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壞處2024詳細攻略!(小編貼心推薦)

為配合大灣區發展,特區政府於2021年推出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鼓勵港青到灣區內地城市工作,拓寬視野,抓住國家快速發展帶來的機遇。 參與企業以不低於18000元的月薪聘請合資格畢業生,並派駐他們到大灣區內地城市工作及接受在職培訓,特區政府會按照企業聘請的畢業生數量提供每人10000萬元津貼,為期18個月。 計劃推出後反應熱烈,獲得400多家在香港和內地都有業務的企業支持,提供的職位涵蓋不同行業,共有約20000畢業生申請計劃。

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壞處

政府展開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可助青年增加出路,發揮所長,有利解決青年難向上流的問題。 相反,擴闊生涯規劃教育等政策雖可助青年更了解自己志向,但難以解決香港本身產業單一的問題,青年出路仍不足。 《施政報告》提出「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2019至2021年的畢業生均可參與。 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壞處 勞工及福利局長羅致光表示,計劃提供2000個位於內地大灣區城市的工作職位,除預留約700個屬創科類別職位外,其他並無指定工種。 每個職位獲政府1萬元津貼,最低月薪為1.8萬元,不論職位是否屬創科,羅認為金額屬合理及有足夠吸引力。

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壞處: 政府支持青年大灣區創業就業

此計劃為香港青年創造更多發展空間,引領他們認識國家和大灣區發展,在更大的舞台一展所長。 特區政府於2017年推出「青年共享空間計劃」,以「民、官、商」三方協作的模式鼓勵已活化工廈和商廈的業主撥出樓面作為共用工作空間或創作室,以支持新興行業的初創企業和青年人創業,以及支持文化藝術發展。 而政府則扮演積極促成者的角色,為計劃訂立準則和基本條款,在有需要時為參與機構和營運機構進行配對,以及透過不同途徑推廣計劃和分享成功經驗。 青年計劃方面,除了增加青年向上流的「共創明Teen」計劃之外,陳國基認為大灣區建設亦為青年提供發展空間。 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壞處 政府推出常態化的「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持續鼓勵更多企業聘請香港的大學畢業生,派駐他們到大灣區內地城市工作,讓他們了解大灣區的發展事業機遇,並積累內地生活經驗。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潛力巨大,為鼓勵及協助香港青年人把握大灣區的事業發展機遇,並紓緩本港日益嚴峻的青年就業問題,政府將於明日為2019年至2021年畢業的大學生,推出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名額2,000個。

  • 陳國基說,未來5年是香港的關鍵期,而國際變局將是一個挑戰,而香港要更深、更廣、更好地發揮參與者和貢獻者的角色。
  • 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能協助本地青年到鄰近的大灣區發展,短期內增加專為青年而設的職位,紓緩青年失業率高的問題。
  • 雖然Uber公司提供的服務在香港被裁定為不合法,但這宗案例說明了在僱傭法下一般應如何將零工工作者歸類。
  • 調查在去年3至12月以網上問卷形式訪問720名表示有興趣在大灣區發展的大學生;另以個案形式訪問26名曾在大灣區創業就業或讀書的港青,以及16名專家、學者及僱主,旨在了解港青在大灣區發展的優勢和不足。

港區全國政協委員劉江華表示,國家是香港的最大後盾,香港的命運時刻和國家聯繫在一起。 國家發展一日千里,香港社會若能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的巨大機遇,必能為個人、香港以及國家增添新的動能。 講好中國故事的前提是看到中國故事,所以建立起長期的、有系統的兩地學習體驗交流機制顯得尤為重要。 他強調,特區政府新一份施政報告已宣布恆常化推行“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讓更多香港青年把握大灣區發展機遇。 香港青年在大灣區其他城市工作的經歷,是他們職場生涯中難能可貴的一個學習階段,希望更多香港青年在大灣區這個廣闊舞台大展拳腳。

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壞處: 鼓勵企業聘請香港大學生到大灣區內地城市工作

市內交通方面,很多大城市已開通了地鐵,十分可靠快捷,能到達市內主要地點。

畢業生在廣東省內可致電12355,根據語音提示選擇按鍵「6」接入港澳青年服務熱線,專人接聽時間為星期一至日上午8:30至晚上8:30。 職員也會根據情況,指引港澳青年到「大灣區青年家園」接受進一步服務。 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壞處 機構(包括內地駐港機構)須在香港及大灣區內地城市均有活躍業務運作,為合資格的目標畢業生提供職位空缺,並派駐他們到大灣區內地城市工作及接受在職培訓,均可參加計劃。

