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市建局早年的工作取得相當成效,但亦引起一些爭議,例如有市民認為社區參與度不足、過於偏重重建發展等,同時公眾對文物保育、保存社區網絡,以及樓宇維修及復修方面的價值觀及訴求相比過去都有明顯的改變。 因此,我在2008年擔任發展局局長期間,就提出了全面檢討《市區重建策略》。 我們當時以超過兩年的時間,以最開放的態度與民共議,最終在2011年公布新的《市區重建策略》,除涉及市建局的功能外,亦引入了需求主導、樓換樓、地區為本等相對嶄新概念,某程度上為市建局日後的工作掃除了一些障礙和爭取更大的社會支持。 另外,在「龍城」區居住數十載的九龍城區街坊會理事長顧家彥先生亦會協助市建局進行推廣工作。 小區復修策略 顧先生在「小區復修」範圍內持有舊樓物業,在數年前已經為樓宇籌組復修工程,並翻新外牆。
2009年6月26日,市區重建局宣佈位於深水埗順寧道的重建項目,並進行人口凍結登記。 但由人口凍結日當天開始直至往後的3個月內,同區出現不尋常的大型迫遷,至少有13戶住宅租戶被地產業主終止租約及要求收回單位,甚至告上法庭。 他以西營盤順成大廈的翻新工程為例,針對部分懸掛在公用地方的設施,在選用圍封的假天花物料時,由傳統的石膏板改用裝卸上更為靈活的鋁板天花,當日後要維修或檢查時,工程人員輕易拆卸鋁板,較過去沿用石膏板更省時和減低工程成本。 團隊在翻新順成大廈時,留意到靠近皇后大道西地下大堂的出入口較狹窄,而原本設在大堂的垃圾房佔據整個大堂約三分二的空間。 團隊在翻新時,將垃圾房遷至大廈德輔道西一方的地下,令現時的大堂更寬敞,方便居民出入。
小區復修策略: 市建局指「龍城區」更新計劃規模超一般項目 預留逾150億推行
在計劃結束後,當局會分析數據資料,總結經驗,掌握「融合策略」和「小區復修」涉及的具體執行細節和所需資源;同時,了解業主的參與度和能力,尋求改善和優化空間,為日後在其他舊區推行「融合策略」創造更佳成效。 小區復修策略 市建局至今已推行了超過70個市區更新、活化舊區項目,合共提供約24,000個新建住宅單位,而且不少項目亦成為城市的地標,例如早年的荃新天地和市建局最大型的項目觀塘市中心。 此外,項目推展模式亦不斷進步,由項目主導的清拆重建舊樓,改變成為規劃主導、小區為本的方針推展市區更新工作,藉重建的契機重新規劃區內交通路線、行人設施、綠化休憩空間等,令項目更具規劃效益。 以市建局在九龍城南角道至打鼓嶺道一帶選定的小區為例,區內共有40多幢樓宇,普遍樓齡大概40歲,超過六成的樓宇從未檢驗樓宇和籌組維修工程,當中部份樓宇涉及較多單位由業主用作出租,除了不適用於政府向住宅自住業主提供的樓宇復修資助,有關業主亦沒有誘因為大廈的樓宇復修工程支付費用。 面對樓宇和城市設施「雙老化」問題愈益嚴重的情況,市建局一直積極處理,在過去數年,以「規劃主導」的市區更新模式,透過大規模的地區規劃研究,全面審視舊區的土地規劃和更新機遇,並建立規劃及項目儲備,加快舊區更新的步伐。 「規劃主導、地區為本」的市區更新模式,在九龍城、土瓜灣及深水涉等地區落實多個項目,反映這套模式的運作已漸上軌道。
