憤怒過後,患者的思緒又再轉變,或會祈求神或上天,討價還價,希望癌症結果不那麼壞,或者病情不要那麼快惡化。 有些人之後能走出悲痛,領悟到人生無常,不再把自己困在悲傷中,積極面對疾病,繼續人生旅程;但亦有些人在死胡同內轉,這些或需要社工介入輔導。 癌症患者往往對自己為何患上此病而有所疑惑,在和病人診症時,一個點擊率甚高的提問是「醫生,我的癌症是否與我的情緒和壓力有關?」實話實說,在這個生活節奏超快、極度重視效率的都市生活,誰能夠活在無壓無重的狀態之下? 我也常常勸勉病人將心態調整,多多放放鬆、放放空,然而我絕對了解這是知易行難。 如果自己或是身邊的人罹患癌症,必定是周遭有這些負面的能量,而抒發的方法很多,無論是透過運動,或者是出去走走,或是深層的呼吸,都需要透過實際身體上的行動,來把這些不好的能量都發洩出去 。 3、健康的身心管理—如均衡飲食、規律運動、充足睡眠、接觸大自然等,也可以透過肌肉放鬆訓練、腹式呼吸等來放鬆及照顧身體;4、尋找意義與價值、靈性的力量—反思身體透過疾病想要提醒自己什麼?
此外,會員所發表的全部內容均屬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生活易之言論及立場。
癌症情緒: 罹患癌症的5大心理反應期
暗自期待也許是這家醫院診斷錯誤,因此到處求診,希望會有奇蹟出現。 當被告知自己罹患癌時,很多人會當場面無反應或呆若木雞,接著會出現一些否定性的想法。 像是:「不會,我不會那麼倒楣!」;「醫師一定診斷錯誤,我只是感冒造成脖子腫起來,怎麼可能是鼻咽癌?」等。 曾有一位被告知診斷確定為鼻咽癌的35歲女性患者,在得知自己罹患癌後,有長達5分鐘的時間,面無表情地坐在門診椅上。
- 無論如何,人們不應該害怕腫瘤,應採取積極預防腫瘤的態度,如果罹患腫瘤應儘早就醫,配合醫生治療。
- 親友以關心、接納和理解的態度,聆聽病人訴說其擔憂和所面對的問題,可減輕他們的恐懼,並讓他們重拾信心。
- 因此,我們可以鼓勵病人向醫護人員詢問病況、治療過程或病程發展的詳細狀況,以及如何自我照顧。
- 白天,我們上班的上班,上學的上學,家裏只有祖父和祖母。
- 或者請家人或朋友一起去幫忙提問,因為他們可以幫助你突破盲點,並幫你記住答案與提供你心靈需要的支持。
但在某種情況下,「自主神經」管理下的內臟器官也會受大腦意識調節的。 現代醫學的研究認為,情緒與大腦的系統密切相關,而大腦這一系統又為人體的神經調整中樞。 人體内各器官如心、肝、消化器官等等都由的大腦的調整中樞支配。 用法:可以每天喝,最好用陶鍋或玻璃鍋燉煮,避免用金屬鍋煮中藥,以免產生交互反應,化療期間可以天天喝,改善中焦脾胃的功能,減輕副作用。 在試驗的六十天期間,一組受試者每天服用兩次印度人參萃取劑膠囊,另一組服用的是安慰劑。 試驗期結束後,印度人參組的知覺壓力分數大幅降低,改善程度高達44%,而且他們填寫的總體健康問卷也顯示,所有類別的改善程度都在59%到89%,效果十分驚人。
癌症情緒: 最新新聞
研究亦發現,冥想時人體的呼吸、血壓和大腦物質,都會維持在最平靜的狀態,代謝也會有所改變,自然而然能抗憂鬱和抑鬱。 美國癌症協會建議,每天至少吃五種不同的蔬菜水果,這是幫助抗癌的有效辦法。 《營養與癌症》雜誌也公佈,很少吃蔬菜水果的人,罹患癌症的可能性比吃蔬菜水果較多的人高一倍。 美國癌症協會也建議,選擇全麥粉而不是精麥粉、限制高脂肪肉類的食用量、限制酒精飲料等。 研究發現牛奶、蜂蜜、蜂乳、茶、花粉食品、新鮮蔬菜、海產、真菌食品都有預防腫瘤的功效。 焦慮和憤怒會使腎上腺素、皮質類固醇等內分泌激素增加,導致心跳加快、血壓升高、胃腸蠕動減慢。
