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緊急第四類11大著數2024!(震驚真相)

公立醫院急症室上年6月18日起調整收費,由100元增至180元。 醫管局今日公布調整收費後的最新情況,顯示求診人次由217.5萬人,減至加價後約207.9萬人,按年減少4.4%。 另外,醫管局指標訂在30分鐘內處理九成的緊急病人,但醫管局急症科統籌委員會主席李啟明提到,現時緊急病人的平均輪候時間只有七成六達標。 按分流類別劃分,「次緊急」及「非緊急」的第四、五類病人的首次求診人次亦按年減少7.7%。 醫管局總行政經理(感染及應急事務)莊慧敏認為,數字反映加費措施取得成效,有效減少「次緊急」及「非緊急」首次求診的病人,可集中處理危殆、危急等病人。

次緊急第四類

醫生亦會因應病人情況而處方藥物或安排適當的檢查(例如心電圖檢查、血糖指數測試及X光等)。 在等候期間,醫護人員亦會盡量鼓勵家屬陪伴病人並與醫護人員保持溝通,以便為病人提供適切的協助。 另外,他又指第4至5類佔整體求診病人65%,重申急症室服務要適當使用,希望市民明白如「次緊急和非緊急」應去普通科門診,醫管局亦不鼓勵這類病人輪候8至9小時。

次緊急第四類: 次緊急第四類

研究又指,首三類緊急類別病人在特別分流下,等候時間未受影響,但屬於非緊急類別的第五類病人,在醫院逗留和等候見醫生的時間,分別延長廿三分鐘和十二分鐘,不過,這類病人僅佔整體求診者不足一成,故這情況可以接受。 (一)根據醫院管理局(醫管局)的統計數字,在二○○六至○七年度到公立醫院急症室求診的病人中,被分流為第四類(半緊急)及第五類(非緊急)個案的平均輪候時間,分別為73分鐘和98分鐘。 (二)公立醫院急症室服務收費於二○一七年六月十八日由100元調整至180元。

  • 急症室服務收費調整前後的求診人次可能在某程度上反映服務收費調整會對病情較不緊急(即第四及第五類別)的病人在求診行為上帶來一定的轉變。
  • (二)及(三)為確保病人盡早獲得診斷及評估,醫管局設有既定分流指引,由富經驗及已接受特別培訓的護士,對病人的病情作出初步評估及分流,根據病情的嚴重程度,決定治理的先後次序。
  • 雖然我們明白有部分病人未能確定其急性病狀究竟是否需要緊急還是非緊急醫療服務,因而選擇到急症室求診,但事實上也有不少病人為求方便,特別是在沒有門診服務的時段,把急症室當作門診診所使用,浪費公立醫院資源。
  • 但醫管局文件顯示,內部原來有為第四類次緊急病人訂定目標,需在120分鐘(兩小時)內處理75%病人。

而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急症室的求診人次,與兩年前急症室服務收費調整前的同期比較,次緊急及非緊急病人求診人次分別下跌3.7%及24.7%,而首三個類別病人則共上升4.4%。 梁智仁承認,普通科門診未必能完全吸納這批病人,但會根據效果再作適當調整,認為最主要是想改變病人到急症室求診的習慣。 次緊急第四類 梁指,急症室分5類病人,1至3級屬緊急,4至5類屬次緊急和非緊急,而現時第3類緊急病人只有75%能於30分鐘內應診,梁智仁希望加價能令這類病人達回緊急病人水平,即100%能30分鐘內應診。 醫管局文件披露,去年整體公院急症室處理緊急及次緊急病人達標率均「肥佬」,處理第三類緊急病人達標率僅為百分之七十五點九,低於九成的服務目標約十四個百分點;而處理第四類次緊急病人達標率更只有約六成六,低於服務目標約九個百分點。

次緊急第四類: 九龍中處理緊急個案最差

此外,醫管局致力推行措施,提升急症室的整體服務質素,包括增加急症室醫生、護士、專職醫療人員及支援職系人手,及透過發放特別酬金和假期補償等措施,以進一步加強急症室人手。 醫管局亦已推出「急症室支援時段計劃」,額外招募醫護人員協助處理緊急、次緊急和非緊急的個案,以減輕急症室人員的壓力和工作量,讓他們能專注處理較緊急的個案。 長期「逼爆」的公立醫院急症室候診人龍令人望而生畏,非緊急病人輪候逾半日屬等閒事,但原來連緊急個案也不達標。 醫院管理局文件顯示,七個醫院聯網中,六個未能履行三十分鐘內處理九成緊急類病人的服務目標,最差的九龍中聯網更只有六成緊急個案於半小時內獲處理。

