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內膜癌名醫2024詳細攻略!專家建議咁做…

大家要留意,肥胖在香港已成為嚴重的健康問題,根據衞生署的數字,2014至2015年約有16%的成年女性屬於超重(BMI介乎23與25之間),有14%更屬於癡肥(BMI為25或以上)。 人體內的脂肪組織會將身體內其他荷爾蒙轉化成雌激素,而過量的雌激素是大部分子宮內膜癌發病的主因。 35歲的程姓婦人2年前發現下體異常出血,就醫發現竟罹患子宮內膜癌,這項訊息讓她和丈夫感到晴天霹靂,一度認為「死定了」! 沒想到接受高劑量黃體荷爾蒙治療8個多月後,子宮內膜恢復正常,醫師還建議可以生小孩,借助試管嬰兒技術,在3個月前產下一對龍鳳胎,讓全家人欣喜若狂。 另外,有使用螢光染色在子宮頸上,可以看到第一顆子宮體淋巴結,具有重要指標意義,此也可稱為「哨兵淋巴結」,如果切片發現哨兵淋巴結有癌細胞,即可診斷為子宮內膜癌已經轉移淋巴結了。 還有透過4支機械手臂,有7個方向540度,靈活的旋轉和彎曲動作,讓醫師在狹窄的空間,也能更精準地進行分離、切斷及縫合。

正常女性的月經周期是21天至35天,超過35天便屬於異常,而每隔三個月才來經一次則為俗稱的「四季經」,部分女士更可能相隔長達半年至九個月才來經一次。 如持續出現經期紊亂現象,伴隨陰道分泌物增多且帶惡臭,除了與一般婦科疾病有關,亦有機會是初期至中期子宮內膜癌的徵兆。 如每次經期之間陰道不規則出血或停經後出血,便更須注意,皆因約九成子宮內膜癌患者皆有陰道異常出血症狀。

子宮內膜癌名醫: 子宮體癌持續增加 原來是胖女生越來越多

「子宮內膜癌年輕化趨勢,不是只有台灣,全世界都是這樣,」林口長庚副院長、婦癌研究中心負責人賴瓊慧接受《康健》專訪說,子宮內膜癌近幾年增加速度很快,已經超越卵巢癌和子宮頸癌,變成人數最多的婦癌。 過去婦產科醫師會說,子宮內膜癌好發在停經後婦女,僅約5%子宮內膜癌發生在40歲年輕女性,最近幾年卻發現有年輕化趨勢,愈來愈多案例像吳小姐這樣,年紀輕輕還沒當媽媽就發現得子宮內膜癌。 好消息是,子宮內膜癌是預後良好的癌症,這是因為九成的病人有早期子宮出血的警訊出現,因此不要輕忽身體發出的訊號。 化療很少單獨應用於子宮內膜癌的治療,多用於特殊類型的子宮內膜癌,如漿液性、透明細胞癌等;或是復發病例;或是具有復發高危因素的手術後患者,如G3,ER/PR陰性者。

  • 改變飲食,減少環境荷爾蒙的暴露:遠離油炸、燒烤、高糖分食物;少吃紅肉、加工肉製品,以及魚卵、蝦卵、蟹黃等富含動物性荷爾蒙的食品。
  • 子宮內膜癌的治療,不僅要拿掉子宮,甚至可能要拿掉高位淋巴結。
  • 子宮內膜癌是發生於子宮內膜的一組上皮性惡性腫瘤,好發於圍絕經期和絕經後女性。
  • 子宮內膜癌一般生長都比較緩慢,而且不易擴散到其他組織,所以大部份早期的子宮內膜癌患者都可以透過手術切除腫瘤、放射治療(即電療)及荷爾蒙治療來醫治,而治癒率可達八至九成以上。
  • 過去婦產科醫師會說,子宮內膜癌好發在停經後婦女,僅約5%子宮內膜癌發生在40歲年輕女性,最近幾年卻發現有年輕化趨勢,愈來愈多案例像吳小姐這樣,年紀輕輕還沒當媽媽就發現得子宮內膜癌。
  • 處於懷孕和產後哺乳時期的女性,體內會分泌較多黃體酮。
  • 林俊宏說,淋巴系統是腫瘤細胞轉移的途徑之一,前哨淋巴結是與腫瘤連接的前端淋巴結,當病人發生癌細胞轉移到淋巴結時,前哨淋巴結常是主要轉移處。

現在也可以用表觀遺傳學的應用來判斷是否有內膜癌的風險。 我們可以用採樣刷子在子宮頸刷下子宮頸內的內膜細胞,然後做基因切片,分析內膜細胞是否有DNA甲基化來判斷是否有子宮內膜癌的風險。 高風險的患者可以直接做子宮鏡來判斷並做病理切片檢查。 同時,西化的飲食習慣在香港愈見盛行,不少食物既高脂又高糖,亦是令到子宮內膜癌病例不斷上升的另一原因。 西式餐單的卡路里一般也較高,攝取太多熱量會增加癡肥風險,間接增加了患上子宮內膜癌的機會。

