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病人如果發現再度復發,仍應盡量接受手術,以獲得痊癒的機會。 當從醫師口中聽到自己罹患大腸直腸癌時,別慌張,就算診斷是晚期,也有「治癒」機會! 受惠於藥物的進步,現在病人可用武器越來越多,長庚醫院體系院內研究就發現,即便是轉移性大腸直腸癌,若能適時接受治療,仍有痊癒機率,以已轉移肝臟者為例,該院統計若能進一步縮小腫瘤並切除輔以化學治療,其5年存活率可達7成5。
- 一名68歲醫師8年前血便發現罹患大腸癌第4期且轉移到肝臟,迄今歷經5次癌復發, …
- 由於藥物選擇愈來愈多,即使一線治療逐漸失效,仍可考慮二線、三線甚至四線的合併治療,也可視乎病人情況和醫生專業意見,嘗試最新的免疫治療,去延長病人壽命。
- 倘若患者的腫瘤沒有RAS 基因變異, 可以接受任何一類的標靶藥物; 如帶有RAS基因變異的話,對抗表皮生長因子受體類標靶藥物反應不佳,則只可考慮抑制腫瘤血管生長類標靶藥物。
- 南京中醫藥大學醫學博士,「台灣中醫預防保健協會」創會理事長,樓中亮中醫預防保健網創辦人,現任「樓中亮中醫體系」院長。
- ●影響凝血功能的保健食品像是維生素E、銀杏、大蒜精、魚油、紅苜蓿、人參等,最好在手術前一週能減量或是暫時停止服用。
第四期患者的腫瘤細胞已轉移至遠端器官,不是手術可單一處理,此時建議進行雙化學藥物合併標靶藥物治療,約有一成五患者能存活五年以上,甚至長期存活。 部分第四期患者腫瘤轉移至肝臟,若轉移部位能接受手術,此時未必需要合併標靶藥物治療。 王照元教授曾遇到一位第二期大腸癌病人,從網路上獲得標靶藥物治療有效的資訊,希望用標靶藥物治療;不過第二期健保給付的治療,除手術切除外,是依據復發機率予以輔助性化療,至於是否需要標靶藥物,需由醫師判斷,而且要自費。
大腸癌第四期抗癌成功: 腫瘤慢慢消失了,
費先生愛錢愛吃又愛菸酒,就這樣日復一日的過,根本沒有多餘時間陪伴我愛的家人以及我的女朋友。 常常因為家人要聚會、女朋友要陪伴我就是沒有時間,費先生會以工作更重要賺錢更重要為由來跟這些我最愛的人吵架,我常常問他們;你們覺得我不用工作多跟你們吃飯這樣我明天就會賺錢了嗎? 雖然當時費先生的家庭關係一直都很好,但我總就是沒時間,因為我只想賺更多的錢我要去玩樂,而我忽略的是我的家人、信仰、健康,我壓縮了我的年輕我的身體,每天過得很爽但是迎來了大腸癌四期這個可怕的病。
我清楚記得,38歲生日剛過,我去做了一次健檢,結束後我到診間聽報告,「你疑似有大腸癌」聽那名醫師說出這幾個字後,我什麼反應都沒有。 我只回應了一句「喔!大腸癌,我檢查做完了,可以回去嗎?」直到回到家,才真正意識到發生什麼事。 大腸癌第四期抗癌成功 但醫師面對患者和面對自己不同,看到病人糞便潛血,一定耳提面命要他去檢查,但自己遇到,我自行診斷應該是痔瘡。 內科腫瘤科專科醫生邱宗祥指出,相比10年前,最常見癌症是肺癌,但近5年腸癌的個案愈來愈多,10年內不斷攀升,早於三、四年前已代替肺癌成為香港常見癌症首位,每年約有5,000宗新症,4成病人會死亡。 化療加上標靶藥對她病情有幫助,腫瘤縮小後再以手術切除,而淋巴腫瘤亦告消失。 可惜,本為車衣女工的她,每2至3星期要用一萬多元自購標靶藥,為醫病已耗盡幾十萬積蓄,未能再負擔。
大腸癌第四期抗癌成功: 健康網》讓血管恢復年輕! 學者推每天吃這「8樣」
