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坑村公所15大優點2024!專家建議咁做…

他們費時破費搭渡前來作客,皆因在此村吸毒不易被捕。 這群「特別客人」使村內賣糕點、粥、粉、麵、飯、糖水等之商店生意興旺,尤其是在傍晚。 路經渡船碼頭兩傍擺賣的魚販時,有些人便選購一些活海鮮到附近的茶居蒸炒作菜;這可說是鯉魚門「海鮮飲食業」的雛形。 東起牛頭角,上至彩雲,西至斧山道東九龍診所,皆曾是本鄉範圍。 九龍坑山位於衛奕信徑第八及九段的交匯處,但有些指示的標記卻以油漆塗在路邊的角落裡,難以發現,真令人費解。 另外前往鳳園的路上,發現可愛的燕鳳蝶,可惜未能拍攝下來。

九龍坑村公所

由於蒲崗村的位置正好在此範圍之內,全村被拆,同時被拆的村莊還有沙地園、隔坑村、馬頭涌、珓杯石、瓦窯頭和大磡村等等。 為安置受機場工程影響的村民,日軍在九龍塘興建「模範村」,但因為村舍有限,村民能否遷進概由抽簽決定。 抽簽不成功的村民,往往因為缺乏住屋,加上生計無著,在三年零八月的日治期間中流離失所,家破人亡。 1945年,日本投降,香港光復,但蒲崗村並未能因此復村,香港政府在石水渠以內發展工業區,命名新蒲崗。 蒲崗村既毀,林氏在九龍的世居只剩下竹園村。 在這個政策下,有地產商有恃無恐,大肆拆卸,令圍不似圍。

九龍坑村公所: 資料連結

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設有聯合村鄉公所,鄉長為林發。 到帝欣苑右轉至大埔頭徑(於大埔墟南盛街乘21A到此亦可)。 九龍坑村公所 直走便見指示牌(衛奕信徑第八段),沿鋪設美觀的山徑而上。 先左走至沙羅洞村一走,後返回剛才路口直往馬路。

村中地區組織先後有「值理會」、「鄉公所」、「商會」、「互助委員會」、「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等。 「值理會」是最早的鄉村組織,專注管理廟宇及籌備神功戲等活動。 「鯉魚門鄉公所」在1959年成立,隨後於1984年易名為「鯉魚門街坊福利會」;它常常聯同區內團體、有關政府機構,舉辦各類活動。 「鯉魚門商會有限公司」在1966年成立,不時與商戶、有關政府機構聯合舉辦各類活動,推廣旅遊。

九龍坑村公所: 大埔區

附近亦曾有多次翻船紀錄,居民擔心意外再發生,性命不保,全島8戶約70多人在3月22日一起搬離牛屎湖村,遷往沙頭角。 在海盜橫行,治安不佳的日子,村落之間的結盟變得相當重要。 鄉約除有助發展墟市經濟外,亦設有鄉規約束民眾,並會興辦學校教育村內子弟。 1898年後,因沙頭角分屬中英兩方 (南部八約的土地租與英國,北面兩約位於中國境內),自此兩地村民往來不便,東和墟便繁榮不再。 九龍坑村公所 村中只得水警輪定時泊岸,由於警力不足,執法不勤,村中毒品市場活躍。 每天下午,特別是在西灣河「太古船塢」放工或換班後,由筲箕灣去鯉魚門的渡船都擠滿乘客,其中大多是吸毒者。

「漁業持續發展基金 – 獲批項目 (截至2022年10月)」,漁農自然護理署 (網上資料)。 1965年《工商晚報》報導提到,牛屎湖村有8戶人,原有100多人,但因漁業不景,部分人已遷離,剩下70多人。 翻查資料,原來在1965年3月6日,一艘往來沙頭角與牛屎湖的街渡在榕樹凹附近翻沉,12人當中,8人獲救,船主及3位居民失踪。 從報導得知,當年每天只有一班街渡,是往來沙頭角的唯一交通工具。

九龍坑村公所: 路過 大埔北南坑村

據資料,軍車路旁有昔日軍營遺址,然而未有發現到,或許是一時錯過,又或是草木茂密遮蔽,所以有說行山徑是一訪再訪之地。 九龍坑村公所 1960年代前,曾有20-30人居住,以種植鹹水稻為生。 直至近年,因漁業持續發展基金的設立,才有非牟利團體租用魚塘養殖魚苗。