外國城市經濟轉型的成功經驗,強調以城市舊區更新來營造文化氛圍,從而吸引人才,推動文化及創意產業和本土經濟的發展。 城市本身就是品牌,舊區更新和舊樓復修,可以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為建造及其他行業帶來更多就業機會。 為建設更理想的生活環境,當年為這些新市鎮訂定的住用地積比率一般較市區為低。 以荃灣為例,二○○三年規劃署曾經檢視是否適宜把荃灣的最高地積比由五倍進一步提升,惟考慮當區交通和基建容量及其他因素後,認為最高住用地積比率維持在五倍是合適的。 另外,市建局將與政府部門合作,配合小區特色設計主題,擴闊或綠化由南角道至打鼓嶺道之間的行人路、美化街道毗鄰的樓宇後巷,以及一併活化附近的打鼓嶺道公園,與KC-017項目的地面行人空間、KC-015項目的地下廣場及毗鄰的一列巴士站,整合成一個景觀開揚的門戶廣場。 計劃加強後設有追溯期,發展局副秘書長(規劃及地政)羅淦華指,40至49年樓齡的樓宇,在2017年10月11日當日仍未完成強制驗樓工程,都可以申請計劃。
小區復修策略: 市建局 5億復修舊樓 小區建築融合
自啟德機場在1998年搬遷後,香港機場(障礙管制)條例不再適用於龍城區,政府放寬了九龍城分區計劃大綱圖的高度限制,增加私人發展商在區內推行重建項目的誘因,但卻沒有同時加強區內的規劃。 過去20年有多個私人重建項目落成,多為單幢式重建,欠缺整全完善的規劃,部份因為地盤太細,重建後無須提供供住客使用的上落客區和泊車設施,間接導致區內違例泊車問題愈益嚴重,造成交通擠塞。 這些單幢式樓宇重建完成後,攙雜在新建樓宇之間的舊樓地盤變得更為零星而分散,可作重建的規模變得更細且乏誘因。 對市建局來說,相對兼善里地盤較大而完整,若要重整龍城舊區的土地以釋放土地潛力及增加規劃裨益,難度將更大。 大公文匯全媒體報道:市建局行政總監韋志成今日(2日)撰寫網誌表示,市建局已選定南角道至打鼓嶺道一帶有樓宇復修需要的建築群,展開為期3年的「小區復修」先導計劃,作為試點,透過加大推廣力度,提供更多誘因,向合資格業主給予財政和技術支援,協助和鼓勵他們適時保養及維修樓宇,預計可惠及約1000個住宅單位。 市建局行政總監韋志成今日(2日)撰寫網誌表示,市建局已選定南角道至打鼓嶺道一帶有樓宇復修需要的建築群,展開為期3年的「小區復修」先導計劃,作為試點,透過加大推廣力度,提供更多誘因,向合資格業主給予財政和技術支援,協助和鼓勵他們適時保養及維修樓宇,預計可惠及約1000個住宅單位。
剛才周松崗主席說得很輕鬆,說是發展局局長提出,但其實當時我是在政府裏力排眾議,爭取保留中環街市,而且很果斷地將它放入施政報告裏,從而令我可以將中環街市這塊甲級商業用地在勾地表裏抽出來。 由於中環區是市建局的其中一個重點工作區,其進行的項目包括中環街市附近的嘉咸街/卑利街的重建項目、百子里的保育活化項目等,所以當時我認為由市建局負責中環街市大樓保育和活化項目,可以有協同效應。 韋志成形容市建局四幢安置大廈的復修工作,為「中年」樓宇實踐維修保養工作方面起示範作用。 市區重建局宣佈重建項目後,並非即時安置或補償給區內居民,而受影響的住宅租戶更需要等待業主先出售單位給市建局,才有機會獲得安置或補償。 在深水埗東京街/福榮街重建項目,有居民等待了超過五年仍未有安置,而大廈樓宇由於長期沒有再做維修,外牆及單位內部均出現石屎剥落的情況,險釀成人命傷亡,但市建局仍然拒絕先對居民安置,被質疑是要「玩死居民」。
小區復修策略: 資助樓宇美化外牆 融合新舊景觀
他認為,若要達致最大成效,應採用更具前瞻性的樓宇保養概念,推動「預測性保養」,通過對設備狀況的持續監測,做到在問題發生之前已作出評估,並制定長遠的保養計劃及各項預算,才能從樓宇「護老」邁向至「防老」這個市區更新的長遠目標。 他續指,市建局早前公布油旺地區研究的結果,留意到社會上有不少意見,聚焦如何在地區規劃層面,應用新規劃工具。 他指,舊區、樓宇老化的規模龐大,社會在缺乏財政和土地資源來應付舊樓重建的前提下,貫徹在不同樓齡樓宇實踐多元的樓宇復修策略和模式,延長樓宇壽命,才是處理舊區樓宇雙老化的正本清源之道。 至於未有即時復修需要、樓齡不超過30年的「年青」樓宇,市建局將向這類樓宇重點推廣進行預防性維修的各項措施,例如協助他們為其樓宇度身訂造一套合適的維修保養計劃,詳細列出大廈未來5至10年有需要進行的檢查及維修工程項目、所涉及的工程費用估算等,提升大廈保養的工作效率。