(6)繼續在冬季服務高峰期期間與兩所設有低收費醫院病床安排的私家醫院合作,轉送願意轉院的合適病人往私家醫院完成治療。 簡單分診常用於大規模傷亡情形下,以快速將病患分類為需要緊急處理並送往醫院傷員或者非嚴重傷員。 傷員的分類依據是其傷情的嚴重程度,並使用印製的有色標籤加以區分。 食衞局認為,求診人次在加價後的改變,某程度上反映服務收費調整會對病情較不緊急的病人在求診行為上帶來一定的轉變。

次緊急第四類: 急症室排九句鐘 「小病變大病」

什麼是分流制度 – 醫院管理局轄下急症室均實施分流制度,按照病人病情的輕重緩急而定治理的先後次序,而非按先到先得的方法。 護士對病人的狀況和變化進行評估,以決定病人在急診室接收的有限級和治療。 此外,資深醫生快速診治後,其他人仍然需時處理跟進工作,病人要繼續停留在急症室,初級醫生的支援亦不足,有醫生坦言有「造靚條數」之嫌,令診治時間表面看來有所縮減。 他表示,被分為「危殆」及「危急」類別的病人,病況例子如發生交通意外、心臟病發、小朋友哮喘致含氧量極低及急性中風等。 以病人誤將滴露當涼茶致中毒為例,如果臨床判斷及儀器均顯視傷害為胃痛、喉嚨不適等,並未有影響呼吸,病人或被分流至「次緊急」類別。 以色列軍隊和非醫護人士使用簡化的S.T.A.R.T.:倒地不出聲的傷員應立即送入醫院搶救;倒地呻吟的傷員可以延後處理;能夠自行站立的傷員無需緊急處理。

根據醫管局分流指引,分流護士會根據病人客觀(例如維生指數)和主觀資料(例如病人報告的主要症狀),及針對性的評估結果(例如心電圖、血糖或尿液測試等),將病人分流為第一至第五類別。 於急症室負責分流的護士必須接受特別培訓及富急症室工作經驗,而醫管局急症科統籌委員會轄下的急症室護士發展小組委員會亦會定期於所有公立醫院急症室進行分流審核,以確保分流服務的質素。 為要減少非急症病人不正確使用急症室服務的情況,我們會繼續鼓勵市民善用家庭醫生的服務,患病時以家庭醫生作為尋求醫療服務第一個接觸點,由家庭醫生診斷病情的緊急程度,並在有確實需要時才前往急症室求診。 急症室服務收費調整前後的求診人次可能在某程度上反映服務收費調整會對病情較不緊急(即第四及第五類別)的病人在求診行為上帶來一定的轉變。 至於病情較緊急(即第一、第二及第三類別)的病人的求診行為,則可能未必會受到太大的影響。

次緊急第四類: 急症室七成六「緊急」病人可30分鐘內處理 未達九成指標

現時屬第三類的「緊急」病人,醫管局指標訂在30分鐘內處理九成的緊急病人,但醫管局急症科統籌委員會主席李啟明提到,現時緊急病人的平均輪候時間只有七成六達標。 李啟明解釋,輪候時間因長者求診人數上升、急症室進行檢查的次數增加等因素影響。 醫管局表示,未來會繼續鼓勵其他部門醫生以急症支援計劃支援急症室,及透過自選兼職招聘辦公室聘請兼職醫護,亦會增加病房容量,呼籲市民善用急症室。 (二)醫管局除了透過分流制度確保病情危急的病人可以得到適時及適切的治理外,亦致力推行各項措施,提升急症室的整體服務質素,當中包括增加急症室醫生、護士、專職醫療人員及支援職系人手,以及透過發放特別酬金和假期補償等措施,進一步加強急症室人手。

有急症科醫生表示,不達標情況不理想,但本港基層醫療做得不足,加上人口老化令緊急病人個案增加,若在較多基層市民居住的地區,依賴公立醫院的情況更明顯。 次緊急第四類 有醫生則指,部份醫院急症病人等候入院的時間極長,「等等吓等到死都唔奇。」直指本港醫療困境源於資源未善用。 對於分流為危殆類別的病人,他們毋須等候,會即時獲得醫護人員治理。 為了確保有緊急需要的市民前往急症室診治時,獲得及時的急症服務,所有急症室已實行病人分流制度 。 病人登記求診時,分流護士會根據病人需要危殆、危急、緊急、次緊急及非緊急治療而予以分類。 醫院管理局轄下的十八間公立醫院的急症室,為需要緊急服務的病人提供診症及治療。

