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珍惜眼前擁有修行的順緣,反而先將現世的五欲樂放棄,卻又希冀藉著修行能在未來取回五欲樂,這是智者不為的事。 質疑:要避免投生在惡趣,因為墮入惡趣沒有自由並遭到百般痛苦,所以應要厭離。 但是投生在人天善趣將會非常幸福;那就不需厭離。 中觀重視當下便要立刻捨棄此生,專心修行,切莫懈怠放逸。 試分別引聖天、月稱和寂天菩薩教言,勸勉有意解脫者切莫留待明日,明年或來世才修行。 滿名山好唔好住 年輕人閱世未深,很多時不屑遁世遺榮,不甘寂寞,過修行日子。
(如果你們聲稱極微是實有並恆常,它便應佔有固定的體積。)同一極微的位置,不應再有另一粒極微。 (但你說極微無方分,那麼眾多同類的極微便可在同一粒極微的位置遍體和合,成為一件物體。)那麼作為因的一粒微塵和作為果的一件物體,兩者體積相等,這亦出現矛盾。 勝論立刻補救說:極微是最小最基本組成物體的單位,本身是沒有部分(方位),所以無方位的極微在組合成物體(粗塵)時,便能完全無障礙地互相遍入(遍體和合)。 再者,這些極微都是同類極微,由同類極微遍體和合而組成物體。 當極微和合成為一件物體(粗塵),例如兩個極微接觸產生和合時,參與和合接觸的部分是「因」,而沒有參與的部分是「非因」;換言之「極微」起碼有「因」和「非因」兩部分,既有組成部分,極微非是「一」的「常體」。 滿名山好唔好住 中觀破勝論「虛空是常」的方法,是先指出虛空不能遍滿,而是由各別部分相待而成,烏克蘭上空的虛空,日本東北上空的虛空,不能住於香港上空;否則爆發核災難時,全球於一頃刻便可盡毀。
滿名山好唔好住: 中國救援隊完成國際救援任務平安回國 香港特區救援隊同機抵達
至於那些聽聞緣起性空的教法,並且肯動腦筋深思的人,就能撕碎輪迴世界的幻象,逐漸壞滅煩惱,出離三有而獲解脫。 當自己長時間走路或做某種動作時,會因過度勞累而導致腰酸背痛;但是當你做相反的動作時,例如坐下;痛苦的程度便會減輕。 同樣,在生死輪迴中造作染污的行為,便會招感痛苦的果報;但如果停止業行斷盡內心煩惱,那麼,所有的苦難亦會停止,因而獲得滅盡業惑的快樂。 正如月稱菩薩說:「如人身安樂,從而心亦樂;如是盡惑業,則生盡業樂。」修行人應依止教示,從斷盡自心惡習著手,便可獲得究竟的安樂。 這樣我們便能輕易地獲得善功德之芳香、莊嚴;和不受惡念損惱的寂靜河流般悅意的外貌。 那麼有誰會愚昧地去障礙這忍辱殊勝道,令自己的善功德受到毀損。
House730搵樓大本營是香港的搵樓平台/租屋網,齊集香港樓盤及樓市資訊,網羅業主及各大中小型地產代理的樓盤,助用戶找到心水香港樓盤,網上搵樓買樓更輕鬆。 掃管笏樓盤大多鄰近青山灣、黃金海岸一帶,坐擁漂亮海岸線和大量綠化環境,具有濃厚的度假氣氛。 附近還有「香港千島湖」之稱的大欖涌水塘,能夠滿足喜歡行山遠足及水上活動的買家需求。
滿名山好唔好住: 屯門 vs 掃管笏:價錢 or 交通
如果講環境,滿名山係今集三個屋苑當中,設計最時尚清幽,而且鄰近黃金泳灘同埋咖啡灣,中高層嘅住戶除咗山景,仲可以望到海景添! 屋苑由開放式以致大型四房單位都有提供,面積介乎300幾至2000幾呎。 而滿名山嘅會所設計時尚新穎,仲有兒童會所提供添。
