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德禮15大優點2024!(持續更新)

作為社會名流及扶輪社社員,他不斷借各大演講及致辭場合宣揚聆聽古典音樂的美好,設立音樂相關獎學金,更創辦了一本名為《Showbox》的免費演藝通訊 (後改為收費)。 六十年代推波助瀾成功令政府興建香港大會堂後,為了督促政府繼續興建場地,他甚至參選1969年的市政局選舉,可惜在十人爭五個議席下最終得票第六出局。 儘管在1957年璇宮戲院易手至Hong Kong Enterprise Ltd.旗下,這無阻他繼續追夢。 作為社會名流及扶輪社社員,他不斷借各大演講及致辭場合宣揚聆聽古典音樂的美好,設立音樂相關獎學金,更創辦了一本名為《Showbox》的免費演藝通訊(後改為收費)。 在我眼中 — — 相信同樣在音樂家、音樂學者及音樂愛好者眼中 — — 皇都戲院的歷史價值在於其前身璇宮戲院曾是二十世紀中葉香港主要音樂表演場地,也一度是歐德禮向香港人推廣古典音樂的要塞,這一點比起戲院的建築特色以至跟香港電影發展的關連來得重要千萬倍。 在我眼中——相信同樣在音樂家、音樂學者及音樂愛好者眼中——皇都戲院的歷史價值在於其前身璇宮戲院曾是二十世紀中葉香港主要音樂表演場地,也一度是歐德禮向香港人推廣古典音樂的要塞,這一點比起戲院的建築特色以至跟香港電影發展的關連來得重要千萬倍。

戰爭時他拿起槍枝保衛香港,和平時他傾盡家財讓香港人見識國際級音樂家的技藝。 可是在世時香港人沒有用票房收益報答他,過身後香港人索性遺忘他。 最可悲的是他生前一直關心演出場地不足問題,同樣問題在他死後超過四十年卻是愈演愈烈。 所以,我夢想中活化皇都戲院的最佳方案,是翻新戲院外觀之餘,同時聘請以音樂廳為專長的專業音響工程顧問(如日本的永田音響設計,又或是已收歸Arup旗下的美國Artec),將戲院內部修建成頂級音效的音樂廳,另加設後台、化妝間、鋼琴室等配套設施。 儘管未見確實數字,據部份紀錄指皇都戲院座位數目1300,那麼其空間應足夠改裝成為至少1000座的中型音樂廳。

歐德禮: 「保育硬件難 保育歷史精神更難」

同年12月,文化保育團體「活現香港」提出保育及發展並存方案。 建議將中央通風廊移至僅16米高的戲院上方,既可保留戲院,發展商也可興建一幢高22層高大廈。 其他設計包括將戲院原有空間改裝為室內運動場,可進行攀石、飛索及滑雪等活動。

  • 這種流動性,讓香港文化充滿着混雜性,既是混合了中與西,也揉和了昔與今,並不是一種純粹、孤立的文化。
  • 坊間流傳着曾三利致富的故事:說他有一天因為要為工人準備食糧,於是以高價800錢在街市購入16罈鹹魚,鹹魚罈非常沉重,人們都笑說他買的鹹魚罈是奸商用石頭墊底,只值100錢。
  • 這個說法的來源,主要是來自港英政府管治初期歐德禮和駱克的兩份報告。
  • 周教授說,30年代香港音樂百花齊放,還體現在很多學校都有樂團,並有功能籌款活動。
  • 而積極宣傳活化的機構「活現香港」就特意聯絡上歐德禮(Harry Odell)的媳婦 Mrs Molly Odell,並安排Molly與家人由海外到香港,並去到張敬軒的家參觀,並互相交流。
  • 才一個月歐德禮已安排了第一場古典音樂會在璇宮舉行,那是來自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的美國女高音Helen Traubel的獨唱會。
  • 說他是「跨界奇人」一點也不誇張,他跨越的不只是不同業界,更是不同國界。

現職香港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學系高級講師,主要教授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教育等科目,並為香港歷史文化研究會會長,業餘於「思考香港」、《香港商報》、《文匯報》、《良友之聲》及《線報》等報刊,撰寫歷史文化及文學專欄。 研究興趣為中國古典文學、歷史與文化、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等。 於香港新城電台「謙仔有請・葉博駕到」節目嘉賓主持,以及主持香港電台節目《喜閱香港:客家・客情》、《喜閱香港2: 香港宗教萬花筒》、《香港宗教萬花筒2:華人信仰文化》。 近著有《金庸小說裡的中國歷史》 、《香港鳳山寺與廣澤尊王研究》、《西貢非遺傳承計劃:西貢麒麟舞》 、 《回緬歲月一甲子──坑口風物志》、《圍城苦戰──保衛香港十八天》、《戰鬥在香港──抗日老兵的口述故事》及《古樹發奇香──消失中的香港客家非遺》等。 近作《小學生・古詩遊》更榮獲第二屆「香港出版雙年獎」語文學習類出版獎。

