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華醫院平面圖2024詳細攻略!(小編推薦)

東華三院平和坊分別提供親身到臨、電話及網上三種途徑的輔導服務。 廣華醫院平面圖 廣華醫院平面圖 東華醫院成立後一直為市民提供中醫服務,直至1896年首位華人西醫鍾本初醫生出任「掌院」,醫院遂成為中西醫兼備的醫院,廣華醫院及東華東院均是中西藥並用,由病人自由選擇。 直至1942年日治時代,由於中藥非常缺乏,所有住院病人自此便由西醫治病,而中醫服務則維持門診服務。 東華東院位於銅鑼灣掃桿埔東院道19號,鄰近香港大球場,是一所公營醫院,成立於1929年,由醫院管理局所管理。

廣華醫院平面圖

為提供更高質素的血管外科服務,廣華醫院設有急性中風治療科及張慈君紀念血管病診斷中心,通過先進的醫療儀器,為血管病患者作出準確的診斷及治療。 瑪嘉烈醫院現為香港腎科、傳染病科、燒傷及整形外科的第三層轉介中心,以及新界南區的腦神經外科 轉介中心。 瑪嘉烈醫院現設聯網腫瘤科中心、嚴重創傷中心、腎臟移植及透析中心、聯網碎石中心、聯網胸肺內科及肺結核治療、聯網高危產科、兒童及初生嬰兒深切治療服務等等。 繼承舊荔枝角醫院的傳染病科龍頭地位,在香港受SARS、禽流感、2019冠狀病毒病威脅時,瑪嘉烈醫院亦为指定專科醫院。 陳金海表示,重建後醫院總面積會較現時增加約八成,包括急症室會擴大4倍,具體面積尚待4月向立法會提交文件時再確認。 綜合立法會文件,廣華總面積原本約有11.4萬平方米,2013年曾預計重建後擴至約20萬平方米,2016年預計擴至27萬平方米。

廣華醫院平面圖: 中醫醫療服務

)起源於1870年,是香港歷史最久遠及規模最大的慈善機構之一。 從一個在廟宇內小小的中醫診療亭開始,東華三院一直致力為大眾市民提供多元化的服務,包括醫療服務、教育服務及社區服務。 至2017年,東華三院在全香港設有超過300個服務單位,僱員人數逾一萬名,為全港市民提供涵蓋各層面的服務。

廣華醫院平面圖

東華三院黃大仙醫院位於九龍黃大仙沙田坳道124號,前身為建於1954年位於廣華醫院內的「廣華護養院」,其後廣華重建,護養院需要覓地遷建,「黃大仙護養院」遂於1965年建立,專供年老慢性病患者入住,其後逐漸發展成為一所復康性醫院。 廣華醫院平面圖 東華三院總共有五間醫院,包括東華醫院、廣華醫院、東華東院,東華三院黃大仙醫院及東華三院馮堯敬醫院,東華董事局於1991年12月1日與醫院管理局簽訂協議,讓東華屬下五間醫院加入醫管局。 截至2003年,五間醫院合共提供了3,048張醫院病床,當中約600張是免費的,其中200張由政府資助,其餘400張由東華承擔。

廣華醫院平面圖: 九龍柯士甸站Site D 住宅上蓋 (GRAND AUSTIN)(2012-

作為本港歷史最悠久慈善機構,本院見證社會發展,因時制宜,不斷推展適切及優質的醫療、教育、社會及公共服務,貫徹「救病拯危、安老復康、興學育才、扶幼導青」使命。 廣華醫院平面圖 廣華醫院平面圖 時至今日,本院已成為全港最具規模的慈善機構,轄下共有357個服務單位,計有5間醫院、37個中西醫療衞生服務單位、60個教育服務單位、229個安老、青少年及家庭、復康及社會企業/創新社會服務單位,以及24個提供殯儀、廟祀及義莊服務的公共服務單位,服務範圍廣泛全面。 此外,本院亦設有東華三院文物館及東華三院何超蕸檔案及文物中心,負責保存機構檔案,並向公眾介紹本院歷史及修復工作,肩負文化傳承與保育責任。

廣華醫院平面圖

執行總監負責掌管東華三院的日常行政運作,並由各部門主管協助處理服務發展及行政事務,現任執行總監是蘇祐安。 2010年:根據古物及古蹟條例(香港法例第53章),文武廟及東華三院文物館被列為香港法定古蹟。 同年,東華三院社會服務科禁止在任何情況下向長者使用約束器具,使東華三院成為全港首個全面禁止使用任何約束器具的安老服務機構。 為了加強醫院和社區的聯繫,11月29日(星期四)下午,本院邀得東華三院董事局第三副主席譚鎮國先生到… 廣華醫院早前發現有病人帶有耳念珠菌,經接觸追蹤調查,在醫院的內科病房,再發現一名95歲男病人帶有耳念珠菌,但並無感染徵狀,該名病人早前已經出院。 瑪嘉烈醫院採用新一代模擬情境訓練中心的設計,當有大事發生(例如疫症爆發)時,可以更快的轉回病房用途。

