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劃更涵蓋特定器官之原位癌及特定器官之早期癌症,例如乳癌﹑前列腺癌﹑非黑色素瘤皮膚癌等等。 當您確診受保的疾病,可以獲得一筆過的賠償,助您應對因無法工作帶來的財政壓力。 若三大疾病的醫療支出超出指定限額,更可獲到額外的醫療賠償金額,與您一起對抗三大疾病。 賀年糕點:年糕、蘿蔔糕等均為高脂肪和高熱量食品,外貌雖誘人,但名副其實為糖衣陷阱,容易令您跌進大腸癌風險。 每個人都有拉肚子的經驗,但有專家提醒,如果是晨起腹瀉或腹瀉、便秘交替,可能是腸癌,腹瀉伴隨噁心、泛酸吐酸的話,則可能是胃癌,而腹瀉伴隨上腹部痛,要小心肝癌,胰腺癌則會表現出長期慢性腹瀉。
無論何種身分,他們總是異口同聲:「我有長期的便秘,人家都說這樣容易有大腸癌,所以想要檢查一下」。 假如仔細問下去,還有不少人會提到以前看病照過腹部的 X 光,醫生都說裡面宿便很多,自己會擔心這樣一來毒素累積刺激息肉生長 … 比如因為天氣熱、工作忙,大量出汗而水分補充得不夠,導致兩三天才解一次大便,而且大便很乾,這樣也是正常的。 建議成年人每天應該攝取不少於二十五克的膳食纖維。 然而,如果只增加纖維攝入量卻不飲用足夠的液體,是不能發揮纖維對刺激腸道蠕動的作用。
大腸癌便秘: 相關產品
圖片來源:iStock因為腫瘤壓迫到腸胃道,跟在裡面壓迫一樣,都會造成便秘,而且還會覺得腸胃脹脹的很難受,導致噁心想吐;也因為沒辦法好好吸收營養,而出現體重下降的症狀。 大腸癌便秘 在 2013 年一篇重量級的系統回顧,在分析了 28 篇研究後發現,如果考慮到研究設計與嚴謹度,沒有證據顯示長期便秘與大腸癌有關。 作者甚至注意到,主訴便秘而來做大腸鏡檢的患者,發現大腸癌的機率反而更低(相較於其他狀況如血便、年齡、家族史等)。 由於我們前面提到便秘的定義常常「自己講了算」,所以研究要是設計不良,或許會納入一些排便習慣改變的患者,這樣就會影響最終的結果。 經常聽到一個說法指三天沒有大便,或者一星期少於三次的排便就會被界定會患上便秘,然而黃醫生指出,便秘在醫學上暫無明確定義,只是為方便討論,醫學界或坊間普遍會把便秘界定為「一星期大便少於三次」。
如果沒有其他原因(包括旅行、生活環境變化及服用土霉素等)而常常發生便秘腹瀉等腸功能紊亂,且正規治療兩周以上仍無效時,應當引起注意,可能是大腸癌的早期徵兆。 只是很可惜,上面的說法在現代醫學裡都是找不到根據的。 糞便在腸子的運動,總是「後便推前便」(嚴格說是腸道自發性的蠕動),而且腸子沒有勞基法規範,即使在我們休息睡覺時,腸胃道也不斷的把我們攝取的食物變成糞便。 也就是說,每個人在正常生理狀態或多或少都是「一肚子大便」,如果幾天沒排放,頂多就是堆著幾天分的大便,也是腸子可以容納的範圍,並不會有所謂陳年宿便堆積人體的情形。
大腸癌便秘: 大腸阻塞有三大治療策略
如同大部分癌症,腸癌原因為細胞於結腸或直腸內不正常增生,當不正常的細胞影響大腸邊緣,結腸或直腸就會長出腸道瘜肉,隨著時間腸道瘜肉有可能變成惡性腫瘤。 另一方面腸癌亦可能因為其他身體部分的癌細胞轉移到結腸或直腸而引起,而大腸癌就正正是出現於大腸位置的腸癌。 至於說為何長期便秘會引發大腸癌的概念會廣為流傳呢? 大概有幾個原因:除了它的邏輯有部分是能自圓其說,糞便的樣子很容易讓我們產生不好的聯想,加上民眾對「毒素」的恐懼以及這個概念提供了「排毒」這個解決方案,在商業上也有動力去宣傳。
而對於術後患者而言,應多注意幾個飲食重點:漸進式飲食、調整食物含渣量、高纖和優質蛋白為主,漸進式恢復身體健康。 林醫生最後引述個案指,一名患者早前因發現糞便偏黑色而求醫,起初照胃鏡被診斷是胃部出問題,惟經治療約3個月,黑便情況仍持續,於是再接受大腸鏡檢查,始發現是零期大腸癌導致出血,所幸切除腫瘤後情況已改善。 他建議,如果民眾發現大便有異常,最好同時檢查胃鏡和大腸鏡。
大腸癌便秘: 大腸癌前兆有哪些?
