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冷膝蓋痛8大優勢2024!專家建議咁做…

醫師指出,退化性膝關節炎是國人常見的疾病,一旦天氣轉變為濕冷,患者的疼痛就惡化,宛如「人體氣象台」。 春寒料峭時節,氣溫、溼度劇烈變化,更容易發生關節不舒服,甚至引起關節炎大發作? 衛福部臺中醫院骨科主治醫師黃敏旭受訪表示,溫度、溼度加上壓力的綜合變化,的確可能影響關節和軟組織的活動度與協調度。 尤其退化性關節炎病人及關節有舊傷者,在氣溫變化時更容易感覺關節不適加劇。 最後,吳建東中醫師提醒,有關節疼痛問題者,如果從日常生活、飲食下功夫做好保養,症狀仍未見改善,則應儘速就醫尋求專業醫師的診斷、協助釐清原因,對症治療調理較有保障。 若經證實有退化性關節炎、舊傷等因素,則應可考慮適度配戴護膝、護腕等護具加強保護。

坊間常有「爬山傷膝蓋」的迷思,但研究發現,若是有了年紀而無規律運動者,其中高達8成會出現「無明顯原因下肢疼痛」,也就是常常不知為何的感到身體不適。 徐子恆醫師強調,天氣痛在各年齡層都有可能發生,並非老年人專利,年輕族群也須留意相關風險。 另外,某些研究認為退化性關節炎或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容易因為下雨前氣壓的降低,使肌肉、肌腱的張力改變,造成關節的負荷量增加;溫度下降則使關節潤滑效果變差、導致關節僵硬疼痛。 天氣冷膝蓋痛 急性關節疼痛發作時的中醫治療,可於上述穴位進行針刺或艾灸治療,也可使用「天灸療法」改善及預防冬天關節疼痛。 「天灸療法」選在一年當中最寒冷的日子,對特定穴道貼敷辛溫助陽的中藥如白芥子、延胡索、細辛、附子等研粉加入薑汁製成的藥餅,可達到行氣活血、疏經活絡、祛風除濕、散寒止痛的效果。 天氣變冷膝蓋痛 透過運動可以強化關節周遭的肌肉與韌帶,藉由降低關節壓力,保護關節病緩解疼痛。

天氣冷膝蓋痛: 天氣一變關節就痛 不是天氣痛、竟然是「復發性風濕症」

《英國醫學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上的一項研究,躍上期刊網站排行榜第一位,引起了廣泛關注。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 ——本文摘自《寶寶醫學院:中英雙語繪本系列套書》(細菌與抗生素),2022 天氣變冷膝蓋痛 年4月,台灣愛思唯爾出版。 根據維基百科上沒有來源的資料:「第 1 到 3 根肋骨斷裂前能承受大約 180KG 的重量,第 4 根到第 9 根相對脆弱些」。 這和我們的粗略估計大致相符,也就是每根肋骨 10 公斤重的擁抱力道距離肋骨骨折大約有十倍的差距。 大家常常聽到的膝蓋退化 (骨關節炎) 就屬此類,多數的人都沒有發生嚴重的受傷,但是膝蓋疼痛卻很強烈。

  • 1天氣較冷的時候如果不注意做好防寒保暖工作,也很容易導致膝蓋發涼。
  • 除了天氣變冷、下雨外,在變天的時候,退化性關節炎患者也會反應膝蓋更酸痛、不舒服。
  • 張世杰建議民眾盡量避免半蹲,如需在矮板凳上久坐,盡可能將雙腿伸直、減低關節壓力,並自然地向外打開,以同步舒緩腰部壓力。
  • 近期ChatGPT風潮狂襲,不少人都進去使用一窺AI人工智慧的天花板,更成為鄉民們「幹話新對象」,紛紛對ChatGPT提問相當無厘頭的問題…
  • 春寒料峭時節,氣溫、溼度劇烈變化,更容易發生關節不舒服,甚至引起關節炎大發作?

