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手治療推薦2024詳細懶人包!(小編貼心推薦)

侯鐘堡醫師表示,雖然媽媽手是相當小的肌腱發炎問題,但卻也可能嚴重影響生活甚至安全,應盡早檢查並改善為佳,特別提醒有媽媽手情況的朋友,開車、騎車更要注意自身安全,以免發生意外。 「媽媽手」並非媽媽們專利,之所以有此俗稱,係因好發於產後整天忙於照顧初生嬰兒的媽媽們,事實上,只要是過度使用大拇指和手腕的人,若發現在做手腕彎伸動作的時候,手腕內側會產生疼痛感、甚至傳達到大拇指的話,就代表已有媽媽手的問題了。 調整姿勢:在抱嬰兒時,避免將手腕凹折,盡量將其打直並利用整個手臂的力量支撐寶貝,過度凹折手腕會使力臂變短而令拇指肌腱長時間縮短,便是造成緊繃及疼痛的原因之一。 媽媽手治療推薦 她稱,患者在病發初期應以休息為主,盡量減少手腕關節活動,以免加重炎症反應。

現在的手機屏幕越來越大,我們也習慣用單手使用手機。 「媽媽手」正式醫學名稱為狹窄性肌腱滑膜炎,但不只會出現在媽媽身上,只要必須頻繁使用拇指的人都可能產生症狀,如長時間打字的鍵盤手、常滑手機的拇指族等,都是高危險群,臨床上常見的症狀為大拇指靠近手腕處出現持續疼痛及腫脹,甚至無法使力。 治療媽媽手 媽媽手治療推薦 及早復健最有效 媽媽手的治療,最重要的就是不要輕忽它,必須及早至復健科門診就醫。 初期可利用物理治療,例如:石蠟浴、超音波或低能雷射等,都有助於肌腱滑囊受損部位的組織修復,藉由經皮神經電刺激可減緩患部的疼痛感,口服或局部塗抹非類固醇性抗炎藥 (俗稱消炎止痛藥 ),也可降低發炎反應。 要傷部痊癒的最重要條件,就是千萬別再去動它,所以絕不可以找不適當的中醫推拿,此舉只會使患部發炎更劇烈。 在復健科門診中,醫生常會配合處方一個拇指至手腕部的固定副木,在工作時可以戴上,以減少傷處的動作。

媽媽手治療推薦: 媽媽手反覆發作?以再生強化取代消炎止痛,肌腱炎較快好

本服務條款之解釋與適用,若有相關爭議,均應依照中華民國法律予以處理,並以台灣台北地方法院為第一審管轄法院。 REME網站絕不會提供、交換、出租或出售任何您的個人資料給其他個人、團體、私人企業或公務機關,但經當事人同意或有法律依據及合約義務者,不在此限。 媽媽手治療推薦 會員應該謹慎思考所公開張貼或私下傳送之任何資訊及言論,任何不當言論或提交可辨識個人身分的資訊,但不限於任何錯誤或遺漏,以及經由本服務張貼、發送電子郵件或傳送而衍生之任何損失或損害。

它也被稱為 De Quervain 腱鞘炎,肌腱在隧道中運行,過度使用時,隧道和肌腱會發炎和受到刺激,父母傾向於用他們的手腕和拇指來抱著和抬起他們的孩子,這會導致這個隧道和里面的肌腱發炎。 「其實,連阿公以及很多手工藝者也會有媽媽手。」簡文仁說,只要大拇指用力用得多,就容易有媽媽手。 把大拇指翹起來,手腕上有一個凹陷處,這個地方是媽媽手好發的位置,也就是在手背大拇指外側附近的肌肉。 提醒媽媽們平日能多注意自己的身體,一旦手腕處稍有不適症狀時,千萬不可勉強,應及早就醫。 當然,治本之道還是平日適量的運動,以增加四肢肌肉的耐力。

媽媽手治療推薦: 療日子小叮嚀:避免肌腱發炎 注意3個重點

物理治療:發炎期適當冰敷、慢性期熱敷;可作儀器治療降低發炎,如蠟療、電療、雷射、超音波等儀器治療;使用肌貼可幫助拇指肌肉支撐,讓發炎狀況有時間恢復。 「媽媽手」是一種慢性肌腱炎,正式醫學名稱是狄奎凡氏症(De Quervain Disease)。 許多患者、朋友聽到肌腱炎都會想說是小事、自然會好,不過媽媽手就是屬於很難好的肌腱炎。 根據我的診間統計,媽媽手平均要1到3個月才會痊癒而不痛,明明是一個很小很小的肌腱炎,卻很難好,而且還因反覆摩擦導致骨頭增生腫起來。 一位50多歲的阿姨到診間,說她手腕痛已經1個多月了。

