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常用的大腸癌指數是癌胚抗原 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CEA。 癌胚抗原本身是大腸細胞內的一種物質,當大腸細胞癌變時,大量癌胚抗原就釋放到血液當中,令血液中的濃度上升,因而癌胚抗原可以用來觀察大腸癌的病況。 定期的大腸鏡檢查,可以幫助醫生發現及切除病人大腸內的瘜肉,避免大腸瘜肉癌化演變。
由於每類癌細胞所分泌的腫瘤標記或身體對各類腫瘤的反應皆有不同,因此每類癌症都有各自的癌指數參考指標,而癌腫瘤通常釋出不止一種腫瘤標記。 醫生會選取「高敏感度」及「高獨特性」的腫瘤標記進行癌指數檢查。 大腸指數 「高敏感度」是指當腫瘤仍未惡化或擴散,但濃度已經有所上升的腫瘤標記,有助醫生盡早檢測可疑跡象;至於「高獨特性」,則指腫瘤標記的濃度不受癌症以外的因素影響,確保其他身體狀況或毛病不會左右診斷結果。 例如在結直腸癌的檢查中,CEA及CA 19-9都是具「高獨特性」的腫瘤標記,但由於CEA敏感度較高,因而較常被採用。
大腸指數: 大腸的構造
他們跟進了 200 多名曾在 5 年內切除大腸瘜肉的人士,發現有瘜肉復發的患者的糞便樣本相關細菌基因(M3)水平較沒有復發的患者高。 結果證實,利用 M3 偵測大腸瘜肉復發的靈敏度超過 90%,解決了現時「大便隱血測試」未能有效偵測瘜肉復發的局限,能更精準找出需接受大腸鏡檢查的高危患者,減少「非必要」的入侵性檢查(如大腸鏡)所產生的潛在風險。 他們跟進了200多名曾在5年內切除大腸瘜肉的人士,發現有瘜肉復發的患者的糞便樣本相關細菌基因(M3)水平較沒有復發的患者高。 結果證實,利用M3偵測大腸瘜肉復發的靈敏度超過90%,解決了現時「大便隱血測試」未能有效偵測瘜肉復發的局限,能更精準找出需接受大腸鏡檢查的高危患者,減少「非必要」的入侵性檢查(如大腸鏡)所產生的潛在風險。 所謂的癌症指數指的是「血清腫瘤標記(tumor marker)」。
該中心現正計劃透過CU-CPI評估,招募2,000名五十至七十歲無大腸癌病徵的人士參與大腸癌篩查計劃。 參加者可於中心網站或24小時電話錄音系統計算大腸瘜肉預測指數,並登記參加大腸癌篩查計劃。 中心亦為不善操作電腦及電話錄音系統的長者設立熱線,由專人接聽。 手術後醫生會視乎病情,提供化療,例如化療有助第三期及部份第二期的腸癌患者防止腸癌復發。
大腸指數: 正常值:<37 u/ml
陳醫師指出,第三期患者會在術後,接續以化療、放療作為輔助治療。 「大腸癌初期,並不會有明顯症狀。」陳醫師說,當排便習慣改變、形狀異常變細、帶有血液、黏液等,或不明原因體重驟降、貧血等症狀浮現時,就該就醫。 當大腸直腸的黏膜細胞出問題時,可能發展成瘜肉,還可能漸漸變成大腸直腸癌。 大腸直腸癌的危險因子很多樣,飲食、遺傳、腸炎、大腸瘜肉等都有或多或少的影響。
但這個做法受到食物的影響率很高,很容易出現「偽陽性」或是「偽陰性」的情形。 II 期:腫瘤侵犯穿透肌肉層至漿膜層或無腹膜覆蓋之大腸及直腸周圍組織,沒有局部淋巴結之轉移,沒有遠處轉移。 因子的含量,可檢測驗血者是否有大腸癌,準確度達90%,而健康人士的錯誤檢測率亦只有30%[來源請求]。 可能讓 CEA 升高的,除了大腸癌之外,還有肺癌、乳癌、攝護腺癌、胃癌、卵巢癌、……
