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治療2024必看介紹!(小編貼心推薦)

答:一、Minuchin的家庭界限意義:界限是指圍繞在家庭成員與次系統間看不見的線,在不同的家庭治療理論中,以Minuchin的結構學派對家庭的結構、次系統及界限描述最多,也是最詳盡的。 Minuchin(1974)最早提出家庭界限之概念,強調家庭成員之間的互動及交流型態決定了家庭的組織及結構,個人、次系統與整個家庭是由界限所區分,這是一條看不見的限制,規定彼此接觸的量。 與家人的溝通是表面的、不真實的、簡短的互動。 人們在分離時刻處理他們與父母或原生家庭的依附議題的方式。 所謂家庭投射歷程是指,自我分化不佳的父母,將本身的不成熟投射或傳遞到孩子身上的過程。 此種投射歷程,便是透過「父親-母親-孩子」的三角關係來進行傳遞,可能因而降低孩子自我分化的程度,或間接地傷害了孩子的情緒。

家族治療

更重要的,治療師要透過與案主對話來鼓勵思考和減低高張的情緒。 而治療師對於家庭投射歷程和三角關係的知識,有助於他們保持這個距離。 1.融入與適應:ㄧ個建立及維持治療聯盟的歷程,治療者認真的傾聽並支持家庭成員,接受或使用當事人的語言和非語言行為。 子女長大離家後,父母與子女次系統,可能又會漸次轉為疏離。

家族治療: 系統取向治療訓練第四列車之第四階段 治療師的發展I(週二班)

其他只是稍微被雙親牽扯的小孩,他們的自我區隔程度則顯得與父母差不多。 如他們在成長過程中比較遠離家庭情緒歷程,之後通常會自我區隔發展得比雙親好。 界限鬆散的家庭:次系統的界限是未分化、糾纏不清、容易互相穿越的。 糾纏型的界限中極端接近和強烈的情感,導致成員過度關顧和牽涉入彼此的生活,父母的關心造成子女的依賴、子女往往為了家庭而放棄自主、失去獨立。 成員之間要求忠誠與歸屬,因此犧牲個人的發展,導致不同的情緒與心理的困擾。

家族治療

界限控制個人與他人的接觸量,以光譜的型態來看,一端視為僵化界限(疏離型 Disengagement),另一端為鬆散界限(糾纏型 Enmeshment)。 未來專頁將會更新更多心理學及輔導學資訊,希望各位持續關注專頁,喜歡的請 like 及 share, 如欲知道更多心理輔導資訊,歡迎聯絡樹洞香港。 「唉!咁麻煩,咁我都係唔好理佢地,自己做翻自己野算。」其實,一個家庭及團隊作為一個社會體系,有十分覆雜的特質。 其實以上情景在很多地方也會出現,特別是家庭,不知各位看到此景象有甚麼感覺,不過我就會以一條問題引領大家思考。 分為古典制約與操作制約;古典制約意指原來未經過制約刺激(鈴聲),在重複與能引起反應(唾液分泌)之未制約刺激(食物)配對後,也能引起該反應。

家族治療: 孩子情緒有問題 可能是整個家庭生病了!

家庭成員在日常生活中,會藉著某些規則重複進行行為的互動,亦即家庭的交互作用乃循著一定的持續模式,此一模式有助於調整和穩定家庭功能。 家族治療 自1990 年代迄今,家族治療領域充滿了新想法與新挑戰,沒有任何取向支配此領域,而主要挑戰在於整合我們將討論之各種不同治療取向,並針對特殊群體發展適當之治療技術。 過去仍存在於現在生活中,過去的原生家庭仍積極影響著我們現在的家庭關係及選擇。 藉此提供新的思考方式及彈性﹐如「嫉妒心重的丈夫」重新定義為「愛得太深的丈夫」。 如孩子嚴重的行為問題,定義為「內心困擾深,向外求助的孩子」。

