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藪圍通常很多人等小巴,如果你在鶴藪道等,很可能上不到車。 在旺季,上車後不需要擔心何時叫「有落」,因為幾乎全車乘客都是去流水響,小巴司機通常自動在迴旋處停車,指示往流水響水塘的乘客在此下車。 九龍坑山流水響 回程可於湧背乘20C烏蛟騰小巴或275R巴士車離去,或沿新娘潭路步行回大美督巴士總站乘車離去。
跟住路牌指示往鶴藪水塘落去,之後就是不停向下的樓級。 包括上落,行了約1小時山路,就抵達鶴藪水塘的水壩。 不用過水壩,跟住馬路行,出了閘口,沿鶴藪道續走,當你見到馬路右邊有個寫住「鶴藪圍」的涼亭時,不要停下來等車,你行左邊的馬路入鶴藪圍,在總站等小巴。
九龍坑山流水響: A12 流水騰雲樂大埔
沿馬路轉右,經過頌榮居,沿馬路直去,其中一個右邊路口有公廁,是上山前最後一個廁所。 去完廁所,回到主路繼續直行,之後會再見到一個大路口,行右邊上斜的馬路就可以。 不一會兒,行到一處馬路路口,轉左入去,沿馬路天橋旁的行山路過河,行到塘坑村;仰望村後的高山,就是今次的目標龍山。 在A2出口落扶手電梯,沿粉嶺車站路旁的行人路繼續行,轉彎經過粉嶺站遊樂場,至新運路十字路口,不用過馬路,轉右沿新運路旁的行山路走。 約行5分鐘便至馬會道十字路口,轉右沿馬會道行。
經過八仙嶺郊野公園的路牌後,在鶴藪道及流水響道的迴旋處下車,跟司機說「迴旋處有落」或者「流水響有落」都可以。 流水響水塘的落羽杉是行山打卡的熱點,每年冬季12月到1月開始轉紅。 流水響位於北區,行山徑四通八達,遊人觀賞過湖光山色後,不一定要沿流水響道的馬路行回去搭小巴或者行出皇后山邨搭車,附近有不同難度的行山路線供遊人選擇。 「去 龍山 行山?喂老友,邊到來架!?」龍山的確是一個名不經傳的小山,它位於粉嶺火車站旁邊,北邊連接流水響水塘,東南面接九龍坑山。 它為人認識,也許是The North Face 100 比賽會經過的它吧。
九龍坑山流水響: 路線詳情
流水響確是一個好地方,流水響郊遊徑一半為水泥車路,一半為山路,完全不難走。 但上斜確需要力氣,尤其是陽光普照,溫度接近30度的一天。 由迴旋處行至流水響水塘約十多分鐘,由流水響郊遊徑往桔仔坳方向走,不用10分鐘便到達植林。 由植林經龍山橋行至上坑山入口約需50分鐘,半小時到達坑山頂,由坑山返回迴旋處約1小時20分鐘。
沿路落到底就是屋苑嵐山,沿馬路行出去,很快就到小巴站,有兩條路線,分別是往大埔中心及港鐵站。 粉嶺站塘坑食水配水庫龍山流水響流水響村路程5.5公里需時2小時40分鐘補給點沒有退出路線經過龍山山頂後有小徑接軍車路往桔仔山坳,然後可選擇向九龍坑村或流水響離開。 難度5級 [中級路線]短評在塘坑配水庫旁覓小徑登山,路徑清晰易走。 環顧四周的風景廣闊,新界東北群峰如九龍坑山、屏風山及紅花嶺皆一目了然。 經由龍山東脊下降至流水響,部分山徑路碎石頗多,要加倍小心。 到了旅程尾聲,能夠在流水響塘畔細味有如仙境的景色,絕對是一件賞心樂事。
九龍坑山流水響: 流水響水塘行山路線推介#4:富亨落山
