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田新市鎮主要位於沙田海的填海地,包括沙田市中心、瀝源邨、禾輋邨、沙角邨、博康邨、乙明邨、圓洲角、石門、馬鞍山北面等地。 紅梅谷、九肚山、小瀝源、馬鞍山南面等是山地,大圍及火炭等地則是由農田開發而來。 荃灣新市鎮是在沙田的西面,大埔新市鎮則是在沙田的北方,南面則為九龍群峰。 從這時期 開始,屯門的歷史有了文字記錄可稽,不只是傳 說中的故事。 大詩人劉禹錫( )最早用 詩歌頌揚屯門的風景。
他們雖因襲傳統的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但沒有教徒的意識與概念。 初一和十五必上香或點“蠟燭燈”,逢喜事及傳統節日也要拜祭一番,平時到廟宇中去求神拜佛以求轉運或求籤者也不少。 康熙七年(1668)復界,屯門各鄉氏族紛紛遷回 故里,收拾荒園重新發展。 朝廷亦鼓勵內地客家 氏族前來開荒;於是江西、福建、廣東等地客籍 人士紛紛南遷,最終改變了屯門鄉村的人文結構。 遷界前以陶族為主的「本地」氏族聚居於屯門北 部河谷一帶的肥沃土地,形成屯門的主要人文地 理結構。
沙田舊貌: 財政預算案2023|鄧希煒教授:派消費券非必要 只因社會壓力大
村民生活清閑,宜然自樂,亦有一兩戶兼職街渡載客。 古代的烏溪沙,稱作烏溪沙渡,在王崇熙編《新安縣志》所載:「烏溪沙渡,自烏溪沙經大步頭,渡一隻,原承餉銀四錢」。 村中曾有兩艘船隻,來往烏溪沙至大埔之間,交通方便。 至五十年代,村民多往英國謀生,六十年代時,政府收購烏溪沙農地,夷平紅棉嶺。 烏溪沙村內有一所聖約瑟學校,於 1987 年時,正值學生被遷往其他地方就讀,村民成功向政府申請把學校列作村公所。
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在今日的廣東地域開闢南海 郡;屯門屬南海郡番禺縣管轄,並自此納入中國大 一統朝代的行政範圍。 東晉末年至劉宋初年,據說 有僧人杯渡禪師自中原南遊至屯門;這故事最後演 變成傳奇,自唐宋以來一直傳誦。 杯渡禪師南下的 路徑符合南北朝時期北方民族向南遷移的歷史。
沙田舊貌: 圖集| 沙田墟市重現 市民時空穿越體驗舊風情
十七世紀的遷界復界、二十世紀初的海員大罷工、省港大罷工、日佔時期的歸鄉政策等,沙田都是港人往返內地的必經之道。 而昔日九龍的鹽產也有藉著沙田坳道的古道運返內地銷售的。 海路方面,圓洲角原是內地船隻到九龍地區時碇泊的所在地。 居民主要務農,以種植稻米為主,亦有種植蔬菜及其他農產品,多為自用,只有少部分剩餘可供出售;也飼養少量禽畜。 沙田位處海邊,不少村民在海上打魚捕蝦,岸邊摸蜆、挖蠔及撈帶子等。 白石從前用作難民羈留中心,坐落於馬鞍山市中心以東的策略性位置,是吐露港的陸岬。
