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頸病變成因2024詳解!(震驚真相)

人類乳突病毒疫苗可以預防子宮頸癌、癌前病變,以及其他乳突病毒相關腫瘤的發生。 接種疫苗估計能降低70%左右侵襲性子宮頸癌的發生、52-60%的重度癌前病變、14-25%的輕度癌前病變。 黃家彥醫師指出,根據目前最新的2018年資料,子宮頸癌發生人數已經控制在1433人,已連續多年都在1400多人左右,這些人幾乎都是來自於沒有定期做抹片的族群,提醒女性面對這種可以有效預防的癌症,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做子宮頸抹片的目的是為了找出異常,異常可能只是單純異常,也可能是癌前病變或子宮頸癌;如果確診為單純異常、輕度癌前病變,只要定期追蹤即可;但若是中度或重度癌前病變,需進行「圓錐狀手術」切除病灶。 黃家彥醫師提醒,手術前必須空腹8小時,也需要家人陪同,此種手術加上麻醉的時間,在30分鐘內可完成。 子宮頸癌的根除手術,是需要切除全部子宮,子宮頸、陰道一小部份、子宮頸旁邊的軟組織、以及後腹腔的淋巴腺等,本項子宮頸癌手術比較困難,手術時間一般需要二個小時到四小時之間, 流血量一般約在50cc~500cc之間。

  • 把充血的柱狀上皮覆蓋的區域稱為「糜爛」,所以其實不是真的糜爛,只是宮頸管內的柱狀上皮在雌激素作用下向外側延伸出來。
  • 醫師提醒,早期發現能大幅提升存活率,《癌症問康健》帶你從症狀、治療到預防重點一次了解。
  • A:陰道及子宮頸感染發炎並不會造成胎兒畸形,如有陰道或子宮頸感染時,患者在專業醫師診斷下可使用陰道塞劑治療,部分抗生素也不會傷害胎兒,只要不吃口服藥即可。
  • 您的帳號及密碼由您自行保管,您必須確保帳號及密碼的機密性及安全性,本網站將不承擔您未確保帳號及密碼之機密性及安全性而產生的風險或損失。
  • 子宮內膜增生經常合併異常出血,如果沒有異常出血,幾乎不用擔心;反之如果您有反覆的非經期出血,務必做進一步檢查。
  • 放射線治療:利用高能放射線殺死癌細胞,主要針對骨盆與淋巴腺區域,常搭配其他治療方式一起使用,達到更好效果。

遺傳疾病:帶有林奇症後群(Lynch Syndrome),錯配修復基因突變的人容易罹患大腸癌、子宮內膜癌與卵巢癌,若病患罹患子宮內膜癌且有上述癌症家族史,可透過基因檢驗確認,並定期檢查好發部位,家人也須多留意。 荷爾蒙和排卵因素:未曾懷孕、不孕、患有多囊性卵巢、長期沒有排卵的月經,或是初經在十二歲前/五十五歲後停經者,都有較高的罹患風險。 此外,賴瓊慧醫師提醒,乳癌病人長期服用 Tamoxifen,以及更年期使用荷爾蒙療法,但未充分使用黃體素等狀況,也需密切追蹤。

子宮頸病變成因: 子宮頸癌成因

有一些香港婦女常見的疾病,例如子宮頸癌等,早期都沒有明顯的病徵,近年的患者更加有年輕化的趨勢。 子宮頸病變成因 其他常見的現代都市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高血壓及骨質疏鬆症等,亦為婦女的健康帶來威脅。 根據香港癌症基金會的統計顯示,子宮頸癌是本地第四大女性癌症殺手。

又稱子宮頸抹片,是簡單﹑快捷﹑過程只需要數分鐘的檢查,醫生會以適合大小的窺器放進女性的陰道內,然後用刷子於子宮頸的表面位置抽取樣本,再送到化驗室檢驗。 檢查完成後可能會輕微出血,只需護墊便可以處理,是安全的檢查。 宮頸癌的發生與人乳頭狀瘤病毒(HPV)的持續感染有關,宮頸鱗柱交界區移行區受到病毒等致癌因素的持續刺激下容易發生癌前病變和宮頸癌。 因此定期進行宮頸的防癌篩查很有必要,這不是為了預防宮頸柱狀上皮異位,而是為了早期發現宮頸癌前病變和宮頸癌。 宮頸癌的發生與人乳頭狀瘤病毒(HPV)的持續感染有關,高危型HPV持續感染患者,在宮頸鱗柱交接移行帶(轉化區)容易發生癌前病變和宮頸癌。