  • 孩子就會像展翅高飛的小鳥,擺脫症狀有更好的發展。
  • 如果家庭這個複雜結構的某個環節「僵住」了,無法順利運作,所有的家族成員都會遭受波及。
  • 手足間會有以下特徵:(1)彼此親密、(2)彼此衝突、(3)彼此競爭。
  • 作業要合理,如要求兼三份工作的單親母親與孩子週末遊玩,在她的體力,及經濟負荷上不合理。
  • 研究發現:1.夫妻同質性愈高,婚姻品質愈高2.配偶間年齡差距越小或宗教信仰相同者,則夫妻間的情感交流、行為一致程度及彼此尊重接納度較高3.家庭收入愈高,婚姻滿意度愈高。
  • 人在社會系統中,必然受到這個系統的制約、與整個系統互動。

Virginia Satir模式不強調病態,而將心理治療擴大為個人或家庭成長取向的學習歷程。 只要是關心自我成長與潛能開發的人,都可在這個模式的學習過中有所收穫。 家族治療 2.家庭界限過於鬆散、糾纏的家庭:任何一個人發生事情都會傳遞給每一個成員,小孩的舉止可能像父母,父母無法約束子女。 由於強調忠誠與歸屬,子女往往為了家庭而放棄自主,犧牲個人的發展,導致情緒與心理的困擾,身心症的家庭常易見到這樣的情形。

家族治療: 家庭治療師一般會處理的問題:

薩提爾冰山理論,圖取自網路薩提爾家庭治療模式以「系統」的觀點來看待問題。 也就是說,人所背負的問題,不單是出於自己本身, 有些部份是出自社會、家庭的影響。 人在社會系統中,必然受到這個系統的制約、與整個系統互動。 當系統出了問題,個人也會出現問題,他就變成背負問題的人。 所以家庭治療就是從系統方面著手,更全面地處理這個人身上所背負的問題。 家族治療 薩提爾是以維琴尼亞‧薩提爾名字命名的成長模式。

因為他們的思考被情緒所淹沒,使得思考並不可靠、偏斜並且根據主觀而不是客觀的事實。 以一種興奮與喜悅的聲調、動作、表情或用字來表示,藉此發出家庭諮商原支持與鼓勵訊息,尤其是當個案有所行動、改變與解決問題時。 所謂自我分化乃是區分理智與情感歷程的能力,分化高者不受情感引導,理智高但非無感情,而是不被瞭解的情緒所驅使分化,目標是追尋二者的平衡,即為家庭歡樂又不過度涉入家庭情緒。 重組家庭,往往需要面對很多前因後果、陰錯陽差。 因為失婚的母親,往往會與子女建立特別緊密的關係,習慣與母親相依為命的孩子,更難容忍母親找到新的伴侶。 我見過有些孩子,甚至不肯讓母親與新爸爸同床,帶著枕頭非與母親一起睡不可。

家族治療: 家庭治療的五個階段

清楚的界限也是指建立一個階層化的家庭結構,父母在家庭中是處於領導者的位置。 重視當事人過去與現在的經驗,並經家庭概念化為情緒關係系統,並提出連鎖概念,如自我分化等。 「台南市一對夫妻因為金錢問題起口角,丈夫不僅怒砸妻子轎車,摔爛手機,還縱火燒妻子衣服……」家庭成員之間的爭執鬧上警局,類似的社會新聞層出不窮。 精神科醫師提醒,若能及早正視家族關係中的問題並調整改善,或許就能避免這些悲劇發生。 界限僵化的家庭:次系統之間疏離、家庭成員間的距離大,缺乏互相依賴與支持的功能,對家庭沒有忠誠感與歸屬感。 家庭內的關係疏離,因此溝通充滿緊張與防衛性,成員流動性大,對外來訊息無法有效管理,可是家庭對外的界限卻是鬆散的。

