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俊仁分析2種常見的退燒藥糖漿,成分為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及布洛芬(Ibuprofen)。 再來就是注射完後建議大量喝水,Kiki表示,一般感冒時會建議補充水分,多吃維他命C,打疫苗後也同理可證,因此可讓孩子攜帶維他命C發泡錠,施打疫苗後,將維他命C泡在水壺中,補充水分及維他命C一舉兩得。 小朋友退燒藥 另外,若小朋友可咀嚼吞服,也能準備維他命C咀嚼錠或膠囊,中低年級(30公斤以下)一天劑量500毫克以下即可,高年級可服用1000毫克以下,但還是建議以蔬果為主,維他命C另外再適時補充。
養和醫院兒童呼吸科專科醫生吳國強醫生為家長們解構以下7個關於小朋友感染新冠病毒的問題。 他亦再次提醒家長,兒童持續2至3日發燒高於39℃是一大警號,切勿因心急退燒而自行讓病童服食布洛芬 (Ibuprofen)及雙氯芬酸(Diclofenac)等藥物,因副作用相對較多,應盡早求醫處理。 要知道造成發燒的原因很多,可能因為腸胃炎、尿道炎、鼻竇炎、甚至是便祕而發燒,而上述原因即便用最好的退燒藥,只要症狀存在,藥效過了還是會發燒。
小朋友退燒藥: 小孩發燒怎麼辦?要吃退燒藥嗎?用藥的三大原則..《阿包醫生陪你養寶包》
陳俊仁表示,Ibuprofen (20 mg/mL)類藥物的退燒、止痛效果較佳,通常服用一至兩小時就會退燒,最多每六小時服用一次,不過,此類藥物缺點為比較傷胃。 許多家長則會選擇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的塞劑,陳俊仁說,一顆塞劑含有12.5mgIbuprofen,13公斤以上的孩童一次約可以使用一顆,間隔八小時,可再使用一次。 「退燒需要時間等待」陳俊仁說,口服退燒藥之後,必須一至兩小時才會發揮藥效,而服用兩次退燒藥,應至少間隔六個小時,如果短於六小時,又服用第二次,就容易引發藥物中毒或副作用。 更多人則是過度用藥,例如,體溫超過38度的小朋友,吃了退燒藥,體溫降回37至38度之間,其實已經退燒,但家長卻心急,擔心持續發燒,小孩腦子會燒壞、變傻,而持續讓小孩吃藥。 若因發炎性疾病所引起的發燒,不應使用冰枕等物理退燒法,而該選擇可以矯正腦部體溫定位點的退燒藥;若是衣服穿太多、中暑等體溫過高的情形,腦部體溫定位點正常,就適合採物理退燒改善產熱與散熱失調的狀況。
兒童新冠疫苗本週各縣市陸續開打,不過,雖然孩童劑量較低,但接種後仍會出現些許不適,藉此藥師也提供3個小撇步,讓家長們參考,過去成人們所使用的疫苗三寶「退熱貼、普拿疼、維他命C」,小孩一樣適用。 每個醫生都希望孩子健健康康不要生病,若是不得已有掛急診需求時,請爸媽務必記下寶包的症狀以及在家量過的體溫(不論量過幾次,而且每次測量時間也要一併記錄下來),並告知過往病史,讓醫生能及早做出正確判斷,孩子也可以得到最適當的醫療處置。 我並非要父母都別讓孩子掛急診,而是建議可以參考以下幾個標準來判斷是否緊急,例如:發燒超過四十一度、意識不清(嚴重倦怠或是嗜睡)、呼吸異常急促、有痙攣或抽筋的現象、嘴唇或皮膚發紫等。
小朋友退燒藥: 發燒絕對不會燒壞腦袋
兒科醫生歐陽卓倫指,從兒科角度看,37.5度就算是發燒,但一般只需觀察,若體溫持續上升至38度或以上,才需要使用藥物。 另一種常見退燒藥物為Ibuprofen (20 小朋友退燒藥 mg/mL),屬於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NSAIDs,依照發燒高低,有不同使用方法,如發燒超過39℃以上,每次服用體重一半的CC數。 如果發燒溫度低於39℃以下,每次服用體重四分之一的CC數,體重10公斤,就服用2.5CC。 醫師也提醒,不是所有小孩都適合用退燒藥,6個月以下通常盡量不要使用布洛芬類的用藥,若是3個月以下的寶寶,通常需要住院治療,請家長切勿未經醫師診斷,擅自給寶寶服用退燒藥。 該名前線救護員亦表示,明白家長有多擔心小朋友的情況,有時更會見到家長抱著小朋友不知所措,不過其實成人的體溫會令小朋友持續高溫,如果最後體溫升達41度,情況就會變得十分危險!
