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中文課本12大伏位2024!(持續更新)

《思源》是啟思出版社為教師而設的教學通訊,旨為提供中小學教學資訊。 每期透過不同故事及追訪不同的文學作家和中小學老師,為語文老師注入教學新思維,並讓老師取得更多教學資訊。 啟思出版社多年來致力出版優質的中學課本及相關配套供本地師生使用。

  • 「適用書目表」和「電子教科書適用書目表」內的課本及學習材料是按課程發展議會編訂的各科課程文件而編寫,其內容、學與教、組織編排、語文、編印設計、運用電子功能於學與教、技術及功能要求等方面均經本局審閱和接受。
  • 吳靄儀,美國波士頓大學哲學博士,前立法會議員,香港執業大律師,資深傳媒人。
  • 如您忘記密碼,可於登入頁按「忘記密碼」,輸入登入名稱,系統會將密碼電郵給您;如您在登記時沒有輸入電郵地址,請將學校名稱、登記序號和登入名稱電郵給我們。
  • 考生藉著香港中學會考的成績,可循中六收生程序,入讀官立、政府津貼學校之預科課程,又或直接報名入讀直接資助、私校預科課程。
  • 以2007年會考考獲13分的考生為例,他們能在高級程度會考中考獲最低大學的學位課程入學要求(即中國語文及文化,英語運用,及等同於2個高級程度科目的及格)只有約32.7%。
  • 考評局亦於2009年開始,在部份電台接收差的試場,安裝紅外線接收系統。
  • 為減輕考生害怕「落第」的壓力,會考從1968年起改制,取消科目分組制,改為科目獨立制,所有考生都可獲得會考證書。

由於英語依然為國際通用語言,香港專上教育仍然以英文為主要授課語言以確保與世界接軌,而中文授課實施後亦令香港學生因在主要課程中缺乏接觸英語而導致英語能力下降,家長普遍希望其子女能入讀英中。 而且早在未有《指引》前,該114所英文中學,大部份亦是學生學業成績較佳的學校,學校的教學成績加上英文中學的缺乏,使所以大部份升中一學生及其家長都心儀該批英中。 在中學派位制度下,大部份學業成績較優秀的學生都被該批英中取錄,令其它被逼從英中轉為中中的中學出現新生質素下降的現象。 加上香港出生率低迷,適齡升中學生人數減少,令中中的收生狀況更見雪上加霜,一些更因收生不足被逼減少班數甚至停辦。

中學中文課本: 資料文件

不予評級和缺考的科目成績不列入會考證書,因此如所有科目都為不予評級或缺考,則不獲發會考證書。 1987年為首屆設有十科報考機制,最後一屆為2011年香港中學會考,每年會考放榜,傳媒均聚焦於會考狀元,傳統名校視之為一個具指標性的基準。 由於本港各區接收電台訊號的穩定性不一,考評局幾乎每年都收到訊號干擾的報告,招致考生不滿。 早年曾有試場被的士台無線電訊號干擾,或因電力中斷而令廣播受阻。 每年聆聽考試日,港台均會特別調派人手駐守發射站,並安排後備錄音帶以備不時之需。

形式活潑:練習輕鬆有趣,活動形式多樣,易於實行,既能讓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下學習字詞,亦鼓勵學生把課文所習與生活結合,靈活運用。 課文優美:每冊課文包括民歌童謠、古典詩歌和白話散文,使學生樂於誦讀,亦切合兒童的生活語境,讓學生在優美的篇章中學會字詞。 提升文學欣賞能力:閱讀材料選自內地、港、台三地兒童文學作家的作品,語文規範,文體典型,擴闊閱讀視野。

中學中文課本: 科目

部份英中的校名,含有「英文」兩字,在《指引》下被逼轉為中中後,當中有部份把校名中的「英文」兩字刪除,部份卻仍然自稱英文學校,例如聖若瑟英文中學、惠僑英文中學。 《中學中國語文》學習套中一至中三的多媒體課件都已上網,包括錄音、錄像、動畫、單元簡報和遊戲,只要電腦連接上互聯網,即可在課堂展示課件;如在多媒體學習中心 上課,學生可同時上網瀏覽,避免從光碟開啟課件的限制和不便。 啟思文庫的涵蓋面廣,從文學生活小品,到哲理思維的闡析,到中國經典寓言,一應俱全,期望引導年輕人博古通今,領悟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高遠哲思和情操。