「若於酒等事,捨財非供養,陣下捨自身,豈思為供養?」為了飲酒而捨棄財產,這並不是供養;同理,因貪功勛,侵奪財利,以仇恨敵人的心,在戰陣中捨棄身命,難道是奉獻善行? 事實上,國王處於危險的位置;原因是國王很易便濫用權力,例如以暴力對付敵人,以酷刑重懲罪犯,打壓異見分子,這都是不可接受,都只會為自己帶來惡名和種下下墮惡道的苦因。 如果勝論派認為釐定常法的準則,是我們不能看到常法被創造出來的經過,所以「自我」是恆常的存在。
滿名山好唔好住: 香港興業䨇寓:有海景 租售皆宜
至於掃管笏,雖然發展商有意將該區發展成中低密度的住宅區,但因為對外交通不便,料升值力不及市中心樓盤為快。 加上近期於掃管笏推出的新樓項目中,不乏上車盤供應,故料可以吸引不少屯門區內的分支家庭進駐。 至於近日開價的新盤萬科上源,則是區內目前少數較為主打上車客的新盤。 發展商表示,全盤逾千個分層單位中,約7成為1房至2房戶。 根據發展商最新的價單,部分單位開價亦不過約莫500萬元,折實後,上車客相信足以應付。
月稱菩薩講述一個譬喻:以前有兩個窮人,一同做麻線買賣。 他們擔著麻線趕路,中途遇到賣棉花的檔口,價值便宜,於是用麻線交換棉花;但另外一個捨不得麻線,沒有換。 後來再在路上見到一家富戶,須要高價買入棉花,但亦須要略高價的麻線;於是挑棉花的又棄掉棉花,換上更珍貴的黃金;而挑麻線的仍捨不得賣,繼續挑著麻線上路。 兩人雖是同時做買賣,但檢換到黃金者從此過富裕安樂的生活,而另一個依舊故我,過著窮困的日子。 月稱菩薩接著說:「眾生趣異處,或諸各自行,眾多趣行者,此名為異生。」善根弟子遇上能解脫輪迴的福緣,應當深思自己機遇難得,而捨斷惡習,精進修行而趨入解脫。 切勿像愚夫異生,自己頭上着火,但卻以為自己是戴著皇冠的國王哩。
滿名山好唔好住: 香港花展下月10日維園舉行 為期10天全費14蚊
聖天菩薩指出女身是不淨的,用盡任何方法都不能改變這個本質。 滿名山好唔好住 而貪圖女色,就好像面對又痕又癢的癬疹,搔它可以帶來短暫的舒適,但長遠只有令它惡化而已。 「汝於三有中,非能隨願往,隨他轉無畏,豈成有慧者?」在三界中輪迴,你是沒有自由選擇自己在何處例如三善道投生,而完全是依隨所作有漏業和煩惱而流轉。
- 出家的目的是求解脫,不應貪戀塵世的名利供養;佛常呵斥這類貪愛利養的修行人是愚者。
- 當我們聞思聖人空正見時,我們會反思:「咦!真的會是這樣嗎?」這時雖除去對真實的執著,但修行人如果仍繼續不斷多聞薰習,如理思惟得出結論:「諸法應該是無自性才對!」這便是比量證得空性。
- 同時走菩薩之路充滿豐盛喜悅,活出精彩,亦不會退轉,何須急於即身成佛。
- 而勝論不明佛典,聖人無論在勝義諦抑或世俗諦均不承認有實有的東西,就算在世俗諦亦不會施設「恆常」和「實有」的有為法來引導眾生進入勝義諦(註釋197);相反,聖人卻常破斥所謂恆常的有為法。
- 但醫護人員並不惱怒責怪鬼迷者,反而生起憐憫,加強料理他們。
但是貪欲最終會為你帶來痛苦,故此它不是好友,而是損友。 如月稱菩薩說:「外苦內愚癡,苦行非真實,否則禽獸等,何不成苦行?」自心明利智慧是斷滅業惑之因,如內心不依止空性智慧,外表行為再艱苦,也非佛教所承認的苦行。 月稱菩薩說:「如火生膽病,水大生痰病,此二不俱起,貪瞋亦復然。」根據西藏醫學,痰病是由於地大水大失調;膽病的起因是火大失調;由於二者性質相反,所以膽病、痰病是不會在同一時間在同一人身上發生。 同時,以渴求為本質,悅意可愛境為所緣的貪欲;跟以憎恨為本質,厭惡境為所緣的瞋恚;二者行相、本質都相反,所以不能同時在同一心相續中生起。 求取的東西碰不上故生貪苦;沒有助力改變故生瞋苦;不知無我的道理故生癡苦,由於(我們受到)愚癡的障蔽,所以不能確立貪瞋是苦。 聖天菩薩認為布施涵蓋死亡、六度及勝生定善二種餘有;實在可單獨成立為一支獨立的教法系統,請依頌一一九說明。
