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門協康會5大優點2024!專家建議咁做…

此項目更於建造業議會舉辦的「組裝合成」建築法成就嘉許禮上榮獲兩個獎項。 2019年3月5日下午,區議會開會討論明日大嶼願景,有在場市民進行Facebook直播期間被時任建制派議員陳文偉和葉文斌阻止拍攝,時任主席兼民建聯議員梁健文更召喚保安和報警處理。 泛民區議員江鳳儀認為區議會不允許傳媒以外的人士在會議期間上拍攝,以至驅逐市民離場行為是不公道。 旁聽明日大嶼願景,「守護大嶼聯盟」成員陳嘉琳批評議事守則過時,讓市民失去知情權。 屯門協康會 本屆屯門區議會以民主派與建制派議員的人數最多,按議員表決時的投票傾向,大致可分類為建制派、民主派與中間派。 委任議員懸空周錦祥獨立林德亮新界社團聯會羅煌楓經民聯雲天壯新界社團聯會當然議員屯門鄉事委員會主席劉皇發經民聯於2015年鄉事委員會改選後接替何君堯成為主席。

家長可直接向服務單位申請,或由各醫務社會服務部、綜合家庭服務中心、特殊學校或康復服務的社會工作者轉介。 踏入21世紀,扶康會增加服務的多元化和嘗試與國際復康服務接軌,以便更有效回應社會對康復服務的需求和改變,進一步推動傷健共融。 這包括將服務範疇伸延至服務自閉症及發展障礙人士,配合職業康復服務需要發展社會企業,成立全港首間設有會址的殘疾人士地區支援中心,和推行國際性的「最佳老友」運動,推動社區人士與智障人士發展一對一友誼。 在伙伴協作上,除了繼續推動家長參與,亦積極建立與商界和專業組織的連繫,在嘗試建立緊密伙伴關係的同時,為商業機構提供實踐「企業社會責任」的機會,共建和諧社會。 為協助家長了解及跟進兒童的發展需要,青蔥計劃設有個別專業評估及治療服務。

屯門協康會: 賽馬會

踏入人口老化及長期病年輕化的年代,香港長期病患人口已由2001年的88萬迅速上升至2013年約138萬,提供適切的復康相關服務實在是刻不容緩。 作為香港推動復康工作發展的先行者,您對香港復康會所捐出的一分一亳,將能夠幫助更多殘疾、長期病患者及有需要長者獲得全方位協助、把握復康黃金期、提升復康潛能、重投社會,並重拾自信和自尊。 家長互助網絡 – 本處於1982年成立的跨中心家長互助組織「智愛家長會」,除促進家長間互相支援和聯繫外,亦主動關心與有特殊需要兒童相關的政策及服務發展。 專業顧問支援 – 資深兒科醫生、資深教育心理學家、資深臨床教育心理學家、大學康復治療科學系教授、大學言語及聽覺科學系教授、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教授等為中心提供專業意見及諮詢。 跨專業合作模式 – 團隊由教育心理學家、職業治療師、物理治療師、言語治療師、社會工作員、特殊幼兒工作員等專業人士組成。 協康會近廿多年發展,離不開Nancy的決定,協康會現時擁有多間早期教育及訓練中心及特殊幼兒中心,其中大口環的兩所,更屬全港最大。

本會積極推出嶄新服務,同時研發「實證為本」的訓練模式,通過出版、研究和培訓,推動融合教育及康復服務的發展。 為聽覺受損人士提供全面的社會康復服務,包括個案工作及輔導、手語翻譯服務及訓練、耳模配制及修理服務,以及聽覺矯正和言語治療服務等。 有關服務可經由醫務社會工作者、家庭服務中心或非政府機構職員轉介,有需要的人士亦可自行向有關中心提出申請。 透過非政府機構的跨專業服務團隊,為於參與計劃的幼稚園/幼稚園暨幼兒中心就讀的輕度殘疾幼兒提供到校訓練服務。 跨專業服務團隊亦會為教師及幼兒工作員及家長/照顧者提供支援服務。

屯門協康會: ERB 服務點(九龍西)統籌機構

政府對此委員會的名稱及職權範圍屬於《區議會條例》第61條所述有關區議會的職能有保留。 待政府確認此委員會的名稱及職權範圍符合《區議會條例》第61條所述有關區議會的職能後,屯門區議會秘書處才為此委員會的運作提供支援。 屯門協康會 )是根據《基本法》第97條、《區議會條例》(第547章)成立的區域組織團體,是香港十八個区议会之一。 職能包括就地區行政事務向政府提供意見,以及推動區內康樂及文化活動和環境改善計劃。