大腸指數: 癌症篩檢介紹(大腸癌、口腔癌、子宮頸癌、乳癌)
轉移的膽管癌是致命,這位病人使用免疫治療,幸運地獲得成功。 我們看到指數都是穩定在低檔徘迴治療完疾病的追蹤仰賴一個簡單又好的方式。 某些大腸癌患者血液中簡稱CEA(Carcinoembryonic Antigen)的蛋白質濃度偏高,單靠檢驗CEA指數並不足以作為診斷大腸癌之用。
為了正確診斷你是否患上大腸癌,醫生可能會進行各種檢驗,包括肛門指檢、驗血、驗大便,X光檢查,及進行手術抽取組織樣本進行化驗。 由於許多良性及惡性病因都有可能使CEA升高,且正常的CEA值也不代表體內無相關癌病,有近半數的相關癌症病人,其CEA值仍可能在正常,因此 CEA的敏感性及特異常不佳,並不適合做為篩檢早期癌之用。 大腸指數 大腸癌以手術為主要治療,陳醫師表示,目前的微創手術盛行,主因為傷口小、病人術後恢復較快。 然而傳統微創胸腔鏡手術傷口仍需有一定傷口範圍以取得腫瘤切片,依然會造成一定程度的疼痛狀況。
大腸指數: 大腸癌延伸閱讀文章
除此之外,就算指數降到了正常值,不代表癌細胞就完全被殲滅了,只是現階段這些癌細胞被控制住,沒有再分泌特定物質,所以癌症指數能維持在正常值,但將來某一天可能又惡化、復發,所以持續監測指數的變化是很重要。 如果你發覺即使有好的睡眠,身體還是很疲勞,這就是醫學上所稱的慢性疲勞,在大腸癌患者身上的慢性疲勞,很可能是癌細胞將身體能量消耗的結果。 此外,血便所造成的失血也會導致疲勞,加上體重減輕和排便習慣改變,無力感亦會隨之產生。 癌胚抗原指數(CEA)主要為大腸癌、肺腺癌和乳癌的腫瘤指標,其正常值不多於5ug/L;若病人已確診癌症而指數超過10ug/L時,病人的腫瘤出現惡化的機會很大。 大腸鏡檢查是目前最直接的大腸癌篩檢方式,但許多民眾對於大腸鏡檢查認識不足,多因怕痛、無安全感及擔心有危險性,而心生恐懼。
不要以為久坐沒有太大問題,不同研究顯示,久坐不動會增加患上大腸癌的風險。 在驗血液癌症指標CEA指數方面,陳教授指,雖騰CEA指數是一個已經採用了幾十年的所謂大腸癌指標,可是他形容,以CEA預測大腸癌準確度猶如「擲公字」,並對此指數非常有保留。 空氣或二氧化碳透過導管使大腸膨脹,好讓醫生可以看清患者大腸壁的狀況,這可能會導致脹氣、腹痛,或想要大便。
大腸指數: 大腸癌篩檢比較:大便隱血測試/M3CRC/大腸鏡(附大腸癌篩查計劃
在醫生制定治療方案之前,患者一般需要接受影像掃描檢查,例如正電子電腦掃描(PET-CT)檢查,以確定癌症的期數和癌細胞的擴散範圍,從而制定個人化的治療方案。 醫生為病人選擇治療方法的考慮因素包括:年紀、身體狀況、癌腫瘤期數、類型、位置、擴散程度等,所以即使是相同期數的病人也有可能採取不同的治療方法。 如果患者對自己的治療方案有疑問,建議向醫生查詢清楚。
- 不少民眾接到健康檢查報告後,人生就變成黑白的,因為腫瘤標記是紅色,高於正常值。
- 有個說法表示,如果病患得了大腸癌,那他的下一代有可能會得大腸癌,而且會有可能在更年輕的年紀即罹癌。
- 即日起「健康醫療網」將與「健康遠見」網站共同合作,將為讀者提供最專業、最即時、最深入、最樂活的多元健康資訊。
