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內膜癌治療方式2024詳細攻略!專家建議咁做…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顯示,子宮體癌是發生子宮的癌症,是近年來竄升最快的女性癌症。 根據國健署最新統計全國癌登資料顯示,2018 年子宮內膜惡性腫瘤發生個案數占全部惡性腫瘤發生個案數的 2.40%,當年因子宮內膜惡性腫瘤死亡人數占全部惡性腫瘤死亡人數的 0.81%。 發生率的排名於女性為第 6 位;死亡率的排名於女性為第 11 位。 2018 年初次診斷為子宮內膜惡性腫瘤者共計 2,787 人;當年死因為子宮內膜惡性腫瘤者共計 395 人。 已經超越子宮頸癌發生率,成為人數最多的女性生殖器官癌(包瓜子宮頸癌、子宮體癌、卵巢癌、陰道癌等),排名女性十大癌症第六位。

子宮內膜癌治療方式

總之在第IaGr.2、IbGr.1、IbGr.2有些人做法未必相同,至於Ic期以上或Gr.3的內膜癌或是比較惡性的亮細胞癌或乳突漿液細胞癌,則是公認務必要由婦癌專家做徹底的外科分期手術。 子宮內膜癌治療方式 另外,針對子宮切除範圍的大小也有人主張第IIa、IIb期,亦即子宮內膜癌侵犯到子宮頸的時候,改採範圍較大的根除性子宮切除術 ,也有人認為不必要,因為反正還必需追加放射線治療。 40歲以上接近更年期的婦女經常有不規律的月經週期、月經量多和不規則的出血情況。 因此,40歲以後有異常陰道出血的婦女應立即諮詢醫生有關患子宮內膜癌的可能性,而不應以為一定是「正常接近更年期的症狀」。

子宮內膜癌治療方式: 癌症專區

放射治療分為體外和體內兩種,化療一般使用紫杉醇或順鉑。 就擴散性(第四期)或復發個案而言,以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結合化療可顯著推遲復發時間及改善患者的存活期。 早期的子宮內膜癌可透過手術切除,部分復發風險較高的患者需在手術後輔以放射治療和化療。 子宮內膜癌治療方式 同時,醫生會考慮腫瘤的分化程度,如腫瘤屬高分化(well differentiated),可考慮荷爾蒙治療;低分化(poorly differentiated)的腫瘤則需考慮化療。 子宮內膜癌的治療,要根據子宮肌層是否被癌浸潤、子宮頸管是否累積、癌細胞分化程度及患者全身情況等而定。

體制因素 內膜癌易發生在肥胖,高血壓,糖尿病,不孕或不育及絕經的婦女。 目前,對子宮內膜癌的病因仍不十分清楚,根據臨床資料與流行病學研究結果,子宮內膜癌的發生機制可分為兩類:雌激素依賴型和非雌激素依賴型。 初期患者以手術治療為主,若無法施行手術者,則採放射治療方式。

子宮內膜癌治療方式: 治療選項多元 應對不同期數

至於體內放射治療方面,患者在局部或全身麻醉後,醫生會把有放射物質的道管放進患者的陰道,近距離消滅一些可能術後殘餘的癌細胞。 如果患者不適合接受子宮切除手術,醫生可考慮用電療作為主要治療方案,電療方式包括體外和體內放射治療兩種。 如果患者在更年期後再有出血的情況,無論多與少都應該盡快向醫生求診。 在診斷方面,除了臨床檢查外,醫生會為患者進行陰道超聲波檢查、抽取內膜組織化驗以及擴張刮宮檢查。

另外子宮內膜癌的組織學型態,主要是子宮內膜樣腺癌,佔約75-80%, 預後較好,五年的存活率約80%。 亮細胞癌與乳頭狀漿液性癌是屬於較為少見的子宮內膜癌,發生轉移的機率較高,預後也較差,五年存活率分別為30%-75% 與40%-60%。 4.化療 子宮內膜癌診斷時大約70%~75%是臨床Ⅰ期,可選用手術治療。 對有高危因素的Ⅰ期及復發或晚期子宮內膜癌,除手術治療外,放射治療對控制局部復發效果較好,大劑量孕激素治療對激素受體陽性者也有一定的效果。

子宮內膜癌治療方式: 月經滴滴答答 「子宮鏡」速揪病灶

第三、四期:晚期子宮內膜癌則需施行骨盆腔淋巴結摘除合併主動脈旁淋巴結摘除,且依據病灶、或轉移處,分別有不同的治療,如有局部復發可採放射治療,對於擴散型復發則需進行化學或荷爾蒙治療。 手術治療:病灶於腹腔內就需切除全子宮/雙側卵巢;但若病灶出現在子宮外骨盆腔,就需要進行放射治療或加上化學治療;若病灶在腹腔外,就可能需要化學治療、放射治療、荷爾蒙治療等等。 最近Shuster報告,40歲以前的早期卵巢衰竭和40-45歲的早發性停經的婦女,較易發生心血管疾病,神經疾病,精神疾病和骨質疏鬆症。 因此在年輕的早期子宮內膜癌患者,有足夠的理由考慮保留卵巢。 最近較大型的回顧研究也顯示,為早期子宮內膜癌患者保留卵巢並不影響病患的存活。 目前TGOG正針對此議題進行本國多中心的臨床病例回顧,屆時將會呈現本土的資訊,值得拭目以待。