子宮內膜癌名醫: 子宮內膜癌名醫

「病人已服用藥物4年,其實剛開始服此款藥物時就要做婦科檢查,定期量度住子宮壁厚度。」因藥物副作用無法避免,張醫生建議此類病人應加強意識,身體一有異樣就立即求醫。 「民歌才女」邰肇玫是台灣民歌時期知名創作歌手,風靡一時,如今的她則是抗癌宣導大使,溫暖許多癌友的心! 子宮內膜癌名醫 103年,她因為出現大血塊就醫檢查,赫然發現子宮內膜癌第三期,堅強迎接手術和化療,挺過癌症打擊。 醫師也提醒,子宮內膜癌會有不正常出血,提醒女性提高警覺。

目前微創手術多用於早期子宮內膜癌及早期子宮頸癌,與傳統手術相比,手術後的「無疾病存活期」與「整體存活率」並無差別,預後差不多,術中出血與術後併發症減少,縮短住院天數,因此微創手術已成為臨床治療選項之一。 微創手術,可以區分為腹腔鏡手術及達文西手術,兩者都是以腹腔鏡為基礎,腹腔鏡婦癌手術因為手術操作空間狹小,而且器械靈活度不如人體手部關節等缺點,所以手術較耗時,醫師的養成時間也很長。 所以許多原本因腫瘤太大或沾粘嚴重等因素,不適合腹腔鏡手術的病人也可藉由達文西手術來完成,但達文西手術目前需要自費約25~30萬左右,在花費上是一大考量。 子宮內膜癌最常發生在停經前後,陰道會不規律的出血。 當此年齡層(自然停經約為 51 歲)的婦女出現以下症狀,立刻就醫較為安全。 大家可能對子宮頸癌、卵巢癌等女性的癌症聽著很熟悉,但其實「子宮內膜癌」的發生率已經在子宮頸癌及卵巢癌的前面,目前在女性癌症排名為第 6,超越第 7 子宮內膜癌名醫 名的卵巢癌跟第 9 名的子宮頸癌。

子宮內膜癌名醫: 子宮頸癌的分期、轉移與五年存活率

以及有子宮鏡檢查,透過直視子宮腔,若有癌灶生長,能直接觀察病灶大小、生長部位、形態,並可取活組織送病理檢查。 時間定為兩年,兩年之內,除了婦科癌症核心臨床能力訓練外,依照婦科癌症醫師亦須具備外科、化學治療、放射治療及基礎分子生物的研究的能力,於一般外科、泌尿科、大腸直腸外科、腫瘤內科、放射腫瘤科及基礎研究實驗室分別進行一個月的訓練。 婦癌是一種終身的慢性病,不但需要立即的積極治療,更需要日後的追蹤與心靈的安慰。 本科設有專任助理負責患者的追蹤、返診、預約掛號、疾病諮詢與聯絡事宜;對患者的治療,參與擬訂計畫予以通知並安排治療進行。 定期舉辦婦癌病友會,結合本科醫師與放射腫瘤科醫師、營養師、社工人員與臨床助理的力量,共同幫助患 者渡過治療後的追蹤期,並增加患者間的互動。

子宮內膜癌名醫

荷爾蒙和排卵因素:未曾懷孕、不孕、患有多囊性卵巢、長期沒有排卵的月經,或是初經在十二歲前/五十五歲後停經者,都有較高的罹患風險。 子宮內膜癌名醫 此外,賴瓊慧醫師提醒,乳癌病人長期服用 Tamoxifen,以及更年期使用荷爾蒙療法,但未充分使用黃體素等狀況,也需密切追蹤。 子宮內膜癌好發的高風險族群包含:五十到六十歲女性、排卵異常、肥胖、糖尿病患者。

子宮內膜癌名醫: 陰道不正常出血 應即求診

一般人熟知的女性癌是子宮頸癌和卵巢癌,殊不知子宮內膜癌已經悄悄篡位,高踞女人好發癌症第6名,成為人數最多的婦癌,更且有年輕化趨勢。 打開手機計算一下妳的BMI,如果體重超標,減重是預防內膜癌重點。 如果月經總是滴滴答答沒完沒了,不要拖,儘快就醫檢查。 50多歲的李太太是子宮內膜癌病人,在接受子宮內膜癌手術後,開始出現下肢淋巴水腫,剛開始大腿有些輕微浮腫,休息後也無法消除,後來症狀加重,左邊腳掌至大腿的整個浮腫,直徑大小都約莫右邊正常下肢的近兩倍左右。 不僅造成外觀的嚴重改變,也影響到活動、手臂或腿部的皮膚變得粗厚與乾燥,並隨時伴隨癢的症狀,造成生活上的不適,這就是非常典型的子宮內膜癌淋巴廓清術後產生的併發症。