大腸直腸癌應該要有血便、便秘、腹脹等症狀,其實絕大多數的患者一點症狀都沒有,幾乎都是在定期檢查被發現的。 腸躁症患者常得忍受不正常的消化症狀,更令人擔心這樣不正常的排便表現,會不會導致大腸癌? 許希賢認為,腸躁症與大腸癌是兩種完全不相干的疾病,病因也不同,前者主要為情緒失調、壓力過大所引起,後者則跟飲食不正常、大腸癌家族史等有關,因此,腸躁症並不會演變為大腸癌,不必過度恐慌。 腸躁症主要是跟三個神經系統有關: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或腸道神經系統的失衡,造成排便習慣改便,或對腸道脹氣、膨脹的感覺異常敏感。 由於女性發生率比男性高了2~3倍,有的患者在經期時症狀更會加劇,因此,也有人認為荷爾蒙也是導致腸躁症發生的原因之 一。 在確定患者出現的不正常消化症狀,不是因為生理因素造成,排除了腸胃、肝膽等器官的疾病之後,而且症狀持續超過3個月,每個月還會超過3天以上有類似症狀,才能夠真正確診為腸躁症。
養成每週150分鐘以上中等強度運動的習慣4,把廢物有效地排出,降低癌症發生機率。 其實一般來說腸癌並無明確或特定的前兆或症狀,且等到臨床上民眾已有症狀時,大多已接近腸癌後期,因此早期的大腸癌症狀就是「沒有症狀」! 而若有以下的改變者,則更建議要積極確認是否有腸癌、腸息肉的風險。 大腸癌便秘 後來,他久未能排便,疑因大便阻塞,導致腹痛腹脹,求醫後發現橫結腸中段有腫瘤,證實患大腸癌,需要接受治療,進行開刀和化療作醫治。
大腸癌便秘: 大腸息肉會變成大腸癌嗎?
如果有以上異狀,可能已突破第一期,嚴重者甚至恐為第四期。 不過,其實只要定期篩檢,大腸癌是很容易被發現的,加上近年醫學發達,都可大大提升治癒率。 對於術後患者而言,飲食注意事項尤其重要,薛曉晶呼籲,大腸癌手術後,應多注意以下5個飲食重點,才能幫助患者漸進式恢復身體健康。
- 即使是糞便潛血檢查陽性而來檢查,也可能忽略除了大腸癌、直腸癌以外的腸胃道疾病。
- 另外,經加工過的果汁由於添加了濃縮物和糖份,因此或無法提供鮮榨果汁的緩解便秘效果。
- 大腸癌是本港頭號癌症,常見症狀之一是大便有血,但其實有時憑肉眼不一定能察覺大便有沒有血,反而應多留意一些相關的警號,及早發現大腸癌。
- 如此對於防範大腸癌、各癌症、慢性病等就可以有很大的幫助。
- 以結腸癌為例,一般只需要切除小部分腸道,而腸道兩端在手術後可重新連接,不影響腸臟主要功能。
- 至於細分不同類型的腸躁症患者,例如腹瀉型患者則要少吃高纖、有潤腸效果的食物,以及寒涼瓜果類水果,相反的,便秘型患者則可以多吃點這類食物來刺激排便。
- 而對於術後患者而言,應多注意幾個飲食重點:漸進式飲食、調整食物含渣量、高纖和優質蛋白為主,漸進式恢復身體健康。
以大腸癌為例,目前市場上基因測試視乎覆蓋範圍不等,一般數萬元不等,提早發現瘜肉可以盡快切除,大大減低大腸癌出現的機會率。 如果突然出現不明原因的腹瀉、大便呈黑色,同時伴有食慾不振、體弱乏力,以及噁心、胃部灼熱感、上腹隱痛或脹痛等症狀時,要考慮腫瘤的可能。 隨著科技的進步與醫療設備的發達,早期的疑問或擔心都已有更好的方式可提供解答。 無痛腸胃鏡檢查在國外已行之多年,而聯安於民國89年領先國內健診業界率先引進,至今每年有上萬位受檢者接受無痛腸胃鏡檢查服務,有多位肝膽腸胃專科執行檢查,並以無痛舒眠方式讓受檢者輕鬆受檢。 在檢查前給予受檢者一些短效安眠麻醉藥物,幫助受檢者在深度睡眠中完成無痛腸胃鏡檢查,全程僅約15~20分鐘,以聯安所做的統計,接受檢查的受檢者對於服務滿意度超過九成,且幾乎沒有暈吐等不適現象發生。 大腸鏡檢查是目前最直接的大腸癌篩檢方式,但許多民眾對於大腸鏡檢查認識不足,多因怕痛、無安全感及擔心有危險性,而心生恐懼。