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壞處: 工作文化及適應政策為最大挑戰

況且,因事件已進入法律程序,並在慕尼黑舉行了閉門聆訊,雖然杜曹與Sissi都未有出席,但已被勒令封口,不會發表任何評論。 杜曹與大其兩歲的Sissi在2009年結婚,育有兩名女兒,但他們在去年4月已經分開,而Sissi也向法庭提出離婚訴訟,希望能從前夫身上獲取一筆贍養費。 至於最想從事的行業,金融服務(17.6%)及科技與創新(17.2%)分別排各選項的第二三位,最多人選擇文化及創意(17.9%)。 香港民意研究所的調查亦顯示,12到29歲年齡層的受訪者當中有71%表示,不願意到大灣區工作,反映年紀越輕越不願意到大灣區發展。 一般而言,對於因違反僱傭合約條款而起的金錢申索,勞資審裁處具有排他性的司法管轄權。

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壞處

近年香港要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陳國基說粵港、深港合作至為重要,而推進粵灣澳大灣區建設是共同目標。 陳國基指政府「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督導組」已設立多個粵港合作專班,涵蓋北部都會區、《南沙方案》、創新及科技、金融、商貿、青年就業創業實習、推進法律及爭議解決,以及航運及物流等合作領域。 參考26名在大灣區內地城市讀書、就業或創業青年的看法,他們認同親身感受當地的生活和文化,有助加深對大灣區的了解,以及掌握其發展變化。 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壞處 有在職青年表示,疫情下香港和內地未能通關,因而無法如常每星期往返香港,逗留內地時間變相增多,反而有助深切體會大灣區生活。

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壞處: 今日兩會看點|決定國務院總理人選 政協會議閉幕

調查結果顯示,超過六成(63.9%)表示會參加大灣區的工作體驗計劃或實習,其次是了解自己感興趣的行業發展(51.4%)和參加認識大灣區的活動,工作坊或交流(41.3%)【表9】。 逾20000份求職申請,政府卻只開放2000個名額,新界青年聯會會長、立法會議員陳恒鑌認為,這並不能滿足港青的就業需求。 同時,將職位分散至大灣區各個內地城市,不僅是集中在廣州、深圳等一線城市,亦增加珠海、佛山等地區的職位,擴大選擇面。

但如畢業生認為僱傭合約所訂明的保障不足夠,可以根據自身需要選擇購買額外的商業保險,如財產保險、人身保險、意外保險及醫療保險等。 若遇到有關情況,畢業生應盡快電郵至GBA-通知勞工處,以便職員跟進有關個案。 何啟明解釋指,「求職是雙向」,畢業生考慮待遇等因素,公司亦會考慮求職者是否符合要求。 對於計劃已使用名額只有一半,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於2021年10月份出席立法會人力事務委員會,時曾回應指會就計劃再作詳細檢討及規劃,參加條件亦可再討論,檢討後再作決定。

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壞處: 青年創新創業基地

我們也會安排僱主同時參與勞工處的中高齡就業計劃,以申領在職培訓津貼。 勞工處會強化與有招聘需要的僱主聯繫,以加強就業配對,並舉辦更多專題式招聘會協助求職人士就業。 因應就業市場在可見的未來仍然面臨嚴峻挑戰,政府進一步加強對受經濟不景影響僱員的支援,包括由僱員再培訓局於今年1月推出的第三期特別. 新一期計劃提供的名額將增加一倍,讓二萬名學員接受再培訓,並在培訓期間獲得津貼,協助他們早日重投就業市場。

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壞處

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雖能為青年提供就業機會,解決目前香港青年嚴峻的失業問題。 然而,據資料,中大學者黎可欣發現新世代年輕人追求的並非固有物質成功價值。 計劃雖可從物質上解決青年問題,但未能解決青年其他非物質訴求,如追求社會公義等。 相反,如政府設青年社區溝通平台,提供平台予年輕人參與地區事務,加強青年歸屬感,長遠有助減少社會矛盾及衝突,提升青年對社區的認同。 「民主青年」主席陳堡明質疑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成立本意,稱各地都談如何挽留人才,香港政府則稱要輸出青年,質疑在年輕大學生薪水低、買樓供樓難等問題下,香港政府的青年政策是否就是送青年到大灣區。

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壞處: 香港本就面對創科「人才荒」

李家超表示,上月公布的施政報告提到會將計劃恒常化,讓更多青年把握大灣區的發展機會,明年初會公布細節,呼籲企業繼續支持。 香港是按地域來源徵稅,如受僱工作來源自香港,即使有部分職務在香港以外地方執行,所得的全部入息均須繳納薪俸稅。 機構完成上述手續後,勞工處會發出「津貼初步批核書」,當中列明獲取錄畢業生在本計劃下的申請編號,作為機構隨後提交津貼申請時識別之用。 除因被政府強制隔離及特別工作安排(例如到其他城市出差)外,受聘畢業生須於機構的辦公場所內工作每週最少30小時。 機構須與受聘畢業生訂立書面僱傭合約,清楚列出所有聘用條件,並註明有關僱傭合約須符合香港相關法例並受香港法律保障。 勞工處會按需要要求機構提交證明文件,包括辦公室租約、水/電費賬單、財務報告、銀行月結單、利得稅報稅表、員工薪金紀錄等,以核實機構在香港及大灣區內地城市均有活躍業務。