  • 女性荷爾蒙中的雌激素,會定期讓子宮內膜增生,促進黄體形成荷爾蒙的分泌、促進排卵,接著會分泌黄體素,讓子宮內膜變得厚厚軟軟,準備讓受精卵繁殖。
  • 組織學類型:由於子宮內膜癌保留有米勒管多向分化潛能,因此癌的發生常出現多種分化的組織成分。
  • MRI是三維掃描,優於CT二維掃描),對Ⅰa期內膜癌可描出。
  • 文獻報道為1.7~46.6%不等,一般均在15%以下。
  • 從未生育且中年之後發福正是子宮內膜癌的高危險群。

在比較兩種不同化學療法的試驗中,沒有明確的證據表明使用三種抗癌藥物優於使用兩種抗癌藥物。 在比較2種不同的化學治療的試驗中,沒有明確的證據顯示使用3種抗癌藥物比使用2種更有效。 使用3種抗癌藥物比使用2種抗癌藥物更常出現嚴重的副作用。 更年期症狀:例如心悸、盜汗、熱潮紅、不安、全身痠痛、失眠等,請告知醫師,醫師將會依據病人情況開立賀爾蒙藥物,減緩不適。 子宮內膜癌治療方式 子宮內膜癌治療方式 化學治療是癌症治療之一,經由藥物殺死癌細胞或阻止其分裂。

子宮內膜癌治療方式: 手術治療

骨盆腔內膜異位症或是深度浸潤性子宮內膜異位症,因為經血持續發炎的關係,時常會造成骨盆腔慢性疼痛。 這種持續性的疼痛,在輕微時可以使用抗發炎的止痛要治療,但是嚴重時可能需要使用荷爾蒙藥物(或是抗荷爾蒙藥物)、或是手術才能夠治療。 ,手術方式須跟卵巢癌相同,因為這些型態的腫瘤,即使沒有子宮肌肉層的侵犯,也仍有較高風險的淋巴轉移。 子宮內膜癌乃是指發生於子宮內膜的癌症,大致上可分為雌激素依賴性和非雌激素依賴性兩種,多數病患為雌激素依賴性的子宮內膜樣癌。

會有些陰道分泌物,比月經量少,顏色為暗紅偏咖啡色,大約一個月內會結束。 術後須採淋浴,避免陰道灌洗,如廁後由前往後擦拭。

子宮內膜癌治療方式: 健康小工具

此外手術時也應考慮做骨盆腔液的細胞檢查和淋巴摘除等。 子宮內膜癌治療會針對不同的臨床期別,許多婦產科醫師都考慮輔助合併不同的放射治療、化學治療。 荷爾蒙治療,在最近的使用沒有以前的熱衷,主要是因為在臨床上的子宮內膜癌治療效果不好。 當確診為子宮內膜癌,若病患身體狀況良好,且病灶屬局部性的,治療方式以「手術」為主。 手術包含全子宮及兩側輸卵管與卵巢切除,以及骨盆腔體液的細胞學檢查、骨盆及主動脈旁淋巴結摘除等。

醫學界就上述3種婦科癌症,會按個別病人的病情和需要,制定合適的治療方案,如果病人有意生育,在醫生充分評估下,未必會因癌症治療而令病人不能生育。 子宮內膜癌治療方式 子宮內膜不典型增生重度在組織形態上,有時很難與分化良好的腺癌鑒別。 子宮內膜癌治療方式 通常子宮內膜不典型增生,病理上可表現為灶性,有壓扁的正常上皮,細胞分化較好,或可見鱗狀上皮化生,肥漿染荷花色,無壞死浸潤等表現。 而子宮內膜腺癌的癌細胞核大,染色質增多,深染,細胞分化不好,核分裂多,胞漿少,常常發生壞死及浸潤現象。

子宮內膜癌治療方式: 症狀

澳大利亞伯格霍弗醫學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在新一期《國際癌症雜誌》上報告説,他們分析了全球30項相關研究獲得的懷孕數據,分析對象包括近1.7萬名患有子宮內膜癌的女性和近4萬名從未患過該病的女性。 澳大利亞科研人員的一項新研究發現,懷孕有助於降低女性患子宮內膜癌的風險,懷孕次數越多,患這種癌的風險越小。 子宮內膜癌治療方式 張翊恩醫師建議,目前台灣的人工生殖技術已相當成熟,若病患有育兒計畫,也可考慮在接受化療或電療之前先凍卵,才不會對卵子造成損傷。 有些病情輕微的患者,接受荷爾蒙療法後還是可以懷孕,或考慮至國外找代理孕母。

子宮內膜癌治療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