子宮頸病變成因: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重點:

建議每周運動5次,每次至少30分鐘,且心跳需達到每分鐘110下。 骨盆腔檢查:醫師會撐開陰道,以觀察子宮頸和陰道的上半部,從腹部或指內診方法可檢查骨盆腔內的器官如子宮、卵巢、輸卵管、陰道、膀胱及直腸是否有異常。 吸煙:抽煙會增加罹患子宮頸癌的機會:一為抽菸會減少身體免疫力而使子宮頸癌細胞加速發展,另一為抽菸本身產生一些物質有可能導致子宮頸癌細胞的發展。 子宮頸癌是常見的婦女癌症,根據統計顯示:子宮頸癌發生率的排名為女性癌症第一位,各個年齡層的女性都有可能發生子宮頸癌,但以25歲到45歲的婦女最為常見。

若發現變異的組織,醫生會用儀器抽取小片組織送往化驗。 子宮頸癌會隨著嚴重程度不同,轉移到身體其他器官,轉移途徑會透過直接侵犯、血液及淋巴轉移,擴散到子宮頸旁的組織、陰道、骨盆腔、腎臟、膀胱或直腸,遠端轉移則包括肺臟、肝臟、骨骼或腦部等。 HPV分為「低危險型」與「高危險型」兩類,其中高危險型有HPV-16、18、31、33、45、52、58型等。 全世界子宮頸癌最常見的病毒是16型和18型,在台灣及亞洲地區,52型和58型亦常見於子宮頸高度細胞病變和子宮頸癌。

子宮頸病變成因: 網站使用協定

其中第十六型人類乳突病毒慢性感染易造成鱗狀細胞癌;第十八型人類乳突病毒慢性感染易造成腺癌。 流行病學上,第十六型人類乳突病毒感染的盛行率高於第十八型人類乳突病毒感染,是故臨床上子宮頸癌以鱗狀細胞癌表現為主,腺癌則相對少見。 一提起致命於無形的女人病,也許很多人會馬上想到子宮頸癌,因為不似於乳癌有乳房硬塊可以摸得到,子宮頸癌早期並無明顯徵兆,連一代天后梅艷芳也因此病身亡。 衛生署網頁資料顯示,二零一一年子宮頸癌在香港女性最常見的癌症震中居第九位。 雖然香港患子宮頸癌的女性略有下降,但由於近年子宮頸癌的發病年齡有年輕化的趨勢,女性仍不可對子宮頸癌掉以輕心。 子宮頸病變成因 抗體藥物偶聯物是另一種適用於子宮頸癌的標靶藥物,是與化療藥物相關的單克隆抗體。

藥物亦有可能令陰道和部分結腸或腸道間形成瘻管,或令腸道破損,但情況較為罕見。 化療可能的長期副作用則包括經期變化、過早絕經和不孕症、神經病變等。 對於未有切除子宮的年輕女患者,經期變化是化療的常見副作用,但即使在化療期間月經停止,仍然有機會懷孕。 不過,在化療期間懷孕並不安全,因為這可能導致出生缺陷並干擾治療,完成治療的患者通常可以繼續生育,但亦應先與醫生商討。 九價HPV疫苗能覆蓋上述香港最常導致子宮頸癌的七種 HPV 基因型。 由2019/20學年開始,香港兒童免疫接種計劃免費為就讀小學五年級的女童接種第一劑九價子宮頸癌疫苗,第二劑疫苗則在翌學年當女童升讀小學六年級時接種。

子宮頸病變成因: 子宮頸癌檢查及診斷

很多研究都指出,經由性行為所傳染的人類乳突病毒,是子宮頸產生病變的主要危險因子。 人類乳突病毒共有一百多種,人類受到感染的狀況十分普遍,即使只有過一位性伴侶,也有百分之二十感染的機會;百分之八十的婦女,在五十歲之前,都曾有過人類乳突病毒感染。 不過絕大多數的感染都發生在年輕女生身上,但大多是暫時性的,而且沒有任何症狀。 高度鱗狀上皮內病變由於與子宮頸癌的相關度高,通常需要手術切除。 LEEP或是圓錐形切除法是常用的方式,但仍須綜合病人的臨床狀況而決定。 「二合一」則只針對預防子宮頸癌,表面上似乎沒「四合一」那樣划算,不過部分研究顯示,「二合一」,對HPV 16/18的抗體比「四合一」高一些,並有機會連帶預防其他病毒號碼,如HPV 31/33。