歐德禮: 歐德禮的音樂夢

曾三利極有商業頭腦,發現香港的城市建設需要大量石材,於是拿出微薄的積蓄,到筲箕灣阿公岩開設三利石廠,經營打石業務,生意愈做愈大,日後很多政府工程也採用三利的石材,如舊最高法院和薄扶林水塘均由三利石廠供應石材。 客家人祖先主要是在清康熙復界時,從五華、興寧、梅縣、惠州等地方遷移過來,居港接近300年。 不少客家人是在香港開埠前後,因廣東生活困苦而南下香港謀生。 時任港府輔政司(Colonial 歐德禮 Secretary)兼華民政務司(Registrar-General)的駱克(J. H. Stewart Lockhart)發表了《駱克報告書》。

歐德禮

當包括1800座音樂廳及300座演奏廳的「音樂中心」從西九文化區的藍圖消失後,香港下一個新音樂廳只有預計2020年落成的東九文化中心(實情是一個「好過無」的1200座多功能演藝廳)。 面對依舊缺乏的音樂表演場地,皇都戲院非常有潛質加入成為香港音樂界的希望。 歐德禮 無論是回復建築物本身功能,還是回應社會現實需要,將皇都戲院翻新成音樂廳,都是最佳選擇。

歐德禮: 歷史

那是他在大中華地區的首次,較1979年歷史性訪華早近四分之一世紀。 藝術發展局前局長陳達文在為《香港音樂的前世今生》書寫的序中稱,30年代港英政府對文化藝術的態度是「積極不干預」,即政府不給錢。 尤其是 年,抗戰開始,出現了很多有組織或無組織的「歌詠運動」,黎小田的父親黎草田就是當時的愛國活躍份子,在中環半山的YMCA(基督教青年會)舉行華人音樂表演及籌款活動。

傳媒亦常稱皇都戲院於1997年結業後改建為商場,但事實是皇都戲院商場早於1959年已開業,並一直營業至今。 傳媒常稱皇都戲院的屋頂結構為「飛拱」(flying buttress),但正確說法應是拋物線型桁架, 簡單也可形容為「拱橋式」支架設計, 重點是它把戲院的屋頂由上支撐起來。 然而,「飛拱」一般是指把牆壁托起來的支架結構,此設計多見於古老教堂,如巴黎聖母院和香港堅道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 2015年7月,代表新世界發展為首等財團正式展開大規模的收購舊樓行動,成功購入該廈逾兩成業權,並落實向小業主進行收購,全幢涉資逾36億。

歐德禮: The Tuneful 25 Years 二十五載音樂回望:「閑情偶拾」 – 玄珠篇

1940年代末,國內局勢動盪,大量上海人南移香港,並於北角聚居,他們把上海的生活文化帶到這裡,形成北角於1950年代及1960年代初的「小上海」歷史時空和洋化面貌,璇宮戲院就是在這個時代背景出現。 皇都戲院的前身為1952年12月建成的璇宮戲院(Empire Theatre),該建築物由建築師劉新科及1950年的香港測量師學會主席 George. 璇宮戲院於1957年底結業後與毗鄰的地段重新發展成住宅及商用建築物,而地下停車場則改建成三層商場。 1959年2月8日,易了手的璇宮戲院重開,改名皇都戲院,到1997年2月28日結業,後於2000年改裝為桌球會,而該娛樂場所一直營業至今。

1896年3月18日生於開羅,原名Harry Obadofsky,父母為俄羅斯猶太人。 1937年出世的盧景文12歲(1949年)入男拔萃書院時,一個英文字都不會,降兩個班才入到學,而且英文差到甚至被老師摑一巴。 6年後(1954年)他居然可以在中英樂團吹圓號,一個19、20歲的男仔,既是校隊最Top的守門員,還是跳水運動員,負責戲劇佈景,而且從1956年開始寫報紙專欄,並在《南華早報》開了一個四格的卡通專欄,將自己喜愛足球和音樂的樣子畫出來。 大廈毗鄰英皇道、渣華道、電廠街、電氣道等,乘搭公共交通者可乘香港電車、巴士、小巴或隧道巴士102、112、106或116號線前往。