除沙田馬場、大圍、大埔公路、沙田路、獅子山隧道公路及獅子山郊野隧道外,沙田新市鎮均禁止紅色小巴行駛。 另外,新界的士亦不能在香港中文大學以外沙田新市鎮區域載客。 當局亦已規劃及提供康樂設施,這些設施如沙田運動場,多是位於城門河兩岸的。 新市鎮多個地點均設有游泳池場館、網球場、壁球場和室內康樂中心,供居民使用。 沙田舊貌 沙田的歷史起源很早,早在明萬曆二十三年(1595)的《粵大記》已經記載瀝源村。
沙田舊貌: 用畫筆記錄 香港被忽略的自然美
在舊鴨巴甸道的頂上更多,那裏差不多有五六十棵生在一起。 這種花在香港也是受保護野生花木法令保護的,所以能夠愈長愈多了。 香樹長高至二十尺時,割出樹液,就可製成“香”,是多種香製品的原料,可作供神和上貢的佳品,“莞香”聞名全國。 中國傳統節日如春節、清明、端午、中秋、重陽,其風俗與內地基本一樣。
- 該村分為「上徑口」和「下徑口」二村,兩者雖然並非同宗同源,但由於村落位置僅咫尺之隔,關係相當密切。
- 「徑口」村可分為「上徑口」和「下徑口」二村,由於該村位於前赴九龍的必經之地,必過之路口,所以稱之為「徑口」。
- 地理空間數據能把雜亂資訊圖像化,讓公眾更易理解吸收,亦方便當局吸納意見。
- 明清之際,東莞一帶遍植香木,香木樹根所榨得的汁液能作香料,名為莞香。
- 鳳姐:「憑自己努力,無咩嘢做唔到。」她說,有誰想到芽菜旺丁又旺才,讓她能養大五個兒子。
- 「明星在雍雅山房拍完戲,慳慳哋都會過來吃麵,豪嘅時候就會去楓林酒家。」「唔好睇少一個檔仔,賺錢賺到笑。」從惠玲話語中,能感受一生自豪源於此。
1962年的夏天相信是很多香港人都不能忘記,9 月1日颱風溫黛正面吹襲香港,並在沙田引起了風暴潮,吐露港水位比正常最高潮位再高多3米,達5.2米,把大半個沙田淹沒。 經此一役,香港人命損失180多人,沙田墟亦變成了廢墟。 沙田舊貌 沙田舊貌 沙田舊貌 民主黨表示,原定今晚舉辦春茗晚宴,但酒樓在下午通知,指有突發工程而無法提供場地,春茗晚宴無法如期舉行。
沙田舊貌: 成為《StartupBeat》會員
大圍村呈長方形,走進圍門(二級歷史建築),可見一條中央巷道直達盡頭的侯王宮,兩旁各排列5條橫巷。 這是圍村的基本格局,據說此設計來自宋朝的勘輿大師賴布衣。 沙田大圍村最近舉行十年一屆的太平清醮,期間我幫本土文化機構「文化葫蘆」主持了一個公眾導賞團,講解打醮特色,同時亦介紹隱藏於樓群中的古老圍村。 今天大圍村雖然圍牆和圍斗已拆去,但門樓尚存,裏面巷道井然。
事實上唐代海上交通便 利,途經屯門的商旅將此地的特點宣揚到內地, 於是引起了文人雅士的興趣而加以詠唱。 事實上當唐代的廣州發展成為中國對外貿易的主要商埠時,屯門的優越地理條件配合珠江的商貿活動,成 為了華南的重要交通樞紐和軍事重鎮。 從唐代開 始,屯門的歷史發展無論在移民、商貿、軍事、文 化等方面都和海路交通息息相關。 當時海上航行受 到季候風支配,中外商船往來中國貿易都須要依季 節行事。 商船到廣州前必須取道屯門,然後沿珠江 北上。
沙田舊貌: 舊貌新顏