  • 考評局亦收到了約100宗與此事有直接關連的投訴及查詢。
  • 個人對答則是新環節,要求就先前討論的話題,對考官的一項提問作出一分鐘的回應。
  • 當時主理會考的教育司署即日宣佈,將重新擬定該科兩卷全部試題,考試會照常舉行。
  • 翻閱以前讀書的課本,劉智聰有時會想起學校裡的青葱歲月,「我喜歡學校,因為這裡有很多第一次。第一次被人鬧、第一次受懲罰、第一次上台拎獎……」舊課本所盛載的,已不只是文字上的知識,還有回憶——一代人的回憶。
  • 但在1998年後至課程合併前,報考課程甲的人數逐年地增加,特別在2004年以後,大約有3成的學生都報考較易的課程甲的課程。
  • 1932年2月2日,教育當局議決設立中學會考,以取代這三種考試,而中學會考仍由香港大學主辦。
  • 原於1987年4月11日上午11時舉行的中學會考英文科(課程甲)聽力測驗,由於包裝試題的政府印務局出錯,部份試場收到的試題與包裝所示不符。

此外,大眾傳媒有一個不成文慣例:如果一所中學,由中中轉為英中,會稱為「上車」,反之由英中轉為中中則稱為「落車」,亦有明顯褒英貶中的意識。 2005年,檢討中一派位機制及中學教學語言工作小組主席田北辰,亦承認使用「上落車」來形容轉教學語言並不恰當,有加強標籤效應之嫌,建議以中性的「轉車」來形容較適合。 公營英文中學如果在《指引》實施前採用「非平衡班級結構」(即中一級班數和中四級班數不同,但通常是中四級班數較中一級班數少,意味有部份學生需在升中四時離校),如情況許可,須改為「平衡班級結構」(中一及中四的班數相同)。

中學中文課本: 相關中學名單

1968年,分別設置了「香港英文中學會考」和「香港中文中學畢業會考」,仍然兩途並進。 先是抗日戰爭,後是內戰,改變了整個歷史的發展面貌,香港的中文教育當然也受影響。 戰前的二十年代,香港政府雖然也頒行《中小學中文課程標準》,但學校所用中文科教材除了着重古文外,大致仍採用來自內地的教材,特別是數量佔最多的私校及僑校。 踏入五十年代,由於政治及社會的巨大變動,香港逐漸發展出本地的中文科教材。

中學中文課本

因此,現在讀完小五、小六後插班入讀國際學校,是中產家長為子女部署海外升學的新趨勢。 初中《牛津數學新世代》是為配合2020年起實施的數學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指引補充文件 ─ 初中數學科學習內容而編寫的。 全套課本分1A、1B、2A、2B、3A及3B六冊,而各冊以每章為一獨立單元的「校本裝」編製,切合不同的教學流程及編排的需要。 《我愛學語文》 跨課程閱讀理解,配合中文科閱讀重點,選材配合中文科與常識科學習內容,方便跨課程學習,教材配合常識科主題,擴闊閱讀範疇,參考閱讀層次擬題,加強理解能力。 中學中文課本 「常識資料室」,提高孩子學習興趣;「字詞庫」,幫助孩子累積詞彙;「字詞分類表」,加強運用效果,附「參考答案」,方便查核。 由耳熟能詳的文言名句入手,或許是認識中國文化的入門之法。

中學中文課本: 大學聯招

一些特殊情形可酌情處理,例如宗教科、術科、商科及工科等,以及個別學校的一些特殊情況。 學校如不使用《指引》規定的教學語言授課,即屬違規,校董最嚴重會被判監。 教育局為幼稚園至高中提供「適用書目表」,因此不論中國語文、英國語文、數學、常識以至文學、歷史等科目,不同學校所使用的書本均大同小異。 九十後這一代,初小讀的是朗文出版社出版的英文書,書中的角色仍記憶猶新:Tom、Mary、Betty、Peter,還有一隻黃色的外星生物Beeno。 考試局接獲多名閱卷員投訴, 指同一考生於多科考試獲得異常高分,而其答卷之答案與評卷參考幾乎完全相同,甚至把標準答案的一些錯處搬字過紙,局方遂懷疑有內部人員在考試舉行前向應屆考生洩漏多科試題及評卷參考,認為事態嚴重,向廉政公署求助。 麥長華在廉署人員警戒下承認盜取及複製同事之夾萬鎖匙,然後從夾萬取出並複印八科試題及評卷參考給兒子熟讀,兒子於應考時把答案默寫於答題簿上獲取佳績,涉及科目包括英國語文(課程乙)、中國語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經濟和歷史。

【最新出版】《啟思中國語文》(第五版) 《啟思中國語文》(第五版)重視閱讀經典文章,並選入最新初中文言經典建議篇章。 新版本更備有不同程度的輔助教材,全面支援老師及學生的需要。 對許多中學來說,最直接的影響莫過於自1998年9月開始被逼逐步轉為中中後,學校在教學及行政上需要改變,以配合新措施。