- 如果有任何一位父母、子女、兄弟姊妹患有大腸直腸癌 (colorectal cancer) 或進階性腺瘤 (advanced adenoma),則建議 40 歲開始篩檢。
- 另外,可以記錄相關徵狀的情況,例如徵狀維持多久、排便習慣、體重改變等等,甚至是與大腸癌無關的徵狀也可以記錄,譬如壓力來源、憂慮情緒、生活上的變化,以及列出正在服用的藥物或補充劑等。
- 曾經有民眾拍到新竹縣竹北市的房屋,在會同書法官、記官、警察點交履勘當天,發現屋主服藥過量陳屍屋內,整整花了2年時間,才成功退回法拍屋。
像是含血、含鐵的食物、藥物,像是生肉、內臟、豬血鴨血等動物血,或是菠菜、葡萄等高維生素C的蔬果,或是鐵劑、抗凝血劑如阿斯匹靈,就容易讓糞便中檢測出血液,出現偽陽性。 根據癌症登記年度統計顯示,大腸癌發生人數於2006年首次超越肝癌,成為發生人數為最多的癌症,同年度已增至10,248人。 其死亡人數自84年2,469人急昇到96年的4,470人,「標準化死亡率」上升17%。 ,然而這些遺傳性疾病占大腸直腸癌所有病例中的比例不到5%。 大腸直腸癌通常源自良性腫瘤,然而隨時間進展變成惡性腫瘤。
大腸指數: 健康 熱門新聞
非小細胞肺癌的神經元特異烯醇化酶(NSE)一般不增高。 以往認為糖類抗原72-4(CA72-4)是診斷胃癌的最佳腫瘤標誌物之一,對胃癌具有較高的特異性,若與CA19-9及CEA聯合檢測可以監測70%以上的胃癌。 除了卵巢癌以外,其他惡性腫瘤也會出現糖類抗原125(CA125)增高,比如:肺癌、宮頸癌、宮體癌、子宮內膜癌、胰腺癌、胃癌、腸癌等。 可是有時候也會有良性疾病引起癌胚抗原(CEA)增高的,比如消化道的炎症,消化道的息肉,肺部炎症等,所以發現癌胚抗原(CEA)增高也不要太過於緊張。 PSA和攝護腺有密切關連,許多人以為PSA高就等於攝護腺癌,但其實良性的攝護腺肥大也會使得PSA數值升高,不必過度擔心。 賴基銘提到,通常攝護腺肥大造成的PSA數值,頂多是正常值的兩倍(約5到10 ng/ml),如果超過10 ng/ml就可能是攝護腺癌。
出血通常讓人比較有警覺,不論是糞便有沾一些血或有黏液加上一些血,都要進一步檢查。 排便習慣改變也要注意,比如原本是兩天排便一次,在沒有用藥的情形下,變得愈來愈順、甚至拉肚子,突然與過去的習慣不同,持續1個月以上,就必須注意。 由於這位病人是乳癌復發,胡涵婷於是建議先做病理檢驗,才發現她的乳癌型態已有變化,因此重新開了補充荷爾蒙的藥,三個禮拜後,她的CA153指數也下降了。 例如,她有一位從外院轉來的八十多歲乳癌病人,五年前外院醫師說她的CA153指數高了起來,建議她自費換另一種標靶藥物,但是,化療又造成她嚴重貧血、虛弱,需要經常輸血。 大腸指數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內科醫師王詠,有位每年都來醫院健檢的病患,每次檢查,他的CEA都有點高,在五~十之間飄來飄去。 最糟糕的案例,是曾發生過一名老先生CEA數值高一點點,做胃鏡、大腸鏡後都正常,但在肺部找到一個小白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