次緊急第四類: 急症室

不過這還不是最誇張,有伊院護士透露,有緊急病人由昨天下午3時,等到今日下午4時還未上到內科病房,而且不止1人,有部分更有肺炎徵狀,但內科病房爆滿,「病人已迫到落唔到床」,所以無法再收症。 公立醫院急症室淪陷的消息由昨日(15日)開始傳出,事緣伊利沙伯醫院院急症室有2名醫生病倒,負責替假的另一名醫生亦告病假,3人全部出現感染甲型流感病徵。 本文章內容由 Bowtie 醫療資訊團隊 提供並只供參考,不代表 Bowtie 立場,Bowtie 對任何人因使用或誤用任何信息或內容,或對其依賴而造成的任何損失或損害,不承擔任何責任。 此文章內任何與 Bowtie 產品相關的內容僅供參考及作教育用途,客戶應參閱相關產品網頁內詳細之條款及細則。 (1)人手數字按相當於全職人員的人手計算,當中包括醫管局的常額、合約和臨時員工。

雖然我們明白有部分病人未能確定其急性病狀究竟是否需要緊急還是非緊急醫療服務,因而選擇到急症室求診,但事實上也有不少病人為求方便,特別是在沒有門診服務的時段,把急症室當作門診診所使用,浪費公立醫院資源。 此外,有大量非病情緊急的病人使用急症室服務,會加重前線人員的工作量,以致影響治療真正急症病人的效率。 醫管局轄下有十八間公院急症室,分流護士會根據病情危重依次將病人分五類,即危殆、危急、緊急、次緊急及非緊急。 按已訂立的服務目標,危殆病人會即時診治,危急類別目標是在十五分鐘內處理九成半個案,而緊急類別目標則是三十分鐘內處理九成個案。

次緊急第四類: 緊急病人公院急症室苦等25小時 分流級別代表等幾耐?

香港急症科醫學院院長蕭粵中認為情況不理想,他認為不達標的原因之一是病人數量增加,另一原因就是資源不足。 他提到有部份第四類次緊急病人其實未必需要到急症室求診,但本港的基層醫療服務不足,一旦病人無法在診所預約候診,或碰上假期較少診所開業時,便會前往公立醫院求診,令求診人數增加。 另外,由於本港人口老化問題嚴重,長者多會令緊急病人個案增加,而較多基層市民居住地區的公立醫院壓力亦相對較大。 該四類獲特別分流的病人等候時間平均七十分鐘,一般半緊急病人等候一百零七分鐘;特別分流的病人由分流至獲得處理則平均一百三十三分鐘,一般半緊急病人則平均等一百九十三分鐘。 四類病人中,沒有未獲診治便離院,再入院比率也較一般半緊急病人低百分之一點七。

次緊急第四類

他又指,其母親曾誤將滴露當涼茶飲,差點中毒,被分流至「次緊急」,等足3小時。 急症室專科醫生馮顯達接受TOPick訪問時指出,急症室分流制度劃分仔細,大致以維生指數,比如心跳脈搏、血壓及呼吸作準則。 如維生指數短期內出現問題,多屬「危殆」及「危急」類別,目的是要即時處理危急病人,以免出現無法挽救甚至死亡的情況。

次緊急第四類: 分流制度

醫管局最新文件顯示,2018年醫管局7個聯網在處理危殆及危急的達標率分別為100%及97.1%,兌現服務承諾,不過在緊急及次緊急病人方面則未能達標。 次緊急第四類 當病人抵達急症室後,先由一名富經驗及接受特別培訓的護士,對病人的病情作出初步評估,危急的病人會獲得優先治理。 次緊急第四類 我們期望會有更多的基層醫療醫生着重與病人建立持久的關係,在病人有需要時能切實提供服務,例如向病人提供應診時間以外的聯絡方法,以便病人在有需要時可以向他們尋求意見。 醫管局會繼續密切監察各公立醫院的病床情況,適時檢視上述措施,以及靈活作出適當的資源安排及調配,以改善急症室病人等候入住病房的情況。