及至近年,研究顯示部分較低風險的第三期病人,只需接受3個月化療療程而療效相若,時間大幅縮減了一半,副作用也更少,手腳麻痹機率由以往40%下降至約15%,這無疑是病人一大喜訊。 大腸癌第四期抗癌成功 主要的診斷工具為:抽血檢驗、癌原抗原及肝臟影像檢查,包括超音波及電腦斷層,這樣大約百分之九十的肝轉移病人能夠及時被發現。 一旦發現有肝轉移現象,就必須進一步詳細檢查病人的肝功能情況及肝外轉移的可能性,我們建議可使用全身正子掃描,以找出可能的腹內局部復發、淋巴轉移及全身其他部位的遠處轉移,包括肺、骨骼、腦…等。 如果要正確的定位所有的肝臟內轉移病灶,我們可使用電腦斷層血管門靜脈攝影術,對於一公分以下的微小病灶的發現有一定的幫助。
他在《腸道決定抗癌力》一書中透露,50歲後他每年都會做糞便潛血檢查、每3年做一次大腸內視鏡檢查。 香港癌症統計中心最近更新癌症數據,2018年本港癌症新增個案達34,028宗,再創有紀錄以來新高。 大腸癌則連續第六年高踞香港最多人罹患的癌症,全年錄得5,634宗個案,當中20.7%病人確診時已屆第四期癌症。
大腸癌第四期抗癌成功: 醫病》大腸癌晚期治療可口服標靶 醫師:定期篩檢很重要
若治療後腫瘤縮小,有機會開刀切除腫瘤及轉移出去的病灶,可採同時或分次手術,術後繼續治療。 原則上零期、第 1 期及大部分的第 2 期大腸癌不需要化療。 第 2 期的高危險群與第 3 期、第 4 期的大腸直腸癌,必須接受化學藥物治療。
因此,每位患者用藥治療選擇都不同,主要是依據基因特性、腫瘤病理表現來做選擇,至少超過十幾種分類,常見的晚期治療策略如下。 癌細胞發生擴散和轉移,這可說是患者和醫師最為關心的,而大腸癌細胞擴散之過程共分為五個階段,不同的階段皆有相對合適的治療方法。 以下會將大腸癌分成五期,而各項分期中則會使用T、N、M 分別代表腫瘤的各項生長情況。 大腸癌第四期抗癌成功 T 代表腫瘤侵犯深度、N 代表周邊淋巴轉移、M 代表遠處器官轉移。 現今化療甚至還不必住院,官鋒澤醫師指出,現在有居家化療「奶瓶」可帶著在家輸液,此外健保去年12月也給付轉移性大腸直腸癌口服化療藥物,治療效果相當,相較於標靶藥物少了手足症候群副作用,完全符合現代人抗癌又不改變既有生活方式的要求。 官鋒澤醫師說,過去民眾只要確診晚期腸癌,開刀意願大多不高,甚至因為錯誤的觀念因而害怕化療,乃至於轉向偏方或民俗療法,延誤治療。
大腸癌第四期抗癌成功: 沒有 KRAS 基因突變的病人:
【明報專訊】根據香港癌症資料庫2019年數據,大腸癌新症個案達5556宗,死亡個案達2174宗;兩項數字於眾多癌症中俱位列第二,僅次於肺癌。 大腸癌連續12年盤踞10大癌症之首,大腸癌患者不論男女,以60至79歲最多,但各年齡層都有,40歲以下大腸癌患者約占6%,以我的門診為例,年齡最小的大腸癌患者是十多歲的國中生。 以前在診間,我只要求患者從有病進步到沒病,但我完成大腸癌療程,回到職場的第一件事是關掉診所,轉換跑道投身健檢領域。 我漸漸坦然接受、對康復抱有信心,連妻子都說,我的優點是即使罹癌,也不會對旁人發脾氣。