但是宮頸的定期檢查很有必要,這不是為了預防宮頸柱狀上皮異位,而是為了預防宮頸癌。 繼發性經痛通常發生在中年或生產過的婦女身上,由於生殖器官(子宮等)病變而引起的,如子宮內膜異位(Endometriosis)和子宮肌瘤(Uterine 子宮頸病變成因 fibroids),且會隨著時間愈感疼痛。 這類經痛通常從月經來之前就會開始,到經期後仍感覺不適。

子宮頸病變成因: 子宮頸是女性「山海關」!抹片檢查子宮頸發炎是什麼?這樣防陰道發炎

進行篩查時,醫護人員會將陰道窺鏡放進陰道內,再用取樣刷於子宮頸的表面抽取樣本作化驗。 HPV 檢測是檢測子宮頸細胞有否受高風險類型的 HPV感染的檢測;而柏氏抹片則是檢測子宮頸細胞有否不正常病變的測試,若顯示細胞有病變,一般會安排活檢等進一步的檢查。 所有的手術和治療都會伴隨著風險,例如切除過程中或會影響周邊器官,如大腸,膀胱,輸尿管以及神經線等,亦可能因為切除淋巴核而引起下肢淋巴水腫,或是淋巴液積聚於盤腔位置。 潘俊亨建議,女性每年接受子宮頸抹片的同時,可以進行骨盆腔內診;一旦發現卵巢腫塊,抽血檢查癌症指標CA-125及使用陰道超音波掃描,有助早期發現。 潘俊亨表示,早期子宮頸癌通常沒有症狀;臨床上,大多數婦女因不正常的陰道出血就醫,如性交後出血、排便後出血或停經後出血,確診罹患晚期子宮頸癌。 子宮頸病變成因 其他常見的症狀還有陰道分泌物增加、伴隨血絲狀分泌物,或是腫瘤壓迫骨盆腔內器官,進而產生腹痛、腰痛,或是便秘、頻尿、尿急等症狀。

;而其實只有80%的人會去做子宮頸抹片,也不是定期追蹤,5~6年內有做過的,只有70%,其實還是不夠。 如果已經到了中度或是重度的癌前病變,可以跟醫師討論是否進行手術,同時做病理或感染的檢查。 藥師推薦苦瓜胜肽挑選3方法 苦瓜胜肽、肉桂具有生理調節的效果,是近年在特殊族群間相當火紅的保健食品,而苦瓜胜肽加肉桂真的可以幫助維持良好的新陳代謝嗎? 藥師林東慶說明,代謝力不佳是半數台灣人面臨的最大健康問題,為了幫助新陳代謝,正確飲食、定期運動缺一不可,搭配進行才能更有效率的幫助健康平衡。 子宮頸分泌物細菌培養:使用細菌培養棉棒沾取子宮頸附近之分泌物進行細菌培養,依培養結果使用抗生素治療。

子宮頸病變成因: 健康刊物肝病資訊

刊載於本網站的內容及資料經第三方醫療資訊供應商的專業認可。 富衛金融有限公司(「富衛」)對資料之準確性概不負責。 上述所有資料及分析僅供參考之用,並不會被考慮為專業意見、建議、要約或遊說,因此不應據之作為投保決定。 目前建議:21歲以後的女性應該每年進行一次宮頸刮片檢查,必要時聯合作HPV檢查,如果連續3次HPV和宮頸刮片檢查都陰性,可以間隔時間延長到3年檢查一次,至65歲後,根據既往篩查結果決定後續篩查間隔及時間。 生理性糜爛,是指女性生理狀態下受體內雌激素的影響發生的宮頸管內柱狀上皮的異位(外移),婦科體檢時,外觀宮頸呈現糜爛狀態。 在排除宮頸癌及宮頸的炎症外,考慮為生理性柱狀上皮異位,一般是不需要處理的。