中學中文課本: 考試獲准使用物品

人文和工具 兼善並重:本書每個單元既有強調工具性的「語文能力訓練」重點,也具備富人文性的內容主題,圍繞主題精選經典篇章及精彩時文,使語文能力和人文素養在單元中自然結合,以提升學生的語文應用能力,豐富其文化素養。 為確保用戶能有效使用活學中國語文-平台所提供的一系列服務,現特設測試頁,以供用戶檢測現有電腦是否符合本平台的系統要求。 用戶如有需要,請下載及安裝最新版本軟體,以確保能順利瀏覽本平台。

由課程發展處(中國語文教育組)整理的初中600篇篇章目錄。 大部分篇章均列出篇名、作者/編者/譯者、出處、出版者、出版地及出版年份等資料。 在考評局的成績證書背後註明,課程甲的C級成績,等同於課程乙的E級成績(即減去兩級),而政府和大部分公營機構亦承認這兩個英文課程的成績關係。

中學中文課本: 高中

1952年,香港中文中學高中畢業會考(Hong Kong Chinese School Certificate 中學中文課本 Examination)開始舉行,為中文中學高中三年級學生而設。 原來的香港中學畢業會考,於1961年改名為香港英文中學畢業會考(Hong Kong English School Certificate Examination)。 因中文中學學制由六年制改為五年制,新學制第一屆中五生和舊學制最後一屆高中三生,1965年一同應考中文中學會考。

中學中文課本

以前考生需於五科達至「及格」以上才獲發會考證書,且須包括數組科目,未達要求者俗稱「落第生」。 落第生沒有會考證書,令日後升學求職都有困難,而歷年均有不少考生落第。 (例如1967年英文中學會考,18792名參加考取會考證書的考生中,有8163名不及格,佔全體的43.4%。)有些考生即使已有五科以上及格,甚至已有八科及格,但因未能在某組科目內取得一科及格,仍被當作落第。 (當時考生最多可報考九科。)會考的種種問題,令當時公眾對會考存廢作出不少議論。 為減輕考生害怕「落第」的壓力,會考從1968年起改制,取消科目分組制,改為科目獨立制,所有考生都可獲得會考證書。

中學中文課本: 【學語習文】授課語文分中英 考試範文有多少

本資源庫專為現代教育研究社《現代中國語文》的客戶學校提供服務,進入本資源庫前請先登記成為用戶。 2006年以前的會考中文科總共有兩卷:卷一為作文及語文運用,作文設三題,選作一題,可使用語體文或文言文,語體文至少600字,文言文至少400字;卷二是閱讀理解和讀本問題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每卷兩小時,各佔總分的50%。 一般而言,因為題數所限(只設6題),每次考試中通常只會選擇約10至15篇範文提問,考生選答4題。 此26篇範文從1993年會考開始採用,有13篇文言文,13篇語體文。

中學中文課本

2008年2月,教育局局長孫明揚向傳媒透露政府將會改變已推行10年的母語教學政策,有條件地容許中學自行決定教學語言。 整過微調周期以六年為單位,教育局會以周期執行前兩年的「中一學位分配結果」,並根據當時所訂的門檻,調整不同學校的所能開辦的英文班數目。 另一方面,沒有申請或不獲批准使用英文授課的公營中學,必需遵從《指引》,由1998年新學年的中一年級起,逐步在校內推行母語教學。

中學中文課本: DSE 中文 Past Paper 下載

小學中國語文教學ZOOM網上工作坊────跟李孝聰漫步寫作遊蹤 李孝聰博士將會帶領幾位小學生,實地遊覽「嶺南之風」公園、鳳德公園,即場教授觀察術、創意寫作,讓小朋友寫出精彩的文章。 部分內容則只在「中國語文資源庫」提供,例如工具庫的課本漢語拼音和參考教案、參考庫內的參考文章、圖片庫的部分圖片、篇章庫的教署推薦文章和友聯活葉文選等。 網上存有大量中文科的教學資源,「中國語文資源庫」精選了一些能配合課程內容的網站,您可從這些網站閱覽更多資料,充實教學內容。

中學中文課本: 初中《新世代數學》(第二版)

《鏗鏘集-百年樹人(四)》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YouTube片段 Part 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Part 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香港電台電視部,1997年9月22日。 假設您要搜尋《荊軻刺秦王》的課件,在主頁的搜尋欄輸入關鍵字,選擇內容部分,如「多媒體庫」,按「搜尋」後即可找到該課文的多媒體課件;您亦可先進入個別內容部分,如多媒體庫,輸入關鍵字再按搜尋。 如您忘記密碼,可於登入頁按「忘記密碼」,輸入登入名稱,系統會將密碼電郵給您;如您在登記時沒有輸入電郵地址,請將學校名稱、登記序號和登入名稱電郵給我們。 如您忘記登入名稱,請將學校名稱、登記序號電郵給我們,以便我們翻查登記紀錄。

