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濟宮2024懶人包!(小編貼心推薦)

宮殿雕樑畫棟,石柱蟠龍,建築深具古色古香之歷史化藝術,並有一代宗師葉王交趾燒及何金龍剪黏等精巧別緻,宮外尚有石獅、旗桿等各一對分別左右,另有宏巍牌樓,不但堂皇而且嚴肅。 位於惠濟宮後殿二樓祭祀文昌帝君,在旁邊的柱子旁可見到一支很大的毛筆,名為「文昌筆」。 清濟宮 清末秀才施錫輝先生回憶:在過去的文昌祠經常是文人雅士常在此聚會,同治12年(西元年)潘永清在惠濟宮設宴款待文人墨客,興起手持大筆題字「洞天福地」,這些字後來裱褙懸掛於惠濟宮內,並鑲刻到岩壁上,那枝大筆則懸於文昌祠。 相傳摸了文昌筆可以得到保佑,讀書認真、考中秀才、狀元,家長都會帶著學習中的子弟來摸文昌筆,乞求保佑。

  • 上白礁祭典原屬學甲地區的鄉鎮級祭典,參與廟宇以學甲慈濟宮的交陪廟、分靈廟、學甲十三庄的庄廟為主。
  • 濟安宮於昭和2年(1927年)東遷竣工,該年10月24日舉辦慶成祈安醮祭。
  • 2010年在慈濟宮與安南區十六寮各廟宇的倡議下,循舊日之例,擴大舉辦為「安南巡禮」活動。
  • 學甲慈濟宮,位於臺南縣學甲鎮市區中心,奉祀的主神保生大帝(大道公吳真人)神像,乃八百年前宋代之開基古祖神像。
  • 於1995年至2002年自費重修,獲得行政院文建會文馨獎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總部「二00三年亞太文化資產獎」,為全臺廟貌規模最大之保生大帝廟宇。
  • 點文昌燈不僅僅適用於各階層讀書的學子,也適用於一般上班族,讀書人祭拜文昌帝君祈求金榜題名、學業成就,上班族祭拜文昌 帝君祈求工作昇遷、仕途如意。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所在福建省厦门市、龙海市分类古建筑时代宋-清编号第四批第104项登录1996年11月20日青礁慈济宫位于中国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海沧街道青礁村,距白礁慈济宫约3千米,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清代重建,部分石构为宋代遗物。 另外廟前一對高達十九公尺(六十三台尺)的紅檜木旗杆也極為著名,1953年由慈濟宮信徒捐建,採取直雙斗座,二斗二箍的形式。 2004年重建期間改立新旗杆,舊杆轉贈予佳里鎮蕭壟文化園區,園區為表尊重慈濟宮,降三台尺高度豎立。 學甲慈濟宮的三川殿屋脊為三脊形式,屋頂為硬山式單簷造型,房屋的棟架採曲三柱式,架內結構為三通三抱斗的形式,殿前的石鼓與石枕為咸豐年間修建時所造。 正殿屋脊為一條龍並有燕尾,屋頂同為硬山單簷的形式,在結構上,前步口為二通二獅座,棟架內則為典型的三通五瓜。 目前學甲慈濟宮主體建築分為前殿、正殿、後殿三落建築,為三落三間起建築,大體保持嘉慶至咸豐年間面貌。

清濟宮: 樹林濟安宮

上白礁謁祖祭典由台灣台南市學甲慈濟宮主辦,於每年農曆三月十一日舉行,即當地所稱上白礁活動,於當地將軍溪畔「頭前寮」舉行祭典,隔海遙祭保生大帝祖廟,即中國福建省白礁慈濟宮。 經臺南市政府核定為臺南市定民俗活動,至2022年文化部升格登錄為國家重要民俗。 保生大帝在臺灣早期是同安人移民信仰中心,隨同安縣移民遷徙,至今已不分原籍畛域,成為重要的台灣民間信仰之一。 清濟宮 臺灣奉祀保生大帝廟宇以臺南市學甲慈濟宮、臺南市祀典興濟宮、臺北市大龍峒保安宮、臺中市賴厝廍元保宮等最為著名。 濟安宮建廟之初,例年重大祭典為保生大帝誕辰日3月15日,後因配祀之神明眾多,又增7月14日的中元普渡及9月9日的中壇元帥千秋祭典,戰後民國時期,除這三項祭典外,增加元月15日祈安禮斗法會、5月2日保生大帝昇天紀念祭典及10月15日祈安禮斗法會三項。