  • 在发现治疗解决办法的过程中,小组成员感觉不对或产生负面感觉的位置布局是导师需要特别注意的。
  • 作者在第十一章「二十一世紀的家族治療」幫讀者整理了整個領域的最新趨勢,從文化、科技、社會風潮、意識形態的改變探討家族治療如何因應這個不同時代的不同需求。
  • 但是在水面下的部分,更大一部分,則深藏在水面下,就如同人的內心深處,人的內在。
  • 包容觀:尊重並實際運用不同取向的治療方法,相容並蓄,不僅以人為本位、以人為關懷的信信,她在進行家族治療的過程中,更發展出許多特別的活動。
  • 一個截斷而離開自己家的人,不是代表他的獨立能力比沒有離家的人強。
  • 想像「家」這部機器已經運轉不順了十幾年,治療師也不是魔法師、算命師,沒辦法一夕之間就讓家的運作重新改變。
  • A 真的很渴望可以慶祝,B可能根本沒有在聽(當然也可能只是在忙),當 B 沒有特別回應時,A 接著又送出了一個隱晦的邀請,B 仍然沒有接住,若 A 不想要起爭議,就會把話停在這裡。

假自我(功能性自我);透過他人或其他外在影響所形成,在情緒壓力下,改變成要跟別人一樣或反對別人的自我形象。 當人們越來越少與重要他人以情緒糾結的方式互動,他們可以自關係的焦慮中得到自由。 並不是他們沒有了情緒,或是沒有不假思考的自動性行為舉止(誰能呢?),而是他們有更多的選項,決定何時去感覺、思考與行動,以及要感覺、思考與行動什麼,這些都可能大幅地改善關係。 一旦進入家庭後,治療者評估家庭、開始探索家庭結構的目的即在尋找具有彈性可能改變區域。 4.衝新建構溝通型態:包括改變家庭規則、重新結構、改變不受歡迎行為的模式,以及改變互動序列。 (五)經驗因素:由家族治療發展的演進,可以了解影響家庭治療的相關因素,由這些因素累積的經驗或由實務工作者累積多年來一個一個個案,一個一個家庭累積下來的成功經驗或失敗中修正的經驗,能夠存活下來就是一種證據。

家族治療: 結構家族治療Structural Family Therapy

中國家庭的家族背景,尤其對重婚的夫婦不利,我在四川見到一對再婚夫婦,雖然沒有孩子的問題,但是大除夕夜家族守歲,婆婆請來的不是現時的媳婦,卻是那離異的妻子,結果一頓年夜飯是因為打架而鬧到警察局收場。 人人都說四川女人厲害,卻沒有人想到,那不表態的男人才是重要關鍵。 以大人而言,他們往往從前一段婚姻帶來一種傷痛和恐懼,不像第一次成家時那般純情。

「已經花錢給你補習了,結果還考這種分數。你知不知道我在你身上花了多少心力啊?」你說。 其實你是擔心他像你以前一樣考上一個聽都沒聽過的學校,被人家看扁,但你說出來的話卻讓兩個人的距離越來越遠。 而從孩子看著地板不說話的眼神裡面,你似乎也看到了多年前的,那個在碎片和責罵當中蜷縮著的你自己。 當性不再是隱而不談的事情,我們期待每個人都可以像探索樂園一樣的愛上自己的身體,看見自己的慾望與喜好,當你跟自己玩得開心,別人也會知道怎麼樣更好的對待你。 另外,在與案主晤談時,治療師應該與他們討論事實,而不是感情;將討論的焦點放在認知洞察上,而布放在感情的表達上。

家族治療: 系統取向治療訓練第一列車A班之第五階段 實習

現在的社會準備了哪些援助資源,有何特色,以及妥善利用的竅門為何。 尤其會針對家庭諮商的思考模式及具體作法加以說明。 繭居族會整天待在家裡,想起床才起床,想睡就去睡,只做自己想做的事。 看在旁人眼裡,或許會覺得他們的生活自由隨性,但其實,他們的內心一點都不自由。

改變關係或改變難相處的人最有效的地方就是在問題形成的地方。 自我區隔較低的家庭被更多的連結所束縛,經常有較高程度的焦慮並且與家庭中自主性高的成員較不愉快。 父母與兒女的關係,可能朝向過度的關注;或是當家庭有超過負荷能力的事物時,他們傾向於忽略子女。

