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頭角(Sha 沙頭角山咀村 Tau Kok)是位於北區和深圳鹽田區邊界上的地方,橫跨中港兩地,是香港邊境禁區之一。 在下担水坑村下車後,往沙頭角方向前行不久,循山咀村路上走,及後在左方轉接山徑,經過軍事遺跡,上攀至一斷裂了的標高柱。 走過第二支標高柱後,在電塔下走過,隨徑上攀,再沿附設繩索的崎嶇山徑上爬至廢棄了的哨站(往前行可一直上走至紅花寨及紅花嶺)。
- 該校原創於1958 年,前為山咀村之福德私塾,2003年9月,學校得到政府資助修建為新校。
- 地段不算斜,惟並無經過鋪整,主要是沙石路和泥路,地上有不少樹根,稍一不留神便容易跌倒或跣低,建議穿抓地能力強的行山鞋。
- 於是小休過後便速速下山, 到達山腳的村屋時, 先借用路旁的水喉洗淨行山鞋上的泥濘, 再沿路到村口的巴士站乘車往上水火車站乘車回家, 一天充滿刺激的旅程總算是順利的完成了。
- 走到沙頭角公眾碼頭,看到了沙頭角墟禁區獨有的「海景兩面睇」。
- 我原本是想待熱潮過後才去探遊沙頭角的, 但Charles就急不及待了, 本週就計劃好路線, 並相約我隊一同探遊, 我見既然Charles都有了完整的行程路線, 於是就答應本週再與Charles聯合活動。
當時都有紅磡火車站,不過就喺槍會山兵房,響正同柯士甸道交界位。 另一條路梳利士巴利道(今日梳士巴利道)都喺差唔多時期起好。 而總站入啲嘅新填地,1928年就起咗尖沙咀一大地標,半島酒店。
沙頭角山咀村: 巴士
走約5分鐘到達山咀村,中段有一段離開石屎路的沙石路,往上進入滿布樹林的入山路綫。
村內部分石屋已荒廢,但仍可看到原有的建築結構,例如保有中式屋頂陰陽瓦加上灰梗的設計,有些房屋雖已翻新,但仍保有屋簷的泥塑浮雕彩繪,細小的鐵條窗防止盜竊,間隔和磚砌的爐灶,以及舊式木桌和木凳等等,值得細味。 不過,相對於英軍興建的碉堡,如城門水塘「醉酒灣防綫」碉堡,日軍碉堡則簡陋得多,只純人手挖掘,亦無加石屎鞏固。 除了用料,設計上也有分別,日軍碉堡較窄和矮,或因日本人身形較小。 機槍堡設有槍眼,讓日軍在得到機槍堡防護同時,可以向敵人射擊,天花亦有洞口作通風。 這些地道是日治時期日軍強迫村民興建的戰壕,戰壕連接着1個水井、3個觀察站和3個石砌的機槍堡。
沙頭角山咀村: 沙頭角邨1座附近配套設施
2006年9月7日香港特區政府公佈邊境禁區檢討結果,沙頭角墟及中英街仍保留作禁區,沙頭角區屬下鄉村只有塘肚、新村、木棉頭、蕉坑、擔水坑、山咀及蓮麻坑解禁,2010年實施。 保安局指出,中英街無正規邊境管制站及實質屏障分隔中港界線,加上走私及偷渡問題持續,有需要維持沙頭角墟邊境限制,且因部分山咀村位於沙頭角墟近中英街位置,故不宜釋出禁區外,至於是否開放沙頭角碼頭,規劃署正諮詢公眾。 曾指區內的旅遊景點,包括新樓街兩層高的民初建築物,二十年代興建,廣州騎樓式設計別具特色,屬二級歷史建築,另有沙頭角有機農莊。
今年5月中舉辦的香港大型街頭藝術節 沙頭角山咀村 HKwalls 活動,20位街頭藝術家在西貢創作多幅大型壁畫,令萬年街成為西貢景點。 根據土地註冊處資料,萬角咀村大部份土地包括沙灘一帶,於1988年由方達投資有限公司(FRONTRICH INVESTMENTS LIMITED)買入。 2019年10月6日,有反修例示威者破壞長沙灣站出入口的港鐵標誌,並向站內投擲汽油彈。 同月20日,更有反修例示威者闖入長沙灣站大堂破壞車站設施,包括出入閘機及出入口玻璃,並擅自在大堂內開消防喉射水,車站被迫關閉。 長沙灣站位於九龍深水埗以北至美孚新邨以南一帶的一片於19世紀末填海土地上的南面,該處原為一長長的沙灘及海邊,故此地名為長沙灣。