屯門協康會

自1977年成立至今,扶康會秉承服務啟蒙者達碑立神父(Fr. Enea Tapella, PIME) 關懷智障人士的精神,一直堅持以「關懷尊重」、「專業精神」、「協同效應」、「熱誠主動」及「持續改善」五大核心價值服務本港的殘疾人士。 回顧扶康會的發展歷史,「以求為導」一詞正好形容我們一直重視殘疾人士的需求,以實際行動回應他們的需要,並作為服務發展的綱領。 中學生書寫評估及諮詢服務 本評估及諮詢服務由資深職業治療師提供,目的是為一些懷疑有書寫困難的中學生,包括即將參加香港中學文憑考試之高中學生,提供專業評估及考試調適建議,以供學校、家長及考評局參考。

屯門協康會: 香港唐氏綜合症協會

這裡,我們嘗試集合各種社會資源供家長參考,當中包括政府的、資助的、非資助的自負盈虧服務,以及同路人的互助資源。 整合資源時,我們特別聚焦懷疑/確診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孩子(學前及學齡階段),希望家長在起步之初,便找到貼心可靠的同行夥伴,把親子成長路上的障礙一一跨過去。 持續關注家庭的需要,並提供適切服務,讓家庭功能得以妥善發揮,形式包括:個人及家庭輔導、家長小組、教育講座、社區資源介紹及轉介服務等。

屯門協康會

大半生心血都放在協康會,她笑言老闆難做,但推動家長資源中心,肯定是其一大成就。 80年代資源匱乏,與家長見面傾談甚是困難,「去茶樓好嘈,社區中心要抽籤,去大學校園度又被人嫌棄。」她當年忽發奇想,「有錢人有會所,咁又可唔可以有個中心係畀家長架呢?」,「聚腳地」逐步成型,但她未有罷休,期望可於每區插旗。 曾蘭斯是協康會行政總裁,1981年加入協康會,負責行政及專業發展工作,一晃眼便已37年。 社福界的故事,多半由善心開始,曾蘭斯亦不例外,她說,自少便愛幫助別人,曾經想過在大學入讀社工系,但最後卻負笈美國,修讀復康服務。 這位女強人認為凡事皆有可能,每個SEN小朋友都應有機會健康成長發展,「只係我哋依家無足夠服務畀到佢哋」,卸任在即,她仍不厭其煩落足嘴頭,向政府提出倡議,「花錢落去學前階段,幫呢班小朋友係投資」。

屯門協康會: 服務對象

若孩子在某方面的發展未達預期水平,會安排護士跟進,或醫生作初步發展評估,並按情況轉介至兒童體能智力測驗服務或其他專科跟進。 殘疾人士社交及康樂中心讓殘疾人士有機會參加及組織不同種類的活動,以滿足他們的社交、康樂及發展需要。 殘疾人士社交及康樂中心分別為視覺受損、聽覺受損、肢體傷殘及智障人士而設,同時亦為其他殘疾人士及健全人士提供服務。 為配合免費優質幼稚園教育政策在2017/18學年落實,特殊幼兒中心將獲豁免收費。

  • 有關服務可經由學校社會作者、醫務社會工作者、家庭服務中心或康復服務單位職員轉介至社署康復服務中央轉介系統輪候宿位。
  • 學校會因應評估結果和專業人員的建議,為學生和家長提供適切的教育及支援。
  • 家長若想進一步了解如何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子女,可參考上載於教育局網頁的《全校參與模式融合教育家長篇》,並瀏覽相關資訊。
  • 區議會的主要職能是就影響區內人士福祉的事宜,以及區內公共設施及服務的提供及使用,向政府提供意見。

淨山及淨灘活動:由導師帶領參加者於獅子山進行淨山及於石澳藍橋進行淨灘活動,與參加者分享活動過程與發現。 中華屯門堂同保記元天…人手流動大….部份更未有特殊幼兒證書及相關經驗…..我都係睇BK…見到好多家長反映…後悔入咗元天… 香港房屋協會(房協)位於紅磡利工街的第三個「長者安居樂」住屋計劃項目,於今日(一月十二日)舉行落成典禮,項目正式命名為「豐頤居」。 香港房屋協會(房協)今日(二月四日)舉行第十八屆「房協獎助學金計劃」頒獎禮,本年度共有一百零三名高等教育院校的學生得獎,獲頒獎助學金,總額超過一百萬港元。 香港房屋協會(房協)宣布,策誠軒「暫租住屋」項目將於二月十四日至二月二十七日接受新一輪申請,為合資格的公屋輪候家庭提供過渡性房屋。