- Web photo市建局將重整九龍城舊區的土地規劃,研究易地重置九龍城街市等社區設施 (紅色範圍),並改善寨城公園的可達性及整區連接性。
- 過去20年有多個私人重建項目落成,多為單幢式重建,欠缺整全完善的規劃,部份因為地盤太細,重建後無須提供供住客使用的上落客區和泊車設施,間接導致區內違例泊車問題愈益嚴重,造成交通擠塞。
- 摒除無可解決的樓宇結構性問題,市建局須仔細思量如何解決業權問題、安置及補償眾多劏房戶,並釐清公共空間的管轄權,以加強部門間的問責與協調,才有機會踏出第一步。
- 此外,行政長官在二○一八年《施政綱領》中提出加強在政府用地落實「一地多用」的多層發展模式,整合及提供更多「政府、機構或社區」設施,務求善用有限的土地資源,並透過重建政府設施改善社區環境。
- 加上戲院設施的興衰,向來都是大埔居民念茲在茲的話題,漸漸虛擬展覽重現的場所,開始與大埔戲院的考察掛勾起來。
- 國際綠色建築設計專家周家明博士是香港智慧綠色建築設計指引督導委員會召集人,同時兼任Aedas國際建築設計事務所的董事,屢獲殊榮。
- 其中,由二○○四年至今,市建局已透過不同計劃協助約4 200幢樓宇進行維修,當中荃灣區佔約400幢。
他提到正就龍城小區更新及活化收集意見,明年上半年便可制定具體方案,有望3年內分階段完成工程。 未來數年,市建局將會以九龍城區的市區更新工作,作為推行「融合策略」的試點。 市建局已經將區內政府早前核准的市建局啟德道/沙浦道重建項目,與「小區復修策略」融合,優化執行模式,包括將南角道至打鼓嶺道一帶暫時並沒有重建需要的建築群,試行「小區規劃復修」模式,提升樓宇狀況。 龍城舊區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小區,衙前圍道兩旁組成三橫十一直的網格街道特色,當中各式各樣的街舖和食肆林立,是地區經濟的集中地,相對兼善里以住宅用途為主,龍城區亦同時兼備深遠的歷史背景及寨城公園等遺跡,使當區蘊藏豐富的地方文化特色,可藉以活化小區及塑造小區成為飲食文化生活區。
小區復修策略: 加入智慧元素 推動預測性保養
有鑑於個別地區現時的發展密度已難以增加或剩餘可供發展地積比率不多,我們需要以區域而非個別地塊的角度出發推動市區更新。 為此,市建局於二○一七年五月以舊樓林立的油麻地及旺角作為試點展開了地區規劃研究。 這是一項策略性研究,市建局會根據研究結果,尋求更具效益和效率的方法推動市區更新,並把切實可行的理念和執行模式推展至其他地區,包括荃灣區。 在「小區復修」計劃下,市建局將會為參與的住宅業主,不論自住或非自住,每戶提供額外的專屬工程費用津貼,為大廈外牆及天面進行維修保養,減低每戶需要分擔的工程費用比例。 韋志成表示,當局在本月內將主動聯絡這些樓宇的業主,商議一套全面而針對性的維修方案,提升樓宇狀況之餘,更為進行復修的大廈美化外牆,由內至外為樓宇「升值」。