沙頭角山咀村: 沙頭角墟禁區景色
由於沙頭角口岸收關時間較早,尾班車約於晚上10時開出。 港方沙頭角設有沙頭角巴士總站,位於順隆街沙頭角消防局舊址對面,設有巴士路綫及小巴路綫各一條,均前往上水巴士總站(位於港鐵東鐵綫上水站對面的上水廣場),當中九龍巴士78K線綫途經粉嶺站。 沙頭角山咀村 1997年香港回歸後,香港政府保安局於2006年9月7日表示將會大幅度地縮減香港邊境禁區範圍,但是沙頭角中英街不擬開放,表示是基於保安理由的考慮。 其後香港政府於2012年2月15日凌晨零時起,開放沙頭角墟口前的香港禁區範圍給香港市民自由進出。
走過去年才解禁的蓮麻坑,找到了當年由印籍士兵駐守而得名嚤囉樓的碉堡,然後尋訪白虎山上被評為二級歷史建築的麥景陶碉堡,再游走山咀村山頭的戰壕坑道、進入分散於山上的碉堡,以及隱藏於担水坑村山上的日軍地道。 沙頭角山咀村 這些軍事遺迹融入山景之中,又被野草掩蔽,如不細心留意,也未必發現它們的存在。 沙頭角村民寧靜簡樸的生活將會逐漸被從各方到來的遊客所打破, 那邊廂, 他們卻又可能受惠於開放後所帶來的經濟效益……是利是弊就取決於村民自己的意向及想法了.
沙頭角山咀村: 新界區山徑
館長李以強於2012年遷入禁區生活,去年租用新樓街七號二樓單位,花了逾10萬元進行修復,變身為展覽和活動場地。 裏面擺放了過去幾年他在區內搜羅得來的舊物,等待機會接待市民到來參觀。 可是當局至今仍未同意局部開放禁區,市民只能望門興嘆。
沙頭角區鄉事委員會主席李冠洪表示,將會加強宣傳開放禁區後沙頭角的旅遊元素,例如有機農莊及區內的歷史建築物,期望可以吸引市民到沙頭角旅遊。 香港的沙頭角在廣義上還包括新界東北部分打鼓嶺以東的大片地區,包括蓮麻坑、紅花嶺、萬屋邊、禾坑、石涌凹、南涌、鹿頸、沙頭角海等地,船灣和赤門海峽以北、新娘潭路以東的整個半島在傳統上也被稱爲沙頭角半島。 沙頭角山咀村 自1950年代起,沙頭角列作香港邊境禁區,加上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鄉郊生活式微,沙頭角人口數十年來下降。 「我哋終於唔使做二等公民!」在沙頭角長大的梅子林村村長曾玉安,對該處充滿感情,十一年前放棄在市區中學做教師、與妻返沙頭角定居,惟子女因出入禁區問題,且山長路遠,寧在市區居住。
沙頭角山咀村: 沙頭角墟的過去與現在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礦場一度由日軍操控,開採鉛礦作軍事用途。 戰後礦場雖恢復生產,但其後卻經歷多番變遷,影響礦場的開採作業,同時又因鉛價下跌,礦場最終在1958年停止運作。 其中的六號礦洞規模最大,具三個大型洞口,內裡四通八達;部分礦洞卻成了蝙蝠棲息地,並於1994年被列為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當局亦已封閉該礦洞禁止遊人內進。 走到沙頭角公眾碼頭,看到了沙頭角墟禁區獨有的「海景兩面睇」。 碼頭很長,向前走,往左看,是深圳景色,鹽田港貨櫃碼頭、高樓大廈、「明克思號」航空母艦清楚可見。 沙頭角山咀村 往右看,是香港景色,遠山蒼翠,人煙稀少,水不揚波,有漁排點綴其間。