屯門協康會: 香港社會福利機構列表

家長若想進一步了解如何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子女,可參考上載於教育局網頁的《全校參與模式融合教育家長篇》,並瀏覽相關資訊。 「E位」、「S位」、「I位」及設有住宿服務的特殊幼兒中心可經由社工轉介至社會福利署康復服務中央轉介系統作出申請(適合初生至六歲以下評估為有特殊需要的兒童)。 為殘疾情況嚴重或複雜而需緊密照顧及持續訓練的幼兒,以及無家可歸、被遺棄、居住或家庭環境惡劣但無法另覓居所的殘疾幼兒,提供住宿照顧及持續訓練,保障和促進他們的身心健康。 為配合免費優質幼稚園教育政策在2017/18學年落實,設有住宿服務的特殊幼兒中心將獲豁免收費。

學校會因應評估結果和專業人員的建議,為學生和家長提供適切的教育及支援。 若懷疑孩子可能有其他情況,例如動作協調問題、注意力不足或自閉症,專業人員會與家長及教師磋商,並建議是否轉介學生接受衞生署/醫院管理局的專科診斷。 教育局會根據專業人士的評估和建議,在家長同意下,轉介有較嚴重或有多重殘疾的學生入讀特殊學校,以便接受加強支援服務;其他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則會入讀普通學校。

屯門協康會: 服務

假如老師或幼兒工作者發現校內兒童有健康、發展或行為問題,經家長同意後,可轉介到區內所屬母嬰健康院。 屯門協康會 母嬰健康院會主動聯絡有關家長,盡早安排初步評估,在有需要時轉介兒童體能智力測驗服務或其他專科跟進。 如果你對孩子的發展有任何疑問,可主動與老師或幼兒工作者溝通。 衞生署家庭健康服務在全港母嬰健康院推行「兒童發展監察計劃」,為家長提供兒童發展和親職資料,並與家長共同監察兒童的發展情況。

  • 香港房屋協會(房協)宣布,策誠軒「暫租住屋」項目將於二月十四日至二月二十七日接受新一輪申請,為合資格的公屋輪候家庭提供過渡性房屋。
  • 協康會大部份服務經費來自社會福利署的資助、公益金的撥款及公眾捐款。
  • 為殘疾人士(包括6-15歲殘疾兒童)提供短暫日間或住宿照顧,讓他們的家人或照顧者處理個人事務或突發事情,或暫時卸下照顧重責,減壓調息。
  • 淨山及淨灘活動:由導師帶領參加者於獅子山進行淨山及於石澳藍橋進行淨灘活動,與參加者分享活動過程與發現。
  • 本會積極推出嶄新服務,同時研發「實證為本」的訓練模式,通過出版、研究和培訓,推動融合教育及康復服務的發展。

2021年6月起,本中心已搬遷至長沙灣廣場1期810室繼續為大家服務。 而亦因服務地址變更,易名為「星悅中心」,喻意伴隨星兒發揮其潛能,體現幸福喜悅之人生。 家長資源中心為有特殊需要兒童的家長提供全面的支援服務,協助解決在培育子女上所遇到的困難和問題,並提供聚會場所,以舒解生活壓力。 並提供一系列支援服務,包括:熱線諮詢服務、圖書館、玩具圖書館、教育性講座及技巧訓練工作坊、專業諮詢、家長支援小組、社交及康樂活動、興趣班及社區教育活動。 協康會創立於1963年,是香港最具規模的兒童教育及復康機構之一。 協康會專業團隊成員超過700名,包括心理學家、治療師、特殊教育老師、護士和社工,透過直屬60多個服務單位及計劃團隊、主流中小學和幼稚園,每年服務超過15,000個家庭。