在市區更新規劃的過程中,市建局利用特色元素去進行「點‧線‧面」規劃,透過以地區特色、歷史文化及民生為原材料,並配合當區的人文景觀,營造一個具有特色的地區環境。 其中最能彰顯這個規劃成效的中上環區,便是以「地方營造」概念,展現當區地方色彩及歷史文化特色。 位於筲箕灣的明華大廈分三期進行重建,第一期興建的兩幢新大樓已於2021年落成,提供966個出租單位。 預計整個明華大廈重建工程將於2035年完成,可提供合共3,919個單位,包括2,561個出租單位、750個資助出售房屋單位和608個「長者安居樂」單位,較原有屋邨提供多700個單位。 我們亦注意到,大部分這類樓宇屬於沒有法團、業主組織或未有物業管理公司管理的「三無大廈」,難以集合一眾業主就籌組驗樓和維修工程取得共識,基本上,連日常的保安和公用設施例行檢查等物業管理工作,亦乏善足陳。 我們在本月內將主動聯絡這些樓宇的業主,商議一套全面而針對性的維修方案,提升樓宇狀況之餘,更為進行復修的大廈美化外牆,由內至外為樓宇「升值」。
小區復修策略: 市建局計劃投放五億復修舊區樓宇 提升小區面貌
2021年9月9日市區重建局公佈恒基地產以81.89億元投得土瓜灣庇利街/榮光街發展項目,項目預計提供1150個住宅單位,每方呎樓面地價11,414元。 針對目前多項重建項目均為舊樓重建,不利於整個舊區的重新發展,市區重建局董事會於2015年4月23日開會討論有關於來年的計劃時,非執行董事蔣麗芸提出未來應該多做「舊區重建」,而非「舊樓重建」。 而另一位非執行董事黃遠輝指出,在會議上討論了市區重建局的長遠策略定位,例如在舊區集中重建項目,令到舊區更新更快可見成效。 政府近年推動本土經濟,取得了顯著成效,例如荃灣的珠寶金飾坊、深水埗的電腦市場、西貢的消閑花園等,既有經濟成果,又增加了社區活力;但也有不成功的例子,如上環大笪地。 我們會總結經驗,繼續推動本土經濟項目,例如會採取切合實際的措施,辦好黃大仙區的民俗墟市。
2012年9月,市區重建局企業傳訊總監邱松鶴被指控於2012年5月至9月期間在維基百科上編輯市區重建局、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發展局局長陳茂波、市區重建局主席張震遠、永利街、嘉咸街以及利東街的條目,作出隱惡揚善的刪改。 小區復修策略 邱松鶴於中文及英文維基百科均使用賬戶Qshshq,在英文維基百科用戶頁上更表明身份。 例如經常被批評活化成高級餐廳後,一般香港市民難以參觀的和昌大押被形容為「香港市民和遊客的好去處」。 香港維基媒體協會於9月21日發表聲明,強調嚴禁用戶利用維基百科宣傳,勸喻公關應該避免在有利益衝突的條目作出編輯。 邱松鶴反駁指出維基百科的編輯原則矯枉過正,認為機構的傳訊人員有權利在維基百科上提供機構的新資料,只要嚴格按照編輯原則,機構傳訊人員在相關網頁上提供事實的權利不應剝奪。
小區復修策略: 保育活化
市建局會保育及活化在其重建項目內具歷史、文化及建築價值的樓宇、地點及構築物,同時亦會在政府要求,或在政策上給予支持情況下,進行重建項目範圍以外的文物保育項目,至今,市建局合共保存了約60幢歷史建築。 此外,為推廣應用科技以控制成本,市建局將安排部份合適的樓宇試行嶄新樓宇管理系統,包括安裝和配置通訊網絡、閉路電視、電子告示板、大閘門鎖遠程開關和對講機系統等硬件設備,使屋宇設施可連結至雲端平台,方便管理公司作遠程監控,減省管理員長駐大廈的需要,令樓宇管理更具經濟效益。 他以順成大廈翻新工程為例,針對部分懸掛在公用地方的設施,包括天花喉管,在選用圍封的假天花物料時,由傳統的石膏板改用裝卸上更為靈活的鋁板天花,當日後要維修或檢查時,工程人員輕易拆卸鋁板,較過去沿用石膏板,需要將整個天花清拆的處理,更省時和減低工程成本。 2006年4月,市區重建局為籌劃觀塘裕民坊重建項目,首次向居民發行一份名為《觀塘路》的地區報章,報章上列出多名「業主」、「商人」及「街坊」支持重建工作,惟被香港傳媒揭發不少人士訪問均為虛構。 Web photo市建局將重整九龍城舊區的土地規劃,研究易地重置九龍城街市等社區設施 (紅色範圍),並改善寨城公園的可達性及整區連接性。