九龍坑村公所

至於「流水響水塘」,位於新界軍地,鶴藪水塘旁,也處於八仙嶺郊野公園範圍內,更有「香港小桂林」之稱。 九龍坑村公所 九龍坑村落所在,昔日曾是大埔區通往打鼓嶺和沙頭角區必經之處。 九龍坑村公所 在古道上,1925年,有客籍人士在合雲山腰建立「盤王古廟」,供奉香港唯一的盤古大王,並祀觀音、華佗、譚公和惠東石門山眾仙姐。

九龍坑村公所: 香港鄉村列表

廟宇多年前曾由一名來自禾坑的阿姑主持,懂得中醫學理的她為許多善信開藥解籤,加上盤王有求必應,古廟長年香火鼎盛。 李叔叔說,每年的二月初八與十二月初八都是村中的大日子,為一年作願和還神。 本文介紹的是位於東鐵軌以東、新界專綫小巴25B線常規班次的九龍坑/元嶺總站及中途站:關於位於東鐵軌以西大窩西支路的「九龍坑」巴士站,詳見「九龍坑 (大窩西支路)」。 一九三三年十二月一號,政府憲報公佈有隔坑村道。 之不過道喺九龍城,並唔經隔坑村,只係借名命名。 隔坑(Kak Hang),又叫隔坑村(Kak Hang Tsun),係香港一地,又係一村,喺新九龍界內,介於蒲崗同衙前之間。

九龍坑村公所

「啟蒙學校」是1920年左右成立的私塾,1942年日軍攻佔九龍,校舍在戰爭中損毀,學校停辦。 和平後,村民租用民房,於1946年創立「海濱學校」,推舉「葉宋」為校監。 村民又分別在1953年及1960年籌款建校和擴校。 學校在70年代全盛時有十二班,學生達五百人強。

九龍坑村公所: 九龍坑山 (大埔頭 – 鳯園)

原先由英軍在1885年建的「鯉魚門炮台」今已改建為「香港海防博物館」);這說明以「鯉魚門」這專名為首的設施卻是座落在港島那邊岸。 但當今一般人說「鯉魚門」,這泛指九龍這邊岸的「鯉魚門村」。 經歷百年,「茜草灣」地貌全改,「茜草灣」部份地方甚至給賦與新名「晒草灣」。 現今的茜發道,「晒草灣」,「茜草灣鄰里社區中心」,「晒草灣遊樂場」都是座落在當年「茜草灣」的版圖上。 「茜草灣」雖在地圖上已完全消失,但可幸的是,有些建設和設施的名字還帶著這「母地」的基因,可勾起市民的「集體回憶」。 「茜草灣」在十九世紀時是九龍灣水道東面一海灣,灘長水淺,西北望「牛頭角」,東南鄰接「茶果嶺」及「鯉魚門」。

  • 右轉便是大埔頭,也是衛奕信徑8段,然後繼續跟指示牌行,好快便行到山徑入口,入口是一條長樓梯,旁邊有村屋。
  • 據族譜等記載,早在宋代已有村民在這一帶定居,陸續發展成大大小小許多原住村落。
  • 因此,當朱氏族人返回老家故地時,發現在其原本村落的位置,已是遍佈寮屋。
  • 然後靠着港鐵路軌行,需兜路橫過馬路,再沿着大埔公路大窩段行一少段路。
  • 立村原居民多是姓鄧、羅、曾、黃、邱等的客家籍石匠。

1946年,這裏建立了九龍坑,成為昔日的鄉村名校,隨着就學兒童減少,學校在2004年停辦,現校址保存良好。 由於立村較遲,所以在1819年編《新安縣志》中,並無本村的記載。 在1899年輔政司駱克的接收新界報告中,登記了這村共有130名客籍村民。