《臺灣縣志》載:「寺廟……在廣儲東里,大道公廟,紅毛時建……」,為臺灣最早建立的保生大帝廟,原稱「大道公廟」,俗稱「開臺大道公廟」,又稱「廣儲東里大道公廟」,即現在的新化保生大帝廟。 他說,另一奉祀的保生大帝,是1661年先民自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白礁慈濟宮,迎請偕同天上聖母護佑民族英雄鄭成功登陸台南鹿耳門而奠基清濟宮。 清濟宮總幹事王海杉說,清濟宮奉祀主神為水官大帝開基禹王,是先民王讀於西元1387年自大陸移居台灣時,迎請安徽省當塗縣禹王廟禹王,在北門區蘆竹溝海域登陸定居大灣。 而後樹林信眾想將八芝蘭信眾仿造之神尊返還時,此尊大帝神靈降駕於乩童身上,指示欲留駕在濟安宮享萬年香火,不願到八芝蘭去,而八芝蘭當地信徒,有感於保生大帝神恩廣大故便順應神意,將該尊神像留祀於濟安宮,信眾們也將該尊保生大帝尊稱為「八芝蘭帝」,八芝蘭帝亦神威顯赫,常於樹林與士林兩地護佑群眾。 樹林信眾出發前一晚,老老大帝在一人夢境中顯化,指示其正駕神尊顎下有一黑點;隔日信眾抵達八芝蘭,發現兩尊神像難以辨認真偽,偶然有一隻蒼蠅飛至大帝其神尊顎下且揮之不去,不斷停落於神尊顎下相同位置,樹林信眾想奉請此尊大帝返駕受阻。 兩地信徒僵持不下,故將兩尊大帝神像分別固定於兩座四人輦轎,請大帝降駕於轎上由信眾扶轎請示,大帝降駕後,兩頂轎便前仆後繼同往樹林方向奔走,遇劍潭水域仍不停下搭船,直接雙腳涉水返回濟安宮。

清濟宮: 傳說

而許多拓墾者便來自學甲地區,並自慈濟宮分靈、分火前往奉祀,建立角頭廟宇,逐步擴張成為以保生大帝為祭祀主神的聯庄祭祀組織。 當地百姓追懷原鄉祖廟,於每年保生大帝誕辰後便迎請慈濟宮保生大帝神像前往當地繞境巡狩,後來因時代變遷,繞境習俗中斷多年,然而該地廟宇每年仍會迎請學甲慈濟宮保生大帝前往當地廟宇輪流駐蹕,接受百姓祭拜。 2010年在慈濟宮與安南區十六寮各廟宇的倡議下,循舊日之例,擴大舉辦為「安南巡禮」活動。 在台灣台南市同樣奉祀保生大帝為主神的廟宇,尚有學甲區大灣清濟宮、將軍區金興宮舉辦類似上白礁的謁祖祭典。