屯門協康會: 服務時間

為幼兒提供早期教育及訓練,並特別著重協助家長/監護人/家庭成員接納、了解、照顧和訓練有特殊需要幼兒。 有需要申請服務的家庭,可經由母嬰健康院、兒童體能智力測驗中心、綜合家庭服務中心、醫務社工、兒科醫生或心理學家轉介至社會福利署「康復服務中央轉介系統」輪候中心的服務。 為兒童提供多元的教育及訓練服務,同時教導家長善用不同方法、環境及日常生活啟導兒童在體能、精細動作、認知、語言、自理及社交情緒方面作充分發展。 透過輔導及親職教育服務,協助家長認識和接納兒童的發展和學習需要,及處理生活上的壓力和困難。 由於協康會在教育及社會福利界擁有最龐大及資深的專業兒科隊伍,除了在香港提供服務外,近年更積極與澳門、內地及台灣有關機構進行交流及專業培訓活動,以促進兩岸四地間教育及復康服務的發展。 特殊幼兒中心為2至6歲中度及嚴重弱能的兒童提供一系列服務,透過每星期五天全日制密集式的專業訓練和照顧,協助兒童發展潛能,以幫助他們日後全面發展。

屯門協康會

協康會於2000年推出「青蔥計劃」服務,為有學習或發展障礙的幼兒及就讀於小學至初中的學童,提供適時的專業評估、治療和支援,亦為其家長及老師提供培訓活動,以全面協助兒童解決在學習和發展上的困難。 千禧年代自2000年開始,協康會進一步擴展服務範疇,透過「青蔥計劃」為就讀初中以下的兒童提供支援服務。 2003年協康會在長沙灣富昌邨成立香港首間兒童綜合服務中心,並於2008年在將軍澳裕明苑開設新的綜合服務中心,提供早期教育及訓練中心和特殊幼兒中心的服務。 )創立於1963年,是香港最具規模的兒童教育及復康機構之一,致力為不同潛質的兒童及青年提供專業評估、輔導及訓練,讓他們盡展所能;並支援其家庭,締造平等融和的社會。 教育局會為就讀官立或資助學校而有特殊教育需要的中、小學生提供服務,由教育心理學家、言語治療師等進行專業評估。

屯門協康會: 幼兒園 幼稚園

促進兒童的全人發展及家庭功能的充分發揮,採用跨專業及系統化的訓練,教導家長有效地幫助有特殊需要的兒童成長。 我們確信早期的培育及訓練,能夠讓兒童的潛能得到最理想的發展。 家長與專業同工互相配合的訓練,可有效地提升有特殊需要的嬰幼兒的生活質素及發展。 到了八十年代末期,協康會特殊幼兒中心和早期教育及訓練中心的數目激增。

屯門協康會: – 賽馬會星亮資源中心

2020年10月25日起,因政府暫停區議會處理撥款角色,區議會現只剩下向政府提供意見的功能。 協康會創立於1963年,是香港最具規模的兒童教育及康復機構之一,致力為不同能力的兒童及青年盡展潛能,提升家庭能量,共同締造平等融和的社會。 註冊西醫或心理學家可轉介有需要的兒童接受兒童體能智力測驗服務的評估及診斷及醫院管理局其他的專科跟進。 傳達及資訊服務會透過閱讀輔助器材,以及有聲或點字書籍/雜誌,向視覺受損人士提供閱讀資料及音樂,滿足他們在學習及康樂方面的需要。 為無法得到家人適當照顧的6至18歲輕度弱智兒童提供住宿照顧,目的是讓他們在一個穩定、安全及近似家庭的環境下得到照顧,培育他們的整體成長和發展,包括生理、社交、情緒及智能等方面,直至他們可返回家中,或獲安排合適的長期居所。 為進一步讓輕度弱智兒童融入社群,社署亦設立兼收輕度弱智兒童的兒童之家,入住比率為一名輕度弱智兒童對七名正常兒童。

屯門協康會: 賽馬會沙田綜合社會服務處(禾輋分處)

本會的服務對象為幼兒至初中階段,已診斷或懷疑有特殊需要的兒童,專業同工會針對兒童在成長、社交、情緒、學習、語言、體能等各方面的發展,按需要作出評估及觀察,並提供適切的建議、治療及支援,以協助兒童及家長面對及解決困難。 2016年4月,協康會獲社會福利署透過獎券基金撥款資助,推行「加強支援自閉症人士及其家長/照顧者先導計劃」,為高能力自閉症青年及其家人提供輔導及支援,並為成人康復服務機構提供「專業支援及諮詢服務」。 此項先導計劃於2018年10月獲社會福利署資助成為恆常化的服務,並易名為「自閉症人士支援中心」。