中學中文課本: 歷史沿革

教統局也特別為該等學生開設額外的學額給受影響的考生。 1985年,一名任職印務局的45歲女釘裝助理因偷取五份會考試卷,並交予19歲應屆考生兒子,兩人被廉署拘捕。 事後考試局和印務局檢討保密手法,翌年重新修訂多項保密措施,並經廉政公署審核。 考評局為使一眾閱卷員的答卷評分可以一致,會編寫評卷參考(Marking 中學中文課本 scheme),詳列每題給分和扣分標準。

曲水回眸,除了是追慕那文人圍坐暢談的雅逸,也是在「俛仰之間,已為陳迹」的通達中追認看透世相的心路,更是在「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的友儕間追求反省的矢志。 吳靄儀在1995年加入立法局任議員至2012年止,身為律師,她在立法會一直堅守法治精神,期間卻挑戰不斷:九七立法機關過渡、港人內地子女爭取居港權、23條立法爭論、高鐵興建、議會文化改變等。 誠如陳文敏教授言,這本書不單是吳靄儀的從政小傳,更重要的是它見證了香港這二十年來法治的興衰轉變,為回歸前後香港在民主進程和法治建設的重要大事件留下春秋紀錄。 中學中文課本 引導詳盡:每冊二十個單元,各單元分為想一想、讀一讀、考考你、延伸閱讀四部分,練習與活動俱備。 每條成語包含「誤讀」、「誤寫」、「釋義」、「例句」、「近義」、「反義」、「故事」等,知識與趣味並重。 中學中文課本 讀寫聽說環環相扣:讀、寫、聽、說緊密扣連,達到能力遷移的目的。

中學中文課本: 香港英文授課中學

個人對答則是新環節,要求就先前討論的話題,對考官的一項提問作出一分鐘的回應。 校本評核(School-based Assessment)為新項目,學生在校時需對曾閱讀的書籍或看過的片段或電影等寫報告,以及回答老師的提問,老師會就學生的表現作出評核,分數佔全科15%。 香港中學會考證書視為香港中學畢業生求職時的正式文件。 例如,在香港中學會考取得C級的考生,在英國普通教育文憑海外考試將極有可能取得A或B級成績。

中學中文課本: 國際資歷及英語評估

當時天主教香港教區亦支持推行母語教學,認為此舉可更適合當時小學生的學習需要,又指出當時學生與家長有崇尚英文的心理;並有意停辦英文小學。 雖然母語教學得到部份中學響應,全面或局部在校內推行(例如:迦密中學於1987年將教學語言由英文轉為中文);但是,香港社會上的重視英文風氣已根深蒂固,母語教學得不到家長支持(例如:1994年,有小學家長遊行抗議其直屬中學推行母語教學)。 1984年,教育統籌委員會(教統會)在其發表的《第一號報告書》中訂定明確政策,鼓勵中學以母語授課。 1986年,政府開始為採用中文為教學語言的中學提供配套支援。

程度方面,筆者將本地一所國際學校中文課本與一所本地資助學校中文課本比較,發現前者第七年級(等同本地中學一年級) 的中文程度,等同本地小五程度,而文言文及成語內容都不太多;功課方面,該校每周有作文,有小量默書及測驗,學生也要寫周記,教學內容的應用性比較強。 首批在《中學教學語言指引》實施後入讀中一的學生在2003年應考會考。 在該年會考成績發放後,當時的教育統籌局宣稱「以母語授課的學校差不多在所有主要科目的合格率均見上升」,不過「在英文科方面,能力最高的百分之十學生,其合格率錄得升幅,其餘學生的成績則有下降情況」。 教統局根據中文中學在2002年至05年四屆中學會考的表現,認為中文中學的會考成績持續進步,「母語教學已取得明顯成效」,同時指出2005年中中考生在英文科的合格率較2002年為佳,而英中考生在物理、化學及生物科的整體表現較2002年遜色。

香港地少人多、幾代人對中環價值的嚮往,或多或少,是從教科書中潛而默化而來。 趙奢未成為將軍前,曾出任田部小吏,他處事公允,不畏強權,深受當時的趙國公子平原君賞識。 宋代大文學家王安石除了文章了得外,詩歌亦寫得甚佳,他的作品用字精鍊,意境深遠,做此練習時大家可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