遊人到八仙嶺遠足,一般都會在黃嶺和其它山頭稍作休息。 坐在高高的山崗上,可欣賞世上少見的鬧市與郊野景色的鮮明對比。 上水區越野單車熱門場地,有遊山玩水 XC 路段,又有飛 jump 路段,交通方便,鄰近石湖墟,附近有單車鋪、食肆及醫院,配套完善。 此路線多為郊野村路,因為不屬郊野公園範圍,因此可合法使用,但需注意及尊重其他道路使用者、當地村民及行山人士。
鶴藪圍的小巴班次在週末無法應付需求,或需等候數個小時才能上車,可考慮逆走路線或徒步走至沙頭角公路乘巴士。 此路線亦可調轉由小巴總站鶴藪圍出發,但注意鶴藪圍小巴站假日遊人甚多,必須在迴旋處走回鶴藪圍排隊乘搭小巴。 鶴藪水塘家樂徑步道起點左邊是可以緩緩爬坡的山路,右邊是遠足界有名的「六十八級」樓梯,可以一口氣登頂。 走過石坳山頂後沿路走回郊遊徑,未幾便下降至鶴藪水塘。 時間充裕的話也可繞塘走一圈,水平如鏡同樣優美,石橋的倒影清晰可見,人都顯得渺小。
九龍坑山流水響: 流水響水塘 九龍坑山 石坳山 鶴藪水塘 後記 精選
不過,要注意周六、日、公眾假期都會較多人前往,等候上車的人流會較多,有機會需要較長候車時間。 九龍坑山流水響 龍山峰頂景致甚佳,可縱覽華山、九龍坑山、屏風山與大帽山,按此路線行走更可兼賞流水響與鶴藪兩個水塘,但需留意攀降龍山有一定難度。 沿流水響郊遊徑走往鶴藪水塘方向,便會經過石坳山。 出發前山女見網友曾拍到標高柱,原來隱閉於山頂,在林中走過時差點忽略了分叉口轉左攻頂。
民系之間的分界開始模糊,香港人身分比民系身分更獲認同。 行至一個山頭,頂上有三角測量柱,此為玉秀峰,有分岔口,轉右落大埔頭路程較長,可以選擇轉左落富亨,那是一段落得很急的梯級。
九龍坑山流水響: 流水響紅葉2023丨新手行山路線 2小時路程賞紅葉+天空之鏡!附交通
回程時於鹹坑尾旁的停車場,沿新娘潭路朝雞谷樹下方向步行回鹿頸總站康乘車離開。 十四世紀,鄧氏族人從江西來到現今粉嶺市一帶,有風水師稱龍山之五峰作「芙蓉五朵」,有龍躍於其間,故說此山下乃風水吉地。 而我就在龍山另一邊山陰小徑中,靜聽鳥聲唱和,聽溪谷流水聲潺潺。 此溪盡頭有龍山橋與流水橋,略看過地名掌故後,二橋名字之由來,一看便能解。 九龍坑山流水響 此處已近水塘終點,也是三五知己燒烤聚會好去處。 我從流水響水塘出發,經郊遊徑,邁步登上九龍坑山頂。
流水響水塘最美固然在秋冬時分,當落羽松全轉為橙紅色,但在春夏季綠意盎然時,其實也有另一番風味。 環繞水塘的郊遊徑屬輕鬆、有少量階梯的步道,景色豐富多樣,需時2小時,途中有洗手間、涼亭及野餐位置,屬一家大細的好去處。 這條路線由流水響水塘出發,行到沙螺洞,最後到大埔的鳳園落山。
九龍坑山流水響: 交通
龍山之下就是流水響水塘流水響水塘已不再為市民供水,轉為向附近農地供水作灌溉之用。 到訪當日不少遊人前來野餐、拍照、放狗、跑步,大家都珍惜長假期最後的溫暖陽光。 不過,流水響水塘交通不太方便,因為只有一線綠色小巴來往粉嶺市中心、流水響及鶴藪水塘。 當小巴由鶴藪水塘開出時已經滿座,於流水響水塘離開的朋友只能痴痴的等,又或者沿馬路步行約半小時至沙頭角公路坐巴士離開。 流水響水塘已不再為市民供水,轉為向附近農地供水作灌溉之用。
這裡生態豐饒,各種蜻蜓和體型較細的豆娘縈繞,官方公佈共錄得72種蜻蜓品種,包括香港獨有的伊中偽蜻。 幸運的話,你更可捕捉到其他動物如淡水魚、兩棲動物、爬行動物、哺乳動物、蝴蝶和雀鳥等稀有品種的蹤影。 往東北望去,尚有座高一點的山頭,沿山脊小路行上去,便登上371米高的龍山頂。