「撇除有5年的平靜日子,我與癌細胞打仗都10年了,是有『抗癌疲勞』的一刻。有一次醫生替我轉藥,了解到藥物的毒性,我跟醫生說頂唔順,不想再辛苦了。」但想起家人,她又勇往直前。 此時便需要做一個暫時性腸造口,在腹部開口,讓排泄物直接排出,避免汙染腹腔。 游正府表示,臨床九成五以上裝置腸造口的患者,術後三個月可順利將腸道重新接合、恢復肛門排便。 僅少數直腸癌患者因腫瘤位置非常靠近肛門括約肌,或因術前化放療導致肛門肌肉組織纖維化,影響腸道接口癒合能力,才需裝置永久性腸造口。 他說,大腸癌第二期以上,惡性腫瘤已穿越腸壁、侵犯肌肉層,第三期則擴散至局部淋巴結,此時腫瘤型態更顯複雜,手術難度也高,究竟該選擇腹腔鏡或傳統開腹手術,應由主治醫師評估患者病情為原則,醫病雙方經討論達成共識。 所以對癌症患者來說,治療期間最好能維持身體的BMI值在22到24之間,由於治療時體重通常會減少10%、甚至更多,特別是頭頸癌、食道癌、胃癌、大腸癌、胰臟癌等患者。
大腸癌第四期抗癌成功: 聯安診所健康管理中心主任洪育忠抗癌14年,他在38歲那年得到大腸癌第三期的診斷,領悟到「醫師其實沒有比一般人健康」這句話是真的, 此後改變生活型態,投入預防醫學,以下是他的分享:
北榮張世慶醫師表示,大腸癌治療單獨使用標靶藥物或化療沒有效果,一定要相互搭配使用才會有效。 張伸吉醫生解釋,大腸直腸癌病患的腹膜一旦遭受癌細胞侵犯,常會因擴散範圍過廣,對一般的靜脈化療效果差,讓醫生束手無策。 這會大大增加治療的困難度,得知此噩耗令涂先生及其家屬無法相信,尤指年紀輕輕就患腸癌第四期。 數著數著,Erica經歷了3次大型手術、一次微創手術、一次射頻消融術,以及無數次記不起的標靶藥物及化療,但事情未告一段落,2017年癌魔繼續向她伸爪,這次更棘手,是在橫隔膜發現癌蹤。
對部分只有肝臟轉移的第四期大腸直腸癌患者而言,如果可以完全手術切除腫瘤細胞(包括肝臟和原 … 癌思停是一種能截斷腫瘤供血的抗癌藥物,最新的研究結果顯示使用癌思 … 此外,各大醫院及社會團體皆有大腸直腸癌病友團體(見整理表),病人可透過病友間的經驗分享與相互支持,重拾治療信心。 北投健康管理醫院也表示,只要大腸癌不轉移,一、二期大腸癌是可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且治癒率很高。
大腸癌第四期抗癌成功: 大腸癌藥物 療法大進步
成大醫院血液腫瘤科林鵬展醫師表示,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每年約新增1萬1仟多名患者。 根據2019年香港癌症資料庫數據,約60%大腸癌患者於第一、二或三期確診,即表示癌症未有擴散至遠程器官,絕大部分患者均適合以外科手術切除腫瘤,達根治效果。 而部分第二、三期患者,由於復發風險較高,醫生一般建議手術後接受輔助化療,以減低復發機率。 以往病人需接受長達6個月的化療療程,一般會感到較辛苦,心理壓力也較大,而即使療程完畢,部分病人仍會持續手腳麻痹,影響日常生活。
陳建勳先讓她進行大腸癌的「減積」手術,將看得見的腫瘤全部清除,再將子宮、卵巢、腹膜、肝臟腫瘤等腹腔內的可見轉移都切除,最後再使用熱化療,進行90分鐘的治療,花了12小時,終於完成手術。 大腸癌已經連續11年蟬聯「台灣發生率最高的癌症」榜首,雖然早期發現的存活率可以達到90%,但進入第4期、已經轉移出去,5年存活率只剩5%,而名人賀一航、豬哥亮都是因為大腸癌病逝。 他表示,中醫治療癌症在於提升免疫力、增加腸胃功能幫助營養吸收,及改善化學治療副作用;52歲陳姓男子半年前確診口腔癌,長庚中醫病房以中藥漱口水、外用白芷凝膠及內服中藥,緩解他接受放射產生皮膚及口腔黏膜炎,噁心嘔吐等症狀,最後順利結束7周療程返家。 ,當時也沒有有效的免疫療法和標靶,曾先生靠著化療、放療和手術,忍耐著治療的痛苦,所幸治療相當順利,腫瘤完全消失、手術後對於對於生活的影響也不大,成功戰勝癌症。 大腸癌因應基因上的差異像是有 BRAF、KRAS、NRAS 大腸癌第四期抗癌成功 等,腫瘤特性有所差異,而標靶藥物使用時需要對應相對的基因特性。