小朋友腦部發展未成熟,無法應對高體溫,就會出現抽搐的情況,抽搐時會失去意識、無法作出對答、對周邊事物沒有反應,而抽搐是等同劇烈運動,長時間抽搐會引致腦長時間缺氧,影響日後腦部發展。 醫管局昨(8日)在疫情記者會上,表示近期較多確診兒童出現「嘶哮症」入院,建議家長應留意,若染疫子女出現相關症狀,應盡快帶同子女到急症室求診。 臺北榮民總醫院小兒過敏感染科主治醫師陳俊仁撰文指出,兒童常見的退燒藥主要有兩種,分別是安佳熱以及消熱炎(又稱伊普芬、疏抑痛)。 本產品含有撲熱息痛,請避免與其他含撲熱息痛藥物一起服用。 許多用以治療疼痛,發燒,傷風感冒症狀的藥物,以及安眠藥,均含撲熱息痛。 很多家長因為孩子發燒而心急如焚,無心等候,因此在有門診的時段仍掛急診。
小朋友退燒藥: 口服降血糖藥與胰島素 有效穩糖不傷腎
使用退熱貼也可以,退熱貼的膠狀物質中的水份汽化時可以將熱量帶走,不會出現過分冷卻的情況。 小朋友方面可以備用一些塞肛的退燒藥, 當小朋友有不適如沾寒沾凍,打冷震,頭痛或肌肉疼痛為小童量度體溫,又或者每4小時量度體溫,並且記錄低溫度去監測病情。 作為父母的大家當然不會闊佬懶理啦,其實小朋友一般發燒大概三至五日是相當普遍的。 小朋友退燒藥 這時候你要先看看他們有沒有其他病徵,例如咳、流鼻水、嘔吐、腹瀉或出疹等,從以上病徵你大概會知道他發燒的原因。 小朋友發燒原因多,有些小朋友在出疹前都有機會出現發燒現象,但發燒溫度高低也不能代表該病情的嚴重性,最重要還是要看醫生,找出診斷結果,如果屬高度傳染,就必須隔離。
最後給大家一個小知識,大家有沒有發覺小朋友一丁點事就會發燒? 小朋友退燒藥 最大的原因是他們的免疫系統未及大人成熟,所以一有病菌入侵,就要出盡全力打仗。 而相對地成人如果遇上輕微病菌入侵身體,很快便已經可以打敗病菌,所以發燒的情況就不需要出現了。
小朋友退燒藥: 健康小工具
「發燒」在兒童中極為常見,每年有40-60% 曾試過體溫上升。 小朋友退燒藥 而身體的正常溫度約為攝氏37度,但體溫在一天中的不同時間都有變化。 不過,Kiki提醒,因為新冠疫苗尚未有相關研究證實,因此「暫不建議提前服用退燒藥」。 藥師認為,本土案例一直狂飆,打與不打都很難抉擇,提醒家長還是要勤洗手,回家後將小孩衣服全部換洗,適時補充維他命C、D,做好相關防疫措施,才能安然度過。 藥師Kiki指出,家長決定要讓孩子打新冠疫苗時,同時要記得準備,幫助小孩減輕接種後不適的物品。 藥師舉例,以現階段先施打的莫德納疫苗來說,最大副作用是注射部位疼痛,大人或許還可以忍受,但對部分兒童來說可能無法承受,有些孩子在注射完一小時就開始哀號疼痛。
- 上海採取嚴厲的封控手段應對新冠肺炎,封控期間除了買菜難,民眾拿藥也是一大難題。
- A︰家長們對服用退燒藥的做法兩極化,有父母讓孩子過度服藥,有些爸媽則堅持孩子再燒都不給藥,這是因爲對退燒時間不了解所致。
- 發燒是身體在調動自身的免疫系統,讓它更好地工作,以防止進一步感染。