家族治療: 家庭治療通常分成四個步驟

讓學員從一個客觀的角度分析家庭問題、通過深入了解案例中的家庭系統的界限而發現不良的家庭功能從而透過不同的輔導技術引導家庭成員成長,達到系統與個體行為的改善。 家族治療 由於家庭是社會的一個功能單位,它與每個家庭成員的關係最為密切。 家庭中每個成員的個性、價值觀、以及對社會的適應模式等,皆在家庭的熏陶下形成。 家庭成員之間密切交往,互相產生正性的和負性的影響。

疏離的結構使成員在家庭中變得獨立自主,但同時缺少情感支持。 家庭成員為了脫離與家庭的情感牽連,減低關係中之焦慮和緊張便遠離家庭,如果孩子在投射歷程的介入較少,他便有較大的能力來抵抗「融合」,較能區分思考與情感。 例如搬離或避免接觸,這樣雖能暫時得到焦慮的紓解,但未能真正解決與家庭分化的問題,同時製造了與家庭疏離的新問題。 著名代間家庭治療創立人Murray 家族治療 Bowen指出當家庭中的兩人出現關係緊張時,其中有機會將問題的張力𨍭移及指向第三方,希望引入第三者掩蓋及舒緩雙方關係中的壓力及張力。 舉一個例子説明,一對父母正在吵架或冷戰,後來母親為了緩和衝突所衍生的張力,便開始把注意力指向女兒,責罵她家務做不好、功課及成積欠佳等;又促使女兒與自己聯合同一陣線,要求她對自己忠心,令問題的張力轉到女兒身上。 因此,女兒不但會因為被迫要站到某方而感到矛盾及撕裂,更會把其他人的關係中的責任背負到自己身上。

家族治療: Tags: hkop 心理學 家庭治療 衝突 family therapy 家庭 溝通 輔導 More…

家族治療的作法就是協助找出隱藏的「僵硬點」,然後予以搓揉變軟,讓家庭功能再度順利地運作。 家族治療是一種新的心理治療(諮商)技巧,自一九七○年代開始,以美國為中心開始流傳,但在日本尚未十分普及。 在一般諮商中,諮商師面對的是一位個案,在家族治療中,則需要同時面對多位個案,這對諮商師而言屬於高難度技巧。 而且對個案的家人而言,也會覺得家族治療的門檻比較高。 「家族治療」給人的印象不是很好,明明是繭居族自己的個人問題,為何家人也得接受治療?

家族治療: 系統取向治療訓練第三列車之第五階段實習(週一班)

當孩子準備面對新的危險時,也正是他學習判斷的時候。 正向導向:薩提爾的成長模式中,治療師積極地與個案連結,幫助他們重新框架觀點、創造可能性、傾聽他正向而普世共有的渴望、幫助個案與生命力連結。 聚焦於個案健康、具備可能性、欣賞感激的資源,與成長的期待,而非病理或問題的解決。 國內家族治療約從1970年代末由精神醫療界率先嘗試。 1980年代初期,薩提爾獲邀到臺灣辦理的研討會帶起國內一片風潮。 筆者期盼這本譯書的出版,能讓有心學習家族治療的人一窺其奧妙;已經踏入此領域的人,有機會將自己的實務經驗與相關知能再做一次完美的整合。

家族治療: 經驗自己,涵養生命

如無法離家的少女,被肯定為高貴的自我犧牲,保護其母免於接觸現實。 作業要合理,如要求兼三份工作的單親母親與孩子週末遊玩,在她的體力,及經濟負荷上不合理。 在序章,將以繭居族「太郎同學」的五次家庭諮商為例,讓大家了解家庭諮商是如何開始、會經歷哪些情況、以及如何解決問題,讓大家抓住其中的要點。 結果,雙親喪失了與孩子相處的自信,孩子失去了與社會交流的自信,演變為雙重的自信心喪失。 台灣薩提爾家族治療發展的起始,是旭立基金會與瑪莉亞‧葛莫利(Maria Gomori)情誼的開始。 家族治療 高齡96歲的她,至今仍從加拿大往返台灣、香港、中國工作,薩提爾家族治療能在華人世界開枝散葉,著實來自她的專注投入。