我們還會多行一步,為區內未能滿足現今需要的公園、休憩空間以至行人路等設施,進行街道美化、公園翻新等活化工程,打破樓宇復修只限於翻新和改造私人樓宇的規限,全面改善整個地區的面貌。 單是九龍城區便涉及逾600幢不同樓齡、不同狀況的樓宇,針對區內無重建需要的樓宇,包括南角道至打鼓嶺道一帶樓齡約40年的建築群,市建局將試行「小區規劃復修」模式,透過復修及保育等去減慢樓宇老化,以避免拆卸重建造成的資源浪費。 該局將於未來數月主動聯絡該批業主或法團組織,商議維修方案,以改善樓宇狀況及管理質素,及做到社區新舊共融。
小區復修策略: 重建發展模式爭議
最後是促進新舊環境融合方面,市建局在上月推出的「小區復修」先導計畫,在協助大廈業主進行樓宇復修之餘,美化大廈外牆、大閘和簷篷等不同地方,融入活化後的小區街景,標是與毗鄰新發展項目做到新舊交融。 小區復修策略 隨着2007年政府推出文物保育新政策和一系列措施,例如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後,市建局的保育職能已交由不少非政府機構共同承擔。 我們今日身處的中環街市,可以說是市建局一張遲交的成績表,而且遲了很多,但我今日會給予這個項目的成績是100分滿分。
另外,由於市建局在發展項目的公契中列明收取管理人酬金為大廈開支的百份之十,變相盡可能谷大大廈支出,以賺取更多管理人酬金,亦令管理費居高不下。 在2012年2月,順寧道重建關注組於市區重建局新重建項目的社會影響評估中發現了一項名為「住宅租客體恤援助計劃」的新措施,聲稱會賠償給被迫遷租戶,但在順寧道重建關注組去信追問市建局細節後,發現在申請條件上十分苛刻,批評是刻意令被迫遷租戶難以申請。 計劃範圍包括中西區、灣仔、紅磡/馬頭圍、油麻地、旺角、大角咀、觀塘、深水埗及荃灣。
小區復修策略: 管理費過高
在2009年11月,市區重建局推出「優化住宅租客援助措施」,但只為被迫遷的租戶提供小額搬遷補助金,被批評為是「假優化,真卸責」,是變相剥扣了租戶原有安置或賠償權益。 2009年2月3日,區域法院裁定許振文串謀詐騙和行賄罪名成立,判監禁15個月。 2017/18年度市建局完成的4個重建項目,合共錄得102.65億元盈餘,當中以灣仔利東街「囍匯」盈餘最高,達88.4億元;另一灣仔項目「尚翹峰/壹環」亦錄得11.17億元盈餘;而大角嘴的「形品‧星寓」項目則錄得4.73億元盈餘。 摒除無可解決的樓宇結構性問題,市建局須仔細思量如何解決業權問題、安置及補償眾多劏房戶,並釐清公共空間的管轄權,以加強部門間的問責與協調,才有機會踏出第一步。 傻的媽Carzy Mum由數個年輕人組成,透過走訪大街小巷跟不同的人對話,寫下城市空間的故事,讓大家認識社會的多元化聲音。
小區復修策略: 重建非政府機構用地中介服務計劃