- 他指小朋友出現輕微頭痛及發燒,可留在家中休息,並補充水份及電解質;若服藥後48小時內無退燒,病情惡化的話,便要前往求醫。
- 此文章內任何與 Bowtie 產品相關的內容僅供參考及作教育用途,客戶應參閱相關產品網頁內詳細之條款及細則。
- 病毒會導致聲帶(喉頭)和氣管腫脹,而腫脹可使呼吸道變窄,令呼吸困難,主要影響6個月大至5歲的嬰幼兒。
若寶寶在接受免疫注射後發燒,他通常都會在兩、三天後復原。 你只要悉心照顧寶寶和細心監測他的體溫便可以了,毋須過分擔心。 至於塞劑(非炎),一般1顆塞劑是12.5毫克,13公斤以上的孩童,一次約可以使用1顆,間隔8小時可以使用一次。 的確,發燒是人體發炎或感染時自然抵禦的反應,適度發燒可以提升免疫系統的效能,加強對疾病的抵抗力。 但是發燒也會加速新陳代謝率,增加氧氣的消耗和二氧化碳的產生,對於健康的孩子來說,或許傷害不是很大,但若是孩子有先天性疾病或體質虛弱,發燒就會造成很大的影響。 寶寶發燒時別忘了少量多次的補充水分,避免餵哺過飽。
小朋友退燒藥: 小孩子發燒時,需要擔心的跡象
選取量度的結果:由於使用耳溫計量度左右耳時會有溫度的差異,所以在觀察體溫期間,都要認定以同一邊耳朵來探熱。 《常春月刊》自1983年創刊,不忘初衷,與時並進,緊扣趨勢議題,把艱澀的健康醫學知識,轉化成日常淺而易懂的訊息,創造多元且權威嚴謹的內容,不道聽途說,提供最正確的觀念,成為你信賴的家庭醫師。 也因為學校統一施打,Kiki說,隨身攜帶冰塊不方便,建議可讓小孩帶著退熱貼,注射後貼於注射部位,以減輕不適感。 這時免疫系統正式開始對抗病菌,所以會覺得整個身體都在發熱,這時可以多喝水來補充流失的水分,除非溫度飆高到攝氏39度以上,否則不需要特別退燒。 發燒期間要多飲水去補充身體水分,從而降低血液體溫,及避免因發燒期間流汗過多而脫水。 他表示,其實保養真的沒有男生們想像的複雜,只要找到適合的產品,用簡單的方法就能搞定保養。
小朋友發燒處理方法|小朋友發燒是孩子成長階段必會遇見的問題。 往往小朋友發燒時,父母都很焦急,四圍找退燒方法,心怕遲治療會使孩子燒壞腦,變成智力不足等後遺症。 但原來坊間出現很多對小朋友發燒的謬誤,有時太敏感、緊張,反而弄巧反拙。 其實小朋友發燒有時屬正常現象,也有其好處,以下為大家拆解常見有關小朋友發燒的8大謬誤,讓家長及時適當地處理。 養和醫院兒童呼吸科專科醫生吳國強醫生提醒家長,若小朋友確診新冠,發燒及影響睡眠和食慾等,可讓孩子適量服用「撲熱息痛」,不應服用非類固醇類藥物布洛芬及雙氯芬酸等,因副作用相對較多,兒童不宜使用。
小朋友退燒藥: 健康 熱門新聞
請各位家長務必有正確的觀念,退燒藥不能治療引起發燒的疾病,它只能緩解症狀以及爸媽緊張的情緒,若發燒兒童沒有合併嚴重的症狀,同時精神、活動力與食慾正常,就不需要積極服用退燒藥。 另外一種家長,因為吃了退燒藥,過了30分鐘燒還沒有退,所以又給了第二種退燒藥,最後體溫降到35度以下,這樣也不好,通常口服退燒藥,作用時間大概要1-2個小時,所以”退燒是需要時間等待的”。 也有家長因為擔心發燒,藥袋上面寫兩次退燒藥要間隔六個小時以上才能使用,六個小時未到又發燒了,家長就給了第二次,這樣藥物很容易出現中毒的副作用。