大腸癌第四期抗癌成功: 大腸癌分期:TNM分期法0~4期、取決癌細胞擴散程度
加上近年多位藝人在30多歲就確診大腸癌第三期,我開始建議民眾25歲後開始預防健檢。 後來一位腫瘤科同學跟我說,他估計大腸癌第三期五年存活率有五成,這消息對我來說無疑是一劑強心劑,再加上生病期間許多貴人、老師親自上陣為我開刀切除癌細胞,大學同學擔任我的主治醫師、在藥廠的同學也幫我找到很好的藥物。 十多年前,當時醫師絕大多數將重心放在治療疾病,多數醫師知道均衡飲食、調整作息的重要性,但大家還是從早忙到晚,「醫師其實沒有比一般人健康」這句話是真的,在確診前,我其實已發現自己糞便有出血現象。 陳自諒說,以這名醫師大腸癌第4期病情發現當年,餘命可能只有2、3年,但他配合醫囑治療,保持樂觀,跟著治療技術進步,活得更久更好,而這名醫師不是特例,臨床還有不少病患抗癌成功。
當腫瘤轉移到肝臟時,因為位置長的太差在肝動脈、肝靜脈附近無法手術,醫師也會建議先進行輔助性化學治療、標靶藥物,希望先讓腫瘤縮小,且這些治療技術接近手術治療的效果。 醫學進步,即使被診斷出罹患癌症末期,也不要灰心,跟著醫師的治療腳步,並保持樂觀的心情,就有機會擺脫癌症的牢籠。 從被宣布「不到6個月可活」的壽命,她硬是搶回下半生,抗癌成功後更積極站在第一線,幫助其他癌友勇敢面對,一起努力過生活。
大腸癌第四期抗癌成功: 治療頭頸癌 放療有效清除癌細胞
一般民眾50歲以上,建議每兩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有家族史者可於45歲起,定期接受糞便潛血或大腸鏡檢查。 現時晚期大腸癌的治療方案以化療加標靶藥物的合併治療為主,化療的藥物選擇包括奧沙利鉑、5-FU結合Leucovorin、卡培他濱及伊立替康等;標靶藥則主要有抗血管增生標靶藥和表皮受體生長因子抑制劑兩大類。 由於藥物選擇愈來愈多,即使一線治療逐漸失效,仍可考慮二線、三線甚至四線的合併治療,也可視乎病人情況和醫生專業意見,嘗試最新的免疫治療,去延長病人壽命。 1至3期的腸癌沒有擴散迹象,病人進行手術及電療(第3期患者),當中七、八成能康復。 但另外四成病人一發現腸癌已擴散,即第4期或稱末期癌症,他們會進行RAS基因化驗,以決定只接受化療抑或針對性標靶藥物加化療。 根據國健署公布的最新癌症登記報告,大腸直腸癌已連續 14 年位居國人癌症發生率第一名,其中有接近 1 / 4 的病患發現癌症時是第四期。
大腸癌第四期抗癌成功: 大腸癌四期抗癌成功在我的抗癌路 – 台灣癌症防治網的討論與評價
大腸直腸癌第四期病患的治療方式,包括腫瘤切除手術、化療、標靶 … 大腸癌是預後相對良好的癌症,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暨健康管理中心主任邱瀚模表示,民國70年代,七成大腸癌患者發現時已是晚期,僅三成早期,近年篩檢普及,現在已反轉成約七成患者是早期,三成多是晚期。 大腸癌治癒率高,除了第四期,其他期別的五年存活率都相當高,零到一期高達九成,第二、三期也有八成與六成五。
大腸癌第四期抗癌成功: 四期非末期 「化療+標靶藥物」可有效治療大腸直腸癌