歐德禮: 建築特色

1896年3月18日生於開羅,原名 Harry 歐德禮 Obadofsky,父母為俄羅斯猶太人。 他在上海聖芳濟書院畢業、在長崎開始職業踢躂舞者生涯、移居美國後又隨美軍到法國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 不過,吳仍有信心,提到至今開會的經驗很好,各人都很專業,大部分時間都是講及文化和內涵,仍未提到成本效益,他亦認為持有業權的新世界發展相當重視此項目。 無奈及後皇都光輝不再,1997年戲院結業,改為桌球會及商場,再後來商場更追不上時代更替需要,只淪為位處繁華商住區中平價物品服務少數基層生活。 相對街外繁燈閃爍途人匆匆,商場內運作商店卻寥寥可數,有如時間進入膠著狀態,卻非跟時代息息相關。 偶爾見到劇院遺痕,但大部分曾經觀眾絡繹不絕嘅通道,此時此刻幽暗寂寞。

1879年,加入港英政府,是香港歷史上第一位入英屬香港籍的外國人。 他是殖民地年代香港政府中文秘書的華人事務專家、「中國通」,編有中英字典、廣東話發音專書,愛好中國風水,曾任洋務參贊,香港最高法院傳譯員,對保良局的成立有貢獻。 自從知道皇都戲院的故事,我一直有個夢想:讓皇都戲院修復成一流音樂廳,重現六十年前古典音樂大師輪流登台的盛況,再續創辦人歐德禮(Harry Odell)一個單純的音樂夢。 歐德禮 2019年6月,新世界發展以7.37億元向陸海通家族收購皇都戲院大廈戲院及地下26、27及80號鋪位及地下部分地鋪連閣樓、1樓及2樓前座,相當於全數約11.8%業權,陸海通家族1958年以約150萬元購入發展,是次轉手帳面賺約7.35億元,持有約61年,升值約490倍。

歐德禮: 活化北角皇都戲院 學者望保留其劇院式的特色

),位於香港島東區北角英皇道279-291號,所屬地段由三部分組成:皇都戲院、皇都戲院大廈及商場。 皇都戲院的前身為「璇宮戲院」,於1952年落成,是一座單幢式戲院,而皇都戲院大廈及商場則於1959年落成。 畢業後一直飄泊於各式文化事業:從唱片公司數據庫主任到電台客席主持到男性雜誌編輯到中學教師不等。 歐德禮 現為香港中文大學合唱團音樂總監兼指揮,同時擔任多家學校之敲擊導師及樂隊指揮。 自中學起筆耕多年,樂評影評文化評論時裝鐘錶人物專訪一概寫過,作品散見於港台兩地媒體。

展覽就模仿了當年的賣樓書,從上面的平面圖可見,單位四四正正,間格非常實用,1個住宅單位售14,200元起,還可以分12個月或24個月付款,相較現今買樓要「供到退休」的常態,令人更感年代遠去。 是不是自由選擇學音樂,就9:1,9個是自由的,1個不是自由的,那就是從小叛逆父意的黎小田。 黎小田做童星時,父親曾經在片場搶下他彈的結他摔在地上並用腳踩,對一個弱小心靈的傷害可想而知。

歐德禮: The Tuneful 25 Years 二十五載音樂回望

愛好中國風水,編著有多本語言學著作,如:中英字典、廣東話發音專書、粵語詞典等。 1971年6月,歐德禮娛樂公司被一家英資公司收購過半股權而遭吞併,七十五歲的歐德禮終於退下火線。 1975年12月18日,歐德禮在銅鑼灣一家酒店內跌倒,送往嘉諾撒醫院後搶救無效,延至19日不治,享年七十九歲。

歐德禮

拆卸時政府應承社會團體將另覓地方興建新大會堂,但因二戰爆發而擱置。 1950年代初民間要求興建大會堂呼聲再起,更成立壓力團體,結果政府同意斥資二千萬元填海興建,1954年以模型徵求意見、1957年動工、1962年完成,即現在位於中環的香港大會堂。 歐德禮 由建築師劉新科及1950年嘅香港測量師學會主席George.W. Grey所設計嘅璇宮,可以容納逾千觀眾,成為來自世界各地古典音樂名家雲集在這東方之珠嘅表演殿堂。 不久電影業發展迅速,1957年璇宮易手兩年後改建為皇都戲院放映電影,甚至連紐約華埠唐人街,也有一間外牆附有壁畫嘅璇宮戲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