〔記者林旻臻/台中報導〕台中烏日東女慈聖宮即將在26、27日舉辦媽祖出巡徒步進香活動,當日清晨5點半,信眾將從東女慈聖宮團拜後出發,前往芬園寶藏寺、彰化南瑤宮謁祖,沿途行經烏日弘濟堂、同興宮、彰化元清觀天公壇、玉闕朝仁宮等多間在地福德祠與宮廟。 開基保生二大帝自移駕學甲後,神明威靈顯著,遐邇傳聞,香火益盛,四方善男信女仰賴而來行香者,絡繹不絕,神明乃「相關地勢」,剛好鹽水岸內有一趙姓信徒,為感念大帝替其禳災之恩而獻廟地,乃於現址鳩工興建大帝來台後首座廟宇,各地善男信女聞風,同心協力,解囊捐獻,宮殿遂告竣工。 清濟宮 光緒16年(西元1890年)由林有仁、潘盛清出面,向村民收田租、香火錢再度修廟,改為「二進式」廟宇建築。 前進祀開漳聖王,後進上祀文昌帝君( 原在同歸所旁),下祀觀音佛祖,成為今日惠濟宮型態之雛形。 清濟宮在民國77年退出學甲慈濟宮上白礁謁祖祭典,並在蘆竹溝港建造登陸紀念碑後,在民國79年舉辦請水火尋根謁祖大典至今。 清濟宮主委陳惠川說,清濟宮奉祀主神水官大帝開基禹王,是先民王讀在1387年自中國迎請在北門蘆竹溝海域登陸定居大灣;另奉祀保生大帝是先民在1661年自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白礁慈濟宮迎請登陸台南鹿耳門而奠基清濟宮。

清濟宮: 台灣好新聞

李勝於學甲將軍溪頭前寮渡口上岸,並定居於今學甲區下社角部落,至康熙四十年(1701年)有鹽水趙姓人家捐地,遂於現地正式建廟祀奉,成為當地信仰中心,後來信仰圈逐漸擴大至學甲堡之範圍。 除每年固定舉行上白礁謁祖祭典及繞境外,由於上白礁刈香所經過的香路,為「慈濟宮-後社-光華-中洲-頭前寮(將軍溪畔)-中洲-彭城-後社-慈濟宮」,主要行經學甲、中洲庄,其他庄頭都未列入上白礁祭典遶境的香路。 於是慈濟宮為祈求其他未被上白礁刈香巡經的庄頭平安,遂另行擇期舉行繞行學甲十三庄的三天刈香活動,稱為學甲香,1987年以前於保生大帝神前擲筊決定舉辦時間,之後則改由慈濟宮信徒代表大會決議。

  • 在福建省會福州是「張、蕭、連」,即張慈觀、蕭朗瑞、連光陽三位真人。
  • 1978年,學甲慈濟宮在該地頭前寮將軍溪畔建「鄭王軍民登陸暨上白礁謁祖紀念碑」,由當時的台南縣長楊寶發、台灣省文獻委員會主任委員林衡道、台灣史蹟研究中心主任黃宇元、慈濟宮董事長鄭帝分別於四面題字,楊寶發與鄭帝並撰有碑記。
  • 台北大龍峒保安宮恭祝保生大帝聖誕以「保生文化祭」為主題,舉行一連串傳統與現代廟會活動:遶境踩街、民間劇場-家姓戲、文物展、健康義診、音樂會、建築藝術導覽、兒童寫生比賽、攝影比賽、學術研討會等活動,普受好評。
  • 在2020年麻豆良皇宮庚子年北巡會香時,兩宮互相交換保生大帝王令,百年之後世人將永記,樹林濟安宮有尊麻豆公祖,麻豆良皇宮有尊樹林公祖,庇佑萬民,永傳世人。
  • 他說,另一奉祀的保生大帝,是1661年先民自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白礁慈濟宮,迎請偕同天上聖母護佑民族英雄鄭成功登陸台南鹿耳門而奠基清濟宮。
  • 而原下社角則另刻保生大帝神像,後則建廟白礁宮祀奉保生大帝、謝府元帥、中壇太子等,為當地庄廟。