Reuters官方數據顯示約移民英國的香港人約14萬之多 兩年前, 張媽媽帶著14歲兒子從香港移民英國。 兒子的唯一旅行證件 香港特區護照將於一年後過期,一家人面臨不得不返回香港或者通過中國駐英國的使領館辦理新護照。 不然, 他的兒子將在後面的兩年內無法離開英國,去其他第三國旅行。 起初,她非常抗拒這兩個選項,現在卻又不得不面對。 「我已經逃了出來,為何我還要回去換領護照呢?」她說。
曾出版十多本書籍,包括《融會中西:澳門文化之旅》、《被遺忘的歷史建築》、《香港節慶風俗》、《神聖與禮儀空間:香港基督宗教建築》、《城市地標:殖民地時代的西式建築》及《時代見證:隱藏城鄉的歷史建築》等。 清朝康熙元年(1662年),清廷為了嚴防沿海居民對台灣鄭成功進行接濟,實行遷界,限定沿海五省居民向內地遷界五十里,「瀝源」頓成荒域,成為賊寇藏身之所。 康熙八年(1669年),清廷容許鄉民返回原地生活,「瀝源」至康熙廿三年 (1684年)才進行復界,比其他地區較遲恢復。 朝廷為恢復經濟,積極鼓勵外地人士入遷墾荒,其中以江西、福建、惠州、潮州、嘉應等地遷入的客家人最多。
沙田舊貌: 沙田乳鴿的源起:村民與茶檔以物以物
(正如現在毎日150人可以來港,就要多不知幾多公屋、私樓安置他們)。 劉瑞看到了這個商機,他在父親收購的土地上建屋建墟市,最後於1956年全部完工。 這個叫沙田新市亦叫沙田墟的地方一共五條街道 (正街、二、三、四、五街,但就是無陳庭佳……),有金字頂的房屋125座,毎座可賣7,000元,利潤認真唔嘢少。 港鐵東鐵綫沙田站附近一帶已發展為沙田市中心,作為舊墟鎮的擴展區。 這處亦為新市鎮提供一個購物中心和主要的公共交通交匯處。
但廟內一塊寫於1983年的碑記,則說侯王為國舅楊亮節,又是妙手國醫。 碑文指楊亮節率領前頭部隊,化裝農民南下九龍新界,分居大圍附近和東涌農地,並策劃和督建九龍城寨,以備迎護宋帝。 其後元兵襲迫,陸秀夫在崖山負宋帝昺跳海而死,宋亡。 九龍城、東涌和大圍的村民因景仰侯王功德,遂立廟紀念。
沙田舊貌: 沙田區風土人情
今日城門河大部份為人工河道,其建築原意是為把沙田區的污水及可能出現的洪水排出大海,排水範圍有37平方公里。 亦為區內居民提供一個進行康樂活動,包括踏單車、緩步跑、划艇及扒龍舟的地方。 城門河為沙田一條最著名及最有感情的河流,它貫通了整個沙田區。 位於沙田東北的馬鞍山,因山頂上的弧線形如馬鞍,因而得名。 山上有一條古村, 名馬鞍山村,有超過二百年歷史。
九龍衙前圍村現已人去樓空,行將清拆,大圍村便是最接近市區的圍村了。 請在本文下方空格內加上✓表示同意我們使用您的個人資料(如姓名及電郵)作直接促銷用途,例如向您發送有關我們舉辦或安排的活動的新聞及/或宣傳推廣通訊物料或促銷資訊。 康熙八年,清廷復界,但本地原有房舍多已被毀,故回遷者寥寥。 沿海地方在康熙八年(1669)復界,瀝源卻遲至康熙廿三年(1684)方得復界,發展由此較他處遜色。
沙田舊貌: 內地遊客銅鑼灣買藥材遭極速磨粉 被逼支付11萬天價藥費
説起沙田,讀者可能會想起城門河的美景、馳名的沙田鷄粥和乳鴿。 今日的沙田,以城門河、新市鎮和舊日的工業城市而著名,是個發展良好的新市鎮。 但您可知道,沙田以前曾是一片汪洋,又是區域内最好的香木產地之一呢?