女性多於男性,身體胖重的人多於身體輕瘦的人,老年人多於青年人。 水中運動可以藉由水阻力減緩膝關節負擔,是非常適合長輩們培養的運動習慣,且游泳不僅可以維持膝關節的靈活度,還可以幫助體重過重的族群控制體重,減少平常活動時對膝蓋的負擔。 而隨著氣血運行的效率下降,關節有宿疾舊病的患者容易在冬天感覺到疼痛加劇、筋骨僵硬、屈伸不利等不舒服的情形,在中醫稱為「痺症」。 張世杰建議日常生活盡量避免翹腳,如果需要盤腿坐,建議定時將雙膝輪流打直,減低膝部壓力,並可搭配腳踝活動促進血液回流,避免腫脹。

天氣冷膝蓋痛: 營養師揭「飯後口渴真相」! 煮飯加味精還有1好處

此外,泡溫泉也有助於緩解膝蓋疼痛,如果再加上中藥藥浴,更有助於疏通經絡,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不良的狀況。 氣溫低讓肌肉緊繃,讓肌肉筋骨的活動更加不易,也讓人更不想活動,於是本來不大好動的關節就變得更為僵硬。 尤其是年紀較大的患者,新陳代謝較差,循環本來就不順,於是症狀雪上加霜。 天氣轉涼,素有關節不適症狀的民眾,痠痛感常會加重,因為循環速度減緩,本來該帶走的代謝產物堆積,痠痛於是加重。

若膝關節感到痠痛,最好是睡過一覺起來後就能恢復的程度,如果休息了一夜還是痠痛,表示運動強度已超過關節所能負荷。 天氣冷膝蓋痛 天氣一冷,不光帶走了風度,還帶走了溫度,凍得走路都不利索,膝蓋疼啊! 一般室內溫度可設定在19到24度,不高於室外5度,避免氣血上衝引起頭暈,相對濕度則控制在40%到60%為宜。 某些用來為料理增加風味的香草或辛香料,當中活性成分也有抗發炎或緩解炎症反應效果,如薑、大蒜、薑黃、黑胡椒、迷迭香、辣椒。 潮健康為華人都會男女打造一個擁抱潮流、享受健康的全新「視」界。

天氣冷膝蓋痛: 補充保養關鍵營養素

醫師也補充,像是近期經常下雨、天氣寒冷的情況,診間因為關節不舒服而求診的案例比起夏天多了好幾成。 (優活健康網特約記者陳詩婷/採訪報導)「清明時節雨紛紛,『膝蓋痠痛』欲斷魂?」每當又濕又冷的天氣報到,膝蓋就如氣象台般痠痛不已! 復健科侯鐘堡醫師表示,天氣濕冷是關節炎好發的時機,而退化性關節炎最顯著的3大症狀為關節疼痛、功能障礙及僵硬,主因不外乎是膝蓋過度使用。 提醒關節有受過傷、工作經常需要蹲跪,或是扁平足、O型腿的民眾都應該要特別小心。

天氣冷膝蓋痛

此外,經諮詢醫師認可後,可服用抗暈眩藥物,或是中藥裡同樣有抑制暈眩效果的五苓散、或是平穩自律神經的抑肝散等,都有助於改善天氣痛相關症狀。 睡前一小時可將室內的照明稍微調暗,並避免使用手機等3C產品;起床之後曬10分鐘的太陽讓身體甦醒、讓自律神經維持規律運作。 70歲的陳媽媽有三高問題,還有膝關節退化疼痛毛病,女兒帶著她一起來上課,一開始,陳媽媽動作明顯跟不上,可是據她說,練沒幾次,膝蓋神奇的不再痛! 堅持練功的陳媽媽一年後駝背消失,臃腫的身軀不復見,體脂肪也下降許多,雖然年紀大了依然好有活力。 滑膜囊腔擔任起骨頭與骨頭之間潤滑的工作,若沒有滑膜囊的存在那麼關節之間的骨頭就很容易磨損發炎,一般關節炎就是這樣引起的。 滑膜囊裡面的滑膜液,也叫關節液,可以想像成潤滑液的概念。

天氣冷膝蓋痛: 膝蓋受涼

在冬季常泡澡流汗,可增加身體散熱的機會,身體也會因排汗而適當調節體溫,將自律神經調整好,就能輕鬆對抗季節環境變化,而只要讓自律神經能跟上季節變化,也就能抵抗許多不明原因的毛病。 有的人當天氣一下雨,或溫度下降,膝蓋舊傷就會隱隱作疼,而有「天氣一下雨,膝蓋最先知道」的說法。 藥師提醒,當發生關節疼痛時,建議先諮詢骨科醫師並釐清病情,再依關節情況選擇適合的產品來治療或保健。 除了天氣變冷、下雨外,在變天的時候,退化性關節炎患者也會反應膝蓋更酸痛、不舒服。 隨著運動風氣盛行或工作所需,膝蓋的過度或不當使用的年齡層由65歲以上逐漸下降,45歲以下的患者也開始增多,且因先天構造不同,女性又比男性來的多。 常有人認為膝蓋疼痛時不適合做運動,然而膝關節會疼痛正是因為肌力不足、關節靈活度下降所導致,因此平時應多做一些對膝關節較無負擔的運動,並於運動前熱身、運動後收操,才能幫助維持關節靈活度,避免膝關節問題惡化。