- 口服退燒藥的作用時間大概要1至2小時,有家長因為擔心小孩發燒,忽略了兩次退燒藥要間隔6個小時以上,若未間隔6個小時又發燒了,家長就給了第二次,很容易出現藥物中毒或副作用。
- 不過,一旦發現病童呼吸困難、嘴唇發紫、心口痛、心跳加速、神智突然轉變或模糊、持續發高燒、抽筋跡象或進食困難等徵狀出現,就馬上召緊急救護車送院。
- 成年人常用、氣味刺鼻、俗稱「馬尿」的咳水,具排痰作用,但不宜給予小朋友使用。
- 另一種常見退燒藥物為Ibuprofen (20 mg/mL),屬於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NSAIDs,依照發燒高低,有不同使用方法,如發燒超過39℃以上,每次服用體重一半的CC數。
- 《常春月刊》自1983年創刊,不忘初衷,與時並進,緊扣趨勢議題,把艱澀的健康醫學知識,轉化成日常淺而易懂的訊息,創造多元且權威嚴謹的內容,不道聽途說,提供最正確的觀念,成為你信賴的家庭醫師。
若果兒童進入昏迷狀態,屢叫不醒且沒有脈搏呼吸,應立即做心外壓及人工呼吸,若仍有脈搏則讓孩子打側躺,頭微向後以保持呼吸道暢通。 藥房可提供止痛退燒塞劑為「 Paracetamol (撲熱息痛) Suppositories」,作用為止痛退燒用,藥劑師於配藥同時,亦會詳細講解塞劑嘅正確使用方法,有需要嘅家長可到分店配藥。 他續指食藥只是處理病徵,不是處理疾病,康復要靠小朋友自己的免疫力。 若家長或小朋友確診而暫未獲送院,須在家等候安排的話,趙醫生提醒患者要喝充足水份,可安排少食多餐,緊記切勿外出,以減低傳播風險。
小朋友退燒藥: 服用時間
他續指外國常用另一種藥物「布洛芬」(Ibuprofen),同樣有退燒、止痛的功效。 此藥物在香港須由藥劑師出售,家長可到具「Rx」標誌的藥房向註冊藥劑師查詢。 小朋友退燒藥 可將幼兒置於冷氣房中或以電扇繞轉著吹,使體溫慢慢地下降,如此幼兒也會感覺舒適些。 第三階段「散熱期」,開始流汗,體溫逐漸下降,活動力恢復。
吳醫生表示,發燒容易引致缺水,故此家長要確保孩子飲用足夠的開水,宜較平日多10至20%,例如年幼的孩子要飲4至5杯開水,10歲兒童就要喝約10杯,維持每日小便6次左右。 同時,還要確保孩子吃得夠,胃口不佳可以液體營養液補充。 此外,維他命C及D對抗病很重要,前者可經由每日進食兩份水果攝取,後者則要透過進食深海魚或補充劑攝取。 吳醫生說,體溫持續過高才算是發燒,第一次探熱發現體溫高,應隔10至20分鐘再一次探熱,仍然過高才算是發燒。 同時,不同的探熱方式對發燒的定義也略有不同,例如探耳及脷底是37.5℃,腋下則是37℃,額頭為35.6℃,探肛就是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