大腸癌便秘: 大腸癌期數
若不及早治療,癌細胞會侵入和破壞附近的器官,還可經血液和淋巴系統擴散至身體各部位。 症狀:局部型通常沒有顯著症狀,血液檢查也沒有明顯徵兆,臨床上需結合詳細的病史詢問及影像學檢查才能確切診斷;多發型可能會出現盜汗、發燒、體重減輕、噁心嘔吐等症狀。 所以王文科建議,如果腸胃道常常不舒服,照了胃鏡、大腸鏡、做了血液檢驗都正常,也可以去照胸口、腸道X光,找出在腸胃道「外面」的疾病徵兆,有時候也可能是胸腔的疾病壓迫到腸胃道。 但在早期就發現腸癌的患者不到總體的10%,除了經常腹瀉、大便出血等癥狀外,人們也很難辨定自己是否患病,早期篩查是最好的方法。 在門診時常會遇到一個景象,主角多半是打扮入時的妙齡女子,偶而有玉樹臨風的小鮮肉或是中年大哥大姐。
- 大腸癌的早起病徵並不明顯,隨著腫瘤脹大,更會有腹痛,屙血等現象。
- 心理質素方面,患者要時刻保持良好心理質素,減少情緒不穩或緊張情緒,有助改善大便頻次和其他副作用的情況。
- 正宗食肉獸,餐單比例中以大量肉食為主,過度攝取動物性脂肪使肝臟必須分泌大量膽汁來分解脂肪,形成的膽酸在進入大腸後,會受腸道細菌影響而形成致癌物質。
- 最完整大腸結構檢查,從肛門口開始,包含乙狀結腸、升結腸到終端站迴盲瓣,全長約120到150公分。
- 在 2013 年一篇重量級的系統回顧,在分析了 28 篇研究後發現,如果考慮到研究設計與嚴謹度,沒有證據顯示長期便秘與大腸癌有關。
- 大概有幾個原因:除了它的邏輯有部分是能自圓其說,糞便的樣子很容易讓我們產生不好的聯想,加上民眾對「毒素」的恐懼以及這個概念提供了「排毒」這個解決方案,在商業上也有動力去宣傳。
急診科醫生柯世祐在台灣節目《醫師好辣》分享病例指,該名男子自20歲起有便秘問題,因為家族有大腸癌病史,所以每3年也會照大腸鏡,相當注重腸胃健康。 檢查4至5次,發現無異狀後,他就不再檢查,不過便秘情況持續,於是他用不同方法幫助自己排便,例如用塞劑、食用酵素或乳酪。 大腸癌便秘 大腸癌便秘 截至目前,在醫學上還沒有證實,不過,醫界將這個情況推論為精神層面所造成,有一派的說法是認為,大腸受到中樞神經的影響,可能是處於高壓的環境下,有些人的中樞神經系統因此失衡,直接刺激腸道產生症狀。 幫助排便的藥物主要有四種,包括上述的纖維補充劑及刺激性瀉藥、滲透性瀉藥和大便軟化劑。
大腸癌便秘: 癌症專區
不但在家工作時易倦,緩步跑10分鐘左右便要停下休息,上斜路更走幾步便氣促,太太說他「面青唇白」,這些都是以前未有過的。 他今年接近「登六」,對健康比較著緊,於是去找醫生檢查。 初時擔心是心血管問題,後來終於驗出是因貧血導致他無力、易倦、氣喘和氣促。
【名家專欄】郭祐睿中醫師/眼睛痠澀刺痛是青光眼? 小蘇打屬於弱鹼性粉末,具有侵蝕性,所以用來清洗杯碗瓢盆之類的「硬物」很好用,但如果用於軟性的物質,像是洗菜,就要特別注意用法用量,使用過多或是浸泡太久,容易腐蝕蔬菜的纖維,讓菜軟掉不清脆。 漏尿的狀況,輕則底褲濕濕的;重則影響到生活,排斥性行為、無法出遠門、放棄運動,甚至怕身上有尿騷味,這些都是「尿失禁」的症狀,長期下來不敢與朋友往來,低潮陰霾造成憂鬱症。 子宮頸癌為我國女性癌症發生率第10位,109年有1,436名子宮頸癌新診斷個案,110年有608名女性死於子宮頸癌。 罹患子宮頸癌的主要原因是持續感染人類乳突病毒(HPV),HPV感染後一般沒有明顯症狀,約有9成感染者會在1年內自行消除,而超過1年未消除就稱為「持續性感染」。