天氣冷膝蓋痛

建議適時就診和採取復健治療,幫助放鬆肌肉,改善症狀。 膝關節疼痛的原因有很多,但為什麼天氣一冷,這些老毛病便紛紛冒出來? 其實,關於天冷膝蓋痛的確切原因尚在討論中,有專家認為是因為冷鋒到來時會伴隨著低氣壓,空氣對身體的壓力也會變小,導致我們的肌肉收緊、關節腫脹,才會因此感到疼痛。 另有專家表示,天氣冷會影響微血管收縮、血液循環速度變慢,刺激交感神經,讓我們對痛覺更加敏感,才會使得膝關節曾有過損傷,或是膝蓋隨著歲數增長逐漸退化的人,容易在天氣冷時感到膝蓋不適。 白雁老師說「氣為血之帥」,陽氣是血液運行的動力,陽虛的人不但血液循環差,對溫度、濕度變化更敏感,抵抗外邪的能力也低,風、寒、濕等邪氣容易入侵,滯留在體內。 如果再加上經脈不通,身上氣血瘀滯就會更嚴重,所謂「不通則痛」,身上氣血瘀堵不通,就會產生痠、痛、麻,發作在骨頭關節部位就是常見的風濕。

天氣冷膝蓋痛: 使用生薑 減輕疼痛

長期超重負荷可導致膝關節腫脹疼痛,活動關節有摩擦音,往往伴隨畸形。 輕度扭傷或挫傷者可有膝關節內側部疼痛,區域性有輕微腫脹和明顯壓痛。 當韌帶完全斷裂時,除區域性腫痛加重外,膝關節功能明顯障礙,活動時關節有鬆動不穩的感覺,膝關節呈半屈曲位45°。 其特有的天然酚類化合物oleocanthal,經研究證實具有非常重要的抗炎和防止關節損傷特性,有助減輕關節炎患者疼痛和發炎症狀。 同時,文獻亦提到要降低類風濕性關節炎風險,日常飲食減少紅肉攝取也是重點。 許多退化性膝關節炎病友,常常形容自己的膝蓋如同「氣象台」,只要天氣開始變濕冷,症狀就會加劇。

要了解自己的身體,只要不斷紀錄觀察就可以看出其變化性,例如寫日記,或是下載某些專屬APP即可紀錄。 痛風是常見的關節發炎,如果合併較多量的積水通常會產生嚴重的疼痛,常見的位置為腳趾(大腳趾)、腳踝及膝蓋。 預防勝於治療對於痛風而言非常重要,飲食上建議避免大量食用可能引發痛風的食物如:紅肉、海鮮及內臟 (高普林含量的食物),並建議減少飲酒 (特別是啤酒及烈酒)。 小心可能罹患退化性膝關節炎,發生原因包括肥胖、老化、運動傷害,或關節軟骨曾經受過傷,其中膝蓋痛是常見的症狀。

天氣冷膝蓋痛: 保健小常識Health Tips

黃敏旭醫師提醒,關節發炎的原因相當多,臨床上要先區分是肌肉、肌腱還是軟骨旁邊的軟組織問題,才能找到真正的疼痛原因,針對正確的位置與發炎部位加以處理,才能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 營養攝取方面,關節保養仍以均衡飲食為主,如要補充鈣質、膠原蛋白、葡萄糖胺應遵照安全劑量建議,有關節不適症狀及時至骨科就醫,及早釐清疼痛源頭。 由於濕冷天氣容易導致肌肉緊繃,造成身體筋骨筋膜疼痛、關節炎發作,建議可透過保暖、熱敷、控制室內溫濕度、適度運動來舒緩疼痛。

天氣冷膝蓋痛

藥物方面,可以開立口服藥物及外用的消炎藥膏、貼布,也有關節內注射玻尿酸、高濃度葡萄糖和PRP等方式。 復健治療可以採取電療、熱敷,或由專業治療師協助徒手治療。 有項研究針對32位腰痛患者發現,服用含MSM 的葡萄糖胺補充品可顯著降低運動時的腰部僵硬和疼痛。

