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州街51至53號12大優點2024!專家建議咁做…

消息指出,該物業早前以1.5億元放售,經議價後以1.23億元沽出,以全幢總建築面積約4250方呎計算,呎價約2.89萬元。

(資料圖片) 欽州街51至53號唐樓興建於1932年,為兩幢相連的樓宇,樓高4層,一梯兩夥,屬典型的上居下舖格局。 樓宇採用新古典風格興建,在每戶的「大騎樓」外牆上,有兩條柱以愛奧尼柱式設計,屋頂上還有一個三角楣飾的設計,具備古希臘和羅馬的建築元素。 樓宇亦採用新古典建築風格,在唐樓中屬較罕見,外牆由多條羅馬式石柱組成,樓宇兩旁沒有窗,後庭部分設有天井,反映昔日深水埗大眾的生活面貌。

欽州街51至53號: 中國男籃力挫哈薩克斯坦 香港球迷點讚國家隊出色表現

53號整幢樓宇現屬趙之民所有,二、三樓已空置,地舖則從1959年起經營「榮發餐廳餅店」至今。 根據土地註冊處文件,物業由「舖王」鄧成波家族旗下的陞域集團所持有,該集團回應指有關建築搭棚架工程只是進行定期維修保養,以確保建築物及途人的安全,並對此建築物的計劃未有可公布的消息。 翻查資料,鄧成波自今年5月中離世後,家族已累積沽出超過30項物業,包括舖位、工廈、住宅地盤等,涉及金額超過80億元。

欽州街51至53號

另外,區內主要屋苑包括 麗翠苑,李鄭屋邨,南昌邨,美居中心,幸俊苑。 區內家庭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為HK$ 18,000,年齡中位數為 46.2歲。 對於有指露台的通花磚已被換成鋁窗,她表示,翻查2015年舊相,欽州街53號已加裝了鋁窗,通花磚則仍在,惟頂樓的通花磚當年已蕩然無存。 她大派定心丸指,視察後發現大廈仍保留2015年時的建築特點。 欽州街51至53號 她續指,業主現時只是搭棚檢查外牆,視乎情況再決定會否維修,相信對方有與屋宇署溝通。

欽州街51至53號: 深水埗欽州街成交1.23億

大公文匯全媒體報道:被評爲一級歷史建築,位於深水埗欽州街51至53號的唐樓已有超過80年歷史,見證了香港由漁村到大都會的歷史,該幢唐樓近期進行維修工程。 被評為一級歷史建築,位於深水埗欽州街51至53號的唐樓已有超過80年歷史,見證了香港由小漁村變身為大都會。 樓宇現時已搭滿棚架進行維修工程,其中屋頂前三角楣飾刻有1932的興建年份字樣已消失。 欽州街51至53號 全民保育行動發起人袁智仁指,位於九龍的一級歷史建築為數不多,上址正是其中一例。

  • 深水埗區的長沙灣@中原樓市片區,區內共19,540個私人住宅單位,涉及人口共131,188人。
  • 文物保育專員辦事處和古蹟辦會繼續與業主代表保持緊密聯繫,並從文物保育角度提供意見。
  • 51號的地舖曾是上世紀50、60年代區內著名的「嶺南洋服」,現已結業,轉為電腦軟件公司。
  • 外界擔憂該歷史建築物會遭「破壞式修復」,蕭麗娟透露,當局過去幾日已連番到現場視察,她今早亦有走到大廈拍照,將大廈現況與2015年做對比,留意到屋頂上俗稱「女兒牆」的矮牆無被拆去,牆上「1932年」的字樣仍完好無缺。
  • 至於兩段路為何沒有連接起來,大概因為兩段路中間有港鐵路軌和西九龍公路,車輛若要駛經整條欽州街西,也可以利用不遠處的東京街交匯處或太子道交匯處前往。
  • 區內家庭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為HK$ 18,000,年齡中位數為 46.2歲。
  • 業主陞域集團早前回覆查詢時則表示,現時正為欽州街建築進行定期維修保養,以確保建築物及途人的安全,強調除此之外,集團對此建築物未有可公布的計劃。

