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閣下擁有任何健康相關之服務及產品,並有興趣成為健康生活易的服務及產品供應商,歡迎與健康生活易業務發展部聯絡。 我們會於2個工作天內回覆,為閣下提供更多有關合作詳情。 藥品的保質期是指未拆封前,藥品品質和藥效保證的時間。 有什麼事情比「家裡寶寶生病了」還更讓家長煩惱的嗎?
其實正常體溫是因人而異,採用不同方式探熱,得出的度數亦不同。 根據衛生署家庭健康服務的資料,耳探正常體溫是35.8至38度,超過38度就屬於發燒。 根據仁安醫院網頁,耳探超過37.5度就屬於輕、中度發燒,超過39度就屬於高燒。 小朋友一旦發燒,應盡快看醫生,醫生會根據小朋友的身體狀況處方口服退燒藥及塞肛退燒藥,並跟隨醫生的指示服藥。 養和醫院駐院醫生馮加恆醫生指,如果小孩的體溫攝氏38度以上就屬於發燒。 如果不是高燒,而且小孩的飲食、活動正常,亦沒有出現病徵,家長可以暫時觀察。
小朋友高燒藥: 幾度算發燒?小朋友發燒溫度對照表 + 降溫方法
小孩如果持續高燒不退,除了口服退燒藥之外,也有人使用退燒塞劑,也就是常聽到的「塞屁屁」。 通常口服藥和塞劑二擇一即可,除非使用口服藥兩三次之後依然高燒不退,可以接著使用塞劑,但每次用藥之間一定要間隔4-6小時,一來高燒需要時間才會消退;二來頻繁使用退燒藥可能導致體溫降太低或異常升高。 我並非要父母都別讓孩子掛急診,而是建議可以參考以下幾個標準來判斷是否緊急,例如:發燒超過四十一度、意識不清(嚴重倦怠或是嗜睡)、呼吸異常急促、有痙攣或抽筋的現象、嘴唇或皮膚發紫等。 另外,如果孩子有先天性疾病、或是年紀很小的嬰兒,發燒時當然要考慮送急診。
若寶寶並非因接受了免疫注射而發燒,便可能表示他生病了,家長須帶他給醫生診斷生病的原因。 雖然發燒一般來說都不是由嚴重的毛病所引致,但對於兩個月或以下的嬰兒、免疫能力較弱或有其他特別健康問題的孩子來說,病情可能會轉變得很快,家長應盡早找醫生替他診治。 不少家長認為只要孩子食用退燒藥便能「藥到病除」,立即退燒。 其實,退燒藥只能紓緩發燒帶來的症狀不適,並不能夠立即令兒童退燒及康復。
小朋友高燒藥: 孩子出現氣促、嘔吐,甚至昏迷,救護未到該如何處理?
孩子在半夜發燒,爸媽一定覺得心急如焚,思考著是否該立刻帶去急診,還是等天亮再就醫,其實只要謹記以「活動力」判斷的原則,就能拿捏是否需要掛急診。 蘇一宇醫師說明,就算孩子在半夜發燒,若沒有危險的徵象,不妨等到早上看門診,但發生較危險的情況,則應該儘速就醫。 Bowtie 醫療資訊團隊由持牌的醫生、中醫師、營養師、物理治療師等組成,致力為香港人提供專業的健康資訊。 由疾病症狀、治療方案、預防檢查,到健康生活和養生貼士,解答你種種健康疑問。 我的做法比較傾向非必要不需定時使用退燒藥,只要衛教後家長觀念上可以接受,依照不舒服再給藥的原則,一方面讓身體的免疫反應正常發揮,另外一方面可以觀察孩子真實的病程,不會因為退燒藥掩飾病情,造成判斷上的困難。
- 指出,感染是小朋友發燒的常見原因,例如呼吸道感染、齦口炎、手足口病、支氣管炎、肺炎、尿道炎、中耳炎、扁桃腺炎等。
- 同時,還要確保孩子吃得夠,胃口不佳可以液體營養液補充。
- 有些藥會刺激食道黏膜,如克林黴素膠囊;有些藥特別苦,如某些抗癲癇藥,去掉殼會增加服藥難度,也不建議剝開服用。
- 發燒是一種生病徵狀,亦可能是接受免疫注射後的一種反應,表示身體的免疫系統在正常地操作,以對抗外來的病菌。
- 如果家長們分不清屬哪一種抽搐,最好還是求醫。
4歲Lucy在跑馬地的天主教聖瑪加利大幼稚園讀K1,和其他小朋不同,特別喜歡返學。 上月幼稚園復課時更鬼馬地扭腰高舉「v」字手勢,媽媽「有得返學,個人變得好輕佻。」不過返學冇幾日就發燒,媽媽指「有人發燒知道冇得返學即刻抑鬱起來」小朋友發燒是家常便飯,媽媽們都不需要過於擔心,李元元發燒都一樣精神。 其實不管那一種退燒藥水,簡單一點,就是體重除以2就對了,既有效也不會過量。
小朋友高燒藥: 退燒塞肛藥好啲?