次緊急第四類

(三)下表列出二○一六至一七年度至二○一八至一九年度醫管局急症服務每次診症的平均成本。 醫管局目前尚未有二○一九至二○年度急症服務每次診症平均成本的資料。 次緊急第四類 (1)天水圍醫院由二○一七年三月起分階段提供急症室服務,初期每日提供八小時服務(由上午八時至下午四時)。

次緊急第四類: 病人「滯留」急症室 輪候逾半日方可入院

醫管局亦已推出「急症室支援時段計劃」,招募額外醫護人員,協助急症室醫生和護士處理緊急、次緊急和非緊急的個案。 另外,公立醫院已透過加強老人科對急症室的支援,並於急症室增設觀察區,減少非必要入院的個案。 (一)醫院管理局(醫管局)轄下急症室均實施分流制度,按照病人病情的輕重緩急而制定治理的先後次序,確保有緊急需要的市民能獲得及時的急症服務。 當病人抵達急症室時,會先由富經驗及已接受特別培訓的護士,就病人的病情作出初步評估,危急的病人會獲得優先治理。 醫管局發言人回覆稱,就分流為危殆類別及危急類別的病人,醫管局均能達至服務指標。

次緊急第四類: 求診病人數量減 輪候時間不跌反升

醫院管理局轄下共18間公立醫院設有急症室,提供緊急醫療服務,Bowtie資訊團隊實時更新輪候時間以供市民參考。 本港的公營醫療系統負荷大,急症室求診人次即使在非流感高峰,單日亦錄得逾6千求診人次。 食物及衞生局回覆議員查詢時指,急症室收費自2017年大幅加價至180元後,上年度的求診數據顯示,次緊急及非緊急病人求診人次分別下跌3.7%及24.7%,料加價影響非緊急病人的求診行為。 不過當局數據同時反映,非緊急病人的平均候診時間於2019年高達134分鐘,是過去4個年度以來的新高。

次緊急第四類: 急症室輪候時間+分流制度(實時更新)

根據醫管局的資料,二○一七年七月至二○一八年六月急症室的求診人次與收費調整前的同期比較,整體急症室的求診人次共下跌約4.4%。 第四類別(次緊急)及第五類別(非緊急)病人求診人次分別下跌6.9%及17.6%,而第一類別(危殆)、第二類別(危急)及第三類別(緊急)病人則共上升1.3%。 為方便非急症病人選擇所需服務,醫管局急症室已備有同區私家醫生及24小時診所的有關基本資料,例如註冊專科、聯絡方法及候診時間等。 公立醫院亦會加強與同區私家醫生和24小時診所的聯繫,讓經由他們轉介而病情緊急的病人,可盡快得到急症室醫生的診治。 根據醫管局早前呈交的立法會文件顯示,全部聯網的病人平均入院等候時間為63分鐘,即逾1小時才可入院。 最新的醫管局文件亦揭示,有個別幾間醫院的病人入院輪候時間(Access Block)可長達12小時,病人苦等半天才可入院。

次緊急第四類: 肺炎咳出血屬「次緊急」? 醫生解構急症室分流制度

(二)醫管局急症室現時每次診症的單位成本為720元,而普通科門診診所每次診症的單位成本則為260元,兩者相差接近兩倍。 食衞局亦有公布每次診症的平均成本,2018/19年度的平均成本為1,530元,較上年度增加140元。 港府抗疫不力,一場新冠疫情令本港經濟衰退,民不聊生,不少打工仔不單止被裁員或放無薪假,即使保得住飯碗,每月強迫供款的強積金亦蝕入肉,去年人均帳面虧蝕逾4萬元。 強積金計劃備受爭議,有工會調查顯示,近九成半指去年強積金計劃結餘出現虧蝕,逾八成打工仔不滿意強積金的回報、未能應付退休生活開支,工會認為結果反映強積金制度未能有效保障僱員的生活質素,且未能發揮「保底」作用。 我原訂2/27搭華航至東京(線上刷卡元大)因病毒擴散快~於事在2/20自費改期(線上更改刷卡台… 中環九記牛腩,向來名人客眾,陳奕迅、梁朝偉、何超蓮等亦是其座上客,加上有米芝蓮推介加持,向來深得內地遊客歡迎。