沙田舊貌: 香港志
沙田坳邨由房屋署總建築師(2)設計,也是全港最後一個採用非標準型大廈配非標準單位設計的公共屋邨;往後所興建的公屋及居屋皆是採用構件式單位設計。 1965年亞皆老街公主道天橋, 這條天橋是九龍第一條行車天橋. 公主道原名楠道 , 1949年的楠道很短,只在何文田山下由巴富街起至窩打老道為止,全長不及今日公主道十分 之一. 公主天橋橫跨亞皆老街,現在所見的是1983年通車的雙線雙程新橋, 流量和容車量均比建於1966 年 、 雙程共三條行車線的舊橋為大. 緣份直至1949年,劉希成的兒子劉瑞回流返港才到。 當時中國政權易手,不少人為了逃避共產黨而南下香港,使香港人口「嘭」的一聲多了一大堆。
沙田舊貌: 馬鞍山古蹟風貌
今天新界許多村校因不能抵抗時代洪流而關閉,大圍公立學校也不例外,1990年代開始空置。 在積富街的正門仍見學校牌匾,但油漆已經脫落,樹根亦侵蝕校舍,不知何時才有機會活化重生。 1898年,中國被迫與英國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將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土地及附近二百多個島嶼租予英國九十九年。
沙田舊貌: 沙田新市鎮
而一切留言之言論只代表留言者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讀者及用戶不應信賴內容,並應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 由於本網站受到「即時上載留言」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留言,若讀者及用戶發現有留言出現問題,請聯絡我們。 出席啟動儀式的沙田前區議員黃冰芬說,系統善用AR及VR技術,有助更多年輕人認識昔日香港面貌,加深對本地歷史文物的認知。 而開發團隊則期望,程式能有效吸引外地旅客了解香港以往歷史,並透過結合單車運動,加深遊客旅遊體驗,同時推廣本地文化深度遊。 由馬鞍山民康促進會和香港生產力促進局共同開發的「E導沙田」旅遊語音導覽手機應用程式,記錄了超過50個沙田及馬鞍山景點,並涵蓋單車徑路線的導航功能。
沙田舊貌: 沙田區莞香
(Freepik網上圖片)其三,積極培養大數據分析和位置資訊人才。 這是重中之重,要締造善用先進科技的文化,才能令機構成功數碼轉型,市建局近年致力投資於大數據分析和GIS的培訓計劃,是數碼轉型的要素。 市建局開發了以地理資訊系統(GIS)為基礎的「市區更新資訊系統」(URIS),並將它運用到各種功能。 現時已開發約20個應用程式,涵蓋各個職能領域,包括項目選擇、規劃與設計、財務評估、物業估值和收購、安置及建築物修復等。 地理空間數據能把雜亂資訊圖像化,讓公眾更易理解吸收,亦方便當局吸納意見。
有關人員在「沙田圍」向村民查問名稱,村民報稱為「沙田」,英軍遂以「沙田」取代「瀝源」的名稱。 威爾斯親王醫院於1982年正式啟用,是一家分區醫院。 其他的輔助醫院服務則由位於亞公角的沙田醫院和沙田慈氏護養院(補助醫院)提供。 新市鎮亦設有四間普通科診療所/健康中心,為區內居民服務。 沙田古稱瀝源,區內的馬鞍山早於新石器時代晚期 ( 約公元前 2500 年左右 ) 已有人類活動;烏溪沙亦曾發現約為南宋至清代的考古遺跡,可見當時已有人定居該地。 明萬曆二年正月二十日(1574年2月11日)韋、陳、唐、吳、許、蔡、袁、李、楊、黃諸姓在瀝源海旁(今沙田城門河一帶)奠基建圍,並取名「積存」,是為積存圍,後又俗稱「大圍」。
沙田舊貌: 財政預算案2023|陳茂波:推出「開心香港」、派5000元消費券 刺激本地消費 一文看清重點
昔日的沙田海又稱潮水灣,是一個形似喇叭的狹長形海灣,連接吐露港,當潮漲時,海水便會湧入沙田海。 所以,沙田原來有一個更動聽的名字,是瀝源,意謂城門河清澈的河源,瀝源,就是整個沙田區,名字一直沿用至英人管治前。 六十多個小村落沿城門河邊邊的淺灘發展,如小瀝源村及沙田村等。 當時的流動小販大多在廟街內天后廟前的廣埸(即「榕樹頭」)擺檔,故廟街之上並非如今日一樣遍佈小販。 直到1968年政府計劃在榕樹頭附近、前光明戲院興建梁顯利社區服務中心,引起在該處擺檔的近200小販不滿,最後決定在廟街、上海街一帶劃出近600個3尺X4尺攤位安置小販。 但是在二次大戰以前,因為交通不便的緣故,該警署便已遷出,剩餘兩幢空置的建築物。
沙田舊貌: 人口及房屋組合
當時彌敦道仍為「羅便臣道」,南北相接中間道及柯士甸道。 後在1904由總督彌敦爵士將其擴闊成6線行車馬路,並延長至窩打路道。 從照片中可見當時彌敦道兩旁渺無人煙,故擴闊之事被稱為「彌敦的蠢事(Nathan’s Fool)。一百年後的今日,彌敦道成為九龍最主要的幹道。 韋氏宗祠過去曾經辦學,1967年因應沙田人口急增,村民獲政府資助在韋氏宗祠後方建成大圍公立學校,讓區內更多兒童可以接受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