很多人會問,媽媽手發作時要冰敷還是熱敷,要視情況而定,注意上述的處理法則「急性期時先冰敷,稍微舒緩到了亞急性期時才熱敷」。 平時可以在溫水中做復健運動,比如反覆做手腕及大拇指伸展運動,每次維持10~15秒後休息一下,重複5~10次,一天可進行3組。 周醫師指,當手腕或拇指活動時,伸拇短肌及外展拇長肌在共同的腱鞘內磨動。 過多的來回磨擦,使腱鞘發生損傷性發炎,出現水腫、充血,令本來狹窄的腱鞘管道更為狹窄,壓迫肌腱,產生疼痛,若長時間沒有治療,可能造成肌腱與腱鞘粘連、增厚。

媽媽手治療推薦: 媽媽手成因是手腕肌腱發炎

不同顏色的肌內貼效果一樣,不過她說因黑色較吸熱,會較緊貼皮膚,三項鐵人的運動員最常用。 有過「媽媽手」的,不但拇指近手腕處持續痛楚,有時連前臂都有像針拮的感覺,屈曲拇指有時更有電擊般的劇痛。 除媽媽外,常用電腦、攝影師及廚師等都是「媽媽手」高危群。 曾子怡(Sonia)是台灣認可肌內效貼布治療師,她指肌內貼的作用是在運動時,加固肌肉力量;受傷的有助消腫、去瘀及減輕痠痛,促進血液循環,加快痊癒。

媽媽手治療推薦

像下圖這類的拇指護具,可以有效保護拇指,避免肌肉過度伸張。 視發炎症狀嚴重程度,挑選是否有鋼板、彈簧輔助;或是僅需矽膠、透氣材質的護具。 患者是剛生完BB的30歲女教師,產後身體肥胖水腫。

媽媽手治療推薦: 自我檢測有否患上「媽媽手」:(按圖)

更加重要的是,如果你用電話的時候太長,就算怎樣拉筋有無法放鬆,所以要記住每 30 分鐘就要放下手機,站起來活動一下。 為什麼會稱為媽媽手,是因為它好發於新手媽媽錯誤的抱小孩姿勢,這樣以虎口撐住小孩的身體的動作,會對拇指及手腕造成過度負擔。 媽媽手治療推薦 特別是抱小嬰兒的時候,常會過度使用大拇指,或是手腕凹的方向太多,導致拇指肌腱長期縮短。 「媽媽手」是相當常見手部問題,常見於媽媽身上。 不過也有不少患者納悶「我明明不是媽媽,為什麼會得媽媽手?」,關鍵就在於手部長期過度使用,處於和媽媽一樣的狀態,造成手部筋膜損傷,特別常出現於經常滑手機的低頭族。 手腕靠拇指的一側即為橈側,此處有兩條肌腱,主要是讓我們可以活動大拇指和彎伸手腕,當這些動作重覆太多次之後,這兩條肌腱就會開始發炎腫脹並引發疼痛。

復健科林怡君主任建議,當媽媽手患者處於急性發作時,必須要讓手部適當休息,如果接受復健仍未改善,則可考慮局部注射發炎藥物,極少數的患者也需要接受手術治療。 這名詞的由來,是因常出現在必須辛勞做家事的母親(例如擰毛巾、切菜、擦地),因為不斷重複過度使用手臂這些肌肉,肌筋膜無法適當休息並修復,導致軟組織嚴重發炎。 是因常出現在必須辛勞做家事的母親(例如擰毛巾、切菜、擦地),因為不斷重複過度使用手臂這些肌肉,肌筋膜無法適當休息並修復,導致軟組織嚴重發炎。 根據《全民健康基金會》的報導,最容易罹患「媽媽手」症狀的人包括女性(先天骨骼限制)、糖尿病患者、重複做太多手腕屈伸動作的職業、電腦族(長期握滑屬導致壓迫到腕隧道)。 要避免腕隧道症狀復發,建議民眾要從習慣做起,並每天練習簡單的「握手運動」,來放鬆肌肉和肌腱。 媽媽手治療推薦 一般人認為肌腱炎很快就會好轉,但手腕屬於使用頻率高的部位,加上媽媽們、上班族或需要搬重物等職場需求,想要一邊治療一邊維持日常活動,真正痊癒的時長大約需要花一至三個月。