廣華醫院平面圖: 服務範圍

東華三院職員的薪酬支出是由稱為「嘗產」的出租物業收入支付,由善長捐助善款扣除活動直接開支外,全數都會用於東華服務。 永祥大廈位於灣仔摩理臣山道78號與祥德里交界,原為粵劇名伶鄧永祥之全資物業,其過身後家人將業權捐予東華三院。 東華三院以待長為尊的精神營運安老院舍,因此轄下所有院舍已經在2010年起禁止使用約束器具,東華三院職員亦不得在任何情況下以任何物品限制旗下院舍長者的活動能力,創全港安老院舍先河。 東華三院的禁用約束物品政策得到勞工及福利局嘉許並推廣至不同安老服務機構。

廣華醫院平面圖

香港賽馬會於2000年撥款1,600萬元予廣華醫院進行設施改善工程,興建兩個分別位於醫院東翼和北翼的復康花園,以及連接醫院主要大樓的有蓋行人通道,改善醫院的環境及讓住院病人享用更理想的休養空間。 二次大戰後香港人口急速增長,廣華醫院住院人數在1957年急升到18萬人次,包括21,000宗產科個案。 兩至三名病人共用一張病床及走廊佈滿帆布床在廣華醫院內觸目皆是。 1955年馬會捐資25,000元聘請甘洺(Eric Cumine)設計改建廣華醫院藍本。 1957年東華三院建議一項2,000萬元建築加500萬元器材費用的重建計劃。 其間董事局於1958年增建可容120張病床的「丁酉病房」應付新增的病人。

廣華醫院平面圖: 香港華特迪士尼明日世界之太空山及未來世界(巴斯光年)(2003-

此外,醫管局傳染病中心及毒理學參考化驗室亦設於本院,為醫管局提供服務。 2003年2月21日一名廣東广州中山醫科大學(现中山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的退休教授劉劍倫與妻到香港參加婚禮,教授在中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的門診診所幫忙時,亦曾診治一些嚴重急性呼吸道綜合症病人,他在同年的2月15日出現類似感冒的病徵,並自行服用抗生素。 他抵達香港後在京華酒店(京華酒店在2006年易名為九龍維景酒店)的911號房住了一晚。 在酒店一天內令10位人士,包括其妹夫受感染,後來被發現為其他地方(加拿大及新加坡)爆發沙士的源頭病人。

  • 它原本一層高,後因病人增加,1919年在兩側偏廳上加建一層。
  • 兩至三名病人共用一張病床及走廊佈滿帆布床在廣華醫院內觸目皆是。
  • 至1907年,一群社會賢達建議在油麻地設立中式醫院以應付九龍及新界急速增長的人口。
  • 新廣華醫院總建設於1965年3月23日全部完成,重建後的廣華醫院由港督戴麟趾爵士主持揭幕。
  • 東華三院共有41個醫療衞生服務單位,提供中西醫藥服務、健康普查服務及長者健康服務,當中包括本院董事局透過醫院管治委員會積極參與管理的5家醫院,即東華醫院、廣華醫院、東華東院、東華三院黃大仙醫院及東華三院馮堯敬醫院。
  • 古蹟辦亦派員監測整個重建計劃,如文物館出現異樣便立即停工,工程展開至今暫未需要停工。

2011年為廣華醫院成立百周年,東華三院主席馬清鏗於2009年3月2日與醫院管理局主席胡定旭簽署重建項目合作備忘錄,斥資數十億元重建呈現老態的建築物,費用由政府(建築署)及東華三院攤分,定位為九龍區內全科急症醫院,以配合現代醫療發展的需要。 除東華三院文物館及於2000年才建成的門診大樓外,其餘各座大樓均會拆卸重建。 重建工程分兩期進行,第一期於2011年開始動工,將南翼大樓、護士宿舍、職工宿舍、行政大樓拆卸重建,預計2014年完成;第二期先將急症室遷移到第一期重建完成的大樓,再清拆及重建北翼大樓、東翼大樓、余振強紀念醫療中心等,並增建一座中醫大樓,有200張床位提供中醫住院服務。 2016年2月5日立法會撥款10.2億元展開廣華醫院第一期拆卸工程,4幢醫院大樓包括主座大樓南翼、護士宿舍、行政大樓和中醫藥臨床研究服務中心已清拆,工地正進行地基工程及挖掘地庫;興建一期大樓工程則正招標,稍後會向立法會申請撥款,料2018年9至10月開始興建新大樓。 1997年東華東院開始了醫療服務重整計劃,其中復康日間醫院於1999年2月啟用,而綜合社區復康中心和心臟復康及資源中心亦分別於2001年2月及2004年3月相繼投入服務,為病人提供更全面的社區復康評估及日間復康治療,是港島東醫院聯網的主要復康醫療中心。 現時醫院主要設有眼科(東華三院盧家騶眼科醫療紀念中心)、內科、老人科、復康科、糖尿科和矯形及創傷科的住院及專科門診服務。