醫管局昨(8日)在疫情記者會上,表示近期較多確診兒童出現「嘶哮症」入院,建議家長應留意,若染疫子女出現相關症狀,應盡快帶同子女到急症室求診。 物理降溫適用於低燒情況,父母可通過給寶寶洗溫水浴或用溫水搽拭身體達到物理降溫。 讓寶寶坐在浴桶內,為其沐浴5至10分鐘,可以舒緩發燒不適。
- 部分兒童接種疫苗後會有發燒等不適,但一般很快便會消退,並可能顯得較疲倦,宜多休息,不要做劇烈運動。
- 不少家長認為只要孩子食用退燒藥便能「藥到病除」,立即退燒。
- 但如果孩子出現上述所說的併發症症狀,或胃口轉差、小便量驟減、精神呆滯,即使低燒甚至沒有發燒都不能忽視,要及早求醫。
- 或是如果主要照顧者覺得寶寶狀態與平時差異很大,不知道該如何照顧,也應就醫。
孩子發燒,總是讓新手爸媽感到萬分緊張,往往一發現寶寶發燒,就抱起孩子往醫院衝,即使在半夜,也會到有急診的醫院就診,深怕孩子有個閃失。 提醒父母,為了孩子的健康,有必要了解更多關於發燒的事。 陳俊仁分析2種常見的退燒藥糖漿,成分為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及布洛芬(Ibuprofen)。 小朋友高燒藥 出汗,請適時幫孩子減少衣物、保持通風,幫助散熱,或是以用29~32度的溫水幫寶寶擦澡。 需要注意的是,若寶寶出現顫抖的狀況,應該停止擦澡或提高水溫。 小朋友高燒藥 但要注意,有些說明書只提供成年人的藥代動力學數據,缺乏兒童相關數據,需要查閱其他途徑專業資料。
小朋友高燒藥: 家長應急自救安排|小朋友新冠確診 醫院不收症怎麼辦?
如果服用退燒藥仍無法退燒,則建議就醫,以排除嚴重疾病的可能性。 熱痙攣與體質、家族遺傳有關,加上6個月大至5歲以下的孩子,神經連結沒有像大人來得成熟,腦細胞容易受到體溫的影響,而出現異常放電的現象。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有發燒才叫做「熱」痙攣,蘇一宇醫師提醒,有熱痙攣的現象要送醫檢查,需要檢查是否為單純的高燒,或是其他嚴重的疾病,如:電解質不平衡、腦炎、腦膜炎、代謝疾病等等。 若排除嚴重的理由,熱痙攣屬於良性,並不會造成神經學後遺症,家長不需太驚慌。 除非寶寶是因為注射疫苗後出現的發燒反應,否則應該帶寶寶看醫生,因現時病毒病菌眾多,為安全起見,醫生費不能省。
因為有時候輕度的病毒感染,幼兒也可能燒到40 °C,只要發燒不超過3天以上,且小孩胃口與精神狀況不錯,就可以安心。 小朋友高燒藥 當孩子的體溫漸漸下降後,爸媽仍不能掉以輕心,還是要繼續觀察孩子身體及精神各方面的表現,因為退燒只是症狀的緩解,而非疾病的痊癒。 我希望每個孩子都不需要用到這些藥物,但也希望爸媽別因為太害怕藥物而讓孩子因為發燒而受苦,病症若未改善就要盡早就醫。
小朋友高燒藥: 退燒藥應放雪櫃嗎?
沖温水浴、以温水抹身、使用退熱貼或冰袋,雖然不能幫助小朋友退燒,但可以減輕其不適感。 遇到以上三類型的家長,退燒的目的不是治療孩子,是治療家長。 退燒的原則不是基於「醫學」,而是基於「社會學」。 如果不知道「針唔拮到肉,唔知痛」的道理,就很難去協助身邊的人。 當通到緊急事情,當事人和在場之人必然十分徬徨,並且失去方寸。
確診者最好留在自己的房間,若與家人共用廁所,只蓋上廁板沖廁並不足夠,下一位人士使用前須消毒廁板,才能減低傳播風險。 另外,吃了退燒藥之後,超過2小時還是沒退燒,且體溫超過39℃再使用塞劑或非類固醇退燒藥,塞劑的劑量也必須依照寶寶的體重調整。 小朋友高燒藥 不過,劉明發醫師提醒父母,由於新生兒免疫系統還未發展完全,因此,如果有發燒症狀,只要超過38℃都應該要立刻就醫。 但寶寶滿3個月大之後,父母可以觀察寶寶退燒之後的活動力、有沒有伴隨其他症狀,例如咳嗽、嘔吐、腹瀉、嗜睡等,如有則應立即送醫。
小朋友高燒藥: 健康雲
本港兒科醫生歐陽卓倫表示,一般小童體溫達到39.5攝氏度,才屬於發高燒,若體溫在38至39.5度之間,只需口服必理痛等退燒藥即可。 針對以上兩種做法,劉明發醫師表示,首先,父母應了解發燒不會燒壞腦袋,即使寶寶發燒到40℃,發燒症狀並不是造成寶寶腦部受損的元兇,過去在醫療不發達的年代,因為不了解引起寶寶高燒不退的原因,所以才會誤以為發高燒會燒壞腦袋。 一般來說,因病毒感染而引起的病症,病程在3天至1週內會痊癒,如果發燒超過1週還沒退,或是燒退了之後,其他症狀(咳嗽、嘔吐、腹瀉)還持續存在,建議返診檢查確認原因。 小朋友高燒藥 但如果寶寶退燒之後活動力良好,吃了退燒藥之後,可以先觀察一兩天,若再度發燒,只要體溫仍在39℃以下,可先退燒後再繼續觀察;但若再度發燒到39℃以上,應立即就醫。
這是普拿疼的成分,此類退燒藥成分會經由肝臟代謝,不含阿斯匹靈、不傷胃也較溫和,但對高燒較不易退燒,通常吃完藥後1小時內會退燒,每次服用1/2體重的CC數 (如:體重是10公斤,一次服用的劑量為5CC),最多每4個小時服用1次。 ※ 本文由mombaby媽媽寶寶授權,原文出自於「孩子發燒,難道生病了?醫師解惑:發燒是徵象,不是病,且正確照護很重要!」。 他提醒,孩子發燒往往伴隨著食欲下降,若發生沒有食欲的狀況,不能只多喝水,也要多補充電解質,否則會造成電解質不平衡,而看到孩子精神不濟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