天氣冷膝蓋痛: 關節當「氣象站」一變天就痛?手腕、膝踝痛用6穴道做好日常保養

雖然不反對國人都有想藉中醫調理身體的觀念,但一定要尋求合格中醫師診治。 如果真的要用中藥調節免疫,也要請正規中醫師按照個人的狀況調配適合個人體質的中藥材。 局部取穴可疏通經絡,調暢氣血,通則不痛,並可搭配 #電針 以改善周圍組織的微循環,消除發炎物質、強化鎮痛作用。 《優活健康網》為一具專業性的健康生活媒體,內容整合醫學專業、自然生活,乃至心靈健康等相關文章,提供網友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天氣冷膝蓋痛

除了一般常聽到的痛風、類風濕性關節炎外,舉凡,關節退化、增生,關節曾有舊傷導致血液循環不佳,或因老化而有腎氣、陽氣不足、氣血虛弱困擾者,也都容易發生。 天氣與膽經部位上的疼痛息息相關 B小姐從5年前開始學習中醫相關理論,從1年前開始進行經絡檢測,每次檢測就發現自己的膽經總是左邊高、右邊低(左右差距很大)。 很奇特的是,她總是在某些時候不明原因會出現偏頭痛、腰痛、肩頸酸酸的。 她說:「起初我並不知道原因,後來仔細觀察疼痛出現的時間點,總是與天氣或節氣變化有關」每次只要按摩陽陵泉穴、丘墟穴、風池穴,敲敲膽經後疼痛就會改善。 天氣變冷膝蓋痛 佐藤純醫師在書中提到,天氣痛通常會有這些症狀:頭痛、肩頸酸痛、舊傷復發、膝蓋痛、憂鬱及焦慮現象、氣喘與失智症。

天氣冷膝蓋痛: 醫學界近200人齊聚北榮!緬懷「不看病的醫師」免疫先驅韓韶華

舉例來說,交感神經若過於活躍,就會刺激痛感神經,產生頭痛、舊傷疼痛等症狀。 他曾經於1980年代即開始全心投入交感神經的研究,並以疼痛為專科進行診療工作,探究包含急性、慢性疼痛在內的各種疼痛的機轉。 天氣冷膝蓋痛 在為患者診治的過程中,逐漸發現因自律神經失調所引發的疼痛及症狀,和一部分天氣變化與身體反應的說法頗為雷同。 於是,他將這些與氣象變化有關的身體不適,定義為「天氣痛」。 有些特別容易關節痠痛的人,身體就像「氣象台」,一變天就痛到不行。 圖/123RF有些特別容易關節痠痛的人,身體就像「氣象台」,一變天就痛到不行,為何冬天容易痠痛?

天氣冷膝蓋痛: 健康網》預防失智要趁早! 中醫教活化腦部撇步:改善認知功能

天氣一變冷,身體就像個氣象警報器,尤其是關節的地方總會特別的疼痛,但有時候這種疼痛並不是單純的老化、退化,而代表了身體免疫系統的問題,如果不處理會越來越嚴重,提早發現、治療才能控制這些不舒服。 每天適度運動保持關節活動,可幫助減少膝蓋疼痛的現象。 有氧運動可加強支撐膝蓋的肌腱並增加靈活性,重量訓練和拉筋伸展也同樣有正面效果。

天氣冷膝蓋痛: 天氣濕冷膝蓋痛症狀就加劇?醫揭4種NG姿勢,可能讓膝蓋提早報廢

另外,天氣寒冷也可能使人體關節內潤滑液的效果變差、導致關節活動力下降。 臺安醫院張雅津藥師解釋,這是因為葡萄糖胺主要作用於刺激軟骨細胞產生蛋白多醣的軟骨結構,修護人體各關節的軟骨組織,讓軟骨維持足夠的潤滑液。 隨著人體老化,體內葡萄糖胺合成變慢,趕不上耗損速度,關節因而出現僵硬、發炎及疼痛等狀況。 而天氣也影響大腦皮質、視丘主管疼痛的區域,疼痛抑制的訊息減弱,交感神經興奮,組織神經纖維敏感,導致原本不覺得痛的地方也痛起來。

天氣冷膝蓋痛: 天氣一變膝蓋就痛?類風濕性關節炎症狀、病因、治療一次看懂

冬天有時寒風刺骨,或陰雨不斷,水氣較旺盛,濕冷氣候更是明顯,許多本來妥適保養的膝蓋與腰背,又漸漸痠痛起來。 由於類風濕性關節炎會伴隨很多不同的疾病,所以除了止痛之外,也要注意定期回診,監測身體其他器官是否有出現不舒服的狀況,及早治療。 另一說法是,關節中的液體,稱為滑囊液,在寒冷的溫度下會變稠。 對於關節炎或曾經受傷的人來說,溫度下降膝蓋疼痛會更加劇。 當天氣變冷, 溫度下降時人體會有「自我保護機制」,肌肉會因為需要溫暖而收緊,血管也會因不要散熱而收縮,溫度與濕氣的增加,讓神經變敏感,因此疼痛感會比其他季節大幅增加。