大廈採用新古典風格興建,每戶的「大騎樓」外牆上,均設有兩條以愛奧尼(Ionic Order)設旳計,屋頂上還有三角楣飾的設計,集古希臘和羅馬的建築元素於一身,是本港少數保存得較為完整的第三代戰前唐樓。 欽州街51至53號唐樓興建於1932年,為兩幢相連的樓宇,樓高4層,一梯兩伙,屬典型的下舖上居格局。 被評為一級歷史建築物的欽州街51至53號,為兩幢相連的樓宇,樓高4層,採用新古典風格興建,屋頂刻有「1932」字樣,相信是建築物的興建年份,屬香港少數保存得較完整的第三代戰前唐樓。 文物保育專員辦事處和古物古蹟辦事處一直與欽州街51及53號的業主代表溝通,討論寓保育於發展方案。 欽州街51至53號 業主在發展計劃中保留建築物的特色元素,包括歷史建築的正立面(外牆和騎樓)及屋頂的三角楣飾等。

欽州街51至53號: 欽州街55號 屋苑資料

乍看之下,眼前這幢建築物似是一座大學大樓,但其實它是中華電力總辦事處! 欽州街51至53號 辦事處於1940年建成,由本地著名建築師關永康設計,大樓樓高5層,以紅磚砌成,是典型的現代主義風格建築。 而大樓兩翼中央的鐘樓設計,更是與已拆卸的第二代中環天星碼頭鐘樓同出一轍,兩者均以簡約線條、對稱和幾何等主要元素設計。

欽州街51至53號

不說不知,原來在深水埗也有2幢逾80年歷史的第三代戰前唐樓——欽州街51及53號。 它們為2幢相連的樓宇,樓高4層,屬典型的「下舖上居」格局。 樓宇採用新古典風格興建,在每戶的「大騎樓」外牆上,均設有2條愛奧尼(Ionic Order)柱式柱子,屋頂上還有一個三角楣飾(pediment)的設計,集古希臘和羅馬的建築元素於一身,非常獨特。 不過,雖然大樓已被評為一級歷史建築,但屋宇署於2018年批准其重建計劃,因此大樓將面臨清拆,並發展成樓高25層的商住樓宇,實在叫人惋惜。 欽州街51至53號唐樓興建於1932年,為兩幢相連的樓宇,樓高4層,一梯兩伙,屬典型的上居下舖格局。 欽州街51和53號分別在2011年和2017年被評為一級歷史建築,大幢大廈均建於1932年,樓高4層,屬於典型下舖上居結構。

欽州街51至53號: 九龍城福佬村道15號,地下,一樓,二樓,成交6280萬

2006年起開始「租舖」及2009年再「買舖」創業售予創業者,先後創立了78盤各小生意 欽州街51至53號 ( 茶餐廳、補習社、便利店、花店等)。 欽州街51至53號 2011年公司十週年正名為「盛滙商機」,以父親李常盛起名。 鄧成波家族2015年合共斥資3830萬元併購入欽州街51號全幢,翌年再以公司轉讓形式收購欽州街53號,估計當時作價約4000萬元,因此估計入市總成本為7830萬元,是次易手賬面獲利約4470萬元,升值57.1%。 在欽州街西次段分支的欽明路,並是鄰近貨倉的通道,行人可以利用此路步行到大角咀海帆道,兩條道路的交界便是深水埗區和油尖旺區的分界線。

1993年,批發市場及其道路落成,當時進出批發市場必須駛經東京街延伸段,接駁現時批發市場的出口。 車輛進入時,先經過一段向東南方的道路,繼而右轉向西南方的道路,才能到達批發市場的入口。 時至今日,「東京街延伸段」已經消失,「向東南方的道路」現已成為車輛離開市場的必經之路,而「向西南方的道路」便是今天的欽州街西。