九龍坑山流水響: 流水響水塘 > C2201 > C2202 > W110 > W111 > 鶴藪水塘 > 鶴藪道 > 鶴藪營地路口 > 鶴藪圍
跟流水響水塘比較,鶴藪水塘不論面積及貯水量均見優勝,然而兩者的設計初心都是用來灌溉附近的農地,如今這個用途雖已接近功成身退,然而由此形成綠樹林蔭的優美自然環境,便吸引不少人前來郊遊。 有興致繼續健行的朋友,更可由此前往大埔沙螺洞及鳳園,或是往九龍坑山方向走,挑戰腳骨力,至於已覺滿足的我,便決定以鶴藪水塘為終站,結束半天的寫意郊遊時光。 流水響水塘為興建於五十年代的灌溉塘,環境清幽,早已是郊遊的熱門之地。
- 沿車路不斷落斜,大約需要40分鐘,就抵達九龍坑村的小巴站,可以搭25B小巴去大埔,途中會經太和港鐵站。
- 流水響水塘及鶴藪水塘兩個水塘僅一山之隔,兩個水塘會為船灣淡水湖收集八仙嶺水源,是香港規模較少的灌溉水塘。
- 由粉嶺港鐵站起步,經新運路和馬會道走至塘坑村。
- 由植林經龍山橋行至上坑山入口約需50分鐘,半小時到達坑山頂,由坑山返回迴旋處約1小時20分鐘。
- 鶴藪圍的小巴班次在週末無法應付需求,或需等候數個小時才能上車,可考慮逆走路線或徒步走至沙頭角公路乘巴士。
- 往東北望去,尚有座高一點的山頭,沿山脊小路行上去,便登上371米高的龍山頂。
- 不久景色漸見理想,可見九龍坑山、大刀屻、粉嶺、上水華山、深圳景色。
突然聽到響咹聲,原來好人的的士司機華叔回來載我們。 原來那手指劃兩圈的動作是華叔對我們的承諾,意指落客後,回來載我們。 其實華叔在迴旋處可以載客一走了之,但他決定回來接我們,真的很感動呢。 今天跟好友行山笑聲不斷本已開心非常,但遇到華叔更是劃上幸運、感動和完美的句號,想再次衷心多謝他呢。 九龍坑山流水響 龍山有五個峰,我們已到過三個,還有兩個在西面,一個叫「神山」,高290米,另一個叫「尖峰頂」,高190米。
九龍坑山流水響: 流水響水塘4大美景是什麼?
隨著香港農業式微,流水響水塘至今已經轉變成郊遊好去處,在假日不難見到遊人在湖邊野餐休閒。 穿過配水庫後就是上山路徑,龍山不是熱門行山路徑,本來沒有遠足路線,只是有前人行過時留下絮帶用作指路。 沿流水響道上走至流水響水塘,往燒烤場方向,沿塘畔逆走郊遊徑。 見水泥徑左方登山,及至涼亭左轉小徑(續走水泥徑可往九龍坑山)。 九龍坑山流水響 下一分支右轉(左方可返回流水響郊遊徑起點)經鶴藪水塘至鶴藪道小巴站畢。 落到底,就是屋苑嵐山,沿馬路行出去,很快就到小巴站,有兩條路線,分別是往大埔中心及港鐵站。
九龍坑山流水響: > 香港好去處搜尋
行到車路盡頭,景色豁然開朗,來到九龍坑山頂,可以望到整個大埔的景色。 九龍坑山流水響 之後就沿石屎樓級下山,在蜿蜒的山脊上行走,論景色開揚,這條路線遠勝之前3條。 九龍坑山流水響 行至一個山頭,頂上有三角測量柱,此為玉秀峰,在分岔口轉右落大埔頭路程較長,可以選擇轉左落富亨,那是一段落得很急的梯級。 落到底一出,便是大埔的富亨邨,邨內有商場食肆,更有巴士直接出九龍。 流水響水塘是香港其中一個有「天空之鏡」美景的水塘,而且有燒烤場、營地及郊遊徑等設施,因此流水響水塘是新界東北的一大郊遊熱點,不論假日閒日都遊人如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