香港復康會為非牟利機構,矢志為殘疾人士、長期病患者及其他有需要人士提供全面周到的復康支援,以改善其生活質素及提倡平等機會為前提。 鼓勵家長參與 – 鼓勵家長出席兒童訓練課堂,並透過教育講座及分享小組等活動,讓家長了解兒童的發展需要和訓練內容,彼此分享培育兒童的經驗。 按評估結果及個別訓練計劃而提供訓練及治療,如認知學習訓練、物理治療、職業治療、言語治療、遊戲治療等,發展範疇包括:大肌肉、小肌肉、語言、認知、社交情緒、自理及執行功能。 本處於1985年獲政府資助開辦第一所早期教育及訓練中心,發展至今共有5間,合共提供461個訓練名額。 中心恒常提供適切區內青少年需要的活動,亦在社區上積極與區內中、小學及地區團體合作,以發展青少年潛能及服務社群的品格,從而建立積極的自我形象。 區議會的主要職能是就影響區內人士福祉的事宜,以及區內公共設施及服務的提供及使用,向政府提供意見。

屯門協康會: 香港青少年服務處

孩子已經被評估為有特殊教育需要,接下來便要讓他們及早接受支援,幫助他們適應日常生活及學習環境,讓他們健康成長,發揮潛能。 社會福利署和教育局分別為學前及學齡的孩子提供服務,衞生署和醫管局亦提供跟進服務,除此之外,不少社會服務機構也提供非資助的自負盈虧服務,補足服務空隙。 這些服務是自費的,低收入家庭可向社服機構了解有沒有減費安排。 自70年代開始,社會對智障成人服務的需求甚殷,很多智障成人及其家人苦苦等待十多年直到智障家人離世後,「幸運」的家庭才獲安排住宿及訓練服務。

「噠、噠、噠、噠」,鞋跟與地面碰撞聲響不斷,即將退休的曾蘭斯,37年來四處奔走,挽着手袋追趕會議,這位協康會一姐總是從容不迫,走在最前線,為特殊學習需要學童爭取最大資源。 你可透過私家醫生、普通科門診、衞生署學生健康服務的醫生轉介,接受兒童體能智力測驗服務 或 醫院管理局大口環根德公爵夫人兒童醫院兒童體智測研部(香港大學)的評估及診斷。 「上山。下海。不留痕」野外不留痕證書課程及義工服務(22年夏日特別活動) $200($200)| 12 至 14 歲 活動將會帶領參加者認識如何在進行野外活動的同時也可愛護環境,並透過兩次戶外體驗實踐所學,學習成為一個負責任的野外領袖。 Workshop:參加者互相認識,由導師講解「不留痕跡」的理論及與大自然相關的課題、以及淨山和淨灘兩項外出實習的的準備工作。

屯門協康會: 香港保護兒童會

近年不少社會福利機構均開展非資助服務中心/計劃,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兒童及青少年,以及其家庭提供支援,範圍廣泛,涵蓋專業評估、治療訓練、成長支援、輔導、社交康樂活動、家長教育及支援等。 協康會大部份服務經費來自社會福利署的資助、公益金的撥款及公眾捐款。 至於一些創新及自負盈虧的服務及為中心添置新設施的經費,則有賴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及公眾人士的捐助。 協康會的總辦事處位於九龍觀塘海濱道133號萬兆豐中心10樓 J-L室。

屯門協康會: 屯門協康會

《社聯機構會員總覽暨資訊系統》所載的機構資料由相關機構自行提供及上載至資料庫,香港社會服務聯會對該等資料的完整性、準確程度及使用並不負有任何責任。 屯門協康會 屯門協康會 如對《總覽》列載的機構資料有任何查詢,請直接與有關機構聯繫。 你可向學校查詢,如有需要,學校會在取得家長同意後,轉介學生接受專家評估(包括教育心理學家、言語治療師等)。 達碑立神父不但以無私、忘我、超越種族及宗教的精神關心智障人士,更積極組織義工團及與熱心人士籌辦各式各樣的活動如每年一次的夏令營等,使智障人士不僅僅是「生存」在我們的社會,而是「生活」在我們當中,享受他們應有的權利。 達神父的精神驅使一群熱心的神職人員、專業人士及義工於1977年相繼成立「友愛之家」及「扶康會」。

在公益金贊助下,分別在沙角邨(沙田區)及長青邨(青衣區)開辦兩間幼兒輔導中心,稍後在葵盛邨(葵涌區)開辦第三間特殊幼兒中心。 創辦時期香港早年患有小兒麻痺症的兒童在離院後,缺乏調理和照顧,一群熱心的婦女對此極為關注,於1963年成立協康會,提供定期的康樂活動及訓練,並每星期帶病童外出活動,主要借香港女童軍總會舉行。 1969年協康會成為香港公益金會員,並開始接受香港政府社會福利署經常費的補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