滿名山好唔好住: 香港仔/鴨脷洲
假如凡夫像聖人一樣,能看到天趣那種勝生狀態其實等同地獄受極端寒熱之苦;那麼在現見的同時,凡夫的身心一定會同瓷器一般脆弱,無法承受殘酷的事實,身心立即崩潰。 可是異生並沒有意識到(天趣等同地獄)這一點;還繼續沉湎在幸福之中。 修行人可能因福德資糧捉襟見肘,在漫長的輪迴旅途中熬不過去。 所以發心解脫者,應常修善業積習福德,否則便走不完漫長的路,更要飽嚐精疲力竭,缺乏口糧之苦。 要得到解脫,必須要靠眾緣成熟;例如要具備已得暇滿殊勝的善根有情、(註釋156)由完全解脫煩惱的佛陀所傳承下來純淨的教法;和開演佛陀正法的說法者;但這三者皆如優曇花出現於世(註釋157),實屬稀有。 蓮華生大師常說:「若能了悟心性本面,牧牛童也會解脫成就;若不知心性,班智達也會迷惑。」心識的生住異滅,就好像水車一樣無定點,故此能體證外境三界如幻,內識無自性,對煩惱不隨不拒,如觀幻戲,煩惱自然解脫。
同樣,凡夫在漫長的生死輪迴中感到疲累,與及受盡因缺乏福德所帶來的苦惱。 所以修行人要積累大量福德資糧,一鼓作氣渡過生死苦海到達彼岸,才可以永斷輪迴的痛苦。 修行人得到暇滿人身,此刻便要認真修善,否則實在愚笨,死神到來時,後悔便太遲。 質疑,無論怎樣,我和佛都一樣,擁有心的唯明唯覺本性,他朝必能努力修行,斷除煩惱,擺脫輪迴,能證涅槃。 報復別人對自己的辱罵,亦不能補救自己以前所受的屈辱,而你這樣重視這種有過無德的瞋恚,實際上只是一種顛倒妄執而已。
滿名山好唔好住: 屯門 vs 掃管笏 兩區9大 新盤 特點逐個睇
「貪非親似親,汝於彼無畏,人於無益親,豈非特應離?」衪勸喻修行人說:貪像一個損害自己的朋友,對這些人不是更應該遠離嗎? 聖天菩薩又察覺到:有些貪執例如飲食男女,這是往昔的心相續串習的同類因生起,是比較難對治;而追求名利,只消離開名利場,貪念便自然消失。 「貪有從因生,亦有從緣起,從緣所起貪,易糾治非餘。」怎樣分別哪些人貪欲熾盛呢? 一般來說喜愛觀賞戲曲歌舞,揮霍無度,貪得無厭,吹毛求疵都是貪欲熾盛者的特性。 「常好歌舞等,捨受者潔淨,現見有貪人,有如是等相。」聖天菩薩接著開示如何去調伏貪欲熾盛者? 「佛教有貪者,衣食及住處,一切離善妙,常依師長住。」佛陀要求貪欲熾盛的弟子,不要享用美好的衣服飲食和居室,並且親近師長與之共住。
三)資具自在:菩薩能以無量珍寶,種種資具嚴飾一切世界,清淨無礙。 四)業自在:菩薩隨順諸業,應時示現;受諸果報,而無障礙。 五)受生自在:菩薩隨其心念能於諸世界中,示現受生,而無障礙。
滿名山好唔好住: 屯門
如果吠檀多認為時間是萬物枯榮的生因;那麼時間必要有所變異,才能使萬物枯榮。 月稱菩薩在《入中論》反覆說明,諸法真實只有一個,就是勝義諦。 但為方便引領眾生進入勝義諦,聖人才施設世俗諦。 聖人無論從勝義諦或世俗諦,都強調諸法無自性。