九龍坑村公所: 活動花絮

我們經過有大榕樹盤踞於中心的休憩公園,據知村中的燈花會每年的正月十五都會在此舉行。 客家話中「丁」與「燈」同音,添丁的村民從前會在這一天帶一盞燈掛到樹枝上,向村中宗親報喜,舞麒麟隨後會臨到他們的家門前道賀。 後來儀式簡化,同樣在每年的正月十五,添丁的村民會把一整隻雞帶來榕樹下,四分之三在樹下讓其他村民分食,餘下的四分之一(通常是一隻雞腿)就會帶回家中,寓意吉祥。 沙羅洞村是香港唯一的淡水濕地,具有極高生態價值,因此被漁護署列為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另外沙羅洞村的荒廢村屋亦已被列為香港二級歷史建築。

九龍坑村公所

【專案組報道】「浩然廬」對大部分港人來說,是一個十分陌生名字。 不過,當看到這古老住宅的照片或影片後,會否令人勾起一份熟悉感。 這座白色大宅位於大埔九龍坑,由於外形獨特,經常成為電視劇集甚至電影的取景場地,亦曾被列為三級古蹟。 現時大宅沒有古蹟評級,亦有人居住,但部分行山人士會專程來到門外,窺視這座大宅。

九龍坑村公所: 九龍坑老圍(小巴總站)

碑文提到的東和墟,從文中得知在未修建此路前,村民得攀山越嶺才能往東和墟墟市。 此路便是由荔枝窩村的曾、黃兩個最大家族出資修建。 在搜集資料時,發現不少書籍所列的七村皆不同,幸得好友分享《沙頭角慶春約十年一屆太平清醮紀念特刊》,才能確定慶春約七村為荔枝窩、鎖羅盆、三椏、牛屎湖、梅子林、蛤塘及小灘。 原居民鄉村在居民代表外,會另外最少有1個原居民代表,多於1個原居民代表的鄉村會在()內註明。 另長洲和坪洲分別有39名和17名街坊代表。 「鯉魚門」是一水道之名,初見於十六世紀時《粵大記》的海圖上。

九龍坑村公所

見到行人隧道口就穿過去,在出口處的正中央,有路牌指示往九龍坑山的方向。 右轉便是大埔頭,也是衛奕信徑8段,然後繼續跟指示牌行,好快便行到山徑入口,入口是一條長樓梯,旁邊有村屋。 英政府改派金文泰接任,金督按兵不動,靜待國民政府,由依循孫中山聯俄容共政策,逆轉為清黨。 果然,在1926年10月,國民政府解除香港封鎖,罷工結束。 因主持的更迭,抑或太平盛世下坊眾無憂無慮,祠廟到了八九十年代,都衰落了。

九龍坑村公所: 西貢區

與此同時,渡船碼頭和「海傍道中」沿岸共泊著十多艘海鮮艇,讓遊客可親自揀選活魚,增加飲食情趣。 70至80年代,海傍道中兩傍的民居很多都改為海鮮商鋪,或重建為酒家。 從此,這條從來不是漁村的「鯉魚門村」便成為中外遊客必到之地,而「鯉魚門」這三個字便成為全球「海鮮飲食業」的品牌。

九龍坑村公所: 新界東南選區(西貢、沙田東(包括馬鞍山))

1995年,學生人數驟減,班數縮至四班;但受97回歸後實施的內地移民來港政策影響,學生人數增加,班數回復六班。 1949年美國基督教路德會在村中「嶺南新村」創立「聖腓力學校」,「賴約翰」為校牧及校長,但學校在80年代時已停辦。 「德基幼稚園」則在1962年由天主教「聖母聖心會」比利時籍「雷振東」神父創立,亦在70年代中停辦。 但最殘酷的現實是,為了配合目前教育改革,村中現存唯一的「海濱學校」預期最遲在2008年8月也要把門關上。 到時,百多年的鄉村文化及教育事業一夜之間就蛻變成村民的集體回憶。 到了40年代末,適學兒童增加,村民籌款建「四山公立學校」,取代了規模較小的「嶺東小學」。

九龍坑村公所: 九龍坑村公所

1880年樂善堂在打鐵街32號建立,與沙埔鄉隔鄰。 它是一個民間慈善組織,贈醫施藥,開辦學校,以及提供殮葬幫助服務。 樂善堂後來搬移到龍崗道口,仍辦學校和醫療所。 五十年代末,政府開始徵收沙埔鄉地,九龍十三鄉委員會成立專責委員會,成功爭取獲政府給予以屋地換樓地的賠償。

