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弘法師道場10大著數2024!(持續更新)

你已經沒有分別執著就可以吃三頓了。 譬如說你吃山珍海味跟吃大便一個味道,行,你吃三頓也沒問題。 定弘法師道場 不行,你就得認認真真的持戒,從根本開始修,次第修,循序漸進,因戒得定,因定開慧。

原來毀犯佛戒甚至邪見誤人,現在要真懺悔,用什麼懺悔? 定弘現在學了戒法就知道自己罪過,輕毀戒法、不學戒法、毀犯戒法。 現在發心就是嚴持戒律,將來有緣我們弘揚戒律。 師父上人未盡的志願,譬如說建立叢林,真正傳統的叢林,建立僧團,我們要發心,在師父的這個基礎上去推動,希望佛法將來能夠復興,戒法復興了佛法就能復興,這是佛講的。 大家可能聽過蕅益大師、弘一大師說過,中國南宋以後就沒有比丘了。

定弘法師道場: 求生西方— 發菩提心(信願),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持名)。

這是三無漏學,一切佛菩薩之所學,我們不能例外。 菩薩戒本裡講,如果國有災難,或是自己多煩惱、多業障或者多疾病,或者眾生有苦難、水火刀兵劫等等,你能夠講菩薩戒,講大乘經,就能夠幫助這個地方消災免難。 定弘法師道場 一般要打般舟三昧的人通常都是律師,專門學律宗。

定弘法師道場

二、眾生所以受苦無盡,皆因被無明與貪欲所覆障,不識本具之清淨佛性,故而造諸惡業。 若能了知此心與阿彌陀佛之心無異,當下便是淨土。 今晨,再閱夏蓮居大士淨語,感慨萬分,慚愧不已,願效先賢,死盡偷心念佛去! 敬呈:夏大士數偈,以表達弟子懺悔發願之誠。 为于父母,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求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速成无上正等正觉,圆满孝道。 再以神通道力,分身无量世界,于往昔世中所有一切父母,以方便智,供养教化,开示正道,摄其往生极乐世界。

定弘法師道場: 功德

另外一種,就是現在我們清公和尚從南傳把戒體傳回來,將來如果有機會,能夠在清公和尚那裡求得一個增益戒。 所以弘一大師出家後一個月就受大戒,受了大戒之後他就學,人家是真學。 定弘法師道場 他的誓言說,盡捨身命,誓要護持《四分律》在神州發揚光大。 在家人也可以誦戒,也是一樣半月半月誦戒。 弘一大師有編一個在家居士半月半月誦戒的儀規,也就是沿用僧團的這種做法。

精嚴的持戒,能夠以苦為師不怕吃苦,這是諸佛如來所贊嘆的,而正法就是這樣能夠得以承傳。 領眾的續超法師除了要安排好大師父上課的錄影等組織工作,為了能照顧好我們的日常,大小事都親自操勞。 常住眾平時每日都是自己做些簡單的飯菜,但為了我們,卻專門安排居士輪班換著花樣做飯菜。 閑暇之餘,她則不辭辛勞帶著我們四處參訪。 讀誦經典,不一定得在地藏菩薩像前,任何佛菩薩像皆可。 佛菩薩無人我相,絕不會因沒供奉彼像而不幫助你。

定弘法師道場: 地藏讚頌

這是印祖在回覆謝融脫的書信裡頭談到的,他原話是這樣講,「至於出家為僧」。 以前我對這個還不那麼踏實,勉強相信是有。 定弘法師道場 我都供養你那麼好的飲食了,你也得賞賞臉,來聽我講講經,結法緣。 定弘法師道場 知道雖然我精捨裡面沒有聽眾,就對著攝影機,但我知道前面的眾生也是很多很多的,所以我講得也很起勁。

”但杨信芳此前爲基督教徒,未接触过佛教,也未听说过印光大師和大势至菩萨,直到在报纸上见到印光大師之名,前往拜谒,以此事相问,却被印光大師叱责不得公开出去。 四年後印光大師果然圆寂,杨信芳才醒悟印光大師果真是大势至菩萨。。 期間接受全省比丘尼道場之請教誡、安居依止,及解答戒律上的疑惑;並倡導出家眾應聞法靜修結夏安居,至今蔚成風氣,依然不墜。 老法師回答說:「供養不在多少,在於你的誠心。」於是法師把僅剩的四塊錢供養了老法師。 法名精舍 有方向、有目標、一條路一直走下去,堅持不懈。

定弘法師道場: 地藏菩萨

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里講說,「死盡偷心」,什麼叫偷心我現在明白了,你還想干點別的積功累德的事。 我原來就這麼想的,我現在講《無量壽經》,替阿彌陀佛老人家勸人往生,我這個功德可以代替我念佛,少念點佛,多講講經這能彌補過來,到時候阿彌陀佛一樣能接我走。 講經弘法功德是很大,但是這個功德用《無量壽經》的比喻,「如毛塵水」,念佛的功德「如大海水」,不能相比。

定弘法師道場

其後,2006年(79歲)復經兩次跌傷,腦部需開刀治療;然療養期間,會公仍念念不忘要弘法利生。 定弘法師道場 2007年(80歲)10月,在身體尚未復原下,又勉力宣講《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至隔年6月圓滿。 甚至,今年(83歲)2月初,精神稍見起色,即又汲汲規劃開春宣講《釋迦如來成道記》。 其勇猛精進,不畏疾苦,為法忘軀,竟有如此者。 會公善根夙稟,學佛出家因緣似乎前生早定。

定弘法師道場: 定弘法師道場 【粵語字幕】淨業三福丨定弘法師

他能夠建立起這樣的僧團,用什麼建立? 如果你念佛裡頭還夾雜一些妄念,那個品位就低,是這麼個道理。 佛教書院的同學們對能現場聆聽大師父的講課十分珍惜,踴躍參與,第一天直播現場及網上聽課的就超過了千人。 有位年過七十的老居士拄著柺杖也堅持每課必到。 許多路途遙遠的信眾不能到現場聽課,在網上聽課後,還將問題委託現場的同學代為提問。 學佛群裏也是反映熱烈,對大師父的講課內容積極展開討論。

定弘法師道場

那就是需要在身口意上去收攝,讓你在細節上很謹慎、很小心、不放逸。 慢慢你這個一心敬慎就能出來了,一心敬慎你的心就慢慢就平和,心平氣和。 所以自己的聽經、念佛、修行要擺在第一位,求往生擺在第一位。 修行有餘力,有這個因緣,能夠幫助社會、幫助大眾,我出來做義工,這個很好,這也是修福。 但是修福不能做為第一位,不能為修福而修福,要為往生而修福,往生淨土這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