「雙老化」——人口老化和樓宇老化,雖已廣受關注,但往往被視為兩個獨立議題,而兩者的複合效應,卻構成世界各地,包括香港現時面對的難題。 JCDISI 提出採取以人爲本的「雙智慧」方針,利用「智慧樂齡」及「智慧城市」,增強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宜居度和社會韌力,應對「雙老化」的嚴峻挑戰。 理大賽馬會社創「騷‧In‧廬」之社會創新區域論壇2020將會邀請以上幾位講者分享,並由香港理工大學賽馬會社會創新設計院空間項目經理 小區復修策略 I空間項目小組主管陸永康博士帶領討論環節,一同探索創新數碼技術如何改變建築。 市區重建局執行董事(營運)呂守信先生指出,殘破的樓宇不但影響居民的生活質素,更構成潛在的公眾安全風險。 然而,樓宇的拆卸及重建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及資源,市區亦缺乏足夠的土地資源為受影響的居民調遷,因此,推動樓宇復修才是處理樓宇老化問題的關鍵。 「為了不讓這個惡夢變成事實,我們要及早行動,應對樓宇急促老化的問題,延長樓宇的使用壽命,恰當地更新改造樓宇,滿足在人口老化趨勢下長者居民的需要。」香港理工大學賽馬會社會創新設計院(JCDISI) 總監凌嘉勤先生指出。
小區復修策略: 市建局投放5億元推廣樓宇復修 新舊建築融合 提升小區面貌
行政會議於二○一八年十二月進一步優化這項措施,如用地是用作發展公營房屋,經確立技術可行性及獲城規會批准後,最高住用地積比率可調高最多三成,即由五倍可增至最高六點五倍。 發展局局長黃偉綸昨宣布加強4個樓宇復修資助計劃,包括「樓宇更新大行動2.0」、「消防安全改善工程資助計劃」、「優化升降機資助計劃」和「長者維修自住物業津貼計劃」。 政府將向4個計劃注資105億港元,期望今年底諮詢立法會,爭取明年上半年獲批撥款,下年內批出申請;以上4個計劃均會交市建局負責。 【記者林彥汛報道】市建局早前委託顧問團隊,進行調查了解九龍城區居民及地區人士,對當區公園和街道設計的想法及實際需求,並在日前提交九龍城區議會文件中,透露計劃「同敍龍城」為設計主題概念,將小區復修範圍化作社區「故事館」。
小區復修策略: 重建項目
我很高興知道活化後的中環街市口碑極佳,由8月開放至今已經有超過300萬人次到訪,反映這項目深受香港市民歡迎。 另外,在選定的小區復修範圍內,便有四成樓宇雖已完成復修或正進行維修,但有關的工程亦只是屬於一次性的,業主普遍沒有為日後樓宇進行定期的維修保養,預留儲備及作定期供款,以至業主沒有足夠的資金應付下一個樓宇復修周期的來臨,令樓宇保養的工作缺乏持續性。 有見經市建局協助而復修後的樓宇狀況和價值有實質的提升,香港按揭證券公司早前宣布將其按揭保險計劃範圍擴展至保養良好的舊樓,以協助購買這類樓宇的業主取得較佳的按揭成數、年期和條款。 小區復修策略 舊樓安全隱患不鮮見,政府昨宣布將增撥105億元,加強4個現有樓宇復修資助項目,其中「樓宇更新大行動2.0」會放寬申請資格,樓齡要求由50年或以上降至40年或以上;整個計劃預計可令5,000幢大廈受惠,明年第三季接受次輪申請,並計劃在7年後、即2025年完成檢驗或修葺工作。
韋志成指,九龍城「龍城」項目涉及修訂九龍城的規劃大綱圖,市建局已向城規會提交該項目的發展計劃草圖,展開規劃程序,並已聯絡項目範圍內約九成居民及商戶,登記他們的身份和單位的佔用情況。 市建局為九龍城舊區進行整體規劃和建立規劃儲備的工作,不限於尋找重建的機遇,我們還將這份為土地作整全規劃的理念,嘗試應用在樓宇復修、保育活化以至改造重設,以全面綜合的策略,為舊區更新提供全面的規劃基礎,務求大幅改善舊區環境,達致新舊樓宇共融。 我十分感謝各位議員的意見,團隊正應用以地理資訊系統技術為基礎的「市區更新資訊系統」,進一步研究及深化有關的建議。 我們不單會審視賈炳達道公園的使用情況,研究以規劃重整,重置現有康樂設施及易地重置九龍城市政大廈等多項設施的可行性,初步估計重建後可提供的社區設施樓面是現時的3倍多;我們更會善用地下空間,為街市販商提供上落貨、貨物存放以及泊車位等後勤設施,解決現時販商在路邊停車上落貨而引致交通擠塞等問題。 當這項規劃方案的研究工作較為成熟時,我們將再到區議會徵詢議員及相關持份者的意見。