大腸癌便秘: 癌症預防
任何體質人士均可飲用潤腸茶,有助紓緩腸燥津虧,藉以改善便秘問題。 一般而言,經常進食大量紅肉、高脂肪、煎炸等食物,少吃纖維,缺乏運動都會增加患上大腸癌的風險。 吃油膩的炸物,肥牛等邪惡食品時要適可而止,淺嚐就好。 平日少活動身體的人士,易因腹肌肌力不足而使腸道擠壓糞便的力度減弱;運動不足使血液循環不佳,腸道活動緩慢,影響排毒功能。 另一方面,運動可幫助減壓,改善因壓力而引起的便秘或腹瀉徵狀。
Daniel是做平面設計的,過去一年因「雙疫情」影響,生意固然不好,好在他一向生活簡單,也有儲蓄,加上早已供完樓,所以無憂無慮,工作之餘間中有跑步活動身體。 番茄所含的茄紅素能清除自由基,有助延緩前列腺肥大的問題。 有些病人表現為典型的不完全性腸梗阻性腹痛,即疼痛為陣發性絞痛,持續數分鐘,自覺有氣體竄過疼,接著有排氣,然後疼痛突然消失,當這種症 狀出現在老年人時,應首先考慮大腸癌。 最後談談我的兩個感想:首先,聽起來有道理不代表是對的。 宿便學說跟許多似是而非的理論一樣,套用了幾個實際的概念,也連結了我們的生活經驗,因此聽起來格外有說服力。 要論證它,最重要的還是靠對真實世界的大規模研究。
大腸癌便秘: 血糖飆高高 醫師有妙招
而蔬果可大量且充足的補充各類營養素,這也是為什麼各界專家普遍推從地中海飲食,此飲食法的蔬果攝取量相當高。 我們有一位中年病友自年輕時就有痔瘡,大便時偶爾就會出血,但是總認為痔瘡是唯一出血原因,而不肯接受檢查,拖了一、兩年後檢查結果是第二期的直腸癌。 大腸癌便秘 也有人參加了篩檢,糞便潛血呈現陽性,卻選擇性相信一定是痔瘡出血所致而不願接受大腸鏡檢,等到出血量愈來愈大,接受大腸鏡發現大腸癌時,早已經延誤了根治的契機。 醫師常提醒「排便習慣改變,要提高警覺,可能是大腸癌的前兆。」但民眾也困擾到底何謂排便習慣改變?
大腸癌便秘: 大腸癌常見問題
部 分病人以定位不確切的持續隱痛為首發或突出癥狀,部分病人僅腹部不適或腹脹感。 當大腸癌合併糜爛、梗阻或繼發感染,由於相應的腸段蠕動增加和痙攣,可出現 明顯腹部絞痛。 我們平時每天的排便次數決定著咱們的健康,一些腸胃信號總是能決定你的身體健康與否,那麼平時對於排便的次數你知道多少呢,每天排便幾次才是健康的,對此很多人不是很清楚。
大腸癌便秘: 大腸癌的診斷方法
站在胃腸科醫師的立場,我們鼓勵患者做大腸鏡檢查。 早期發現大腸癌,患者預後會比較好,早期的大腸息肉幾乎都沒有症狀,唯有大腸鏡才有機會發現息肉並能加以切除,更能避免演變成大腸癌。 謝孟書醫師回憶道,曾經有位30多歲的患者,平時稍微有便秘,因為很年輕又沒有大腸癌家族史,本來不打算進行檢查。 在家人鼓勵下,他接受了大腸鏡檢查,結果看到一顆兩公分的腫瘤,已是早期大腸癌。 像是炸地瓜、炸花椰菜等油炸食物,更令人擔心的是過度精緻的超加工素食,以及含糖飲料等,這些都被稱為「不健康素食」或「不健康植物性飲食」。 雖是植物類食材,但是在高溫油炸、高溫烘烤、或是過度加工等過程當中,營養素大多早已流失殆盡,長期攝取下除了本就是易促使發炎物質、產生致癌物質,也如同攝取「營養空殼」般,體內有利預防癌症的營養根本不存在。
大腸癌便秘: 糞便有血絲,是痔瘡還是大腸癌?有可能兩者同時發生