其中包含板橋之接雲寺及慈惠宮,萬華龍山寺,大龍峒保安宮,新莊慈祐宮與武聖廟,林口竹林山觀音寺,泰山鄉頂泰山巖及下泰山巖,龜山嶺頂壽山巖,三峽長福巖及桃園景福宮,共16尊神明。 火德星君為樹林地方上義勇消防隊,置奉於樹林濟安宮內陪祀,祈求地方建物安全、人員平安,廟方的活動義消隊員也多有參與支援。 清濟宮 民國108年(2019年),在董事長陳黃綠妹的引領下,牌樓、屋簷、大殿、左右側殿、文昌殿、太歲殿皆安金箔整修完成,且適逢建廟230年暨東遷百年,故於12月5日至9日舉行「東遷百年、五朝清醮」大典。

清濟宮: 大帝濃霧護體

大道公風,媽祖婆雨:由於天上聖母媽祖與保生大帝大道公皆為北宋福建人士,民間傳說遂附會二神相戀,後媽祖見母羊生產苦狀,悔而辭婚。 保生大帝憤而與媽祖施法相鬥,於媽祖誕辰降雨洗其脂粉,媽祖亦不甘示弱,於大道公誕辰施法刮風,吹落道帽。 故稱「大道公風,媽祖婆雨」,此一傳說穿插閩南暮春節候,與地方神祇傳說,頗富人情趣味。

一般保生大帝廟都會配祀江仙官(江縣令)、張聖者(張主簿,即飛天大聖,不是法主真君)、黃醫官、程真人、鄞仙姑等,還有保生大帝的腳力,黑虎將軍。 文昌帝君是掌管人間功名利祿、文運、學業、考試的神,也是俗稱的「文典星」,自古以來一直廣受讀書人尊敬並且祭祀之。 點文昌燈不僅僅適用於各階層讀書的學子,也適用於一般上班族,讀書人祭拜文昌帝君祈求金榜題名、學業成就,上班族祭拜文昌 帝君祈求工作昇遷、仕途如意。 每逢考季前夕(約國歷3~5月),濟安宮會舉辦一年一度文昌法會,由資深道士以隆重的道教科儀帶領學子、家長向文昌帝君啟奏疏文,祈求學子學習心能平靜、安定、更堅意志、智慧恆開,考試時能提昇考運,讓學業更精進。 清濟宮 相傳有些孩子小時難養和命中註定做人契子或家長想祈求孩子平安順利,通常會到濟安宮燒香,擲筊祈求保生大帝收為契子契女或契孫,在得一個聖筊後,還得連續三次聖筊取得保生大帝的水米才能正式列冊成為保生大帝的契子契孫。

清濟宮: 台南學甲清濟宮 4年1次祭典受矚目

現在惠濟宮後殿二樓祭祀文昌帝君,每逢考季都會有考生至此,拜蔥(聰明)、芹菜(勤勞)和蘿蔔(彩頭)並附上准考證、點燈,祈求金榜題名。 民國54年第四任主委何金塗及士林鎮長林振興繼續推動改建後殿為鋼筋混凝土,民國56年惠濟宮重修,全部工程於民國58年11月竣工,為今日所見的惠濟宮建築。 道光5年(西元1825年)二廟毀於風雨狂肆,由當時的首事(主任委員)何宗泮倡重修,費用由庄內各戶籌資修建。 3.清嘉慶9年(西元1804年)黃氏後人黃承帶擔心芝山岩唯恐遭農畜破壞,便請求豎碑貼告示。

黃承帶經四方查證,確為祖父黃文欣已捐獻,便收回告示、毀去界碑,並要求言明獻地之四邊界,於是在嘉慶10年10月仝立「芝山合約書」,當時一式兩份,雙方各執一份合約書。 花橋慈濟宮:位於泉州市鯉城區,為保生大帝生前施藥義診之處,建於南宋紹興年間,該廟自清代開始附設有施藥局,如今稱為泉州花橋贈藥處診所。 傳承於閩東閭山派的廟宇則是依照「玅濟」許真人、「善濟」孫真人、「慈濟」吳真人的順序排列,如蚵殼港昭靈宮。 八芝蘭帝的庇護一視同仁不分遠近,於現今(2022年)士林地區賴姓族人,亦保有恭迎八芝蘭帝至石牌福星宮過爐的傳統慶典,可見證士林與樹林信眾的交流,於今日亦相當熱絡。 「鴨母本」攜大帝分靈來台後,鄰人一但生病,便祈求保生大帝,有求必應,靈驗無比,威名傳遍當時的海山莊。