- 當病人對疾病有更清楚的認識,並更了解未來可能的發展,以及有哪些具體行為是自己可以做到的,往往有助於降低不確定感或未知所帶來的害怕及焦慮。
- 當心情沮喪、難過、厭世時免疫細胞都會受到影響,所以人要學會愛自己,試著去原諒別人,安心活在當下每一刻的幸福中。
- 而做運動就是最有效的放鬆方式,當你運動時,大腦會釋放腦內啡,加速身體代謝,能忘掉各種壓力。
黃鼎殷補充,如一個人個性急躁、常感到力不從心,會提高罹患甲狀腺癌的機率。 沒有安全感,常對自己的表現不滿意者,罹患淋巴癌的機率就會提高。 另外,肝癌、大腸直腸癌、肺癌及胰臟癌的發生,也與情緒相關。 根據台灣的研究,近兩成的癌症病患其情緒困擾程度已經達到重度憂鬱症。
癌症情緒: 癌症患者第三階段情緒反應:討價還價期 (Bargaining)
常聽到的反應包括「為什麼是我?為什麼其他人健健康康而我卻要患癌? 我做錯了什麼? 老天怎麼不公平?」他們往往對醫護人員、身邊親友、甚至信奉的神發怒抱怨,但其實他們的憤怒底下是充滿著不安、焦慮、痛楚甚至悔恨。 這時候如果跟他們解釋 「有病始終都要醫」或理性地剖析到底是否上天不公平或懲罰的話,多數都是不得要領的。 許多病人對自己的病程及治療計畫並不瞭解,對未來充滿了不確定感及許多可怕的想像,並感到惶恐而不知所措。 因此,我們可以鼓勵病人向醫護人員詢問病況、治療過程或病程發展的詳細狀況,以及如何自我照顧。 當病人對疾病有更清楚的認識,並更了解未來可能的發展,以及有哪些具體行為是自己可以做到的,往往有助於降低不確定感或未知所帶來的害怕及焦慮。
個性在疾病上是否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早已被「A型人易得心臟病」的事實所證明,個性絕對與疾病有關,也確實有科學家投身研究所謂的癌症個性。 C型行為是一種容易發生癌癥的心理行為模式, 癌症情緒 主要表現為過度壓抑情緒, 尤其是不良情緒, 如憤怒、悲傷等, 不讓它們得到合理的舒泄。 那是二十多年前的一段往事,也是我這輩子第一次接觸「癌症」,患者是我至愛的祖父。
癌症情緒: 香港
Ryke Geerd 癌症情緒 Hamer指出,不同類型的癌症會受到某些壞情緒的影響,那表示壞情緒可能跟罹患癌症有關。 他解釋,大部分罹患癌症的人長期處於極大的壓力之中,而這些壓力可能來自於個性上的壓抑、容易焦慮,又或過度追求完美等,如果再加上不良的飲食及生活習慣,就會增加罹患癌症的風險。 癌症是一個突如其來的嚴重壓力,我們需要照顧好自己的心理健康,才有足夠的心力來面對疾病所帶來的各種挑戰。 但就如Kerry Harwood所說:「沒有人生來就知道如何去面對嚴重疾病,或是知道該怎麼解決隨疾病而產生的種種情緒。我們往往是到了被診斷出來的那一剎那,才開始面對這些挑戰」。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中醫科主任黃雪雅建議,除了飲食調養,平日還要多運動,其中練氣功、打太極拳、八段錦等,對於改善氣血循環很有幫助,並且應該保有充足睡眠,最好能早睡早起,晚上11點之前入睡最佳。 此外,腹式呼吸法、瑜伽、靜坐和冥想,有助安定自律神經、改善焦慮不安的情緒、抒解壓力,可以學習常常做。 台灣10大死因第1名一直是癌症,而近年增加最多的是「乳癌」,乳癌除了生活習慣、家族史的影響之外,長期壓抑情緒、壓力、過勞等也要小心癌毒。 「得知罹癌的第一時間是很難立刻接受消息的,甚至可能對這個壞消息存在質疑,在這個階段裡,病友可以透過看其他醫生尋求第二意見,讓自己的心逐漸隨著確診安定下來,」吳曉萍建議。
