療的熱心而參加。 由於過去一百多年來科學家們在基因體學領域內持續不斷的努力,使得精準醫學領域從以前的有希望的幻想轉變為有影響的實質。 儘管這方面的科學領域已經有相當大的進展,但仍然需要將這一大量數據普遍轉化為臨床醫學實務應用。
精準醫療: 全球與區域
以基因組學技術為例,它是精準醫療中眾多重要技術元件之一,但並不是實現精準醫療的充分必要條件。 基因組信息需同表觀遺傳學、代謝組學、臨牀表型(症狀、體徵、生化、影像和病理學特徵)進行高效整合形成完整的個體生物學數據集,才能滿足對疾病異質性的實證分析需求,從而為精準醫療提供依據。 在傳統的醫療模式中, 「嘗試與錯誤(trial and error)」 是臨床醫師常使用的治療方式。 醫生憑藉著自身的經驗、專業,搭配病人的口述病況與各項常規檢驗的結果,做出治療決策。 然而,憑藉人為的判斷及片面資訊所做出的決策,難免會有失誤或是不精準的時候,這時就會導致治療效果不佳或其他副作用。
在生命週期間可以各項精準之分子診斷技術來快速檢測病原菌、抗藥基因、突變基因或藥物過敏基因。 最近有學者提到精準健康,如可利用次世代定序方法來分析個人之免疫體、藥物代謝體和腸道宏觀菌、全癌基因體及全外顯子基因定序或利用AI來分析各種腫瘤標誌之值以預測得到癌症或疾病之風險。 人類基因組計畫自1990年由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和中國科學家共同參與了這一價值達30億美元的人類基因組計畫,並於2003年完成人類自然科學史上三大科學計畫之一”人類基因組”。 已有數家公司(IQVIA、MongoDB、Edico Genome及Verge Genomics)與其合作開發各種不同平台,藉由電腦處理龐大的臨床與基因資料,找到可能的藥物標的。 台灣精準醫療晶片(TPM array/TWB 2.0)約686,463個位點, 不僅涵括醫學研究用的全基因體關聯性分析變異位點,還包括可臨床應用的位點, 現階段已逐步釋出於合作醫院, 以供臨床參考,部分醫院並已開始提供基因資訊報告給參與民眾參考。
精準醫療: 台灣精準健康產業:軟硬體整合創新將成為台灣數位精準健康的下個突破口
❷ 軟堅散結:改變腫瘤表面訊號、調節細胞間質狀態,特別在西藥治療不佳時使用。 中醫對腫瘤型態描述為「有所結」,治療目的為能使腫塊軟化、消散的藥物,稱為軟堅散結,像是山慈菇、生半夏、夏枯草、昆布、海藻等,同時也會搭配使用醣胺聚糖營養製劑,抑制血管新生阻斷癌細胞得到營養,達到抑制腫瘤。 (中央社記者黃慧敏金門縣24日電)金門大學設有國際暨大陸事務學系,與韓國中央大學史學所簽署合作備忘錄,雙方期盼透過合作,增進兩校學術研究發展,並加深台韓的友誼與互信。 精準醫療 過去腦波多用於癲癇、腦部腫瘤、腦傷等器質性問題的檢查,如今利用AI數據可進行更精密的分析。
- 中醫對腫瘤型態描述為「有所結」,治療目的為能使腫塊軟化、消散的藥物,稱為軟堅散結,像是山慈菇、生半夏、夏枯草、昆布、海藻等,同時也會搭配使用醣胺聚糖營養製劑,抑制血管新生阻斷癌細胞得到營養,達到抑制腫瘤。
- 未來隨著參與的民眾人數越來越多, 台灣精準醫療計畫的數據庫中的資料持續增加, 臨床可應用的項目也會隨著數據資料與科研資料的整合分析而日益增多。
- 當時他非常用心,邀請了他在北部頗具權威的老師與先進定期來大林慈院指導,慢慢地,他也從中學習、成長,加上日積月累的臨床經驗,走出屬於他自己的一條路。
- 陳博聖根據臨床上超過 150 位就診患者資料統計,發現來門診患者有高達 40%都是第四期,似乎也顯現病友在面對西醫治療困境時,多數會尋求中醫幫助。
蔡總統於2020年5月20日就任時提出六大核心戰略產業,其中一項重點是「台灣精準健康」發展。 透過這項重要宣示,政府部門和民間產業近兩年來已朝這個方向努力,台灣ICT產業與醫療結合,也是朝這個目標發展。 《BioMeder 生醫人網摘》是雜誌和網摘形式的網站,專注於世界頂尖科技在生物醫學上的發明和新的應用。 我們為您閱覽全世界醫用工學的產業和學術新聞,經過整理消化資訊後,以最淺顯的方式撰寫,期許能傳播最新的生物醫學科技給所有專業、非專業的讀者。 精準醫療的核心策略是以恢復病患的生理、心理、社會完整性為宗旨,達成最優化疾病控制、最小化醫源損害和最低化醫療耗費的多目標優化,最終實現患者獲得最佳預後的目的。 概而言之,基於高度確定性的精準醫療是在控制疾病損害與控制醫源損害的相互制衡中,對醫療實踐進行系統性優化,實現以病患最佳康復為終極目標的最佳臨牀實踐。
精準醫療: 台灣精準醫療計畫
非藥物治療方式除了調整生活習慣、增進壓力適應技巧、認知行為治療外,現在也發展出較新的非侵入性腦刺激治療,不僅可使睡眠時間增長,研究更發現可以提升睡眠品質並改善情緒,使得睡眠問題的治療能有更全面的處理。 對此黃秀芬謙虛的表示,她認為自己很幸運,求學過程中碰到許多教授都充滿熱忱願意傾囊相授,現在她在學校教書也是一樣的態度,就是希望年輕人未來能有更好的發展。 精準醫療 對於正在探索職涯的學子,她也建議不需要給自己太多壓力,最重要的還是先確定自己對什麼領域有興趣,多方探索後再進行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