欽州街51至53號: 欽州街55號

當年,殖民地政府為了增加九龍半島的食水供應量,於是興建了一座由3幢樓房所組成的抽水站,當中有2幢早已被清拆,只剩下樓高2層的「紅磚屋」有幸得以保存。 其上層原為主管宿舍,下層則為辨公室及士多房,屬新古典主義設計建築,並糅合了「美術工藝運動」的建築風格。 另外,「紅磚屋」亦曾作為郵政局、公廁、垃圾收集站,以及露宿者之家等用途,現在則成為油麻地戲院的辦公室及紀念品商店。

欽州街51至53號

欽州街西的首段主要為市民提供通勤運輸接駁,次段則是以貨物運輸為主,由於用途明顯不同,兩段路不相連也可這樣解讀。 他又批評古蹟辦一直強調以點線面形式進行保育,近年亦致力保育深水埗區,但目前對於一級歷史建築被破壞卻坐視不理,實為文物保育政策的大落後,認爲古蹟辦應盡快升格該建築為古蹟,以免業主進行任何改動。 古諮會今日開會,主席蘇彰德表示,留意社會關注欽州街51至53號戰前唐樓外牆搭棚,擔心該一級歷史建築物的發展,故特別在會議中邀請文物保護專員蔣志豪和古蹟辦行政秘書蕭麗娟解釋有關工程。 他又批評古蹟辦一直強調以點線面形式進行保育,近年亦致力保育深水埗區,但目前對於一級歷史建築被破壞卻坐視不理,實為文物保育政策的大落後,認為古蹟辦應盡快升格該建築為古蹟,以免業主進行任何改動。 每當乘搭交通工具途經觀塘道時,常會看到一幢紅白色的建築物,原來是於2010年獲評為一級歷史建築的明愛向晴軒家庭危機支援及避靜中心! 這幢樓高2層的平房,建於1934年,為前皇家空軍基地總部大樓,屬新古典風格建築。

欽州街51至53號: 欽州街53號附近醫院

文物保育專員辦事處和古蹟辦會繼續與業主代表保持緊密聯繫,並從文物保育角度提供意見。 業主陞域集團早前回覆查詢時則表示,現時正為欽州街建築進行定期維修保養,以確保建築物及途人的安全,強調除此之外,集團對此建築物未有可公布的計劃。 惟有委員指,業主維修歷史建築物時,毋須向古蹟辦和古諮會交代,或會影響其歷史結構,質疑是法律漏洞,「因為佢搭個棚,我真係唔知佢做乜嘢㗎喎,佢都遮住曬。」蔣志豪回應指,所有建築物進行大型維修時,需向屋宇署申請。 資深投資者「舖王」鄧成波家族沽貨持續,位於深水埗欽州街51至53號的一級歷史建築舊樓,以約1.23億元賣出。 深水埗區的長沙灣@中原樓市片區,區內共19,540個私人住宅單位,涉及人口共131,188人。 主要街道包括元州街(長沙灣段)、青山道(長沙灣段)、發祥街(長沙灣段)、福榮街(長沙灣段)、長沙灣道(長沙灣段)、荔枝角道(長沙灣段)、福華街(長沙灣段)、醫局街(長沙灣段)、海壇街(長沙灣段)、興華街(長沙灣段)。

於2011年,中華電力申請將大樓保育重建,除了把富有歷史價值的鐘樓保留,更在內部設立了分別以電力及香港歷史為主題的博物館。 欽州街51-53號是兩幢相連的樓宇,樓高四層,一梯兩伙,臨街有大騎樓,屋頂的三角楣飾上刻有「1932」字樣,相信為建築物的興建年份。 51號的地舖曾是上世紀50、60年代區內著名的「嶺南洋服」,現已結業,轉為電腦軟件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