子宮頸病變成因

黃醫生指出,如果同性戀者使用的性玩具沾有HPV病毒,就會有患子宮頸癌的危機。 為預防子宮頸癌,她建議有性行為的女士每年進行一次子宮頸活片檢查,至於未有性經驗的女士則無須進行活片檢查。 黃醫生表示,子宮頸癌的主要成因是通過性交感染HPV病毒,因此未有性經驗的女士患上子宮頸癌的機會非常低。 最新研究指出,20歲前結婚及有性行為的女性,子宮頸癌發病率比21歲以後結婚及有性行為的女性高。 黃醫生認為,這是因為年輕的女士感染HPV病毒後,細胞病變的速度會較快。 一般而言,子宮頸癌病人在剛完成治療後會獲安排較頻密的覆診,其後大多數醫生建議每隔三至六個月進行一次跟進覆診,之後再逐步減低覆診密度。

子宮頸病變成因: 子宮頸癌檢查費用

子宮頸的癌症主要來自上皮細胞,但同時也有少數來自腺細胞。 外來的性病毒令子宮頸細胞受感染,是引發子宮頸癌變的主要來源。 若持續受高危 HPV 感染,且免疫系統無法將 HPV 病毒清除,子宮頸細胞便可能出現異常變化,亦即癌前病變,即子宮頸上皮內病變(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

子宮頸病變成因

假如可及早診斷癌前病變加以治療,便可預防子宮頸癌並保存生育能力。 早期的子宮頸癌是沒有任何徵狀,一般情況下,患者是定期接受柏氏抹片檢查,可診斷自己有否患病。 若患者能及早發現,只要配合適當的治療,患者會有較高的治療率和生存率。 首先:非典型鱗狀細胞病人有上皮鱗狀細胞病變,變會導致細胞變異。

子宮頸病變成因: 健康 熱門新聞

使用本網站服務下載或取得任何資料時,您應自行考慮且自負風險,因前述任何資料之下載而導致用戶電腦系統之任何損壞或資料流失,本網站將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 本網站或其他協力廠商可能會提供連結到第三方網站或網路資源的連結。 僅為了增加使用者方便性,您可能會因此連結至其他業者經營的網站,但不表示本網站認可該網站的內容或與該網站有任何關係。

子宮頸病變成因: 香港綜合腫瘤中心 ( 九龍 )

所以越早有性行為的女性,其往後的歲月裡發生子宮頸癌的機率也越高。 病人與主診醫生在治療完成後,可商討並制定一個復康護理計劃,當中包括後續檢查的建議時間表,並列出一些可能需要的檢查項目,列明當出現甚麼情況便需要再次求診,亦可列出一些飲食和運動建議等。 復康護理計劃能讓病人對復康路途更加清晰,加強病人徹底康復的信心。 體內放射治療是將放射源置於癌症內部或附近,在子宮頸癌治療中,放射源會放置在陰道或子宮頸內進行。 體內放射治療多數會與體外放射治療一同用於治療子宮頸癌,只有極少數情況下會單獨使用(通常是較特殊的早期子宮頸癌病例)。 體外放射治療是利用電療儀器,從體外將X光照射到體內腫瘤部份。

子宮頸病變成因: 疾病百科

據統計,台灣每年約有3500至4000名子宮頸重度癌前病變患者, 和1600至1700位子宮頸侵襲癌患者。 由於早期子宮頸癌不會有任何症狀,患者若出現不正常出血或性行為後出血、後背疼痛(因腫瘤引發腎水腫或坐骨神經痛)、下肢水腫等症狀,大多是癌症第3或4期。 一旦被診斷罹患子宮頸癌,醫師需根據患者的癌症期別及日後是否需生育等因素,決定治療方針,通常子宮頸症第1期或第2期初可以採手術切除;至於放射線治療則針對所有期別的癌症皆適用,並在放療的同時輔助化學治療。 早期子宮頸癌可採取子宮頸錐形切除手術,治癒率將近百分之百,第3、4期除了進行子宮切除手術、摘除骨盆腔淋巴腺,同時搭配化療及放療,降低復發率。 潘俊亨強調,感染HPV人類乳突狀病毒後,僅有1成的人會發生持續性感染,經過10~20年才會產生癌前病變,建議有性行為的人,就應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目前國內提供30歲以上婦女,每年1次的免費檢查。