次緊急第四類: 服務目標

立法會議員陳沛然向食衞局查詢急症室的服務數據,以及急症室於2017年6月起加價的成效,獲當局書面回覆指,加價後2017/18年度急症室的求診人次同期比較,整體求診人次共下跌約4.4%。 第四類別(次緊急)及第五類別(非緊急)病人求診人次分別下跌6.9%及17.6%,而首三類(危殆、危急、緊急)病人則共上升1.3%。 醫管局服務成本包括為病人提供服務的直接員工開支(例如醫生和護士的薪酬開支)、各項臨床支援服務的開支(例如藥房、放射診斷和病理化驗的開支),以及其他運作成本(例如公用事業開支和醫療設備維修保養費用)。 每次診症平均成本是根據急症服務總成本及相應活動(按診症次數)計算所得的平均數。 據了解,昨凌晨零時許,北區醫院急症室仍有逾三十人在輪候,在病人輪候顯示板顯示,有六十四人屬於半緊急(第四類)病人求診,等候時間為五百六十二分鐘。 身為重災區之一的伊利沙伯醫院急症室,自2014年起引入Rapid Assessment & Treatment (RAT),由資深的醫生先為緊急病人快速診治,再由較初級的醫生跟進治療。

次緊急第四類: 香港

第三類緊急病人例子包括發高燒、跌倒致懷疑骨折或有嚴重扭傷、心臟不適等;而第四類次緊急個案則包括發燒、跌倒擦傷及腸胃不適等。 其實想知哪一間公院急症室的輪候時間相對較短,醫管局網頁有不斷更新急症室等候的參考時間,不過數據僅統計過去數小時其他病人(即不包危殆、危急和緊急的病人)的最長等候時間,並非即時預計的等候時間。 如屬非緊急情況,市民可以考慮前往私家醫院急症室接受治療,收費介乎 HK$180 至HK$1,400 不等,視乎時間或日子而定。

次緊急第四類: 處理急症緊急個案 七聯網僅一達標

(二)及(三)為確保病人盡早獲得診斷及評估,醫管局設有既定分流指引,由富經驗及已接受特別培訓的護士,對病人的病情作出初步評估及分流,根據病情的嚴重程度,決定治理的先後次序。 分流護士會根據病情將病人分為五類,包括第一類別(危殆)、第二類別(危急)、第三類別(緊急)、第四類別(次緊急)及第五類別(非緊急)。 醫管局已訂立服務目標,以確保有急切醫療需要的病人能在合理的時間內得到診治。 急症室的醫護人員會按照個別病人的病情為有需要的病人安排入院接受進一步治療和護理。 次緊急第四類 在二○一九至二○年度,急症室病人在接受診斷後的平均入院等候時間為約67分鐘。

次緊急第四類: 病人的標識

在聯合醫院急症室,屬第四類和第五類的半緊急病人和非緊急病人佔六成,研究在一○年六月二日至八月一日進行,期間共有四百卅八人屬研究的指定組別病人,佔整體求診率百分之二點八。 至今早(16日)8時,經急症入院等候上房者達42人,同時有61名半緊急病人等見醫生,他們都已等了14小時。 結果昨日中午,伊院急症室一度有多達120名病人滯留急症室,當中逾40人屬第三級緊急病人,即服務承諾等候診症時間應在30分鐘之內的病人,但昨午等候時間要3小時左右。

次緊急第四類: 病人的標識

(一)下表載列二○一八至一九年度及二○一九至二○年度醫院管理局(醫管局)轄下各醫院急症室按分流類別劃分的急症室服務平均輪候時間。 處理第三類緊急病人方面,七個聯網中,只有港島東聯網達標,另外六個「肥佬」聯網達標率依次為九龍西、港島西、新界西、九龍東、新界東及九龍中;表現最差的九龍中聯網,有急症室的醫院包括廣華及伊利沙伯醫院。 醫管局呼籲病情輕微的病人,可考慮使用其他醫療服務,一方面避免長時間等候,急症室亦可以把資源投放於最有需要的病人。

至於緊急類別病人的輪候時間增加,受到多個因素影響,均會增加急症室的工作壓力。 現時病人到醫管局轄下公立醫院的急症室求診,會被醫護人員按病情分流為五個級別:危殆、危急、緊急、次緊急及非緊急。 當局就首三個分流類別訂定服務目標,危殆類別病人會獲得即時診治;第二類,目標是15分鐘內處理95%的危急病人;而第三類,目標是30分鐘內處理90%的緊急病人。 (五)醫管局轄下各急症室會根據其運作需要安排人手,而各醫院的人手調配安排亦會因應各項因素,包括個別急症室的規模、服務需求和供應等而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