天氣變冷膝蓋痛 而弱化的肌肉就像鬆掉的繩子,拉不住轉軸,轉軸偏斜會產生剪力,會削掉軟骨,造成關節硬骨的部分相互碰撞而發炎,也就是退化性關節炎。 冬春季節是痛風發作的高風險時機,如果有痛風病史的人,一定要格外注意保暖,特別是四肢關節的部分;飲食上也要留意,不能貪圖口欲就放縱了自己。 如果出現了關節劇烈紅腫熱痛的症狀,很有可能是痛風發作,就需要及時就醫。 雖然維生素D 與保養膝蓋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但在飲食中攝取維生素D,並不會傷害身體。 但也是有研究提出反面看法,2001 年有個美國研究,收集了約 1,500 個關節炎病人,詢問他們過去 24 年來,在不同天氣時,關節疼痛、僵硬程度和心情的變化。 結果卻發現這些症狀,在夏天和冬天時並沒有明顯差別,疼痛和天氣沒有因果關係。

天氣冷膝蓋痛: 運動守則 掌握溫和、漸進及量力而為

成大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陳炯瑜也曾為文指出,當早晚溫差大,就有可能讓血管收縮,使得血液循環變差,關節炎症狀變得更加嚴重。 建議運動首選是健走,只要比平常走路步伐再快一點即可,即可令全身血液循環通暢,自動神經也會恢復正常穩定,還能鍛鍊肌肉。 第二個推薦的運動是游泳,佐滕純認為可提升新陳代謝及調節自律神經。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復健醫學部主任康峻宏指出,台灣因天氣濕冷引發疼痛前五名分為是:退化性脊椎關節炎、肌肉筋膜痛、纖維肌痛症、風濕性關節炎及肌腱炎等疾病。

天氣冷膝蓋痛: 膝蓋保養食物

徐子恆醫師說明,過往研究指出,針輕、中度退化性關節炎者可攝取薑黃、薑黃萃取物改善,因其具有抗發炎效果,並有助於疼痛緩解。 天氣冷膝蓋痛 另外,葡萄糖胺、軟骨素、維生素D等,可促進蛋白多糖及膠原蛋白的製造,以補充關節滑液、保養關節。 日本醫師佐藤純曾發現,人類內耳中有一「氣壓偵測器」,一旦天氣產生變化,氣壓、溫度、濕度出現差異時,大腦將感受到壓力,進而刺激自律神經使其亢奮、失調,進而使疼痛惡化。

目前類風濕性關節炎沒辦法完全治癒,只能達到「藥物控制」的效果,降低疼痛指數、發炎反應,並使得關節變形不要惡化。 而生物製劑可以有條件申請健保給付,小分子標靶藥物則需要自費,有需要的話都可以跟醫師討論選擇哪種藥物比較好。 維生素D 天氣冷膝蓋痛 能保健骨頭,還能減少罹患椎間盤突出的風險。 維生素D可幫助身體合成鈣質,建議可以多曬太陽幫助身體合成,也可以吃保健品補充。 天氣變冷是加重關節疼痛的主因,那麼注意膝蓋保暖就一定可以緩解不適,所以穿著保暖的褲子、睡覺時確實保暖膝蓋、穿戴保暖護膝或是泡熱水澡都能幫助改善,外出則穿著長褲為主,避免冷風吹入。

天氣冷膝蓋痛: 運動後可以吃什麼?健身達人教你蛋白質、碳水最佳補充時間,吃對了才能增肌減脂!

有項研究針對32位腰痛患者發現,服用含MSM 的葡萄糖胺補充品可顯著降低運動時的腰部僵硬和疼痛,有效達到關節保養並大大提高生活質量。 根據衛生福利部發布的新聞稿顯示「國人膝關節退化的盛行率約15%,大約每10位長輩中,就有2位有膝關節退化的問題」,膝蓋發出可怕「卡卡」聲外,連爬樓梯都會痛, 可以吃什麼營養品來保養膝蓋呢? 整理了五款市售知名的膝蓋保養品,將成分、產地、網友評價通通介紹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