但無意取代專業醫師診斷,無法為個別讀者對內容的應用負醫療或法律責任。 射頻治療(Radiofrequency ablation; RFA)合併肝腫瘤切除可用來針對部分無法切除的肝腫瘤,然而使用上必須注意腫瘤的體積最好不要大於直徑30公厘以上,而且術後腫瘤的復發率可能會比較高。 的而且確,醫學界過去為了提高大腸癌的存活機會花了不少功夫,例如推行大腸癌篩檢計劃,以預防或及早發現大腸癌,此舉已獲外國研究証實可降低死亡率。 根據最新醫管局數字,大腸癌雖然是最多香港人患上的癌症,但它的死亡人數卻只有頭號癌症殺手肺癌的一半; 而外國資料顯示,第四期大腸癌的五年存活率也較其他常見癌症,例如肺癌、肝癌及胃癌等為高,可見患者面對大腸癌,並非一面倒處於下風。 基本的養生作法我們可以來參考學習,減輕壓力、規律運動都是抗癌很重要的致勝關鍵,飲食的部分和Cincia過去認知不同,我原本以為白肉(魚肉、雞肉)是比紅肉來的好,這邊又有不同的看法,可能還需要再多查點資料看看,不過目前看起來”海魚”是很多人都覺得可以吃的就是。 多多回回的復發,Erica未言放棄,但坦言確有感到疲累的時候。
當然需要用何種藥物及何時最適合手術、手術後是否要繼續接受藥物輔助治療,必須與專科醫療團隊詳細討論,以使患者獲得最好的醫療照顧。 不少人聞癌色變,但近年癌症治療已出現不進步,無論在存活率及治療副作用方面都獲得改善。 即使是香港頭號癌症大腸癌,現時透過靈活配合使用標靶藥物,已能夠增加存活時間。 故此大腸癌患者應與醫生商討適合的治療方案,然後再積極配合治療,以加倍提高抗癌的力道。 大腸直腸癌治癒率很高,但常因早期症狀不明顯,國人也缺乏相關資訊,和早期篩檢而錯失治療黃金時機,如能定期進行糞便潛血篩檢、接受大腸鏡檢查,確認腸道內是否有瘜肉或不明腫瘤,並盡早切除或做處理,即能提升治癒率與存活期。 林鵬展醫師提醒,每日五蔬果外應盡量避免高熱量、高脂肪、低纖維的食物,以及多運動,均可有效降低罹患大腸直腸癌的風險,讓疾病遠離。
建議合資格人士參加計劃;如家族有大腸癌病史,應向專科醫生查詢是否需要早於50歲開始接受篩查,防患於未然。 沒想到,2006年時不但透過大腸內視鏡發現大腸長了息肉,檢驗報告指出已有局部癌化病變,他立刻決定切除。 大腸癌第四期抗癌成功 洪耀仁在書中感嘆,「身為醫師的我都可能隨時面臨腸道疾病的威脅,更何況普遍不重視腸道健康的一般民眾呢? 」他強調預防性的檢查非常重要,預防大腸癌最好的方式就是定期檢查。 但大腸癌是最可能預防的癌症之一,有五成大腸癌可透過調整飲食、運動與避免肥胖來預防,定期接受糞便潛血檢查可有效降低大腸癌死亡率二至三成。
洪耀仁表示,免疫療法是不錯的選擇,但發展上尚未完全成熟,而且一個療程約3個月,約需花費40~50萬元,若病情嚴重者可能需要接受一次以上的療程,恐將花費上百萬元。 至於第四期大腸癌,確實較難治療,但仍可透過適當治療協助延長存活時間。 美國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MSKCC)的一項小型免疫療法實驗,收治 12 名罹患第 2、3 期直腸癌並具微衛星不穩定性高表現的患者,在經過為期 6 個月的免疫治療後,全部患者體內的腫瘤都消失了,患者無須再接受其他任何形式的癌症治療,包括手術、化放療。 12 名病人迄今追蹤 6 至 25 個月不等,都沒有發現任何復發的跡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