廣華醫院平面圖: 九龍中醫院聯網界線重組巡迴展覽

為免出入醫院者日曬雨淋,日後由碧街油麻地港鐵站往廣華醫院途中,即東華三院羅裕積小學附近會設有蓋行人通道,一直延伸至醫院大堂。 如果對東華三院的服務有任何查詢,歡迎與我們聯絡 (電郵:)。 要配合服務發展的急速步伐,東華三院講求一個穩健而開放的管治架構,期望達至善用政府和社會資源的理想。 為此,董事局將繼續致力提升東華三院的企業管治水平,增加透明度及問責性,吸引更多善長的支持。

  • 廣華醫院早前發現有病人帶有耳念珠菌,經接觸追蹤調查,在醫院的內科病房,再發現一名95歲男病人帶有耳念珠菌,但並無感染徵狀,該名病人早前已經出院。
  • 1914年11月華民政務司邀請東華醫院、廣華醫院及油麻地天后廟值理舉行會議,討論廣華醫院接管天后廟以其收益補貼醫院支出,天后廟值理堅拒移交管理權,直到1928年由剛於4月成立的華人廟宇委員會出面,天后廟始將管理權及歷年存款58,000多元移交廣華醫院。
  • 陳又稱,重建後醫院地庫預留位置接駁港鐵,但有關設計不在重建計劃內,故不能進行相關工程。
  • 門診大樓除提供全科及專科門診服務外,並有藥房、產科門診、婦女健康普查、日間手術中心及專職醫療服務復康中心(物理治療、言語治療、醫務社會工作、足病診療及東華三院長者家居復康外展服務)等,主要提供高素質的非住院服務。
  • 瑪嘉烈醫院毗鄰葵涌醫院,由醫院管理局管理,屬於九龍西聯網,主要為荔枝角、新界西南(包括荔景、葵涌、青衣及荃灣)以至東涌和大嶼山的居民提供服務。
  • 遂增加醫療設備,並改稱「東華醫院附設護養院」,專門收容東華醫院的慢性病者,以舒緩東華醫院的擠迫情況。
  • 三家醫院的名稱「東華」、「廣華」總取「服務廣東地區華人的醫院」之意。

為應付24小時服務,心臟科團隊會增加多1名醫生和4至5名護士;至於深切治療部亦增加2張病床及增加護士人手。 目前伊院提供朝八晚八共12小時通波仔服務,廣華則是朝九晚五共8小時,且是只做星期一至五,將來會提供星期一至日24小時服務。 廣華醫院平面圖 據知兩間醫院通波仔服務過了現時辦公時間後,集中由伊院接收急性心肌梗塞而須通波仔的病人,廣華醫生亦會加入候召到伊院施手術。

廣華醫院平面圖: 管理

每晚2名醫生候召,按過往經驗,預計平均每晚有1至3宗手術,較日間時段而言,會較少急性心肌梗塞個案。 九龍中醫院聯網預計明年首季推行24小時心臟科緊急「通波仔」手術,是繼瑪麗醫院後,相隔約8年再有醫院提供24小時相關服務,將由伊利沙伯醫院及廣華醫院的心臟科團隊合作提供服務。 廣華醫院平面圖 據知,團隊會一同候召(on call),在非辦公時間接獲急性心肌梗塞(心臟病)個案,會集中送往伊院施手術,預計每年額外增加逾100宗通波仔手術。 瑪嘉烈醫院屬九龍西醫院聯網轄下大型急症醫院,一直致力為葵青及九龍西聯網居民提供二十四小時急症及全面的中層醫療服務,它亦是聯網的第三層醫療中心,並提供一些全港性的第四層專門醫療服務。 瑪嘉烈醫院同時是醫管局的創傷醫療中心之一,亦是二十四小時緊急心臟介入、神經外科及其他高科技或複雜外科服務的聯網轉介中心,並提供高風險產科護理服務。

廣華醫院表示,考慮將病人分流至同聯網內的其他醫院接受治理,並且於同年3月展開籌備事務。 廣華醫院平面圖 2012年6月,廣華醫院重建計劃落實,工程的籌備工作價格約5億2千5百萬港元,比較初時預計的3億8千萬港元增加38%。 香港政府於同年8月進行招標有關於籌備工作的顧問服務,同年12月向立法會財務委員會申請,若果撥款獲批,將會可以於2013年展開籌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