癌症情緒: 「癌症因子」藏在生活細節裡 過年期間不忘5大防癌好習慣
55到65歲是壽命關鍵期,這10年內,可能會有許多疾病爆發,有些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因此,在55到65歲的這10年,需警惕以下這5種疾病。 像是:「為何是我,不是別人?」,「老天爺為什麼對我如此不公平?」儘管情緒起伏大,不過大多數人會慢慢調適到下一個時期。 這幾天全台的天氣都偏涼,不過這一波冷氣團在明天終於要逐漸減弱影響了,白天的高溫都會回升,但是北部及東半部地區局部還是有些短暫陣雨,中南部則是提醒要特別留意日夜溫差較大的情況。
罹癌後,病人會有一段時間無法保持活力和生產力,這種難以振作的悲傷、失落屬於正常反應。 試著回想你曾經因為什麼事而感到挫折,面對那些挫折的反應又為何,罹癌的狀況也是如此。 有些癌症病人會顯現沒辦法振作的心態,其實,正視自己現在低落的情緒,也是一種突破。 挫折、悲傷、失落經常被人們視為負面的情緒,不過,與這些情緒共處的過程,就跟累了需要透過睡覺回復體力是一樣的道理。 人們不會批判一個人因為累了想休息,卻可能因為過度擔心病人受情緒影響,而急著出手消滅這些感覺。 除了體質及飲食影響,罹患癌症與情緒其實也有非常大的關聯性!
癌症情緒: 刮一刮「身體側邊」,化肝瘀、通乳腺
當病人初次得知自己罹患癌症時,震驚、恐懼、憤怒、無望等心情常常同時出現,形成沈重的心理壓力。 而當癌症病人將所有的注意力聚焦於未來不確定何時會來臨的死亡時,反而容易忽略當前生活中的其他面向,例如:生活品質、與他人的親密關係等,使病人更少有機會感受到正向情緒。 除了體質及飲食影響,罹患癌症與情緒其實也有很大的關聯!
高漲的影響例如心跳加速、呼吸急促、胸悶盜汗;也可能出現低落的影響,例如疲倦嗜睡、食不下嚥、注意力散漫等。 陳美雀認為,大部分癌患經過一段時間的抒發與調整後,情緒會較為和緩,也逐漸能接受自己的狀態,適當地運用其內在資源與外在支持系統,發展出調適的策略。 癌症情緒 癌症情緒 但若持續有適應障礙或出現憂鬱症、失志症候群(覺得沒有希望、強烈的無意義感)等心理症狀,甚至有自殺意念或企圖,則建議尋求身心科醫師或臨床心理師的專業協助。 因為負面情緒能引起免疫系統功能下降,並對殺滅癌細胞的巨噬細胞功能有抑制作用,最終引發癌症的出現。
癌症情緒: 沒有天生的抗癌體質!把自己培養成5種體質遠離癌症
這種異常細胞由於能抑制人體內的免疫能力,因而有利於癌細胞的出現。 癌症情緒 有些放療的後遺症會持續10、20年,這帖藥飲能改善津液不足,緩解口乾舌燥、便秘,若有癌因性疲憊症狀,再加入黃耆一起熬煮效果更佳。 閱讀在生活中不曾改變,它讓我們看見一句話的力量,足以撼動你我的人生。 郁仁存在2005年時,查出患了腸癌,他解釋患癌原因是自己喜食膏粱厚味(油膩或味道濃厚的食物),體型較胖,身體消化不了太多的油膩食物,這是得腸癌的一個條件。