子宮頸病變成因: 相關文章

[NOWnews今日新聞]日本男星木村拓哉本月2日被爆跟工藤靜香將於4月「宣布離婚」,今(7日)週刊《週刊女性》訪問到資深媒體人,對方點出謠言源頭地位不可忽視,所以媒體才會重視這「沒有證據的傳聞」。 營養師:保護心血管應先重視代謝失調 70年代巨星劉文正傳出在美國因心肌梗塞過世的消息,享壽70歲,經紀人夏玉順改口為假消息。 子宮頸病變成因 營養師張瑋玲表示心血管問題跟飲食、代謝有著極大的關係,以往大家的印象除了魚油omega-3能幫助心血管保健外,其實納豆紅麴也是所謂「通血路」的利器。 根據2022年衛福部最新公告的十大癌症,胃癌仍高居第八名,僅次於「癌王」胰臟癌之後。

卵巢也是位於子宮的兩側,左右各有一個,從外觀看起來,是一個淡灰色的實體,形狀有一點不規則。 卵巢所分泌的女性賀爾蒙,就是廣為人知的雌激素和黃體素。 胰臟癌之所以稱之為癌王,是因為其不易察覺,發現時大多已屬於中、晚期,且在治療後的五年存活率僅約5-10%。 對於蔓延較廣的第二期後期與三、四期患者,因病況屬於晚期,則可選用放射治療、手術治療,同時考慮輔助性的化學治療。 一般在決定投保額的時候,要考慮治療危疾的費用、日常生活費用、有沒有醫保等其他醫療保障以及個人財務狀況等的全面因素。

若抹片檢查結果為陰性,代表子宮頸內沒有發現不正常的細胞,可其後定期接受篩查。 若抹片結果為陽性,則表示子宮頸細胞出現變化,並不一定代表確診子宮頸癌。 大部分不正常的細胞是由於感染 HPV 病毒所致,若發現有癌前細胞病變而需要接受治療,醫生會建議下一步檢查或跟進。 倘若在子宮頸窺鏡檢查時顯示有低度病損,表示宮頸已發生早期或輕微的變化。 但至少一半的患者會在一、兩年內不藥而癒,因此大部分患者只須接受觀察而不用進行治療。

子宮頸病變成因: 子宮頸癌治療時有機會出現的副作用

再來是降低感染乳突病毒的風險,應避免過早發生性行為、減少性伴侶人數、安全性行為(使用保險套)、接種子宮頸癌疫苗。 自2016年研究資料,子宮頸癌發病率在香港女性中排第7位,由子宮頸癌症狀引致的死亡個案有151宗,子宮頸癌已發展為香港屬普遍疾病。 因此,關注HPV聯盟高度重視,呼籲大眾要多關注重視hpv預防,保護自己健康。 子宮頸癌早期沒有症狀,但隨著病程演進,會出現以下症狀:道異常或不規律的出血、月經之間或性交後出血、閉經後再出血或分泌帶有血絲等子宮癌症狀,後期子宮頸癌症狀病徵會出現背痛、腳水腫、泌尿或排便困難等多病狀。 對於 25 歲以上及有性經驗的女性,建議定期接受抹片檢查。

不過,行房時感覺疼痛也可能是因為陰道太過乾涸,或是其他問題。 HPV是一組包含超過一百種類型的病毒,其中四十種能感染人類性器宮。 當中與子宮頸癌關係密切的類型,被稱為「高風險人類乳頭瘤病毒」 ,其中HPV-16 及 HPV-18 就跟七成的子宮頸癌有關。 子宮頸細胞檢驗若顯示有低度鱗狀上皮內病變,即表示細胞有輕度變壞現象。

富衛金融有限公司及其聯繫公司或各自的董事或僱員並不就資料的準確性、完整性或是適合任何特定用途,作出任何明示或默示的說明、陳述或保證。 子宮頸病變成因 對於在任何因使用或依賴此文章引致的後果,富衛金融有限公司及其聯繫公司或各自的董事或僱員概不負責並無須負上法律責任(包括第三者責任)。 使用者應自行評估此文章內容所載的全部資料或尋求獨立的專家意見。 總結: 宮頸糜爛聽著很可怕,其實並不是疾病,而是一種生理現象,但也不能麻痺大意! 除了分泌物之外,妳還可能會感覺到排尿疼痛,並且有頻繁的排尿衝動。 當然,這也可能是尿路感染的跡象,所以需要配合檢測其他的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