即便做了,對症狀也不會有幫助,反而會因為擔心或緊張,讓症狀加劇(因為焦慮是功能性腸胃疾病症狀加劇的重要成因),應該針對功能性腸胃疾病去接受藥物控制或調整作息。 有人會反駁:那天報紙登藝人XXX的女兒才三十幾歲就得了大腸癌。 實際上,根據衛生福利部的資料,近幾年台灣二、三十歲的年輕人罹患大腸癌增加的趨勢不明顯,大家感覺好像有大幅增加趨勢,純然是媒體效應,因為媒體總是喜歡報導聳動的新聞,針對個案反覆報導。 例如,一聽聞某某醫院發現有二十幾歲的大腸癌個案,就競相報導,而一些醫療院所也會趁勢做宣傳。 長在大腸的腫瘤約有兩種,一種發生在直腸、靠近肛門,一種在結腸,較為深入。
呂醫師指大腸癌在不同階段有不同的治療方法:早期發現的結直腸癌,一般會以手術切除受累腸段;中晚期的患者,一般會以手術合併輔助化療。 另外一個比較特別的症狀,是胸口、肋骨下方常常悶痛,也可能是腸胃疾病造成。 王文科說,像是腸道外的腫瘤如果長在大腸腸道上方,就可能壓迫到橫膈膜,造成胸口悶痛;比如城堡人疾病,一般的胃鏡、大腸鏡是檢查不出來的,常是胸部X光才發現。 黃彥鈞則說,腸胃道的疾病有小有大,症狀又很多,但很多人常常是等到「糞便有血」才去看醫生,但看得到的血液反而可能只是痔瘡。 即使是糞便潛血檢查陽性而來檢查,也可能忽略除了大腸癌、直腸癌以外的腸胃道疾病。 便秘幾乎是每個人都會遇到的問題,問題很常見、不是太嚴重,但同時也可能是腫瘤的警訊。
最完整大腸結構檢查,從肛門口開始,包含乙狀結腸、升結腸到終端站迴盲瓣,全長約120到150公分。 2.血便、黏液便:不只是痔瘡會有血便,大腸癌可能也會排出深紅或黑色糞便,若糞便有不明黏液也要留意,切勿輕忽。 對於高齡又有慢性便秘的人而言,我會建議有限度的服用瀉藥;假如是腹肌沒力、無法自力排便的人,每天適度使用瀉藥控制排便,會比較輕鬆。 大腸癌第三、四期在確診起5年內的存活率為0~50%,雖然說末期癌細胞侵蝕的狀況與範圍相對較大,但在現代醫學的進步下,只要努力配合治療與術後的照護,相信仍是有很大復原機會。 放鬆心情、適時紓壓─避免精神緊張、壓力過重,精神緊張會抑制排便反射;壓力過重會導致內分泌失調,都會使便秘加重。 還需要「水」的輔助才能達到最佳的效果;水份可提昇糞便保水度,使糞便保有適當的軟硬度以利於排出,因此建議每天至少要喝入2-3公升的水分才足夠輔助纖維的作用。
多了額外的水分,自然有助軟化便便,使它們更容易排出。 含有山梨糖醇的水果包括:蘋果、梨、提子、李子、桃子、杏、棗和西梅,其中西梅是蘊含最多山梨糖醇的水果之一,是改善便秘的最佳水果之一。 在手術麻醉藥力消退後,腸道的蠕動通常會減慢,患者需等待術後2至3天才可啜飲少量開水,再逐步增加飲水量;4至5天後,可聽從醫護人員的指示,逐漸進食清淡的食物 大腸癌便秘 。
大腸癌便秘: 大腸癌的自我判斷症狀,準嗎?
纖維會與腸道中的糞便結合在一起,不但可以增加體積,同時令其變軟 。 飲食中的纖維來源除了蔬果外,其實還包括全麥穀物、菇類和堅果 。 此外,近幾年不少商家業亦推出了很多纖維飲料,例如添加了可溶性纖維的茶,不但無味亦不影響飲料本身口感。 如果在日常飲食中無法攝取足夠的纖維,亦可以考量服用纖維補充劑。 但在服用纖維補充劑的同時要確保補充足夠的水份,不然會加重或引起便秘 。 不同的治療,可能伴隨不同的副作用,謝孟書醫師舉例,化學治療會對快速生長的細胞造成影響,常見的副作用包括消化道症狀,如腹瀉、噁心、嘔吐、口腔潰瘍、食慾不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