九龍坑村公所: 九龍坑總站

1959年,村之東南海岸油塘灣之船廠、木廠、倉庫、製冰廠等,給村民提供大量工作崗位。 60年代至70年代,很多國內新移民在區內定居,此時村中人口最盛。 到了80至90年代,香港貨運業興盛;政府在海傍設「貨物裝卸區」給「躉船」上落貨物及貨櫃車運作,帶起了一個新經濟活動。

九龍坑村公所: 元朗區西北部

1948年,新「天后宮」落成,兩村居民隆重慶祝,見證「媽娘」喬遷。 當日早上,村民鳴鑼打鼓,燃放爆竹,舞醒獅、麒麟。 「媽娘」從舊廟被移安坐轎上,由六名精壯「童男」肩負上路,並由管理廟宇的「值理」們領路。 當「媽娘」路經民居時,家家戶戶不停燃放爆竹;「媽娘」路過之後,地上如紅地氈的「爆仗衣」厚達半尺。 新舊廟的距離雖近,但搬運進度如蝸移,因其他「神像」和「聖物」數量很多。

戰後,香港成為許多中國內地人逃避戰禍的避難所,地近九龍城的鑽石山區,成為許多新移民的居地。 因此,當朱氏族人返回老家故地時,發現在其原本村落的位置,已是遍佈寮屋。 起初朱氏曾試圖向這些非法土地佔有者徵收租金,但最後因對方強橫兇惡而罷休,變成弱勢地主。 1992年,政府決定向朱氏收回大磡村土地作商住發展用途,朱氏雖不滿賠償數額,亦樂得藉此賣出有名無實的土地。 據他們說,先祖原居於流水響上方的谷地,名為雲山下,以耕田維生。

九龍坑(Kau Lung Hang),香港一地,屬大埔區,喺大窩之東,介乎和合石同大埔之間。 九龍坑村公所 有村兩條,九龍坑老圍,同埋九龍坑新圍,東面係九龍坑山,南面有大窩村。 九廣鐵路同粉嶺公路,雖則經過九龍坑,然而無路出入口同車站。 出了許願廣場後,進入林村鄉公所路一個分叉位,即見牛牯嶺徑指示路牌,跟住過了林村河便是牛牯嶺行山徑起點。 這條蜿蜒舊軍車路大約走一個多小時便到終點,期間大約走了800米,便可遠眺林村谷、九龍坑山一帶如山下的康樂園、馬鞍山等。

每年「聯益鄉」參與大埔舊墟中天后宮的祭祀活動,進行祈求平安。 《沙頭角慶春約十年一屆太平清醮紀念特刊》。 香港:慶春約十年一屆太平清醮 建醮委員會,2010年。 據《華僑日報》1963年4月14日的報導,得知當時梅子林村有14戶,80餘人,全姓曾。

路過 大埔北汀麗路旁的「南坑村」,南坑村位於九龍坑山下與富亨村旁,九龍坑山是衞奕信徑其中一段,名字源自山下之九龍坑圍村。 我亦介紹過同名字的元朗十八鄉張氏客家圍村「南坑村」。 據 2010年之「尋找鄉村的故事」報告中,大埔南坑村仍然有不少長者聚居,居住於山腳的長者多至 人,山上亦有長者居住。 在村中走走看,整條村最熱鬧的是村口之南坑村村公所,閒時有村民聚首搓麻雀,跟大部份新界村落一樣。 自19世紀初立村以來,先後設立過四所學校。 包括由村民籌辦的「啟蒙學校」、「海濱學校」,和由宗教團體籌辦的「聖腓力學校」與「德基幼稚園」。

九龍坑村公所: 九龍坑

當年廟姑為善信祈福問卜,診病施藥,香火鼎盛。 但是隨着時日變遷,古道人迹漸稀,廟宇故趨沉寂,幸好近年在村民及善信努力下,成立重修委員會,古廟重拾靈光。 相對於新界其他原居民鄉村來說,九龍坑村的立村較遲,約在清朝咸豐同治年間,當時祖輩已落籍新界的村民,有李、陳、彭、徐、王等姓氏,先後遷到這裏。 其中陳氏是從九龍坑村後山的流水響雲山下古村遷來,他們祖籍五華大嶺背,由於雲山下水源和耕地貧瘠,他們再遷現址,與李姓等共建圍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