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壞處

如何搭上大灣區發展的高速列車,找到一個合適的位置,是香港的年輕人值得思考的問題。 行政長官在2020年《施政報告》中提出「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就是希望鼓勵和支持青年人到大灣區內地城市工作,讓他們汲取經驗,開闊眼界。 過去一年,全球經歷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世界各國普遍面對經濟衰退、失業率上升等問題。 不少青年人包括應屆大學畢業生均對今年的就業市場不表樂觀,擔心未能找到心儀工作。 機構須在 18 個月的資助期內派駐受聘畢業生到大灣區內地城市工作及接受在職培訓。 計劃容許機構派駐受聘畢業生到香港或大灣區以外的內地省市工作,為期最多6個月,機構不能就駐外超過6個月的期間申請津貼。

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壞處: 人才市場供需失衡

參與計劃的企業須按照香港法例及以不低於月薪18,000港元聘請目標畢業生,並派駐他們在大灣區內地城市工作及接受在職培訓。 香港特區政府會按聘用人數,向企業發放每人每月10,000港元的津貼,為期最長18個月。 參與計劃的企業須在香港按照香港法例及以不低於月薪18,000港元聘請目標畢業生,並派駐他們在大灣區內地城市工作及接受在職培訓。 政府會按企業聘用的每名畢業生,發給企業每人每月10,000港元的津貼,為期最長18個月。

  • 此外,境外保險的直接結付醫院網絡僅涵蓋部分中外合資私立醫院和公立醫院國際醫療部。
  • 如賦權法例獲順利通過,我們的目標是在2022年實施首天新增的法定假日,以期於2030年完成法定假日日數與公眾假期日數看齊。
  • 然而,據資料,中大學者黎可欣發現新世代年輕人追求的並非固有物質成功價值。
  • 提供就業崗位的企業則須以月薪不低於1.8萬元的目標聘請畢業生,並派駐他們到內地接受在職訓練。
  • 香港青年協會副總幹事魏美梅引述研究報告,建議企業增加大灣區實習機會,並可輪調到多個城市接受在職培訓,此安排既能加強專業實務技能,又可促進人才流動。
  • 研究又發現,受訪的高中生認為青少年有份參與政策的程度,10分滿分中只有2.66分;認為政府政策切合中學生需要則只有2.65分。
  • 當大眾以為她全心全意投入事業做個女強人時,她卻宣布婚訊,更因婚後老公跟她姓而引起全國人民討論。

在陳文看來,香港青年要更好地在大灣區發展,首先要有開放包容的心態,走出舒適圈、融入當地文化,其次要發揮創新精神、贏得優勢,在工作中不斷成長,再者是要開拓視野,主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葉國豪表示,調查發現年紀越輕、學歷越高的受訪者越不願意到大灣區工作或者定居,甚至非民主派支持者都只有約30%表示,願意到大灣區工作或定居,屬於少數,他認為與中港兩地制度及文化差異有關。 即使畢業生並非在香港履行職責,他們的僱傭合約仍然受香港法律保護。 參與計劃的畢業生按計劃派駐內地工作,並由香港公司僱用,薪金於香港支付,亦會按香港法例參與香港強制性公積金。

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壞處: 香港傳媒參訪團考察河套區 兩地攜手加快推進科創合作區建設

陳恒鑌建議,政府應該成立專門的機構來負責大灣區青年就業的工作,比如重組後的青年及地區事務局。 而該機構能夠幫助青年物色更合適的就業機會,加強青年和企業的匹配度,合理分配工種的名額,避免錯配情況。 此外,他建議把「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恆常化,鼓勵青年到大灣區內地城市發展。 持有香港或香港以外的大學/大專院校在2019年至2021年頒發的學士或以上學位、可合法在港受僱工作的香港居民便合資格參加此計劃。 目標畢業生會在香港按照香港法例及不低於月薪18,000港元獲聘,並獲派駐到大灣區內地城市工作及接受在職培訓。

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壞處: 有關StartmeupHK

政府一直未解決畢業生薪金、流動性、樓價等問題,青年失業率高企,年輕人畢業後感沒希望。 林鄭月娥今日發表新一份施政報告時說,經歷過去一年的社會動盪、反覆的疫情和長時間停課,青年人的生活和學習模式受到一定影響,部分青年人對個人前景、社會發展感到迷茫和無助。 大公文匯全媒體報道:港區政協委員界別協商會今日(10日)召開,主題是「加強粵港合作 建設大灣區的優質生活圈」,會上9名政協委員發言,為大灣區未來出謀劃策。