韋志成指出,當局已夥拍地區組織機構,由本月初開始,逐家逐戶派遞「小區復修」計劃的宣傳單張,向業主介紹計劃的內容和申請細節;亦會邀請業主和住戶出席簡介會,作進一步解說。 因應樓宇保養欠缺持續性的情況,市建局將協助業主就保養周期設立儲備基金,並在供款的初期提供額外三厘利息,作為「鼓勵性利息」,為期五年,有關措施可使儲備基金的初期利息收入有較大幅度的增加,充份發揮基金的「複息效應」,增加其滾存、增值能力。 將有更多維修工程出爐,對建造業界可謂喜訊,但建築地盤職工總會理事長陳八根就指,維修工程提供的職位空缺有限,工種主要為「搭棚」、混凝土、渠務和裝修方面,對業界幫助有限。 陳又預計,每項工程最多只能提供百多個職位空缺,長遠而言,業界期望有更多基建工程,才能滿足業界的就業需要。 」,以保持樓宇及設施的良好狀況,同時應為樓宇制定「維修保養周期計劃」,並妥善保存有關維修保養的記錄以便日後參考及跟進。 在香港這個高樓大廈林立的建築環境中,智能綠色技術對現時建築開發過程而言非常重要,更將成為未來發展趨勢。
現時本港舊區樓宇的維修保養,屬矯正性居多,特別是於樓宇出現明顯破損,在建築事務監督發出修葺命令後,業主才「臨急抱佛腳」啟動籌備的延誤性矯正維修保養。 如果業主忽略處理樓宇保養問題,在日久失修問題愈趨嚴重的情況下,業主長遠未必負擔得起愈趨龐大的維修費用,這便形成「惡性循環」,業主更不願意承擔樓宇復修的責任。 」,預防性維修保養是在樓宇構件、設施或系統出現毛病前,以定期及合適的巡查勘測和維修行動作為保養的其中一項策略。 這些純保育活化項目包括以文化創意為主題的灣仔茂蘿街/巴路士街項目、表彰香港與辛亥革命歷史關係的百子里公園,以及中環街市活化計劃等。 重建後的觀塘花園大廈二期將提供超過5,800個資助房屋單位,較原先增加約一倍,包括出租、資助出售及「長者安居樂」單位,以配合市民的需要。
而土瓜灣則為列為新策略的試點;由於九龍城市區更新地區諮詢平台已經提出優先重建九龍城馬頭圍道十三街和五街、環字八街、九龍城道及落山道一帶,故此該三區有望成為區內的大型重建項目。 2011年3月,市區重建局董事會通過《「樓換樓」先導計劃(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根據《市區重建策略》,「樓換樓」是給予住宅自住業主現金補償及特惠金以外的另外一個選擇。 同年4月,市區重建局開始在市區重建事務中擔當「促進者」(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角色的框架。 同年5月,市區重建局通過「需求主導」(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重建模式的執行框架;該重建模式是香港政府於同年2月公布的新《市區重建策略》的其中一項重要措施;同年8月,通過其藝術文化支援政策(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為了處理龍城區市區更新的難題,我們需要全面應用在早前完成的油旺地區研究中,所提出若干個更具成效的市區更新執行模式和規劃新工具,包括轉移地積比、街道整合,以至「一地多用」的模式,克服規劃上的挑戰,加速舊區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