手足間會有以下特徵:(1)彼此親密、(2)彼此衝突、(3)彼此競爭。 在相處過程中也讓手足間學習如何分享與處理衝突或競爭問題。 由於子女會受到父母對待自己和手足間的方式的影響,形成彼此的競爭或衝突,因此重要的是父母對待手足的方式,盡量不要彼此比較、不要太急於介入手足間之問題,讓手足間能有自己相處的時間與空間等。 除了透過團體方式來進行排列工作外,也可以以一對一個別諮詢的方式來進行。 此時,就要借助小人偶(類似樂高的人偶),來代表當事人的家人,或與事件相關的人。 透過人偶之間的方位、面向與距離,也能夠呈現出當事人的家庭關係與心理的狀態,而能夠快速地找出可能的解決之道。

家族治療: 家族治療(Family Therapy)執行師課程

難道是因為家庭有問題,所以需要治療家庭缺陷嗎? 因此家庭輔導與諮商係運用家族治療的理論與治療方式,由家庭溝通型態,來看家庭問題的角度,也藉由家庭成員來幫忙釐清及改變各種有問題的、不適應的、自我挫敗而又重複發生的家庭關係或型態。 治療時重視當事人過去與現在的經驗,家庭概念化為情緒關係系統,並提出「八個連鎖概念」。 能降低情緒反應、消除焦慮與減輕症狀、促進家庭分化 、提高每個成員的自我分化、化解三角關係、改進家庭系統中的關係及增進認知的能力 。 「其實我覺得家族治療(如附註)四個字,就是讓我的媽媽爸爸能夠有效溝通,這樣就好,很簡單的。」許多家庭在面臨問題時,選擇隱忍或逃避,而非坐下來一起面對。

家庭成員適應著家庭的系統及其緊張,並可為這個系統製造緊張。 這個系統的變化影響其成員的行為和對自己的看法。 美國聯邦政府已經指定,婚姻及家庭治療師作為一個核心的心理健康專業人士,其專業程度相等於精神病學,心理學,社會工作及精神科護理。 目前有48個國家也以發出專業執照,或證明書以支持和確認婚姻及家庭治療師這一個行業。 今天(在美國)有超過五萬名婚姻及家庭治療師。

家族治療: 婚姻及家庭治療督導服務

Stair主張每人的核心-自我有八個分離但互相聯繫的要素,也是就自我環,這八項同心圓般的環,這每一個部份都是個人要整合了解自己的,才能有幸福感。 Virginia Satir的家庭圖以簡單圖示及文字顯現家庭相關成員的基本資料,基本上家庭途可將家庭重塑中會出現的家人或「演員名單」象徵化的呈現。 最近在台灣見了一位後母,全心全意地照顧丈夫與前妻所生的一個孩子,對自己兩個親生的,反而沒有那般在意。 家族治療 那男孩已經十一歲,對後母小心翼翼、尊敬有加,卻欲言又止。 奇怪的是,如果說這孩子不親後娘,他對自己的親爸,卻是更加保持距離。 他似乎十分抗拒與父親對話,後母的話還會回應,但是,爸爸的話卻總不作答。

更好的選擇者:帶著更多的覺察和自我接納,甚至更多的自愛,個案能學習在我和他人的情境中,做出更好的、更健康的、更「全人」的選擇——心靈上和互動上。 5、一致型溝通(關注到自己、他人、情境) :薩提亞所倡導的目標。 這種模式建立在高自我價值的基礎之上,達到自我、他人和情境三者的和諧互動。 這一概念能更助益治療中處理症狀背後的潛在議題。 它強調存在(being)非做(doing)。 家庭諮商利用非家庭場域,創造一個安靜的空間,提供一個可以談話的平台,讓參與的家人或伴侶,透過治療師的提問、回應,從會談中,有機會去細細整理自己的感受跟受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