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壞處: 立即捐款 支持青協

政府也會協助青年創業,當疫情穩定、恢復跨境旅遊後,民政事務局會資助十多個非政府機構推行「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創業資助計劃」,資助近200間青年初創企業及向約4,000名青年提供服務,預計涉款一億元。 港區全國政協委員屠海鳴表示,為實現《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共建宜居宜業宜遊優質生活圈」的目標,在宜居、宜業、宜遊三個方面實現突破,應把握好四個關鍵:城鄉共融、空間共建、文化共生、社會共治。 當中文化共生方面,他指出,粵港澳三地同文、同種、同根、同源,應共同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

參加計劃的青年必須為香港居民,可合法在香港受僱工作,並於2021至2023年獲頒學士或以上學位。 獲聘的畢業生與企業可隨即協定僱傭合約的生效日期,畢業生申請計劃下職位空缺的截止日期為9月30日。 港區全國政協委員范駿華表示,要深化粵港澳合作,重點是人才互通,並且能培育人才、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 他建議建立大灣區人才庫及簡化簽證申請程序,以便真正實現人才互通、互用、互利。 其次,為了鼓勵人才互通,減少顧慮,各市政府應考慮適度的補貼,如教育、醫療、交通、住房,以及優化大灣區內過境安排,有利實現一小時優質生活圈等等。 一項香港浸會大學(浸大)的調查發現,超過七成的受訪青年認為應放寬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計劃)的資格要求。

在文化遺產保護以及粵劇、龍舟、武術、美術等文化活動方面加大合作力度,弘揚嶺南文化,強化共同體意識。 港區全國政協委員施維雄表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對「優質生活圈」和「促進社會保障和社會治理合作」着墨頗多,體現了中央對促進香港人心回歸和交流交心的高度重視。 就目前發展情況看,粵港澳大灣區內社會保障和治理合作仍有待深度融合。 基金YO PLACE自本月開始會不斷為會員舉辦「灣區周圍WALK」活動,前往大灣區不同城市參觀和交流,首團80人將於3月24日出發,前往被喻為「中國矽谷」的深圳前海,參觀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創業中心和科創企業等,全年預計逾500人受惠。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昨日表示,政府推出該計劃後,鼓勵2019至2021年的大專院校畢業生到大灣區就業,月薪不低於1.8萬元,政府會向聘請畢業生的企業派發每人每月一萬元津貼,為期18個月。 經歷2019年反送中運動之後,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在2020年施政報告推出“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希望鼓勵香港年青人到大灣區工作,增加他們對中國的了解。

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壞處: 相關文章

第一批申請已經截止,反應熱烈,基金目前正在審批,稍後亦會開放第二期申請,預計逾4000人受惠。 為鼓勵和支持青年人把握大灣區的事業發展機遇、到大灣區內地城市工作及發展事業,香港特區政府2021年1月推出“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 基金表示,「2023粵歷交流計劃」透過資助香港青年服務機構或辦學團體,於大灣區內開展交流活動,提高香港青年對大灣區的科技創新發展、學術文化、經濟及民生等多方面的了解,促進大灣區內年輕人的互相交流及學習。

根據計劃要求,僱主須在員工受聘後7日內,向計劃秘書處提交津貼初步申請,何啟明表示,最新申請數字為440份。 勞工處補充稱,已批核的申請,有227份屬一般職位,創科職位則有119份。 港府年初推出的「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收到逾1.8萬個求職申請,惟目前僅440名申請者入職,配對成功率約20%,有議員質疑計劃成效,呼籲當局要了解年輕人想法。 除上述措施外,我們會繼續推行其他各項勞工及人力範疇的措施,例如為求職人士提供就業支援和繼續加強巡查執法和宣傳教育工作,以保障僱員的職安健等。

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壞處: 服務

不論僱員是否在香港司法管轄區以內工作,只要僱員是從事受僱期間的活動,這項責任便同樣適用。 內地醫院一般分為公立、民營及外資,當中很多醫院在醫治前要先付押金,做手術亦需先付錢。 在內地工作可以預先在港購買適用於內地的醫療保險卡,投購這些醫療保險卡,可向本港各大銀行、保險公司或其他代理人查詢。 鐵路運輸系統發達,主要城市都有高速公路、火車、及高鐵連貫,而火車的價格相宜。

參與計劃的企業須以不低於月薪18,000元聘請畢業生,並長時間派駐他們在大灣區內地城市工作和接受在職培訓。 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壞處 政府會按獲聘的每名畢業生向企業發給每人每月一萬元的津貼,為期最長18個月。 政府成立三億元的「青年發展基金」,以資金配對形式與非政府機構合作,支持青年人在香港,以至到內地,例如大灣區創業,發掘各種機遇。