由於人類的不作為,原生或稀有的動植物都會在此出現,例如稀有的橫紋後棱蛇、不常見的優越斑粉蝶、咖灰蝶、一點灰蝶等,樹木則有受保育的牙香樹和長葉柞木,物種多樣性得以保留。 協天宮是上世紀沙頭角社區的宗教、公共事務及教育場所。 它自一九五九年起再用作學校,以部分地方作當時新成立的山咀公立學校辦事處及課室。 由於上述被釋出禁區範圍的地區有部份是連接一些熱門行山路徑,因此警方已預先在有關行山路徑豎立多個禁區警告牌提醒市民切勿誤闖禁區。 政府於二零零八年一月公布計劃,將邊境禁區的陸地覆蓋範圍,由當時約2 800 公頃,大幅縮減至約400 公頃。 縮減後的邊境禁區,只會覆蓋邊界巡邏通路及其以北的土地、過境設施、沙頭角墟、沙頭角海以及米埔部分地方。
沙頭角山咀村: 西貢好去處3:萬宜水庫
該計劃旨在將邊境禁區縮減至保障公共秩序和邊界保安所需的最小範圍,以便當地居民和遊客可以無須申領禁區許可證而進入有關地區。 中英街與深圳市鹽田區沙頭角相連,只限持有適用於中英街的邊境禁區通行證持證人士進入。 其他過境人士須經沙頭角管制站及深圳市鹽田區沙頭角口岸過境。 清朝時沙頭角已有熱鬧非常的墟市「東和墟」,後來英國於1898年向滿清政府租借新界,以深圳河及沙頭角河為界,為期99年。
- 不過響尖沙咀嘅九龍總站就要到1913年到1915年先搞掂。
- 這些地道是日治時期日軍強迫村民興建的戰壕,戰壕連接着1個水井、3個觀察站和3個石砌的機槍堡。
- 當天由新界鄉議局主席劉皇發和時任政務司司長唐英年主持開放儀式。
- 鶴咀是一條港島區的新手及親子行山遠足路線,難度不高,交通方便,風景漂亮,有打卡景點,又有士多補給。
- 除了路段亦平緩易行之外,遊客可近距離欣賞東壩的萬宜地質公園內世界級的壯麗地質奇觀:六角形岩柱,沿途更設有解說牌和郊遊設施,十分適合親子遊郊外研習。
縱然從山嶺上的角度遠眺大陸的梧桐山、八仙嶺與鹿頸,予人耳目一新之感;但相比路上的遺跡及建築物,山嶺上的風光也給比了下去。 此路線的前半段路線非常模糊,人跡罕至;而礦洞存倒塌風險,附近亦藏有深坑,必須高度注意。 紅花嶺的山嶺主線是由西南面的水泥軍車路至東北面的山咀村路;東面可由下担水坑村循隱徑上走;南面則可由塘肚村、沙頭角公路近禾坑段、上麻雀嶺村或立和村上攀;而蓮麻坑村及礦場等地亦可連接至紅花嶺的北面山徑。 禁區內的沙頭角墟有「沙頭角中心小學」,校舍頗新。
沙頭角山咀村: 尖沙咀
返沿主徑後,沿清晰主徑上攀,通過已開通了的閘門,支徑右轉登上紅花嶺(左方山徑可通往紅花寨)。 下山後,接上寬闊的水泥軍車路,下走至禾徑山路,最後再左走往沙頭角公路完成行程。 蓮麻坑盛產山橙(本地原生的木質藤本植物),而原居民稱山橙為「蓮麻」,故該地有「蓮麻坑」之名。 蓮麻坑村是一座具三百多年歷史的村落,村內有不少歷史建築,包括被列為香港法定古蹟的葉定仕故居,以及被評為三級歷史建築的蓮麻坑古橋、葉氏宗祠和官氏宗祠等。 位於在蓮麻坑村東面的礦山,曾經是香港規模最大的礦場的所在地。 礦場始於19世紀初,在1930年代進入全盛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