媽媽手治療推薦: 媽媽手的症狀及治療

當手腕的肌腱與滑膜發炎時,容易出現手部痠痛、腫脹的症狀,這時候利用痠痛貼布正好可以幫助你舒緩不適感。 不過小編要提醒一下,由於痠痛貼布中含有藥物及薄荷等成分,建議避免在哺乳或餵奶的時候會比較好喔。 由於抱寶寶的時候,一般會習慣用手腕的地方施力以拖著寶寶的身體,但這種抱法會使手腕的負擔變重,若是剛好肌肉量又比較不足,便容易使手腕受到刺激進而導致發炎。 媽媽手治療推薦 因此,建議在哺乳或哄寶寶的時候,可以改用背巾、背帶或哺乳枕等物品來輔助,讓手腕能夠適度休息,降低肌腱與滑膜發炎機率。

成大醫院斗六分院復健科醫師徐麟傑經影像檢查發現,原來這名新手媽媽罹患俗稱的媽媽手。 媽媽手治療推薦 )」,是過度使用手腕而產生的疾病──手腕骨骼及韌帶中間的「腕隧道」狹窄,造成通道內的正中神經受壓迫所致,時常在需要重複手腕動作的家庭主婦、作業員、文字工作者身上出現。 但如果患者長期反覆發作卻置之不理(長期反覆發作也常發生在工作因素的媽媽手身上),可能因為嚴重慢性發炎而導致肌肉沾黏,甚至需要進一步考慮開刀治療。 壢新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林頌凱表示,因為包覆在肌腱外圍的腱鞘發炎而變厚,讓肌腱滑動的空間縮小受阻,進而演變成,大拇指不時疼痛、無法流暢活動的媽媽手。 要免受「媽媽手」困擾,預防當然勝於治療,平日除了避免過度及重覆使用拇指外,亦可不時進行舒緩動作,伸展相關肌腱。

媽媽手治療推薦: 產後收身法寶 :4種具有減肥效果的水果

如前所述,拇指的使用率非常高,也常常超負荷使用,因此,媽媽手的治療與痊癒便更加困難,平均都要一個月以上疼痛才會逐漸減緩。 類固醇注射治療,屬微侵入性治療,主要在幫助剛開始就有嚴重症狀或接受2-6週保守治療後仍有症狀病人有效控制疼痛。 肩頸酸痛是許多上班族的常見問題,其原因從姿勢不良、氣溫驟降到憂鬱症都有可能。

  • 最簡單的預防方法當然是盡量減少過度使用拇指的動作;例如在抱小朋友時,盡量五指併攏托住小朋友,將力量平均分散於五指,並避免小朋友的重量完全由虎口及大拇指承受。
  • 此外它們可以幫助您從受傷或手術中恢復,在使用護腕之前與您的醫生交談以確保它適合您的需求,繼續閱讀以了解一些可用的最佳護腕,您將了解它們的好處、使用技巧,以及購物時的注意事項。
  • 當我們日常使用電話的時候,如何能減少拇指的負荷呢?
  • 香港防癆會中醫診所暨香港大學中醫臨床教研中心,正招募約70名患者接受筋針,研究筋針對「媽媽手」的治療成效。
  • 護腕可用於幫助治療各種傷害和疾病,以下是護腕的一些主要用途,重複性勞損,護腕可以幫助治療腕管綜合徵和其他類型的重複性勞損 的早期階段。
  • I:受傷後48小時內,在患部冰敷可減少腫脹及疼痛,每日3~5次,每次20~30分鐘;急性期48小時後過後可以局部熱敷。
  • 很多人執行拔罐是為了要舒緩堅硬的肩頸,但有一些人拔罐完之後,頸背部會出現暗紫或是鮮紅顏色的圈圈,甚至於冒出滿多水珠狀的罐印,使患者怵目驚…..
  • 抱小孩(第一名)、拿菜刀(廚師、媽媽)、搬運重物(工作)、需要一直動手腕、打電腦長期姿勢不良者,都會容易得到媽媽手。

成因是手腕活動過多或受寒冷刺激,導致腱鞘發生無菌性炎症,纖維管充血、水腫、肥厚和管腔變窄。 本病屬中醫「傷筋」範疇,臨床常見於體弱血虛、血不榮筋者,如產後常抱嬰兒的婦女、用雙手工作的人、手腕過度勞損。 手術先在手腕近橈骨的位置開一個小切口,小心避開附近的皮膚神經線及軟組織,然後放鬆因發炎而繃緊的肌腱。 醫生亦建議患者在術後進行適量的手腕活動,減少傷口出現黏連和痛楚,痊癒後亦要避免手腕和拇指的重覆活動,以免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