誠如月稱菩薩批評說:「罵者與讚者,此二皆相同;為何選其一,故彼非定量。」若毀罵者有罪,為何讚頌者不被獎賞? 這除了三毒能使人痛苦之外,最重要的理由是凡夫因受愚癡障蔽,不能確認貪瞋等能生苦果。 例如不明無常、苦、不淨、無我的道理,還以為自己追求得有道理,憎恨得有道理。 又有一個譬喻:一個時常微服出遊的國王在民間與一名貧女相好;後來貧女誕下一個由菩薩轉生的男孩。 男孩長大後,鄰居都歧視他,說他是野種,連父親是誰也不知道! 那時國王正在一班朝臣對坐;貧女著幼子,用手勢示王:「這是你的兒子。」國王看見感到很尷尬,便將身體轉向另一方。
滿名山好唔好住: 弟子違背師傅遺願撿舍利子!原因曝
修行人只要放棄貪戀五欲境,自然對輪迴世間的一切都不感興趣而一心出離,才能無障礙地修證解脫。 執著修善行只為了明天會更好;而這個「好」只是指身外的享用例如福報,不是為了內心的涅槃解脫;這簡直如工人為了三餐飽暖而做工,賺取工資一樣,談不上高尚可貴,更遑論是發心修行。 就像有些心得自在的瑜伽師,他們毋須差遣和命令別人怎樣做,也能夠不費吹灰之力而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所以他們不會希求王侯高官的權勢,亦毋須為得到權勢而造作惡業。 事實上,世間誰人希求得到王位,誰人希望得到控制別人的權勢,這人必定是愚人中最愚笨的人。 質疑:我們會因身處美好環境,例如豪宅、名車、美食等而感到快樂,既然積累功德就可招感這些令人開心的境況,所以為了獲得這些可意境我們應行善積德。 如果凡夫亦能(如聖人一樣,)了知這個三界輪迴的痛苦;那麼在了知的一剎那,他們的身心會(因無法承受而)崩潰毀滅。
滿名山好唔好住: 香港591租屋網,單位面積308方呎,28及29號,當中435個是住客車位,屋苑出租,則王之選,滿名山全新內園泳池景學生教師優先 優良租客租金可議 新盤交吉未曾入住 連原裝發展商裝修電器.
相對來說,凡夫善信對菩薩要具強烈的信心才可接受到救度教化。 「若有為利他,久住於世間,間住尚有損,況真心起瞋。」善信甚至要相信菩薩的福慧、利他的願力和能力等功德是不可思議,連佛也不能稱量。 「方便諸時中,久遠所集福,如來說彼量,尚非遍智境。」善信如此深信並仰仗菩薩的慈悲大能,必獲救度。
滿名山好唔好住: 屯門 vs 掃管笏 兩區9大 新盤 特點逐個睇
例如綠杯中空間本無障礙空洞,但注入茶水後,該空間便充滿水份。 而勝論不明佛典,聖人無論在勝義諦抑或世俗諦均不承認有實有的東西,就算在世俗諦亦不會施設「恆常」和「實有」的有為法來引導眾生進入勝義諦(註釋197);相反,聖人卻常破斥所謂恆常的有為法。 「人我」因為欠缺實有性,並且是待緣(觀待五蘊而假名為我而有);所以並非恆常。 所以證知真如的佛這樣說:「有因有緣乃有法,無因無緣法非有!」在世俗見到的東西都是由因緣而生;在世間根本沒有可能見到無因生的東西。 現在我們有機會值遇佛法在世,是很好的機緣透過聞思修去積聚空性智慧。
滿名山近黃金海岸,有酒店又近海灘,好有渡假feel,附近有貴族學校,出入應該係有錢人。 滿庭提供開放式、一房至三房單位,環繞會所而建,可享會所設施包括約50米戶外游泳池、室內暖水池及健身室等,並設有升降機連接名庭。 本公司擬使用閣下的個人姓名、電話號碼、傳真、地址或電郵地址處理閣下的申請、回覆閣下查詢並作地產代理服務的促銷及向閣下提供中原集團其他公司的資訊。
試引頌一五○說明先熟習對治現行煩惱,後了知心識無自性,是斷除一切煩惱種子的方法。 積習福德不一定是布施;忍辱尤其是安忍別人的辱罵會為你積習很大的福德。 如果抵受不到辱罵便說明你正為自己積習福德築起障礙。 譬如十大弟子中富樓那尊者(Exalted Pūrṇa滿慈子)想到輸盧那河(River Sona)邊地教化民眾,弘揚佛法。 8所謂忠言逆耳利於行,就算別人罵自己也會為自己消孽障。