洛桑加參觀察不同科別的候診室,發現因腸胃狀況就診的病患,在性格上多半容易緊張、焦慮。 而做事要求效率、容易發怒的人,容易造成心血管負擔,這類型的病人多往心臟科報到。 江坤俊也曾遇過一名病患,明明追蹤很多年都沒有復發,但因先生過世打擊太大,之後追蹤就發現乳癌復發。 因為,人體有稱為「快樂因子」的多巴胺,會活化體內的免疫系統,治療癌症的效果比一般的免疫細胞更好。 他表示「人說病由心生,乳癌發生的現象,會隨著心情緊張而變得嚴重」。 當與親人發生衝突,左邊乳房容易出狀況;當與他人或是配偶起衝突,則是右邊乳房容易出問題。
癌症情緒: 罹癌後心理衝擊大、情緒低落 心理師教調適撇步
醫生可因應病人的家庭狀況、心理及病情,為患者建立合理的期望,協助減輕痛症及心理負擔;並讓病人掌握臨終前的紓緩治療,明白醫護人員會給予適量的止痛針或鎮靜劑減低痛苦,不會將病人閒置於一角「等死」,令病人消除對頑疾的恐懼。 柏特博士發現,鴉片接受器會與身體內天然的嗎啡─內啡肽結合。 內啡肽是天然的止痛劑,也是我們「感到陶醉和契合」的背後機理。 自此發現之後,柏特博士記錄到神經和免疫系統間微妙的相連關係,這些關聯是由胜肽和它們的接受器仲介的,她相信這是情緒的生化基礎,也是許多嚴重疾病的關鍵。
癌症情緒: 癌症治療時的焦慮不安
科學家發現, 人在感覺有壓力時, 體內產生的應激激素腎上腺素會使癌細胞更能抵抗癌癥治療。 如果壓力或抑鬱情緒持續存在, 腎上腺素水準會一直保持高位。 以後經過許多學者的研究, 認識到社會因素、心理因素通過人腦、神經遞質、內分泌影響人體和腦全部生理機能與免疫系統活動, 與癌癥的發生有關, 從而提出C型行為的概念。 根據研究,每天散步1小時可以降低46%罹患結腸癌的可能性。
癌症情緒: 健康雲
四年前一次洗澡,曾盈慈發現左鎖骨下方乳房出現硬塊,當時還沒警覺,第一反應是先上網找資料,邊找邊觀察,但心中總是放不下,越告訴自己不要煩心就越煩心,一周後才和最親近的媽媽說。 要注意生活習慣,每天規律作息,保證充足的睡眠,多晒太陽,多喝白開水,多吃纖維素,少吃甜食,少喝酒等,這些都是有助於延年益壽的好習慣。 在家人的陪同下,他來我的門診諮詢營養療法,但我評估後,認為他得了嚴重的憂鬱症,因此請他先去找身心科醫療師看診。
癌症情緒: 飲食調理
臨床醫學上有「病由心生」的說法,負面情緒的確有可能誘發腫瘤,臨床資料顯示,90%以上的腫瘤患者與心理、情緒有直接或間接的關係。 負面情緒會影響人體多個器官系統,如果長期處在不愉快或失望的情緒裡,會抑制胃腸運動,進而影響消化功能。 預防醫學醫師洛桑加參在節目《健康2.0》表示,其實情緒會影響副交感神經的活性,副交感神經活性一旦降低,容易促進所有的發炎指數,進而導致慢性發炎,所有癌症的源頭就是慢性發炎。 他指出,醫院會檢測加護病房的病患的交感、副交感神經的活性,可以運用副交感神經活性上升與否,判斷該病患是否能夠出院。 現今癌症治療,除了疾病上的控制,癌症病人的身、心、社、靈也要關顧,例如在漫長的抗癌路途上,病人會有不同的情緒變化,如剛確診患癌時,可能會無法接受,有些人更會怨天怨地怨自己。
重新思考人生的意義與價值,調整生活優先順序、增進關係,擦亮心靈的感應器、重新體驗過去忽略的事物,以豐富自己的生命。 過分的焦慮和悲哀會導致容易衰老,免疫功能下降也是衰老的標誌之一。 同時人處於這種情緒中,腸胃蠕動減弱,消化道的分泌受抑制,時間長了能導致腸胃疾病,慢性胃炎及腸炎均易轉變成癌症。 上述所言代表情緒起伏會影響我們的身體賀爾蒙的穩定,極端壓力或憂鬱會顯著的降低婦女的雌激素分泌,進而因此而停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