清濟宮: 清濟宮

分別於1971年、1978年、1984年、1988年、1992年、1996年、2000年、2004年、2008年、2012年、2016年舉行刈香,幾乎確立四年舉行一科刈香的傳統。 學甲慈濟宮主神保生大帝,係於明末由福建泉州府移民迎請,隨鄭成功部隊來台,而由學甲頭前寮將軍溪畔登岸。 上白礁祭典根據考證,始於清代,學甲地區鄉民經常返回原鄉福建泉州白礁慈濟宮謁祖,由於保生大帝誕辰為農曆3月15日,故必須提前數日渡海,方能趕上神誕,所以乃訂為每年農曆3月11日。 上白礁祭典原非年年固定舉行,20世紀後半,才逐漸改為每年舉辦。

每年3月15日保生大帝的誕辰繞境慶典,已成樹林民間相護參與的民俗活動,熱鬧程度不亞於南部地區的「三月瘋媽祖」,值得地方政府大力支持。 清濟宮碑記所記載:「臺灣崇仰之聖神禹王-水官大帝,保生大帝-吳真人威靈顯赫,歷代追尊,各有典禮,香煙鼎盛。所在構璇宮、塑聖像、隆祭典,而奉者相望也。然溯其源流,未有大灣清濟宮之久遠也。」實非虛語。 先民王獨自大陸移居臺灣時,迎請安徽省當塗縣當塗禹王廟禹王(世稱大禹)抵蘆竹溝海遇到達大灣定居而奉祀於清濟宮。 逮明永曆十五年辛丑(西元1661年)復自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白礁鄉(金龍海縣角美鎮)白礁慈濟靈宮迎請保生大帝(白礁開基祖-吳本開基聖像)偕天上聖母(天妃、媽祖)護佑開臺民族英雄鄭成功登陸臺南鹿耳門,完成復臺大業而奠基於清濟宮。 大灣為二聖奠基之聖地,清濟宮乃水官大帝-開基禹王奠基暨「白礁開基祖保生大帝-吳真人(吳本開基聖像)」坐鎮之真蹟。

清濟宮: 台灣新生報

除董監事會掌理廟務之外,另由祭祀圈內下角、中角、後角輪流擔任爐主,每年由輪值角頭,推派十六人於保生大帝神像前擲筊決定爐主、協會、副會各一人,其餘十三人則擔任頭家,爐主與頭家主要負責祭祀工作,任期皆為一年。 兩口井後來隨自來水普及而停止使用,月井更因民國44年(1955年)西側廟地出租興建而被遺忘,直到民國107年(2018年)廟方整修店鋪時才被發現,由時任常務董事李光田向廟方提議整修立碑、聘請專人考證歷史。 西側店鋪則於同年7月14日完工開幕,由慈濟宮董事長王文宗、副董事長陳浚鎰、其他董監事、前台南市觀光旅遊局長陳俊安等人剪綵,並準備200台斤之虱目魚丸供民眾免費品嘗。 學甲慈濟宮廟埕兩側有日月井(亦稱龍虎井),1955年該廟於西側廟地興建店鋪,1966年於濟生路興建慈生別館,1977年於廟宇左側興建保生賓館,作為香客大樓。

清濟宮

福建龍巖市漳平則是「張、蕭、吳」,張、蕭二法主之外,加入吳真人(保生大帝),或是奉祀「張、蕭、吳、黃」。 在福建省會福州是「張、蕭、連」,即張慈觀、蕭朗瑞、連光陽三位真人。 廣東省潮州的客家人則是「張、蕭、劉、連」四聖,即張慈觀、蕭朗瑞、劉志達、連光陽四聖,四聖也就是五營神將中的東南西北四營的主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