修習菩薩瑜伽行者,偶爾因內心放逸而為煩惱所轉,造作惡業;但不影響祂們以清淨三門行持利他菩薩行。 正如《入菩薩行》寂天菩薩說過:「菩提心如劫末火,剎那能毀諸重罪。」(註釋134)菩提心淨罪的力量大如劫火,偌大的罪過也可被菩提心燒毀。 菩薩透過發菩提心修菩薩行,積累了巨大福德,因而滅掉了粗猛的重罪。 據說菩薩在加行位中忍位後期得五種超級智慧(俗稱神通,Pañcaabhijñã, five kinds of super knowledges)成就131,而且能不退失地於轉世中以五神通來饒益眾生。 佛說大悲心是成佛之根本;月稱菩薩說菩薩三因中大悲心、菩提心和無二慧,以大悲心最重要,「故我先讚大悲心!」無論能否成就大乘,抑或行善得勝生,作惡下墮三惡趣,端視乎個人的悲心強弱。
最後,月稱菩薩說:「彼等所求諸受用,滅苦之因皆施生。」眾生今生的物質受用,與及進入涅槃平息痛苦,都是布施的業果。 月稱菩薩說:「以悲心行施,不求其果報,無嗇而捨施;聖者應讚歎。」聖人讚歎的布施是以大悲心攝持下,不求世間果報,無慳吝的捨施;唯有這樣才是大乘菩薩的無量布施。 但在布施的過程中,執著能施、所施及希望有利可圖,這是聖人所呵斥的卑劣施;情況如同售賣自己所擁有的商品而獲利一樣。 滿名山好唔好住 當商人將自己所有的貨品售賣了,他賺取的是營利,不是功德。
滿名山好唔好住: 中國救援隊完成國際救援任務平安回國 香港特區救援隊同機抵達
智者瑜伽士看透內外諸法生起種種謬見的過患(give rise to many unwanted consequences)(註釋168),所以對世間貪欲也不會長久。 佛教本質是教人解脫;但流傳至各地,混合了各地不同社會倫理、人文風俗,因而出現很多不是修持解脫,而是世間傳統風俗等法規,例如法會等等。 當然我們要認清求解脫者不應太執求貪著這些自己佛教徒共許的法規。 請你從藏傳佛教、漢傳佛教的儀典法會中,指出那些只是傳統風俗,而不是解脫修持;並以頌一六九說明正法者應怎樣看待才是合理。 根據釋尊在《阿含經》和《根本說一切有部律藏》所說,從三惡趣轉生善趣例如得暇滿人身,就好像從大地上以手取一撮泥土一樣難得;亦像盲龜千年一遇,從海底浮上海面,其頸剛穿過飃浮著的木軛孔一樣。
並以此為釋尊佛行特有的成就,並尊之為調御師(king of Subduers)。 十二頭陀行:每年八月十五日,佛在世時,佛親率僧眾到各地行腳,過著十二種清修苦行的生活。 第八是但三衣;上面是衣的生活;第九是塚間住;第十是樹下止;第十一是露地宿;第十二是但坐不臥。 《佛說十二頭陀行經》說:「此頭陀行在世者,我法亦當久在於世。頭陀能使正法久住於世。」修頭陀行有近代有虛雲和尚、廣化法師。
如果能現見緣起空性之理,愚癡就不能再生起;所以我們(這本《四百論》的主旨)就是要盡一切力量現證緣起性空的理趣。 瞋恚極其堅固難捨,一旦生起便緊緊苦纏,持續不變。 它的性質是「定惡」,即決定是惡業,除燒灼自他的心相續外,還令別人受損;所以修行人必須斷除。 由於難以確認貪欲的危害性,所以更要對它提高警覺,特別留意它,堅決捨棄它。 貪欲表面看似友善並且可愛,於是你便不怕它,對它不起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