  • 乳癌患者通常服用10年賀爾蒙藥物,平均一年會增加千分之一患上子宮內膜癌的風險,10年就增加百分之一。
  • 母親節到了,醫生説讓我回家慶賀母親節,兒子買了蛋糕為我慶祝母親節,我因父母都不在了,我就把自己手術的日子當做我重生的生日來慶祝。
  • 劉偉民說,子宮內膜癌雖然發生率越來越高,但是因為很容易早期發現,所以治癒率高。
  • 飲食西化是最常聽到的好發因素,飲食西化造成國人肥胖。
  • 病患的癌期因接受診斷與治療的時間不同,而有輕重之別與病變差異。
  • 此外,子宮內膜癌的危險因子的病症還包括:肥胖、糖尿病、過晚停經、不孕症、多囊性卵巢症狀群、慢性不排卵等。
  • 其他跟雌激素有關的危險因子:沒有生育過的婦女、太晚停經、無排卵的月經週期、長期使用促進排卵藥物等,體內經常都會有太多的雌激素,增加子宮內膜癌的風險。。

由於化療後停了經,她需服食賀爾蒙治療藥物,而因屬未收經的年齡,經期亦有機會於一兩年內再有。 服用賀爾蒙藥之前,醫生已解釋有機會輕微增加患子宮內膜癌的風險,並着病人每年起碼看一次婦科觀察病情,時常留意身體徵狀。 手術為主要治療子宮內膜癌的方法,切除範圍包括子宮、子宮頸、輸卵管、卵巢、部分陰道及附近的淋巴組織,手術後會為已切除的器官組織做化驗,了解腫瘤的類別和擴散範圍。 術後傷口康復期一般為2至4星期,一兩個月即可如常生活、上班,1期病人可能只做手術就夠。

子宮內膜癌名醫: 名醫養生

想了解更多子宮內膜癌,不妨參考臨床腫瘤科專科張寛耀醫生的意見,小心提防這個徵狀不明顯的癌症。 潘俊亨指出,雌激素過度刺激是導致子宮內膜癌最主要的原因,其他的危險因子包括:從未生育過、晚停經、肥胖、多囊性卵巢症候群,都容易增加罹患子宮內膜癌的機率。 子宮內膜癌名醫 子宮肌腺症可以採取藥物治療,口服避孕藥是最方便的方式,有助緩解經痛及經血量多的症狀,也可注射抑制荷爾蒙的藥物,幫助子宮內膜異位症組織萎縮,或是子宮內投藥系統來抑制子宮內膜生長。 另外,初期子宮肌腺症可採取子宮減積手術或海扶刀治療,保留正常子宮組織;若是已完成生育的婦女,可以接受子宮全切除手術,是一勞永逸的根本辦法。

子宮內膜癌名醫

其實子女這時可以先聽聽父母的想法,然後就當中最擔心的部分,例如病情資訊的掌握、病情變化的處理、照顧問題以及就醫交通、接送,甚至社會福利等狀況都一併放在最初的就醫決策考量中。 「大軍將至,糧草先行。」開戰之前,後勤準備要先周全,戰爭才能在開打後,爭取更多勝利的機會。 如果醫療團隊是作戰司令部與參謀本部,病人就是第一線的戰士,而家屬就是後勤司令部。 因此,雖然病人的主觀意見非常重要,但家屬能否了解並給予支持,就成為最重要的客觀條件了。 ●脂肪組織會製造過多的雌激素,高濃度的雌激素會刺激子宮內膜生長,長期下來會造成子宮內膜過度增生和子宮內膜癌。

子宮內膜癌名醫: 糖尿病控制不佳,恐損傷肝腎!

「性」對於許多女生來說,一向充滿著神秘感,想要知道,又不好意思開口問,於是許多錯誤的觀念以訛傳訛,不僅只能「瞎做」愛做的事,甚至還可能影響到自己身體的健康。 被譽為臺灣最受信賴的婦產科名醫陳保仁,行醫超過二十年,見過各種各樣的病例後,也讓他深… 子宮內膜癌名醫 後來有微創手術問世如傳統腹腔鏡手術,台灣也約自1991年~1993年開始以腹腔鏡手術切除子宮。

但由於子宮內膜癌逐漸有年輕化趨勢,賴瓊慧醫師建議,無論青少年還是更年期女性有異常出血,就要及早就醫。 手術後如果病灶只侷限在子宮,就依據是否具有影響預後的危險因子來決定要不要給予輔助性的放射線或化學藥物的治療,至於病灶已擴散到骨盆腔、腹腔內,不管有無切除乾淨,都須要給予綜合放射線和化學藥物治療。 其中「肥胖」是造成體內雌激素過量最常見的原因,進而成為子宮內膜癌的危險因子。 隨著國人飲食西化,高油、高糖的飲食容易讓人囤積脂肪,脂肪會把類固醇轉換成雌激素,抑制黃體素分泌;少量脂肪轉化為雌激素對停經婦女有益,但過多則會刺激乳房、子宮內膜等器官,造成子宮內膜增生,惡化為子宮內膜癌。 簡再彥表示,所幸子宮內膜癌初期常出現的症狀是非經期的出血,約有4分之3的患者都是在早期發現不規則出血,立即就醫而被診斷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